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智慧咒
文殊智慧咒文殊智慧咒注音,不同寫法:
不同寫法1:嗡ōm啊ā惹rā巴bā扎zhā納nà德dē
不同寫法2:嗡ōm阿ā喇rā巴bā札zhā那nà諦dē
不同寫法3:嗡ōm阿ā諾rā巴bā札zhā拿nà得dē
不同寫法4:嗡ōm啊ā啦rā巴bā匝zhā那nà德dē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Om Ara Pa Za Na Di
(發(fā)音注解: [日/阿]:讀音為(r?。瑸楹币娮?,常用字典中罕有收錄。也常寫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文殊智慧咒是什么意思
這是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 至少有四種以上,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還有一字大明輪咒。
文殊菩薩智慧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shí)長念此咒能使您于空靈中將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由《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jīng)》,可知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余,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經(jīng)又說:“念誦數(shù)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飛騰虛空,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又念誦數(shù)滿一俱胝,離諸苦惱。滿二俱胝遍,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余。三俱胝遍,證悟一切諸三昧門。四俱胝遍獲大聞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難怪一般佛教徒會(huì)認(rèn)為持誦“文殊咒”可令人獲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來所說法。
文殊菩薩的不可思議功德----《大寶積經(jīng)卷文殊師利授記會(huì)》
是時(shí)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hào)。若復(fù)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于彼。何況稱于普見佛名(注:文殊師利成佛之時(shí)名為普見)。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于一劫中所作饒益。爾時(shí)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yīng)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轉(zhuǎn)。是時(shí)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hào)。若復(fù)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于彼。何況稱于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于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shí)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yīng)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于三乘中得不退轉(zhuǎn)。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fù)有愿。如我所見無量無數(shù)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yán)。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yán)。過恒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愿。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于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shí)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yán)。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爾時(shí)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yán)。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yán)。復(fù)過于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yán)不思議故。
文殊智慧咒的功德利益
1、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利益,據(jù)佛經(jīng)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3、若能一心獨(dú)處閑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xiàn)其身,或于空中演說法要。是時(shí)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jīng)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于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xiàn)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zhí)金剛菩薩之所護(hù)念,一切勝愿皆悉具足。
5、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jīng),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hù)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xiàn)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