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苦樂交集
第一篇 苦樂交集
壹 人生之樂
我們常說: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
追求快樂是每小我所愿望的。人生有那些快樂呢?金榜落款是快樂、事業(yè)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愈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人生的快樂分為外樂與內(nèi)樂兩種。
外樂是指感官所產(chǎn)生的快樂。具體而言,指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或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等五種欲樂。
內(nèi)樂是指精神上所產(chǎn)生的快樂。例如:有些人喜好閱讀,從神游古今中獲得無比的快樂;有些人喜好寫作,從文藝創(chuàng)作里獲得許多的樂趣;有些人喜好靜坐,閉起眼睛來,坐上一支香、兩支香,在輕安中獲得無限的喜悅;有些人獻身于崇奉,在崇奉里獲得安然的喜樂。
貳 人生之苦
人生既然有這么多的快樂,為什么佛教說一切皆苦呢?佛教所說的苦,除了身心因為遭遇困境所感觸感染的憂?以外,主如果指「無常故苦」。無常剝奪了人們的青春,使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老拙損壞;有些人家財萬貫,衣食不缺,然則天災人禍會將金錢奪走,不肖子女會將家當散盡,到頭來一切都成為空無。當初恩愛的夫妻,往往因為一點小事項成怨偶,甚至對簿公堂。事業(yè)有成的人雖然名利在握,卻不一定能夠持久。因為一切無常,在時間上有生、住、異、滅,在物質(zhì)上有成、住、壞、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所無法否認的事實。
其實,人們都有無常苦的經(jīng)驗,然而老是在歡樂光降時就忘卻了苦楚。例如:有許多人在年輕時耐勞勤儉,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刻,卻忘了以前所吃的苦頭,開始浪費無度,陷溺在聲色犬馬中;有些人在害病的時刻,吃足了苦頭,是以想盡各種辦法尋醫(yī)治療,保養(yǎng)身體,然則大病初愈今后,又答復以前飲食無度、通宵熬夜的生活。佛教說苦,不只是要我們接收苦的挑釁,禁得起苦的考驗,將魔難算作是人生的試金石去超越它,更要我們正視苦的存在,而去懂得產(chǎn)生苦的原因,用適當?shù)姆椒ǜ牧既コ?,以獲得一個圓滿快樂的人生。所以,佛教說「觀受是苦」、「一切皆苦」,是具有積極向上的含義,與外界一般淺薄的厭世主義或虛無主義的內(nèi)容大不相同。
參 苦樂中道
社會上有許多人不明白苦樂的真諦,而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樂來自外在,輕易產(chǎn)生副感化;藝術(shù)文字上的創(chuàng)作,固然能將心里的情感宣泄無遺,然則多情易被情傷;學問常識上的獲得,雖然能開拓人們的視野,假如沒有正知正見,也很輕易流于邪慧、狂慧,不僅使自己受害,猶有甚者,還會形成人類的災害;靜坐輕安固然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假如沒有佛慧作為前導,以為只要守意閉氣,打通筋脈,就可以不落因果,超越死活,結(jié)果反而因為定慧不等而變成腐化的邪定,或者著于境界,走火入魔,自誤誤人;崇奉忠誠可以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然而萬一誤信邪教,不只人格不能升華,反而遺害社會。
有人用各種的苦行來熬煎自己,愿望自己下世能享福報。在佛陀的時代,這種苦行外道就異常盛行,而現(xiàn)在世上仍存有這種誤以吃苦作為修行的人。他們有的絕食自餓,有的只喝水,有的只吃生果,有的裸露身體,有的投淵臥冰,有的赴火熏身,有的自墜高巖,有的嚙草啖污,有的睡在荊棘、灰土、樹葉、惡草、牛糞上。這些人都是不明白苦的原因,是以,不只現(xiàn)世枉受災害,后世仍然要輪回刻苦。
有一種人以為有錢有勢就是罪惡,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卻有意穿得破破爛爛;明明有好的食物可以吃,卻偏偏吃餿飯剩菜,藉此沽名釣譽,自命清高;有些人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他們不去檢討自己受到障礙的原因,反而批評那些擁有美屋華廈、業(yè)大財多的人是不道德、不清廉的。這些缺點的觀念應該要予以糾正,否則一味地貶抑富有,非議才能,歌頌貧窮,贊賞軟弱,長此以往,小我遭受的業(yè)報姑且不談,蔚為風氣,只怕枉然造成社會進步的阻力罷了!
上述這些人最大的缺點是在于不明白世間的真理,所以枉受辛苦,總在輪回。佛教認為:無明與愛欲所產(chǎn)生的執(zhí)著妄想是導致苦的最大原因,形式上的苦行與樂行都無法獲得解脫,惟有中道而行,遠離苦樂愛憎,心中去除染著,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所以,佛教里的二乘行人講究離欲,以獲得無余涅槃為解脫。在這些二乘的行者傍邊,也有一種修習梵衲苦行的人,然則他們與外道最大的不合在于梵衲行者明因識果,他們不標榜不合理的苦行,而只是以苦行來砥礪身心,破除驕慢,遠離我執(zhí),去除憎愛。
佛教里還有一種修習大乘的菩薩,他們并不呵斥欲樂,而是以慈悲聰明來凈化引導欲樂,并且以不住死活、不住涅槃作為自度度人的目標。例如:《維摩詰所說經(jīng)》形容維摩詰居士「資財無量,攝諸窮漢;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diào)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灰恍亩U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xiàn)有家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贍養(yǎng)中最;執(zhí)持處死,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處死,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私塾,誘開童蒙。」凡此都顯示維摩詰居士雖然享有五欲,然則這一切對他而言,都如片云點太虛,一點也不妨礙他的修行。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迦葉尊者反而自嘆:「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根敗之士,基于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jié)斷者,于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自愿。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賡續(xù)三寶;正使聲聞畢生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fā)無上道意?!?/font>
肆 究竟常樂
人生自來苦樂參半,然而因為世間一切無常,所以苦并不足畏,只要我們肯面對現(xiàn)實,打破難關(guān),苦盡可以甘來;樂也不足喜,假如我們耽于快樂,不知長進,樂極往往生悲。
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然而世俗的快樂,無論是屬于感官方面的也好,或是屬于精神方面的也好,都不是究竟、長久、真正的快樂,甚至是惹人腐化的原因。
若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呢?經(jīng)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顾^「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永恒的快樂。什么是法樂呢?五戒十善是法樂,六度四攝是法樂,四無量心是法樂,人緣果報是法樂,有空中道是法樂。心中有了法樂,對于五欲六塵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樂,對于世間不厭不求;心中有了法樂,到那里都能安然安閑;心中有了法樂,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惟有以無邊的法樂為舟筏,才能使我們度過死活的波濤,到達常樂的彼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