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陳堅教授:論智

入門知識 2023-08-18 08:45

陳堅教授:論智顗的“一念心”

提要

“一念心”是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顗佛學(xué)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何為“一念心”?學(xué)界以往對它的理解有所偏失。本文從多個角度對“一念心”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從外延上看,“一念心”是“五陰”中的“識陰”心,屬于智顗所創(chuàng)立的觀心法門的觀境;從內(nèi)涵上看,“一念心”本具善惡,具足空、假、中三相,屬于不思議境;再者,“一念心”這個概念在天臺宗的發(fā)展史上存在著一個嬗變過程,即,在智顗那里,“一念心”是可真可妄的,但是,到了宋代,天臺宗內(nèi)部出現(xiàn)了“一念心”究竟是真是妄的論爭,結(jié)果,主張“一念心”是妄心的山家派取勝并成為天臺宗的主流,這使得其后的天臺宗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傾向于將“一念心”理解為“妄心”,并視天臺觀心法門為觀“妄心”。

關(guān)鍵詞:1.智顗2.一念心3.真心4.妄心5.觀心

【目次】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一念心”的外延

三、“一念心”的內(nèi)涵

四、“一念心”的不思議性

五、“一念心”的嬗變

(一)“一念心”性質(zhì)的嬗變:“一念心”是真還是妄?

(二)“一念心”作用的嬗變:“一念心”是境還是智?

六、結(jié)語:以“一念心”為中心的天臺觀法

p. 128

一、問題的提出

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顗晚年在《摩訶止觀》中提出了“一念三千”的思想來作為其觀心法門的理論基礎(chǔ)?!耙荒钊А敝械摹耙荒睢?,即是“一念心”的簡稱,對于這一“一念心”,學(xué)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比如:

(一)潘桂明說:

“一念”,即為“一念心”、“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1]

“一念”,即為“一念心”,指心念活動的剎那時刻。[2]

在這種解釋中,“一念心”被界定為是剎那間的極其短暫的心念活動。

(二)朱封鰲說:

所謂一念,即是對境一次。[3]

又,丁福保說:

一念……思念對境一次也。[4]

在這兩個解釋中,“一念心”被界定為是心念對境一次。

(三)釋慧岳說:

我們?nèi)粘5男凶∽P中的一舉一動,具足三千種類的世間?!谌粘5囊荒钚模淳途邆涫绲恼环ń?。[5]

p. 129

又,宗亮說:

此三千世間不在別處,而具足于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中,故得一念三千之名。[6]

又,陳義孝說:

謂吾人日常一念之間,三千諸法,同時具足,是天臺宗觀法。[7]

在這三個解釋中,“一念心”被界定為是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普通的念頭。

(四)而與上述(三)正好相反者,如曾其海說:

智顗的“一念”,也并非普通人的一念,而是指神秘的非理性意識,表明主體把握客體的能力?!@一念心,是遍在一切的佛心、真如、法性。[8]

在這個解釋中,“一念心”已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普通念頭,而是主體所具有的能夠把握客體的“神秘的非理性意識”,亦即曾其海在另一個地方所說的“非理性的整體主義的直悟”。[9]

(五)然而,曾其海轉(zhuǎn)而又說:“一念心”是“佛心、真如、法性”,這就把人搞糊涂了,這“一念心”究竟是“神秘的非理性意識”,還是“佛心、真如、法性”?畢竟按佛學(xué)常識,“佛心、真如、法性”絕不可能是一種“神秘的非理性意識”。

(六)令人驚奇的是,曾其海在“一念”解釋上的自我混亂還不止于此,在另一個地方,他又說:

p. 130

智顗在《摩訶止觀》卷五中,把思維、主體稱為“心”,把存在、客體稱為“法”;把主體認識的發(fā)動稱為“一念”,把客體的全體稱為“三千”。[10]

在這里,曾其海更是突發(fā)奇想,將“一念”和“心”拆開來,認為“心”是思維主體,而“一念”則是此思維“主體認識的發(fā)動”,這與楊維中所說的“一念心乃本體之心的瞬間起動”[11]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一念”被界定成了一個動詞,表示認識之發(fā)動或“心”之動作,而在前面我們所提到的那些對“一念”的界定中,“一念”都是名詞,“一念”即是“一念心”。

(七)最后,賴永海還從性質(zhì)上對“一念”作了界定,說“一念”系指“人們當下每一念心”,[12]而不是其他任何時候的“一念心”。

可能對“一念心”的理解還不止以上這七種,但僅從這七種理解中,我們已可看出人們在“一念心”的理解上是多么地混亂,[13]有些理解之間甚至還互相矛盾,而且這種矛盾有時居然還發(fā)生在同一個人(如曾其海)身上──這實際上表明了人們對“一念心”的含義還沒有真正弄清楚。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厘清“一念心”的含義,明確其究竟所指,并在這個基礎(chǔ)上對“一念心”的在天臺宗佛學(xué)中的意義作出評判。

p. 131

二、“一念心”的外延

從形式邏輯上講,大凡一個概念,其含義莫不由外延和內(nèi)涵兩部分組成。作為一個佛學(xué)概念,智顗的“一念心”亦包含外延和內(nèi)涵兩個方面。這里先來討論“一念心”的外延?!耙荒钚摹钡耐庋涌梢詮娜缦聝蓚€層面來界定:

(一)“一念心”是智顗觀心實踐中的物件,即觀心所要觀的“境”──智顗將其稱為“不思議境”(關(guān)于智顗為什么要將“一念心”稱為“不思議境”,這屬于“一念心”之內(nèi)涵而非外延,待下文再述),智顗的所謂觀心就是觀“一念心”這個“不思議境”,這一點白紙黑字無可否認,因為在《摩訶止觀》卷5中,我們看到智顗就是在“觀不思議境”的標題下來探討“一念心”及“一念三千”并將“一念心”作為觀心所要觀的“不思議境”來加以論述的,盡管在這個文本中智顗最終沒有將這些論述表面化為諸如“觀心就是觀一念心”或“觀不思議境就是觀一念心”之類的直白命題,但是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四教儀》中,智顗就十分明確地說: “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14]可見,從“能所”角度看,[15]“一念心”是所觀之“境”,而不是能觀之“智”或能觀之意識;或者說“一念心”是客體之心,而不是主體之心,任何將“一念心”當作是認識主體或主體意識能力的理解──如曾其海說,“一念心”是“主體把握客體的能力”,是“神秘的非理性意識”──都是錯識的??傊?,在智顗的觀心法門中,“一念心”是作為所觀之“境”而被提出來的。

(二)再具體一點,“一念心”是指“五陰”中的識陰,對于這一點,智顗作了如下的解釋,他說:

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16]

這里的“論”系指《大智度論》?!洞笾嵌日摗分姓f,若要作“如實觀”即“實相觀”,那就必須觀“名色”,那么,何為“名色”?“名色”即是色、

p. 132

受、想、行、識“五蘊”身心的總稱,其中色蘊為“色”,指有質(zhì)礙之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名”,指無質(zhì)礙之心,心因為無質(zhì)礙形體可見,但有名字,故名之曰“名”,如蒙潤《天臺〈四教儀〉集注》釋“名色”曰:

名是心,色是質(zhì)者;四蘊是心,一蘊是色;質(zhì)礙曰色,心但有名也。[17]

因為“名色”即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五蘊”又常被稱為“五陰”,所以觀“名色”即是觀色、受、想、行、識“五陰”。智顗接受了《大智度論》中的觀“名色”或觀“五陰”的觀法實踐,并進而將其改造成為自己的觀心法門,[18]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具體含義見下文),于“五陰”中懸置色、受、想、行等四陰,唯取識陰作為所觀之境,將觀“五陰”歸約為觀識陰,將所觀之境從《大智度論》中的“五陰”簡約為唯一的識陰,立僅觀識陰的觀心法門,認為觀心就是或主要是觀識陰,這識陰就是“一念心”,就是觀心所要觀的“心”。在智顗看來,以“識陰”為所觀之境,猶如 “伐樹得根,炙病得穴”,找到了根本。

那么,智顗為什么要在“五陰”中僅取識陰作為其觀心法門的所觀之境呢?或者說,他這樣做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呢?智顗有如下三點論證:1、智顗依《華嚴經(jīng)》所云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界內(nèi)與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認為“心如工畫師”就是指識陰而言,識陰能造一切,色、受、想、行四陰皆由識陰所造。[19]

2、當時地論師和攝論師的“阿賴耶識依持”思想盛行, “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始無明盛持一切種子,若從地師,則心具一切法;若從攝師,則緣具一切法”,也就是說,萬法皆是依持阿賴耶識而有。[20]依據(jù)這一思想,

p. 133

智顗認為,“五陰”中的識陰就是阿賴耶識,其他四陰皆是依持識陰才有的,既然如此,那“五陰”就可歸結(jié)為一識陰,觀“五陰”就可歸約為觀識陰。

3、智顗根據(jù)《毗婆沙論》中的“三科開合”立“三科揀境”,揀出識陰作為所觀之境。所謂“三科”即是指陰、入、界,其中陰指色、受、想、行、識“五陰”;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入”;界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21] “《毗婆沙(論)》明三科開合,若迷心,開心為四陰,色為一陰;若迷色,開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若具迷者,開為十八界。

”[22]不難看出,陰、入、界“三科”是同一“名色”的三種不同呈顯方式,智顗按《大智度論》之觀“名色”思想(見前文)認為“三科”都可作為所觀之境,但是為了使觀法更簡便,更具可操作性,智顗又作“三科揀境”,即在“五陰”、“十二入”和“十八界”中,舍“十二入”、“十八界”而唯取“五陰”,這叫“去丈就尺”;又在“五陰”中,舍色、受、想、行“四陰”而唯取識陰,這叫“去尺就寸”,經(jīng)過這“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的過程,最后所揀取的識陰就是智顗觀心法門的所觀之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一念心”的外延作這樣的總結(jié)界定,即:“一念心”是“五陰”中的識陰,所以“一念心”也可叫“一念識陰心”,它是智顗觀心法門的所觀之境或所觀的對象。

p. 134

三、“一念心”的內(nèi)涵

概念的外延說明概念的所指,明確概念的范圍,而概念的內(nèi)涵則說明概念的所是,明確概念的特征?!耙荒钚摹钡膬?nèi)涵可從如下三個層面來界定:

(一)從體上看,“一念心”本具善惡,這一點是“一念三千”思想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因為,所謂“一念三千”,即是指“一念心”本具三千種世間,而這三千種世間既非純善,亦非純惡,而是既有善又有惡。[23]

“一念心”本具善惡,這是就“一念心”之全體而言的,若就“一念心”的當下(或“剎那”)隨緣呈顯而言,那么本具善惡的“一念心”或表現(xiàn)為真心即“法性心”,或表現(xiàn)為妄心即“無明心”。[24] 在智顗實際的觀心實踐中,所觀之境并不是“一念心”之全體(因為觀“一念心”之全體是做不到的),而是作為“一念心”之當下呈顯的真心或妄心,這就好比我們看一個人,我們所看的不可能是這個人的全體,而只能是這個人當下的一言一行,然而,雖然我們所看的僅是這個人當下的一言一行,但是反映在我們頭腦中的卻是這個人的全體;同樣道理,在觀心實踐中,所觀的只能是當下的真心或妄心,

p. 135

但是所觀照到的卻是“一念心”之全體。

因為智顗將“一念心”歸約為識陰(見前文),所以他又將作為“一念心”之當下呈顯的真心或妄心稱為“識陰心”或“介爾識陰心”,這或真或妄的“介爾識陰心”即是智顗觀心法門的實際所觀之境??梢?,按照智顗的本意,所觀之境應(yīng)是可善可惡,可真可妄的“識陰心”,亦即所觀之境既可以是善的真心,也可以是惡的妄心,[25] 但是,自從宋代天臺宗“山家山外”之爭以后直到現(xiàn)在,天臺宗的主流派卻將所觀之境理解為是妄心,理解為是惡的妄的“識陰心”即所謂的“陰妄心”,當然,這是后話,當于下文述之??傊?,在智顗那里,所觀之境是可善可惡,可真可妄的“識陰心”,這一點非常明確,不容懷疑。

(二)從相上看,“一念心”,不管是真心還是妄心,都具足空、假、中三相,是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如智顗說:

一念心,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廣大圓。[26]

正因為“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具足空、假、中三相,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念心”之假相而觀照到“一念心”之空相,并最終入于空假圓融之中道實相,實現(xiàn)心靈之解脫。

(三)從用上看,“一念心”是不思議境而不是可思議境。智顗認為藏、通、別、圓四教[27]都在講觀心,但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圓教(即天臺教)的觀心與其他三教的觀心是不同的,

p. 136

圓教的觀心,其所觀的“一念心”是不思議境,而其他三教的觀心,其所觀的心則都是可思議境,智顗說:

觀心是不思議境者,此境難說。先明思議境,令不思議境易顯。思議法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huán),若去凡欣圣,則棄下上出,灰身滅智,乃是有作四諦,蓋思議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也,若觀心是有,有善有惡,惡則三品三途因果也,善則三品修羅人天因果,觀此六品無常生滅,能觀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緣生即空,并是二乘因果法也,若觀此空有,墮落二邊,沉空滯有,而起大慈悲入假化物,實無身假作身,實無空假說法而化導(dǎo)之,即菩薩因果法也,觀此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實相之法,畢竟清凈,誰善誰惡,誰有誰無,誰度誰不度,一切法悉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邐迤淺深,皆從心出,雖是大乘無量四諦所攝,猶是思議之境,非今止觀所觀也。[28]

在這段引文中,智顗明確地指出小乘藏教和大乘通教、別教雖然也都以“心生一切法”為基礎(chǔ)立觀心法門,表面上看來與他所立的圓教觀心法門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實際上,藏、通、別三教所觀之心都是可思議境,而圓教所觀之心則是不思議境,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正是在這一點上,圓教與藏、通、別三教在觀心法門上分道揚鑣了。

靜權(quán)大師(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裔)在《天臺宗綱要》一書中對藏、通、別、圓四教的觀心法門進行了論述,清楚地表達了藏、通、別、圓四教所觀之境的不同,如下表:(見次頁)

簡單地說,藏教──作為小乘教──以人之六識為所觀之境;通教以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六道眾生”之“五陰”、“十二入”為所觀之境;別教以“但中佛性”[29]為所觀之境;圓教以“一念心”為所觀之境。

p. 137

藏、通、別三教的所觀之境都是可思議的,唯有圓教的所觀之境是不可思議的。

藏教 通教 別教 圓教

但觀正因緣境,……什么是正因緣境呢?便是和六識相應(yīng)的有漏種子為因,六塵善、惡、中庸境界為緣,這種因緣和合起來,便能出生三界色、心、依、正、因、果。 觀察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眾生的五陰、十二入,都是因緣所生,本來是空,猶如幻化,非有而有 觀但中佛性,超出空、有二邊,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觀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亦不一時,廣大圓滿,橫豎自在。上根的人,正觀這不思議境。

因為智顗觀心法門所觀之境是不思議境而不是可思議境,凡是可思議境都應(yīng)從中揀除出去,故而后來蒙潤干脆在《天臺〈四教儀〉集注》中將智顗用以確定所觀之境的“三科揀境”過程(見前文)加以擴延,明確提出“三科揀境”還應(yīng)該包括揀去可思議境而僅留下不思議境這一過程,蒙潤說:

不唯三科揀境明一念心,正當于此,揀思議心取不思議心也,故妙樂一云:揀境及心;文句記一云:須去思議取不思議,方名揀心,即達陰境,成不思議境也。

在智顗看來,“一念心”內(nèi)涵的核心或“一念心”最本質(zh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不思議性,那么“一念心”為什么是不思議的呢?智顗對此作了詳細的解說,我們不妨專列下面一節(jié)來加以討論。

p. 138

四、“一念心”的不思議性

在《法華玄義》中,智顗對“一念心”的不思議性有一個總的說明,那就是: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zhì);適言其無,復(fù)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為妙?!盵30]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31]這是智顗在解釋《法華經(jīng)》經(jīng)題中的“妙”字時對“一念心”的不思議性所作的說明,其意思是說,“心”亦即“一念心”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故具不思議性,故是不思議境。但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只是“一念心”最終表現(xiàn)出來的相狀,那么究竟是什么機制決定了“一念心”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不思議境的呢?或者說,致使“一念心”成為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之不思議境的內(nèi)在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摩訶止觀》卷5(上),智顗申述了“一念心”為什么是不思議境的三大理由,如下:

(一)“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的不可思議關(guān)系決定了“一念心”是不思議境。智顗說: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于此。[32]

“一念心”與“三千法”(亦即三千世間)之間的關(guān)系是智顗“一念三千”思想的主體,自智顗開始,這種關(guān)系就一直被界定為是“一念具三千”,問題是究竟應(yīng)該如何來理解“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所具有的這種“具”的關(guān)系。在上面這段引文中,智顗就對此作了明確的解答,在他看來,“一念具三千”,既不是說先有“一念心”后有“三千法”,也不是說先有“三千法”后有“一念心”──這否定了“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的縱向關(guān)系;既不是說“一念心”

p. 139

生“三千法”──這也是否定了“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的縱向關(guān)系,也不是說“一念心”本身就包含“三千法”──這否定了“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的橫向關(guān)系??傊?,“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既不是縱向的關(guān)系;也不是橫向的關(guān)系,“非縱非橫”, “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或 “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一念心”與“三千法”,既是一又是二,二而一,一而二,“不一不異”。智顗認為,“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的這種“非縱非橫,不一不異”的關(guān)系是 “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的,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一念心”和“三千法”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一念心”自然是不可思議的。在上述這個論證過程中,智顗還穿插了用“八相遷物”來比喻“一念心”與“三千不”之間的這種“非縱非橫,不一不異”的關(guān)系。所謂“八相”,實是指萬法(有為法)生、住、異、滅之“四相”,因為此“四相”各有大小之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質(zhì)變和量變),所以才叫“八相”。萬法本身與萬法之生、住、異、滅“四相”乃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了萬法本身,便無所謂萬法之生、住、異、滅;同樣地,離開了萬法之生、住、異、滅,亦找不到萬法本身。萬法是生、住、異、滅之萬法,生、住、異、滅是萬法之生、住、異、滅,[33] “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物”(萬法)與“相遷”(生、住、異、滅),既是一又是二,兩者具有“不一不異”的關(guān)系──在智顗看來,“一念心”與“三千法”之間也正是包含了這樣一種關(guān)系。

(二)雖說“一念心”具“三千法”,但是,分別求“一念心”和“三千法”皆不可得,故而知“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智顗從橫的和縱的兩個方面來論證“一念心”和“三千法”之不可得。在橫的論證上,智顗根據(jù)“四句推撿”的原理[34] 來論證“一念心”和“三千法”之不可得;在縱的論證上,智顗根據(jù)“生滅四句”

p. 140

的原理來論證“一念心”和“三千法”之不可得,他說:

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應(yīng)從一念心滅生三千法耶?心滅尚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謂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非滅非不滅,非能非所,云何能所生三千法耶?亦縱亦橫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35]

智顗對“一念心”和“三千法”皆不可得的論證比較分散而且長,我們這里不可能全引,只是摘取其中較為集中(但卻不是全面)的一段“以斑窺豹”。從橫和縱兩方面來推證,“一念心”和“三千法”皆不可得?!耙荒钚摹北旧碇豢傻茫讶槐砻鳌耙荒钚摹笔遣豢伤甲h的;而“三千法”之不可得更加劇了“一念心”的不可思議性。試想,“一念心”具“三千法”,而“三千法”卻居然不可得,這豈不是從外給“一念心”添加了一層不可思議性(當然,“三千法”同樣也是不可思議的,但這不是本文所要關(guān)心的)。在智顗看來,這不可思議的“一念心”還是不可言說、不可思慮的,亦即“一念心”是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

(三)“一念心”既是無明又是法性,是無明與法性之合;或者說,無明和法性在“一念心”中相融相即,形成 “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的結(jié)構(gòu),正因如此,所以智顗又將“一念心”稱為“一念無明法性心”。我們都知道,無明和法性本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在“一念心”中,兩者又相融無間,這表明“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智顗說:

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何者?指一為多多非多,指多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眾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眾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

p. 141

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歷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瓱o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寐。[36]

無明是多,法性是一,因為“一念心”是無明與法性合,故而“一念心”是“一多相融”,表現(xiàn)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性相,比如 “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 “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乃至 “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等等。在智顗看來,“一念心”所具有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這許多性相正是“一念心”的不可思議的具體內(nèi)容,正是“一念心”不可思議性的本質(zhì)所在,因為這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這是依據(jù)“一念心”內(nèi)在的不可思議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性相來推證“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因而比前面兩條推證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前面對“一念心”之不可思議性的兩條推證──一是從“一念心”與“三千法”的關(guān)系來推證“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二是從“一念心”和“三千法”之不可得來推證“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外在的推證,沒有涉及到“一念心”的不可思議的具體內(nèi)容,而這里的這條推證因為觸及到了“一念心”不可思議的具體內(nèi)容,因而是內(nèi)在的推證。我們不妨將智顗用以證明“一念心”是不可思議境的三條推證圖示如下:

p. 142

五、“一念心”的嬗變

所謂“一念心”的嬗變,是指智顗的后裔對智顗所提出的“一念心”概念的修正或改造。筆者以為“一念心”的嬗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念心”性質(zhì)的嬗變,二是“一念心”作用的嬗變,先看“一念心”性質(zhì)的嬗變。

(一)“一念心”性質(zhì)的嬗變:“一念心”是真還是妄?

智顗所提出的“一念心”乃是天臺宗佛學(xué)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這“一念心”原本既可以是真心,也可以是妄心,或既可以是“法性心”,也可以是“無明心”,這一點從智顗的“一念三千”和 “一念無明法性心”等思想中可以看得很清楚。[37]而且,作為智顗思想的忠實詮釋者和執(zhí)行者的唐代湛然,在他的著作中也毫不含糊地表明了這一立場,比如他在《止觀大意》中說:

如是觀者,名觀煩惱,名觀法身。此觀法身是觀三身,是觀剎那,是觀海藏,是觀真如,是觀實相,是觀眾生,是觀己身,是觀虛空,是觀中道。[38]

湛然解釋智顗的觀“一念心”是“觀煩惱,觀法身”,其中的煩惱是妄心,法身是真心,這顯然是在告訴我們“一念心”既可以是妄心,也可以是真心。然而到了宋代,天臺宗內(nèi)部發(fā)生了“山家山外之爭”,[39]在所觀之境一念心”

p. 143

究竟是真是妄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分歧,其中山家派主張觀妄心,認為智顗所說的一念心是妄心(或陰妄心);山外派主張觀“真妄和合心”,認為智顗所說的“一念心”既非單純的妄心,也非單純的真心,而是“真妄和合心”[40]──為方便起見,相對于山家派的觀妄心,人們習(xí)慣上將山外派的觀“真妄和合心”稱為觀真心。不管是山家派的觀妄心,還是山外派的觀真心,兩者對“一念心”的理解都不符合智顗當初對“一念心”的界定,都不符合“一念心”的原意。山家派對“一念心”理解的悖逆之處是顯而易見,因為它認為“一念心”只是妄心,而非真心;而山外派主張觀“真妄和合心”,認為“一念心”是“真妄和合”的,這似乎與智顗對“一念心”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細細琢磨,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智顗說,“一念心”既可以是真心,也可以是妄心,“一念心”具有真妄兩可的或然性,有時表現(xiàn)為真心,有時又表現(xiàn)為妄心;當表現(xiàn)為真心時就不是妄心,而且當表現(xiàn)為妄心時就不是真心,因而,實際上,智顗的“一念心”包括了真妄兩種心而非只是一種心;而山外派則不同,它認為“一念心”是真妄和合而成的“一念心”,并不表現(xiàn)為真妄兩種心,而是表現(xiàn)為真妄合起來的一種心,所以,盡管山外派在界定“一念心”時也談到了真和妄,但它所理解的“一念心”仍然還是有悖于“一念心”之原意的??梢?,山家派和山外派對“一念心”的理解雖然有異,但其違背“一念心”之原意則一也。

這里,我們難免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疑問:在智顗那里,“一念心”這個概念是清清楚楚的,為什么到了宋代竟會出現(xiàn)山家派和山外派對“一念心”不同的偏離其原意的理解呢?山家派和山外派為什么會誤讀──在很大程度上應(yīng)該是故意誤讀──智顗的“一念心”呢?這是一個需要專門討論的饒有興趣的問題,

p. 144

但是因為這個問題與本文的主旨無關(guān),故我們暫且存而不論,[41]只探討表面上的問題,即到了宋代,天臺宗內(nèi)部確實存在著對“一念心”的兩種正相反對的兩種理解,即山家派認為“一念心”是妄心,山外派認為“一念心”是“真妄和合心”,而智顗原本對“一念心”的理解──“一念心”既可以是真心,也可以是妄心──卻從此被掩蓋了。

“山家山外之爭”最終以山家派的勝出而結(jié)束,山家派從此成了天臺宗的主流派(山家派自稱自己是天臺宗的正統(tǒng),而將山外派稱為天臺宗的異端),并漸漸地成為天臺宗的獨一派,一統(tǒng)天臺宗江山直至今日??梢哉f,宋代“山家山外之爭”以后的天臺宗實質(zhì)上乃是天臺宗山家派。[42]隨著山家派的得勢,山家派的觀妄心思想就成了此后天臺宗觀心思想的正版,比如,元代懷則在《天臺傳佛心印記》中說: “于三科揀卻界入,復(fù)以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為總無明(妄)心。”而明代傳燈更在《〈天臺傳佛心印記〉注》中明確地說: “須知今家言佛心者,非夐指真心為佛心,乃指現(xiàn)前介爾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窦以浦敝竿臑榉鹦??!钡搅私F(xiàn)代,天臺宗人更是將觀無明之“妄心”看作是本門之常識了。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裔倓虛大師(1875-1963)的下面這段話就可以看作是對觀妄心(及“一念心”是妄心)思想的最好詮釋,他說:

p. 145

本來天臺宗用功,是觀第六意識現(xiàn)前一念心,最初觀的時候,不要怕起妄想,也不要心里著急,想去妄想。如果有妄想的話,可以去找妄想,觀妄想,像抓賊一樣,看看妄想究竟來從何處來,去從何處去。[43]

(二)“一念心”作用的嬗變:“一念心”是境還是智?

在智顗那里,“一念心”是所觀之境,而不是能觀之智,但是山家派的知禮卻將“一念心”改造成為既是所觀之境,又是能觀之智,而且認為觀“一念心”的觀心活動具有“兩重能所”的結(jié)構(gòu)。這所謂的“兩重能所”是這樣的:

1、知禮先將“一念心”一分為三,即“能觀之智”(不思議智)、“所觀之境”(不思議境)和當下的“現(xiàn)前一念陰妄心”?!澳苡^之智”、“所觀之境”和“現(xiàn)前一念陰妄心”三位一體,共同構(gòu)成“一念心”。

2、知禮認為,觀者以“能觀之智”觀“所觀之境”構(gòu)成第一重能所;在此第一重能所的作用下,觀者從“現(xiàn)前一念陰妄心”中獲得解脫而現(xiàn)清凈心,這是第二重能所。在第一重能所中,“能觀之智”是能,“所觀之境”是所;而在第二重能所中,“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兩者都是能,“現(xiàn)前一念陰妄心”是境。于是,觀“一念心”的觀心活動便有了“兩重能所”的結(jié)構(gòu)。

3、知禮最后以一個比喻來說明“兩重能所”,他說:

今更自立一譬,雙明兩重能所,如器諸淳樸,豈單用槌而無砧邪?故知槌砧自分能所,若望淳樸,皆屬能也。智者以喻得解,幸可詳之,皆為不辯兩重所觀,故迷斯旨。[44]

知禮將觀“一念心”的觀心活動比作是鍛打鐵器,其中“能觀之智”好比“槌”,所觀之境好比“砧”,而“現(xiàn)前一念陰妄心”則好比“淳樸”,即被鍛打的鐵坯。鐵匠用“槌”在“砧”上鍛打“淳樸”而制成鐵器;同樣地,觀者用“能觀之智”在“所觀之境”中觀“現(xiàn)前陰妄一念心”而入于清凈心,獲得解脫。知禮的這種“兩重能所”可簡單明白地圖示如下:

p. 146

六、結(jié)語:以“一念心”為中心的天臺觀法

前文的分析告訴我們,智顗觀“一念心”的思想淵源于《大智度論》觀“名色”即觀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思想。本來《大智度論》中的觀“名色”包括觀身和觀心兩種觀法,這一點是為佛教界所廣泛認同的,比如晚明時期的紫柏真可就曾生動地描述過觀身和觀心這兩種觀法的不同。關(guān)于觀身,真可說:

此身本是血肉筋骨及涕唾津液、暖氣動轉(zhuǎn)之風(fēng)攢湊假合,便有此相,若能將此相識得破了,便得真身。真身之好,不生不死,清凈干潔,不同肉身有生有死,有病有苦,有勤有懶,種種之苦,都是此不凈血肉之身所招來。常當行往坐臥,諦觀審察身內(nèi)五臟之上、五臟之下、五臟之中,一一逐臟推尋,肝在何處?肺在何處,腸在何處?肚在何處?臟中所藏何物?肚中所藏何物?著實看得分明,想得分明了。又當觀察從足至膝是幾節(jié)骨;從膝至上又幾節(jié)骨;從胸前至頭頂上,種種觀察,何者為胸膈?何者為咽候?何者為頭?頭中又有何物?觀來觀去,察上察下,一一如看掌文,如鏡照面,了了分明,自然眾苦漸息,執(zhí)著漸消,此皆觀身妙觀也。故曰:觀身厭有形也,此身是個苦種,癡人執(zhí)著,智者實厭,諦信諦信;不可忽不可忽,若忽了,不依我作工夫,用力觀察現(xiàn)在諸病,相尋死去,人身難得,至祝至祝,上來都是觀身觀,不是觀心觀。[45]

p. 147

關(guān)于觀心,真可說:

若說觀心觀之功德,比之觀身觀,其功德勝萬倍?,F(xiàn)前晨朝,起來管種種事,忙忙不得停歇,心中猶豫惱惱,不知一個時辰起了幾番;夜來夢中胡夢亂夢、悲歡離合,與日里一樣不差,是故今人精神枯耗疲倦了也。若能識破此心從何處生,查得他明白,一切苦根拔斷無疑。最初觀起,先觀此分別好惡之心、夢想顛倒從境生耶?從自生耶?若從境生,我無知覺不生;若從自生,境不觸我,不生此心。又以受蘊為根,因有受蘊,便有想蘊;因有想蘊,便有行蘊;因有行蘊,便有識蘊,此名四蘊。蘊者,積聚義,然此四蘊,窮破了受蘊,三蘊自然不生,何為受蘊領(lǐng)納前境?曰:受境有六種,眼以色為境,耳以聲為境,鼻以香臭為境,舌以滋味為境,身以觸塵為境,意以五塵影子為境,故受有六受,對六塵而言也。窮破一受,諸受遂消,故曰:以四大觀身,即得真身;以四蘊觀心,即得真心。真身無死生,真心無好惡。雖曰無好惡,不同木石一向無知,即如明鏡物來自照。好丑雖分,本無照心,能作此觀,非但現(xiàn)在福壽安樂,成佛成祖亦不難也。[46]

真可對觀身和觀心的清楚描述實是給《大智度論》中的觀“名色”作了絕好的注腳,即觀“名色”是身心二元化的觀法,但是智顗卻通過“三科揀境”,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將二元之觀“名色”一元化,即將觀“名色”(或觀身心)歸結(jié)為觀心,又將觀心歸結(jié)為觀“一念心”,從而使得原本是兩種不同觀法的觀身和觀心融合成觀“一念心”之一種觀法;[47]后來,智顗的弟子們又“去寸就分”,[48] 將觀“一念心”歸結(jié)為觀身和觀心融合成觀“一念心”,如下圖所示:

p. 148

盡管天臺宗的觀心最終落實于觀妄心,但觀妄心的基礎(chǔ)依然還是智顗的觀“一念心”,因為與智顗的觀“一念心”相比,觀妄心只是在所觀的物件上作了適當?shù)恼{(diào)整,至于觀妄心的內(nèi)在機制和具體觀法都一仍智顗觀“一念心”的舊慣。在智顗看來,“一念三千”,這“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的一切性相,因而它是眾生解脫成佛的最終依據(jù),從這一點上來看,智顗的“一念心”頗類似于禪宗(南宗禪)的“自性心”,因為禪宗講“自性心”具足萬法,因而“自性心”是眾生解脫成佛的最終依據(jù)──但這也只是“一念心”與“自性心”在功能上的相似,兩者在性質(zhì)上還是完全不同的,至少智顗的“一念心”是或真或妄的“有相心”,而禪宗的“自性心”則是無形無相的。[49] 關(guān)于“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性相,《華嚴經(jīng)·佛不思議法品》中的下面這段話可為之作一說明: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所集諸業(yè)及業(yè)果報;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所宜,以三種輪教化、調(diào)伏;一切諸佛于一念中盡知法界一切眾生所有心相,于一切處普現(xiàn)佛興,令其得見,方便攝受;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普隨法界一切眾生,心樂欲解,示現(xiàn)說法,令其調(diào)伏;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眾生心之所樂,為現(xiàn)神力;一切諸佛于一念中,遍一切處,隨所應(yīng)化,一切眾生示現(xiàn)出興,為說佛身不可取薦;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處,一切眾生,彼彼諸道;一切諸佛于一念中,隨諸眾生有憶念者,在在處處,無不往應(yīng);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解欲,為其示現(xiàn)無量色相,

p. 149

是為十。[50]

諸佛的“一念心”是所謂的“一切智住”,即世出世間一切智所依住之處,亦即世出世間一切智得以產(chǎn)生的依據(jù);而諸佛的“一念心”之所以能成為“一切智住”,乃是因為此“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性相。盡管這段引文說的是諸佛的“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性相,但是,由于《華嚴經(jīng)》主張 “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所以諸佛的“一念心”亦即是眾生的“一念心”;諸佛的“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性相,眾生的“一念心”亦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性相,只是諸佛的“一念心”所具足的世出世間一切性相是顯明的,而眾生的“一念心”所具足的世出世間一切性相是隱藏的,眾生需要通過觀“一念心”的工夫來將其顯明。盡管我沒有發(fā)現(xiàn)智顗在其著作中具體引用過《華嚴經(jīng)》中的上述這段話,但是《華嚴經(jīng)》中的這段話無疑可以看作是對智顗“一念心”的一個詮釋。對照前文我對智顗“一念心”所作的分析以及《華嚴經(jīng)》中的這段話,本文開首所列舉的學(xué)界對智顗“一念心”的種種理解顯然都難以令人滿意。

最后,讓我們以《華嚴經(jīng)·離世間品》中的下面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

一切法在一念。[51]

[1] 潘桂明,《智顗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2月版),頁232。

[2] 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頁134。

[3] 朱封鰲,《中國佛學(xué)天臺宗發(fā)展史》(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6年9月版),頁55。

[4] 丁福保,《佛學(xué)大辭典》(上)(上海書店,1991年12月版),頁23上。

[5] 釋慧岳,《天臺教學(xué)史》(上海佛學(xué)書局,1986年6月版),頁199。

[6] 宗亮,〈論天臺觀法〉,載《閩南佛學(xué)院學(xué)報》第2期,1998年,頁100。

[7] [馬來西亞]陳義孝,《佛學(xué)常見辭匯》(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版),頁2。

[8] 曾其海,《天臺宗佛學(xué)導(dǎo)論》(今日中國出版社,1993年1月版),頁46。

[9] 曾其海,《天臺佛學(xué)》(增訂本)(學(xué)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頁119。

[10] 曾其海,《天臺佛學(xué)》(學(xué)林出版社,1999年3月版),頁2。

[11] 楊維中,《心性與佛性──中國佛教心性論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博士論文,1998年),頁48。

[12]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版),頁135。

[13] 思想家提出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含義應(yīng)該是唯一的(從形式邏輯上講,這叫概念的同一性),除非他思想混亂,自己對這個概念的認識也還模糊不清。不過,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即:(一)概念所具有的唯一的含義可能包含有許多側(cè)面,但這些側(cè)面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能夠相互支持和說明以維持該含義本身的唯一性,因此不能將某一概念含義的多側(cè)面看成是該概念在含義上的混亂;(二)一個概念的含義有時也會變化發(fā)展,開始是這個含義,后來或許會變得與開始時的含義稍有出入甚至演變成另一含義,但概念含義的變化發(fā)展并不等于概念含義的混亂,因為就某一時段來說,該概念的含義還是唯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概念含義的唯一性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某一思想家開始提出某一概念時是這一含義,而后來他自己又對這個概念的含義進行了修改,甚至賦予這個概念以與其初始含義完全相反的含義。

[14] 《大正藏》冊45,頁72。

[15] “能所”是佛教用來說明互相對待的兩法之間的關(guān)系的,其中“能”為主動一方,“所”為受動一方,如眼見色,眼為能見,色為所見。

[16] 《大正藏》冊46,頁52上、中。

[17] 《大正藏》冊18,頁111中。

[18] 學(xué)界已經(jīng)認識到《大智度論》是智顗佛學(xué)理論的一個重要源泉,參見潘桂明《智顗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2月版),頁119-127。但是,對于智顗所創(chuàng)立的觀心法門或觀心實踐與《大智度論》的淵源關(guān)系,學(xué)界尚沒有注意到。

[19] 《大正藏》冊46,頁52上。

[20] 按唯識家的說法,這叫萬法皆由阿賴耶識變現(xiàn)而有,但當時還不曾有唯識宗,而只有也講阿賴耶識思想的地論學(xué)派和攝論學(xué)派(這兩派在南北朝時開始出現(xiàn))。地論學(xué)派和攝論學(xué)派所說的阿賴耶識依持與唯識學(xué)派所說的阿賴耶識變現(xiàn),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即都認為阿賴耶識中所藏有的種子是萬法存有的最終依據(jù),所不同的是,在“阿賴耶識依持說”中,阿賴耶識是被動的,“心”(地論)或“緣”(攝論)依持阿賴耶識才產(chǎn)生萬法;而在“阿賴耶識變現(xiàn)說”中,阿賴耶識是主動的,它主動變現(xiàn)出萬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唯識宗與地論學(xué)派、攝論學(xué)派有共通之處,但地論學(xué)派和攝論學(xué)派并不是唯識宗的前身。唯識宗是唐代玄奘從印度留學(xué)回來后創(chuàng)立的,與地論學(xué)派和攝論學(xué)派并沒有什么直接的淵源關(guān)系。

[21] 很明顯,所謂“十二入”(有時也叫“十二處”)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再加上作用于“六根”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八界”即是指“六根”、“六塵”再加上“六塵”作用于“六根”而產(chǎn)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22] 《大正藏》冊46,頁51下。這所謂的“三科開合”,形象地說就是:一個人若迷執(zhí)于“心”,就將“心”稀釋成多項(“四陰”),使迷執(zhí)無所聚焦;一個人若迷執(zhí)于“色”,就將“色”稀釋成多項(“十入”),使迷執(zhí)無所聚焦;一個人若同時迷執(zhí)于“心”和“色”,那就將“心”和“色”都稀釋成多項(“十八界”),使迷執(zhí)無所聚焦。

[23] 對于“一念三千”中的“三千”,人們的理解都比較明確一致,不像對“一念”的理解那樣有那么多的分歧?!叭А钡臉?gòu)成是這樣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互具而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具“十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于是百法界就有“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具“三種世間”(即國土世間、眾生世間和五陰世間),于是“千如是”就有三千種世間。不難看出這三千種世間是有善有惡的,比如在十界中,地獄、餓鬼是惡,菩薩、佛是善;在三種世間中,“國土世間亦具十種法,所謂惡國土相、性、體、力等,善國土、無漏國土、佛菩薩國土相、性、體、力?!薄洞笳亍穬?6,頁54上。

[24] 對于作為“一念心”之全體的本具善惡的“一念心”,智顗實際上是將其看作是佛性,從而開出獨特的“性具善惡”的佛性論,按照此種佛性論,作為佛性的“一念心”是“不變”的,但這不變的“一念心”卻能“隨緣”而呈顯為當下的真心或妄心,這叫“不變隨緣”;這當下的真心或妄心雖然因為是隨緣呈顯而有,千差萬別,但其本質(zhì)卻是“不變”的“一念心”,這叫“隨緣不變”。這“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思想,后來被湛然援用來解釋真如與萬法之間的關(guān)系,即其在《金剛錍》中所說的“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大正藏》冊46,頁100上。

[25] 佛教中所說的善惡與倫理學(xué)中所說的善惡并不是一回事。在佛教中,凡是能有助于解脫成佛的都是善,而凡是有礙于解脫成佛的都是惡,智顗曾給佛教的善惡作了這樣的界定:“諸蔽為惡,事度為善。”《大正藏》冊46,頁17中。換言之即,凡能蔽覆清凈心的都是惡,凡能度人到彼岸的都是善,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的善惡就是真妄,善是真,惡是妄。

另外,關(guān)于“事度”,丁福保在其《佛學(xué)大辭典》(上海書店,1991年版,第1245頁)中解釋說:“事度,(術(shù)語),五戒十善等之世善也。是為有為之事相,故曰事;度三途之苦,故曰度?!?

[26] 轉(zhuǎn)引自蒙潤《天臺〈四教儀〉集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jīng)流通處,1992年印行),頁126。

[27] 在智顗“五時八教”的判教思想中,其中有一判叫“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智顗按教法內(nèi)容的不同,將世上的佛教教法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智顗在《四教儀》一書中專門論述了此四教。

[28] 《大正藏》冊46,頁52中、下。

[29] 智顗認為,別教所謂的“中”與圓教所謂的“中”是不同的,圓教所謂的“中”是“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總之,“中”不離“空”,“中”就在“空”、“假”之中,外“空”、“假”便無“中”;而別教所謂的“中”則是“空”、“假”之外的“中”,是離“空”、“假”而存在的“中”,智顗將這樣的“中”稱為“但中”,其中,“但”者,僅僅、只是的意思,顧名思義,“但中”,就是指與“空”、“假”無關(guān)的,僅僅只是“中”而已。賴永海先生曾形象地說“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是立體的“中”,而“但中”之“中”則是平面的線性的“中”,此話甚確。相對于別教講“但中佛性”,圓教講“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空)、緣因佛性(假)和了因佛性(假)。參見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版),頁127-133。

[30] 《大正藏》冊33,頁685下。

[31] 《大正藏》冊33,頁681上。

[32] 《大正藏》冊46,頁54上。

[33] 這實際上就是馬克斯唯物主義哲學(xué)中所說的物質(zhì)與運動不可分的現(xiàn)象,即物質(zhì)是運動著的物質(zhì),運動是物質(zhì)的運動。離開物質(zhì)就找不到運動;同樣地,離開運動也找不到物質(zhì)。這里的運動系指事物在本體或性質(zhì)上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是指事物的物理位置的移動。

[34] 所謂“四句推撿”,是龍樹在《中論》中提出來的用以證明諸法不生因而了不可得的四條推證,即“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薄洞笳亍穬?0,頁2中。用白話來說就是:(一)諸法不從自因而生;(二)諸法不從他因而生;(三)諸法不從自他共因而生;(四)諸法不從無因而生。不妨參見陳堅《論佛教“四句推撿”》,載于《大靈山》卷1(臺灣:華藏圖書基金會,2003年2月版)。

[35] 《大正藏》冊46,頁54中。

[36] 《大正藏》冊46,頁55上、中。

[37] 吳忠偉認為,智顗將所觀的“一念心”確定為“識陰”,“只是為了觀心的容易和方便起見(‘觀心為易’),但卻并未探討陰識(按:應(yīng)為“識陰”)的真妄問題”,“所觀(陰識)的真妄性質(zhì),智者未予討論。”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頁454、464。

筆者認為,智顗確實沒有直接明白地討論過“一念心”(或“識陰”)的真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智顗不知道“一念心”究竟是真是妄,或壓根兒就沒注意到這個問題,而是因為他覺得“一念心”的可真可妄是非常明白的,也是他的與此有關(guān)的思想中的題中應(yīng)有議(如正文中所已分析),用不著特意說明,這正如吳忠偉自己所承認的,“當下一念本身即是剎然而生,隨緣而至,沒有定數(shù),它既可是妄,也不妨為真?!蓖弦龝?64。

[38] 《大正藏》冊46,頁100。

[39] 這是一場天臺義學(xué)的論爭,發(fā)端于北宋初年,前后歷時數(shù)十年,參與論爭的一方是以知禮為代表的山家派,別一方則是以慶昭、智圓為代表的山外派?!吧郊疑酵庵疇帯钡膶?dǎo)火線是山家派、山外派對智顗《金光明玄義》中觀心思想的不同理解。關(guān)于“山家山外之爭”的來龍去脈及其論爭的主要內(nèi)容,可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十、第十一章。

[40] 現(xiàn)在一般認為,“山家山外之爭”的起因就是山家、山外兩派在觀心究竟是觀妄心還是觀“真妄和合心”上不能取得一致,而且在整個“山家山外之爭”中這觀心問題始終是兩派爭論的一個核心。山家派主將知禮撰《十義書》駁斥山外派主將慶昭的主張,在《十義書》的第二章“不識所觀之心”中,知禮主張觀妄心,反駁慶昭的觀“真妄和合心”,在這個反駁的過程中,知禮將雙方的觀點和立場擺得清清楚楚,這是我們后人了解山家、山外各是如何理解所觀之境“一念心”的最佳文本。

[41] 這里簡單提一下,山家派和山外派之所以會誤讀智顗的“一念心”,這與它們在佛教理論和修行上的“私心”有關(guān)。山家派重視懺法,而懺法的核心就是要對妄心進行懺悔,真心是不需要懺悔的,所以山家派必然重視妄心,“可以說,以四明為代表的山家派之所以執(zhí)著于妄心觀,就在于觀心作為一種行法,已完全融入到懺法實踐活動中,成為它的精神,換言之,理解知禮(山家派)的妄心觀,必須將其置于懺法的背景上?!眳⒁娕斯鹈?、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頁457。相反地,山外派將華嚴宗和禪宗的思想引入天臺宗,因為華嚴宗講“一真法界”真如心,禪宗講清凈心,兩者都是講真心的,所以山外派就特別強調(diào)真心;同時,作為天臺宗,山外派又不敢斷然將妄心掃地出門(否則它就不是天臺宗),于是,兩相權(quán)衡,山外派遂將真妄和合,以“真妄和合心”來理解“一念心”。當然這只是山家派和山外派誤讀智顗“一念心”的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

[42] 這一點完全可以從天臺宗的譜系傳承中直觀地看出來,朱封鰲,《中國佛學(xué)天臺宗發(fā)展史》(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9月版)一書的結(jié)尾開列一張“天臺宗傳承簡表”,該表顯示,自第十七代(知禮)以后,天臺宗的法脈就只是山家派的了。

[43] 倓虛,《影塵回憶錄》(上海佛學(xué)書局,1993年11月版),頁123。

[44] 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見《乾隆大藏經(jīng)》冊13,頁247。

[45] 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全集》,見《乾隆大藏經(jīng)》冊131,頁247。

[46] 紫柏真可,《紫柏尊者全集》,見《乾隆大藏經(jīng)》冊131,頁375。

[47] 在智顗生活的陳、隋之際,觀身和觀心兩種修行方法都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其中觀身屬于小乘禪,觀心屬于大乘禪,智顗將觀身和觀心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融合在一起,是他融合當時不同風(fēng)格之佛派而創(chuàng)立統(tǒng)一之天臺宗的努力的一部分。

[48] “去寸就分”一詞不是智顗的原話,而是筆者依據(jù)智顗的“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而造,讀者應(yīng)該能充分領(lǐng)會其意,不消解釋。

[49] 作為對照,禪宗北宗講“清凈心”,認為客塵蔽覆下的“清凈心”乃是眾生解脫成佛的依據(jù)(此即“如來藏”思想)。北宗的“清凈心”是“真心”,屬于“有相心”,但它與智顗或真或妄的“有相心”是不同的,同時與南宗無相的“自性心”也是不同的。神秀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斌w現(xiàn)了北宗有相的“清凈心”,而慧能的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眲t體現(xiàn)了南宗無相的“自性心”。

[50]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47,見《乾隆大藏經(jīng)》冊26,頁327-328。

[51]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47,見《乾隆大藏經(jīng)》冊26,頁403。

《華嚴經(jīng)》中談到“一念”的經(jīng)文很多,智顗的“一念心”概念有可能是受到了《華嚴經(jīng)》中的“一念”思想的影響,因為智顗對《華嚴經(jīng)》是很熟悉的,但我不敢斷言,因為我目前并沒有找到相關(guān)的證據(jù)材料,亦即在智顗的著作中還沒有找到有關(guān)他的“一念心”思想與《華嚴經(jīng)》的“一念”思想之間有直接關(guān)系的資訊。這個問題有待以后再研究。

更新于:2023-08-18 08:45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f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