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勞行之--十八:若不實行,受口訣為徒勞也
密宗佛法之法義詮釋,諸行者修習(xí),必通過傳承之上師言傳身教,并經(jīng)過若干傳法儀式修法授與諸眾,如此,方可實行。不經(jīng)上師而自行修法者,是無效之行持,沒有受用的。
但是,多有行人在皈依了上師之后,經(jīng)上師正式傳了法,授了口訣卻并不依此而行。也就是說,受了口訣卻不依口訣實舉于行之,故到頭來仍是一場空,一無所獲,這實在是頗為痛心疾首的佛門不幸之事。
謂此等行人,究其行徑,是不可能得到樂果的。
如此行人,佛門甚眾,非為少數(shù)。
他們在虔誠乞師得以傳法之后,一時短暫的熱情高漲,有的可以通宵達(dá)旦地不眠不休,持續(xù)用功;有的雖不至于此,卻也是興奮不已,每日必修;然而好景不長,過了幾天或一段時間,上師所授的口訣就再也不持,也不依法依口訣行持了,有的更甚之,為世間喜樂所導(dǎo),就連口訣都忘得一干二凈。
如此修法不實行,授了口訣又有何用呢?
任何修持,實踐要為基礎(chǔ);沒有這個基礎(chǔ),即令有何等高妙之法可令眾生得以成其大就,了脫生死都是枉然,都是不可能讓有情解脫的。
因為它缺乏了前提,就如同是無根之木,斷米之炊。即是園藝高手,再是能工巧娘亦無能為力:無根之木不可成材,斷米之炊豈能充饑?
修行之道亦復(fù)如是!由上師得以授持口訣,恰似給了你一把開啟了脫生死的金鑰匙。用這把金鑰匙,再遵循諸佛及上師之教導(dǎo)正確使用它,將其使用方法心神領(lǐng)會,而去開啟出世之大門,則是得心應(yīng)手,任運自如。
若已得此金鑰匙卻聽之任之,隨其散落,不加過問,不將它放在生死之大門的鎖眼上行開啟之事,正確使用它,這樣,有金鑰匙則不如無,何異于無緣得此鑰匙而于門外苦苦徘徊受困之人呢?
蓋一日不依口訣法義所示而持修,功力遠(yuǎn)退,護法遠(yuǎn)離,與十日百天無有差異,一生之禍患已悄然種下,更不用談及根本不依法義所授口訣所示行持之后果了。
行人不如斯作想,卻自以為有多年之修行,頗是勞苦功高,不以為然,故隨意對待,而不以此為警戒,故日漸放逸、佛慢、執(zhí)著、散亂、驕躁潛滋暗長,則如廢園之荒草稍不勤鋤立即人頭鉆動,蓄勢待發(fā),斯人便無復(fù)安忍祥和之定,自然德行有失了。
此與國之興衰存亡理亦同:國民若四體不勤,不思發(fā)奮圖強,精進益國,則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稍不思進取散亂放縱,或自恃四平八穩(wěn)而閉門造車、安然高臥,一枕黃粱直至天光,只恐江山社稷已是岌岌可危,門外風(fēng)光更乃萬般不同,旖旎變幻。
結(jié)果落得人前人后只有挨打受辱、被人生吞活剝,束手無策自尋痛苦的份,于此之時自責(zé)后悔、傷心難過只是亡羊補牢。正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水遭蝦戲,破國亡臣作奴巴,早知如此,何必當(dāng)初呢?
此乃世俗之語略談,佛法尤甚之矣。本有學(xué)佛了生死之法緣,得以蒙師教化授持口訣,是無量三界眾生所可望而不及,幾經(jīng)夙世方有此福果!
這等行人卻不惜此千載良機,反以瞬間之貪著為執(zhí)而遠(yuǎn)離法修,將諸佛上師所授之口訣拋諸腦后,棄修持佛法于不顧,不從實踐上去實證親修,依口訣精進行持,則如此修行實為徒勞之行,無有所獲矣。
行人切不可迷其心性紊亂,只顧貪求佛法而不實地修持,縱有上師授之口訣,若不實行,亦徒勞無功,終不得解脫。
聲明:這是阿王諾布帕母《子必依論》里面的一段,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如果要學(xué)習(xí)完整義理,請看完整經(jīng)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