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張西鎮(zhèn):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五

居士人物 2024-09-08 12:38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五

九六二、本經(jīng)敘說舍羅步外道妄說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后棄之,佛親往質(zhì)問,彼默不作聲,其弟子遂舍之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王舍城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羅步,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弟子大眾中這樣地宣稱:「沙門釋子之法我全都知道,我先前就已知道他的正法與戒律,然而我全都將它棄舍了?!?/p>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他們聽說有位外道名叫舍羅步,就住在王舍城的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弟子大眾中如此宣稱:「沙門釋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全都已知道,我先前就已經(jīng)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來我都將它棄舍了。」這些比丘聽聞這些話后,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聽說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羅步,住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邊,他在自己的大眾中這樣宣稱:『沙門釋子之法我已經(jīng)全都知道,我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然后又將它棄舍了。』慈悲的世尊啊!您可自行前往那須摩竭陀池邊度化他,只因憐憫他的緣故!」

當時,世尊靜默地答允了。等下午時分從禪定中出定,他就去到須摩竭陀池邊外道舍羅步的住處。

此時,舍羅步外道出家人遙見世尊來訪,他立即鋪好床座,請佛陀入座。

佛陀即就座,告訴舍羅步說:「你真的這樣說:『沙門釋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都已知道,知道那些正法、戒律后,然后將它棄舍掉了?!粏?」這時,舍羅步靜默不答。

佛陀告訴舍羅步說:「你現(xiàn)在應該答話啊!為什么默不作聲呢?如果你所知很圓滿的話,我就跟你隨喜;如果不圓滿的話,我將使你得到圓滿?!惯@時,舍羅步還是一樣的默不作聲。如此地跟他說第二次、第三次,他還是一樣再三地保持靜默。

當時,舍羅步有一位梵行弟子就告訴舍羅步說:「老師您是應該去向沙門瞿曇講說您的知見的,現(xiàn)在沙門瞿曇他自己親來此處,您何故卻不說話了呢?沙門瞿曇又告訴老師您說:『如果你所知很圓滿的話,我就跟你隨喜;如果不圓滿的話,我當會使你得到圓滿?!粸槭裁茨銋s靜默而不解說呢?」那位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如此勸他時,他也是默不作聲。

這時,世尊告訴舍羅步說:「如果又有人說:『沙門瞿曇并非如來、應供、等正覺?!晃姨饶芟蛩煤玫貏裾f,仔細地詰問;當對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詰問時,他就會很疏闊地說些其它的事情;或者被忿怒驕慢所覆蓋,對礙(排拒)而不安忍,無從表達;或靜默慚愧地低著頭,暗自省思,就像現(xiàn)在的舍羅步你一樣。如果又有人如此說『沙門瞿曇不是正法、戒律』的話,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詰問,他也是會像你今天一樣地默不作聲。如果又有人說『沙門瞿曇的聲聞弟子沒有善向』的話,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勸說,仔細地詰問,他也是會像你今天一樣地默不作聲?!勾藭r,世尊在須摩竭陀池邊像獅子作吼一樣的說法后,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那時,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告訴舍羅步說:「譬如有一條牛,截斷了兩角,進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一樣;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曇弟子的大眾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譬如女人想裝出男人的聲音,可是發(fā)出的聲音還是女人的聲音;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曇弟子的大眾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譬如野干想裝作狐貍的聲音,可是發(fā)出的聲音還是野干的聲音;老師您也像這樣,只能在沒有沙門瞿曇弟子的大眾中作如獅子吼一樣的說法。」

當時,舍羅步的梵行弟子在舍羅步面前呵責毀罵之后,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二經(jīng)注釋:

1、遼落:遼遠疏闊之意。

2、非沙門瞿曇無正法、律:此句「無」字依文義應省略。

3、于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欲作師子吼:此句「欲」字在此雖亦通順,但比對前二類句,皆無此字,應予刪除,文義較佳。

九六三、本經(jīng)敘說外道上座宣稱若有人能答對其偈,則將隨其修梵行。后世尊至彼所答對,折伏外道上座,上座乃隨即出家學佛,后得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在王舍城的須摩竭陀池邊有一位外道出家人,他的名字叫上座。他住在池邊,對自己的大眾如此地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有人能回答的話,我將到他那兒去修習梵行?!?/p>

當時,有眾多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王舍城乞食,聽說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大眾中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蛊蚴惩戤?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了腳,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后,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今天早晨和眾多比丘進入城里乞食,聽到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須摩竭陀池邊,在自己的大眾中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幌M雷鹉苋サ侥莾憾然?也是因哀憫他的緣故!」

那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到了下午,世尊從禪定中出定,就去到須摩竭陀池邊。

當時,上座外道出家人遙見世尊,就鋪好床座,請佛陀就座。世尊坐下后,告訴上座外道出家人說:「你真的這樣宣稱:『我唱誦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夠回答的話,我將去到他那兒修習梵行?!粏?你現(xiàn)在便可唱誦法偈,我能回答你?!?/p>

這時,那位外道立即疊鋪繩床做為高座,自己登上高座,就唱誦著法偈道:

「比丘應如法清凈過活,不可惱害恐怖眾生;

守意寂靜能行舍離,攝持戒法而隨順于靜定?!?/p>

當時世尊已知道那位上座外道的心意,就唱誦法偈答說:

「你對于自己所說的法偈,如果自己能去履行的話,

我將會把你當作善士來看待。

可是看你今天所說的,言行并不相符。

比丘應以靜定調(diào)伏自己,不可惱害恐怖眾生。

守意寂靜遠離一切惡,受持凈戒的人,

就能隨順調(diào)伏而得靜定,身、口、心遠離惡業(yè),

將它完善地攝入于所安住之處,不使放逸懈怠,

這就叫隨順調(diào)伏而得靜定?!?/p>

那時,上座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沙門瞿曇已知道我的心意,就從床座下來,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現(xiàn)在我是否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就比丘之法呢?」

佛陀告訴上座外道出家人說:「現(xiàn)在你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的身份。」

這位上座外道出家人獲允出家,成為比丘后,他思考著:一個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fā),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乃至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六三經(jīng)注釋:

1、「比丘以法活,………持戒順息止」: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第七經(jīng)此處作:

「若是比丘,釋種子者,

應當知法,清凈活命,

不宜嬈害,于諸眾生;

宜應遠離,不善諸法,

守意清凈,護守受戒,

如是調(diào)伏,隨順定智?!?/p>

2、「汝于所說偈,………調(diào)伏及寂止」:別譯雜阿含經(jīng)此處作:

「若稱如是外,隨順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汝得為最勝。

比丘處閑靜,清凈自調(diào)順,

不惱害眾生,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diào)伏者,隨順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惡,

能攝三業(yè)者,亦名順定智。

為世福田故,持缽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謙下處卑劣,

除欲棄貪求,故獲無所畏?!?/p>

九六四、本經(jīng)敘說諸婆羅門集聚議論婆羅門真諦,佛乃前往告彼婆羅門三種真諦││不殺生、緣生緣滅、無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有眾多的婆羅門出家人住在須摩竭陀池邊,他們集聚在一個地方,這樣地議論著:「如此是婆羅門真諦,如此是婆羅門真諦?!?/p>

當時,世尊知道了那些眾多婆羅門出家人的心念,就走到須摩竭陀池邊。

這時,眾多婆羅門出家人遙見佛陀來了。就為佛陀鋪好床座,請佛就座。

佛陀就座后,問眾婆羅門出家人說:「你們在這須摩竭陀池邊,眾人共聚在一起,是討論些什么呢?」

婆羅門出家人告訴佛陀說:「瞿曇啊!我們眾多婆羅門出家人共聚在這兒,這樣地議論著:『如此是婆羅門真諦,如此是婆羅門真諦?!弧?/p>

佛陀告訴婆羅門出家人說:「有三種婆羅門的真諦,我自己覺悟成為等正覺后,又為人將它演說出來。你們婆羅門出家人這樣地說:『不殺害一切眾生,這是婆羅門的真諦,不是虛妄之說?!蝗欢麄儗τ谒藚s仍妄說我較殊勝、或說彼此相似、或說我較卑劣,如果對于那真諦,能不系著于彼此的殊勝或卑劣,對于一切世間都以慈悲態(tài)度對待,這就是婆羅門的第一種真諦,我自己覺悟成等正覺后而為人演說之法。」

其次,婆羅門又這樣說:『所有集起之法都是生滅之法。這是真諦,不是虛妄之說?!弧酥翆τ谀钦嬷B,能不計執(zhí)彼此的殊勝或卑劣,對于一切世間,如實觀察它的生滅,這就是婆羅門的第二種真諦。

其次,婆羅門又這樣說:『沒有我之處所,以及一切事物都不是我所有,這是真諦,不是虛妄之說?!挥嗳缜懊娼?jīng)文所說一樣,乃至對于那真諦,無所系著,一切世間都沒有像我之類存在,這就是婆羅門的第三種真諦,我自己覺悟成等正覺后而為人演說之法?!勾藭r,眾多婆羅門出家人聽后都靜默不語。

當時,世尊這樣想著:我今天顯映了他們的愚癡,消除了他們的惡行,但現(xiàn)在這些大眾中,卻仍沒有一個人能深自思量,愿發(fā)心于沙門瞿曇正法中修持梵行的。如此知道后,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四經(jīng)注釋:

1、有三種婆羅門真諦:三種,南傳作四種,多出的一種是「一切欲是無常、是苦、是變異者?!?/p>

2、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此句下原有重復的句子,應是衍文,今據(jù)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予以刪除。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第八經(jīng)此處作「離我、我所,真實無我?!?/p>

3、「今映彼愚癡,………修行梵行」: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第八經(jīng)此處作「斯愚癡人,常為諸魔之所覆蔽。是大眾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

九六五、本經(jīng)敘說阿難告訴栴陀外道,他是為了斷除貪、瞋、癡三毒而出家修梵行,而八正道即為斷除三毒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里,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栴陀,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和阿難尊者彼此問訊慰勞后,退坐一邊,問阿難尊者說:「你為什么要在沙門瞿曇處出家修習梵行呢?」

阿難答說:「我是為了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緣故,所以才在那兒出家修習梵行。」

栴陀又問:「他能講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嗎?」

阿難答說:「我也能講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p>

栴陀又問:「你是看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什么過患,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我看見由于染著貪欲覆障心靈的緣故,就會做出或傷害自己,或又傷害他人,或又二者都受傷害的事情來,或在現(xiàn)世中犯罪,或在后世中犯罪,或在現(xiàn)世、后世二世中都犯罪,使他的心里常懷著憂傷、苦惱的覺受。如果受到瞋恚的覆障,受到愚癡的覆障,也一樣會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自己與他人都受到傷害的事情來,乃至心里常懷著憂傷、苦惱的覺受。而且,貪欲使人眼盲,使人看不清事理如無目,是沒有智慧的行為,會使人慧力減弱,成為圣道的障礙,不能使人明達事理,也不能使人成等正覺,不能轉(zhuǎn)向于涅槃境地。瞋恚、愚癡也是如此。我是看見貪欲、瞋恚、愚癡有這樣的過患,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又問:「你是看見斷除貪欲、瞋恚、愚癡有什么福利,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我是因為看見斷除貪欲后,就不會傷害自己,又不會傷害他人,也不會自、他都傷害;而且不會在現(xiàn)世犯罪、在后世犯罪、或現(xiàn)世與后世都犯罪,心靈常懷喜樂的覺受。斷除瞋恚、愚癡也是如此。在現(xiàn)世中常離熾盛的苦惱,不須很長時間,在現(xiàn)世中緣于自覺而有足夠的知見。因為有如此功德利益的緣故,所以說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栴陀又問:「阿難尊者啊!是否有一種方法、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后,就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阿難答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p>

栴陀外道告訴阿難尊者說:「這真的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后,就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p>

當時,栴陀外道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六六、本經(jīng)敘說補縷低迦外道笑舍利弗從師聞法,猶如嬰兒不離乳;舍利弗乃以乳牛作譬,說明所以不離從師聞法之原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舍利弗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后,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為舍利弗尊者講說種種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靜默不語。

這時,舍利弗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后離去。

當時,有位外道出家人補縷低迦隨路而來,他問舍利弗尊者說:「你從那兒來呢?」

舍利弗答說:「火種啊!我是從世尊處,聽聞大師講說教授之法后回來。」

補縷低迦問舍利弗尊者說:「你現(xiàn)在還像嬰兒一樣不離母乳,需隨從大師聽聞他講說教授之法嗎?」

舍利弗答說:「火種啊!我還像嬰兒一樣不離母乳,需于大師處聽聞他講說教授之法?!?/p>

補縷低迦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久已脫離哺乳,舍棄了我老師所說的教授之法?!?/p>

舍利弗說:「你所學之法是邪惡的說法與戒律,邪惡的覺悟,不能出離,不是正覺之道,是敗壞之法,不可贊嘆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師也不是等正覺者,所以你應趕快舍棄他的哺乳,脫離你老師的教法。譬如乳牛,粗暴狂躁,又少乳汁,那小牛吸吮乳水,便趕緊舍去;同樣地,你所學是邪惡的說法與戒律,邪惡的覺悟,不能出離,不是正覺之道,是敗壞之法,不可贊嘆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師也不是等正覺者,所以你應趕快舍棄你老師所教授之法。我所有之法都是正法、正律,是完善的覺悟,是出離的正覺之道,不會敗壞,可以贊嘆,可以依止。而且我那大師是位等正覺者,所以我長久地吸吮他的法乳,聽聞大師講說教授之法。譬如乳牛,不粗暴狂躁,乳汁又多,小牛在吸吮乳水時,久飲也不厭惡。我的法就像這樣,是正法、正律,………乃至長久地聽大師講說教授之法?!?/p>

這時,補縷低迦告訴舍利弗說:「你很快便得到了善利,于正法、正律中,………乃至長久的聽說教授之法?!?/p>

當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聽聞舍利弗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就從道路離去。

九六七、本經(jīng)敘說佛陀駁斥外道諸論議,于圣法、律,如小兒戲,并說明比丘方便所應,為清凈戒、調(diào)伏六根、心正受、解脫三毒、知名色、修止與觀、得般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問訊慰勞后,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曇啊!前日有很多各種外道出家的沙門、婆羅門集聚在『未曾有講堂』,他們?nèi)绱说卣務撝?『沙門瞿曇的智慧就好象空屋一樣,他不能在大眾中建立論議說:此法相應,此法不相應;此法相合,此法不相合。譬如盲牛,只偏行于田邊,而不能走入田中;沙門瞿曇的論議也就像這樣:沒有相應、不相應法,沒有相合、不相合之法?!弧?/p>

佛陀告訴補縷低迦說:「這些眾外道的論議,所說相應或不相應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對神圣的正法、戒律來說,就如小兒嬉戲一樣。譬如有人,年八、九十歲,發(fā)白齒落,還作小孩子的游戲,捏塑泥土,做成大象或馬等各種形類,眾人看了都說:『這是一位老小兒?!痪拖襁@樣,火種啊!那些外道的各種論議,說相應或不相應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這些對于神圣的正法、戒律來說,就如小兒嬉戲一樣。然而在那些事中,卻沒有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p>

補縷低迦問佛陀說:「瞿曇啊!比丘應于何處方便精勤呢?」

佛陀告訴外道說:「不清凈的使它清凈,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調(diào)伏的使它調(diào)伏,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一切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禪定),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能解脫的使它得到解脫,這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不知道的使它知道,沒有修習的使它修習,沒有得到的使它得到,這些都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

怎樣叫不清凈的使它清凈呢?就是受持戒法,還未清凈的使它成為清凈。怎樣叫不調(diào)伏的使它調(diào)伏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還未調(diào)伏的,就使它調(diào)伏,這就叫做不調(diào)伏的使它調(diào)伏。怎樣叫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呢?就是心靈還未正定的,使它得到正受。怎樣叫不能解脫的使它得到解脫呢?就是心靈不能解脫貪欲、瞋恚、愚癡的,使它得到解脫。怎樣叫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呢?就是無明與有愛,不能斷除的,使它斷除。怎樣叫不了知的使它了知呢?就是精神與物質(zhì)的名色,不了知的話,就使它了知。怎樣叫沒有修習的使它修習呢?就是止與觀,還沒修習的就使它修習。怎樣叫沒有得到使它得到呢?就是般涅槃,還沒得到的話,就使它得到,這些就叫做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

補縷低迦告訴佛陀說:「瞿曇啊!這些是義學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是信行堅固的比丘所應方便精勤之處,所謂能盡除一切的煩惱?!?/p>

當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六七經(jīng)注釋:

1、未曾有講堂:為一大講堂之名。

2、此應此不應: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第十一經(jīng)此處作「此相應,此不相應」。

3、「云何不斷令斷?……不斷令斷」:別譯雜阿含經(jīng)此處作「何等為斷惡,應勤修集?佛言:『斷欲無明與愛故,應勤修集?!弧?/p>

九六八、本經(jīng)敘說佛告尸婆應隨時修習戒、定、慧三學,乃至正智善解脫之阿羅漢比丘亦應覺知貪、瞋、癡永盡無余,不造諸惡,常行諸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尸婆,他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后,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曇啊!怎樣叫做學呢?所謂學,要如何學呢?」

佛陀告訴尸婆說:「學習他所要學習之事,所以叫做學?!?/p>

尸婆問佛陀說:「要學些什么呢?」

佛陀告訴尸婆說:「就是要隨時修學增上戒、修學增上意、修學增上慧。」

尸婆問佛陀說:「如果阿羅漢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棄了所有的重擔,得到了自己的利益,盡除各種的結(jié)縛,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脫,當在這個時候,又要學些什么呢?」

佛陀告訴尸婆說:「如果阿羅漢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乃至以正智得到完善的解脫,當在這個時候,要覺知貪欲已永遠滅盡無余;覺知瞋恚、愚癡已永遠滅盡無余,所以不會再造作各種惡業(yè),常行諸善。尸婆啊!這就叫做學習他所要學習之事?!?/p>

當時,尸婆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六九、本經(jīng)敘說佛破尸婆外道出家之宿命論,乃昧于世間之真實而妄說;欲不憂苦應離五蓋,行八正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尸婆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后,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曇啊!有一沙門、婆羅門持這樣見解、這樣說法:『凡此個人所知覺的苦樂,那一切都是由前世所做的因所招感,只要修習各種苦行,把過去世所造的業(yè)滅盡,又能不造新業(yè),斷除這因緣,那么未來世就不會再有各種煩惱了。一切煩惱滅盡,所以業(yè)也滅盡;由于業(yè)滅盡,所以苦也就滅盡,把苦滅盡,就是徹底的脫離生死的苦海了。』現(xiàn)在瞿曇您對此有何說法呢?」

佛陀告訴尸婆說:「那沙門、婆羅門其實是粗略的說法罷了,不詳備也不細密,愚癡、不善又不明事理。為什么呢?因為個人或會由于風邪而生起病苦,眾生便會覺知病苦?;蛘呤菑奶灯?或者是從涎唾起,或者是從上二者同時生起;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傷害,或是由于他人的傷害,或者是因節(jié)氣因素的傷害。那自我傷害的人,他的做法或是拔發(fā),或是拔須,或舉手常立,或蹲于地上,或臥于灰土中,或臥于棘刺上,或臥于杵上,或臥于板上,或用牛屎涂地而臥于其上,或臥于水中。或每日三次洗浴,或只用一腳站立,然后身隨著太陽而轉(zhuǎn),如此精勤修習各種苦行,尸婆啊!這就叫做自我的傷害。所謂他人的傷害,就是或被他人的手、石塊、刀、杖等種種因素而傷害到自己的身體,這就叫做他人的傷害。尸婆啊!至于所謂由于時節(jié)因素的傷害,就是冬天則大寒,春天則大熱,夏天則寒暑都有,這就叫做節(jié)氣的傷害。世間有因緣所成的真實現(xiàn)象,不是虛妄。尸婆啊!世間有這真實的現(xiàn)象,就是會被風邪所傷害,乃至被節(jié)氣所傷害,眾生都能如實地覺知這些苦患。你自己也會有這樣的苦患,就是被風、痰、涎唾……乃至節(jié)氣所傷害,你也能如實地覺知這些苦患。尸婆啊!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說一切人所覺知的苦樂,都是前世所造的因緣所致,這就是舍棄世間真實因緣之事,而隨順自己的見解,作虛妄的說法。

尸婆啊!有五種因緣使心靈生起憂苦。是那五種呢?就是因為有貪欲蓋的纏縛,由于貪欲蓋的纏縛,而生起心靈的憂苦;也因為有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而生起心靈的憂苦。尸婆啊!這就叫做使心靈生起憂苦的五種因緣。尸婆啊!有五種因緣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是那五種呢?就是說若因有貪欲蓋的纏縛,由于有貪欲蓋的纏縳,而生起那心靈憂苦的話,那么遠離那貪欲蓋的纏縛,就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了;若也因為有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的纏縛,由于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纏縛,而生起那心靈憂苦的話,那么遠離那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的纏縛,就不會生起心靈的憂苦了。尸婆啊!這就叫做不會生起心靈憂苦的五種因緣,在現(xiàn)世中能遠離熾盛的苦惱,不需長時間,很快就能以智慧觀照而明白現(xiàn)前之境,緣此而使自己得到覺悟。尸婆啊!又有一種能在現(xiàn)世中遠離熾盛苦惱,不需長時間,很快就能通達現(xiàn)見之境,緣此而使自己得到覺悟,那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p>

佛陀講說這段經(jīng)文的時候,尸婆外道出家人就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凈的法眼。當時,尸婆外道出家人見法、得法、入法,遠離一切疑惑,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所致,他進入正法、戒律中,得到無所畏懼,就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xiàn)在可以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嗎?」

佛陀告訴尸婆說:「你現(xiàn)在可以出家了?!蛊渌缤厦嫠f,……乃至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六九經(jīng)注釋:

1、本所作因:指過去世所作之因。

2、洛漠:亦作落莫,零落斷續(xù)的樣子。圣本作「略演」。

3、現(xiàn)見:以智慧觀照現(xiàn)前之境。

九七○、本經(jīng)敘說商主外道出家有一宗親升天之后,下凡告商主,以意論偈求名師,商主求問六師外道悉不能答,后詣世尊得答,遂于正法、律出家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羅聚落的好衣庵羅園中。

那時,那羅聚落中有位名叫商主的外道出家人,已經(jīng)一百二十歲了,年老根熟,為那羅聚落的所有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們所尊重供養(yǎng),視他如阿羅漢一樣。

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先前有一位宗親,命終后往生到天上,他在天上俯觀商主外道出家人后,這樣想著:我想去教導那位商主外道出家人前往世尊處修習梵行,但怕他不愿聽從我的話,我現(xiàn)在應到他那兒,用我的意論跟他討論,使他發(fā)問。

于是他就下臨那羅聚落,去到商主外道出家人的住處,唱誦詩偈問道:

「什么是惡知識,假現(xiàn)善知識之相呢?

什么是善知識,顯現(xiàn)得如與自己同一體呢?

為什么要求斷滅呢?怎樣叫遠離熾然(熾盛煩惱)呢?」

「如果你這位仙人拿這個意論去請問于人,有能分別解說其義而回答你的人,便可跟隨他出家修習梵行?!?/p>

當時,商主外道出家人接受天人的教示,就持往富蘭那迦葉處,拿這首意論偈來問富蘭那迦葉。那富蘭那迦葉自己尚且不能了解,何況是要他能回答呢?那時,商主外道出家人又到末迦梨瞿舍利子處、刪阇耶毗羅坻子處、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處、迦羅拘陀迦栴延處、尼干陀若提子處(以上為六師外道),都拿著這首意論偈來向他們請問,他們也都不能回答。

這時,商主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我拿這首意論偈去請問所有出家?guī)煾?他們都不能回答,我現(xiàn)在還能想要求出家嗎?我自己現(xiàn)在還有財寶,不如回家習近五欲好。但他又這樣想著:我現(xiàn)在可前往拜訪沙門瞿曇,可是那些年老宿德的大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都不能回答問題,那沙門瞿曇乃是個年少出家人,又豈能了解呢?然而我曾聽聞昔時賢德說:「不可輕視新學的年少出家人?!够蛟S真有沙門年少出家人,具有大德力也不一定。我現(xiàn)在且當去拜訪沙門瞿曇。到那兒后,就拿那首意論偈以心念來向佛陀請問,內(nèi)容就如偈所說一樣。

這時,世尊已知道了那位商主的心念,就唱誦詩偈答說:

「什么是惡知識,卻假現(xiàn)善友的外相呢?

就是內(nèi)心其實恥厭他,口里卻說是與我同心,

做事時不樂與人同擔,所以可知此非善友。

嘴里頭善于說些恩愛的話語,內(nèi)心其實與此不相應,

他的所作與所說都不能相同,有智慧的人就應要知道,

這就是惡知識,假現(xiàn)善知識之相,

而與自己同一體。

怎樣叫善知識,是與自己同一體的呢?

就是要不是有那善知識,自己就會放逸而不知節(jié)制,

敗壞而心懷疑惑,伺求著事理的頭緒。

如果安于善知識,就如兒子臥于父親的懷里,

不會被旁人所離間,所以應當熟知善知識。

為什么要求斷滅呢?

因為能受生于歡喜之處,清涼而令人稱嘆;

修習福利的果報,得到清涼的涅槃寂靜,

所以要求斷滅。

怎樣叫遠離熾盛的煩惱呢?

就是得到寂靜止息之味,知道那遠離之味,

遠離了熾盛的惡業(yè),飲以正法的喜味,

寂滅而遠離欲火,這就叫做遠離了熾盛的煩惱?!?/p>

當時,商主外道出家人這樣想著:沙門瞿曇已知我的心念。于是向佛陀問說:「我現(xiàn)在是否可進入沙門瞿曇您的正法、戒律中修習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呢?」

佛陀告訴商主外道出家人說:「你現(xiàn)在就可在我的正法、戒律中修習梵行,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谷绱顺黾液?他思惟著……乃至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九七○經(jīng)注釋:

1、商主:人名,別譯雜阿含經(jīng)作「那利婆力」。

2、意論:別譯雜阿含經(jīng)作「心中默念」。

3、永息滅:指涅槃。

九七一、本經(jīng)敘說佛入滅前,外道須跋陀羅請求見佛解惑,阿難不許,后承佛應允,入內(nèi)答其所問。須跋陀羅得佛開示,即意解心開,乞求出家,受具足戒,證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的堅固雙樹林中。

那時,世尊涅槃之時將至,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為我于雙樹間鋪好繩床,床頭向北邊,我在今日中夜時刻,將入于無余涅槃中?!?/p>

當時,阿難尊者奉承指示,就在雙樹間鋪設繩床,床頭向北邊,鋪設完畢,來見佛陀,向佛陀頂禮后,退立一旁,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在雙樹間鋪好繩床,床頭是向著北邊?!?/p>

這時,世尊來到雙樹間,在繩床上頭向著北邊,偏向右脅而臥,兩腳相疊,系念于光明之想,有正念正智。

當時,俱夷那竭國有位名叫須跋陀羅的外道出家人,已一百二十歲了,年老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所恭敬供養(yǎng),視如阿羅漢一樣。那位須跋陀羅出家人聽說世尊今日中夜即將入于無余般涅槃中,他想著:我對于法還有所疑惑,內(nèi)心滿懷著希望,沙門瞿曇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我現(xiàn)在應該去沙門瞿曇處,向他請問疑惑。于是他就走出俱夷那竭國,前往世尊住處。

那時,阿難尊者正在園門外經(jīng)行。此時,須跋陀羅就告訴阿難尊者說:「我聽說沙門瞿曇在今日中夜就要進入無余般涅槃,可是我對于法尚有疑惑,內(nèi)心滿懷著希望,沙門瞿曇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假如阿難您不怕煩勞的話,請您為我往告瞿曇,可有一點空閑,為我解答問題呢?」

阿難答說:「不要去煩擾世尊!世尊疲憊極了。」

須跋陀羅如此地再三向阿難尊者請求,阿難尊者仍是再三的不予允許。

須跋陀羅說:「我曾聽聞過去出家的年老大師說,要過很久的時間才會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xiàn)于世間,他的出現(xiàn)就猶如優(yōu)曇缽花開一樣的不容易。然而就在今夜,如來就要進入無余般涅槃了,我現(xiàn)在對于法仍有疑惑,但我滿懷信心,沙門瞿曇必有能力,能開導使我覺悟,假如阿難您不怕煩勞的話,就請您為我稟報沙門瞿曇。」

阿難仍答說:「須跋陀羅啊!你不要去煩擾世尊!世尊今天疲憊極了。」

當時,世尊以天耳神通聽到了阿難與須跋陀羅彼此交談的話語,就對阿難尊者說:「你不要阻攔那位在外道出家的須跋陀羅!請他進來問疑解惑吧。為什么呢?因為這是我最后一次與外道出家人的論議,他也是我最后一位得證聲聞的弟子,這位善來比丘,就是所謂的須跋陀羅?!?/p>

此時,須跋陀羅聽聞世尊愿為他開啟善根,內(nèi)心極為歡喜,就去到世尊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后,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曇啊!世間所有修道悟理的人,有所謂富蘭那迦葉等六位師父,他們各自如此推崇地說:『此法才是沙門證果法!此法才是沙門證果法!』怎樣呢?瞿曇啊!他們各自是否真有所推崇之法呢?」

當時,世尊為他唱誦詩偈道:

「我年始二十九,便出家修習善道,

成道到今天,已經(jīng)五十余年。

修習三昧、三明與身口意善行都已具足,常修習清凈的戒法,

離開此道法也就少有道分了,此外也無沙門果。」

佛陀告訴須跋陀羅說:「于正法、戒律中不得八正道的話,就不能得到沙門初果,也不能得到第二果、第三果、及沙門第四果。須跋陀羅啊!于此正法、戒律中能得到八正道的話,就能得到沙門初果,或得到第二果、第三果、以及沙門第四果。除此以外,外道并無沙門證果法,這些外道諸師,只是空言有沙門證果法、婆羅門證果法罷了。所以,我現(xiàn)在于大眾中要如獅子作吼一樣地為大家說法?!?/p>

佛陀講說這段經(jīng)文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人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凈的法眼。那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說而敬信佛法,也不是由于他說而得濟度,他對于正法、戒律得到了無所畏懼,于是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已得到了很好的利益,你得到了大師的指導,成為大師的弟子,被大師的法雨灌于頭頂。我現(xiàn)在若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到比丘身份的話,也應當可得到這樣的善利!」

此時,阿難尊者稟告佛陀說:「世尊啊!這位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人現(xiàn)在乞求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成為比丘的身份。」

當時,世尊告訴須跋陀羅說:「這位比丘過來修習梵行吧!」

那位須跋陀羅尊者即于此時出家,就此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的身份。他如此思惟著……乃至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那時,須跋陀羅尊者證得阿羅漢果,覺知解脫之樂后,這樣想著:我不能忍受看見佛陀進入般涅槃,我應當先進入般涅槃。此時,須跋陀羅尊者先入于般涅槃后,然后世尊也進入了般涅槃。

第九七一經(jīng)注釋:

1、俱夷那竭國:據(jù)夷那竭,為末羅國之都城,一般認為即今之迦斯阿。

2、須跋陀羅:人名。為佛陀入滅前最后證悟之弟子。

3、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無余涅槃與般涅槃二者在此皆是「入滅、圓寂」之意。

4、優(yōu)曇缽花:為一種無花果類植物,產(chǎn)于喜馬拉亞山麓及印度德干高原、錫蘭等處。世稱此樹三千年開花一度,值佛出世始開。故今稱不世出之物曰「曇花一現(xiàn)」,典即原于此。

5、三昧明行具:三昧,即正定。明,指宿命、天眼、漏盡三明。行,指身、口、意之善行。

6、「始年二十九……此外無沙門」:南傳大般涅槃經(jīng)此處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自出離已來,已逾五一年。道法廣闊界,常游巡仰企;于其領(lǐng)域外,實無沙門果。」(見慧炬出版社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jīng))

九七二、本經(jīng)敘說佛于毗舍離接受諸賈客供養(yǎng),并為其講說消除恐怖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跋耆國人間游行教化,又到了毗舍離國,就住在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那時,毗舍離國有很多的商人,想向怛剎尸羅國去,正在整裝準備。這些商人聽說世尊在跋耆國人間游行教化,現(xiàn)已來到了毗舍離國,住在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聽到這件消息后,他們就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后,退坐一邊。佛陀就為這些商人作種種的說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靜默不語。

這時,所有商人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這些商人正在整裝準備,想到怛剎尸羅國去,希望世尊與您的眾弟子們明早能接受我們的供養(yǎng)。」

當時,世尊靜默的應允了。

這時,眾商人知道世尊已接受供養(yǎng)的邀請,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后,各自回家,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鋪好床座,安置凈水。次日早晨時,就派人去請佛陀說:「受供的時間已到了?!?/p>

此時,世尊與大眾們便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去到眾商人處,就座而坐。

當時,眾商人就拿凈美的飲食親自供養(yǎng)。等他們吃完洗好了缽盂,眾商人就拿著卑小的床座,坐于大眾之前,聽聞佛陀的說法。

那時,世尊告訴眾商人說:「當你們行走于曠野中,如果感到恐怖,而心驚毛豎。這時,應當憶念如來之事││所謂如來是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此憶念如來的話,恐怖就會消除。其次,要憶念法之事││佛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現(xiàn)世中遠離熾盛的煩惱,不需長時間,即能通達、親近,緣此就能使自己得到覺悟。其次,要憶念僧之事││世尊的弟子為善向、正向,……乃至是世間的福田。能如此憶念的話,恐怖就會消除。

在過去世的時候,諸天與阿修羅戰(zhàn)斗。那時,天帝釋告訴諸天眾說:『當你們和阿修羅進行戰(zhàn)斗時,如果心生恐怖的話,就當憶念我的幢幡,名字就叫摧伏幢。憶念那幢幡時,恐怖即得消除。如果不憶念我幢幡的話,就應當憶念伊舍那天子的幢幡;如果不憶念伊舍那天子幢幡的話,就應當憶念婆留那天子的幢幡。憶念那幢幡時,恐怖即可消除?!煌瑯拥?眾商人們!你們行走于曠野中,如果心有恐怖的話,就應當憶念如來之事、法之事、僧之事。」

這時,世尊又為眾毗舍離的商人們唱誦供養(yǎng)隨喜的詩偈:

「供養(yǎng)比丘僧飲食,以及隨時的衣服,

要專心仔細思惟真理,以正知而行施舍。

布施凈物種植良好福田,你們都已具足;

緣于這種功德福利,長夜能獲得安樂。

發(fā)心有所求時,眾利都能應驗,

兩足或四足的眾生都得安樂,道路上往來安樂,

夜晚安樂白天也安樂,一切都能離開兇惡。

猶如肥沃的良田,播下了精純的好種子一樣;

隨時引水灌溉潤澤,收取的谷子多得不可量!

在凈戒的良好福田里,有了精美的肴膳種子;

隨順著正行而行,最后自會成就美妙的果報。

所以行布施的人,想要求具備眾福德的話,

就應當依隨智慧而行,眾妙果自然就會具備。

對于明行足的世尊,能以正心竭誠恭敬,

種殖眾善的根本,終會獲得大福利。

能夠如實地知道世間,得到具備正見,

具足徹見正道,具足向上升進,

遠離了一切垢穢,獲得涅槃之道,

徹底地脫離苦海,這樣就叫做具備眾福德?!?/p>

當時,世尊為眾毗舍離的商人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后,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七二經(jīng)注釋:

1、方便裝嚴:此指商賈們出發(fā)前之整治裝備而言。

2、阿須輪:即阿修羅。

3、幢:旌旗之屬,于佛前建之,用以莊嚴佛菩薩及道場。

4、伊舍那天子:即自在天主。

5、婆留那:天帝名。

九七三、本經(jīng)敘說佛陀告訴諸比丘,若于空閑、樹下、空舍,心生恐怖時,當憶念三寶,恐怖即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住在空曠幽靜之處、樹下、空舍中,有時覺得恐怖,心驚毛豎的話,就應當憶念如來之事,以及法之事、僧之事,就如前經(jīng)一樣地廣說。當憶念如來之事、法之事、僧之事時,恐怖即可消除。

眾比丘啊!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戰(zhàn)斗。當時,帝釋告訴諸三十三天說:『各位仁者!我們諸天和阿修羅戰(zhàn)斗時,如果會生起恐怖,心驚毛豎的話,你們就應憶念我摧伏敵人的幢幡。當憶念那幢幡的時候,恐怖即可消除?!煌瑯拥?比丘啊!如果你們在空曠幽靜之處、大樹下、空舍里而會生起恐怖,心驚毛豎的話,就當憶念如來〡〡如來是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憶念如來之時,恐怖即可消除。為什么呢?那天帝釋懷有貪、瞋、癡,對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還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的心理。然而他仍告訴諸三十三天,要他們憶念自己摧伏敵人的幢幡;更何況是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已遠離貪、瞋、癡,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也沒有各種恐怖、畏懼、逃避,怎會不使憶念如來的人消除各種的恐怖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七四、本經(jīng)敘說佛告舍利弗,若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系著、結(jié)使,得心解脫、慧解脫,則能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娑枳國的安阇那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能對于法做簡略的解說或詳細地廣為解說,但要了知此法卻很難?!?/p>

舍利弗尊者稟告佛陀說:「希望世尊您能簡略地說法、或廣為解說、或如法而說,確實會有解知法的人?!?/p>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有眾生對于自己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能觀察無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乃至得到心靈的解脫、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么對于此有意識的身體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執(zhí)持有一主宰的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結(jié)使、系著等煩惱,所以就可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那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么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的話,那么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么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他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舍利弗啊!這樣就叫做比丘斷除了愛縛、結(jié)使、我慢等煩惱,得到了覺悟,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舍利弗啊!對于這問題在其余地方我也有說到,在回答波羅延的富鄰尼迦所問經(jīng)中,我曾說:

『世間有各種不同的事物,要安于所遇而不沖動,

內(nèi)心寂靜,遠離各種煩惱塵垢,拔除它的根本而不渴望,

既已度越三界果報的生死大海,就不再有老死的憂患?!弧?/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舍利弗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后離去。

第九七四經(jīng)注釋:

1、婆枳國:位于中印度舍衛(wèi)城之南,與憍薩羅國南方之阿 阇城隔河相望。

2、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此經(jīng)見南傳小部經(jīng)集第五品第四章布那迦問經(jīng),其經(jīng)文如下:「洞悉世上萬事萬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沖動,平靜,無激情,無煩惱,無貪欲,我說這樣的人能超越生和老?!?見博遠出版白話佛教經(jīng)典(七)經(jīng)集,郭良鋆譯)

九七五、本經(jīng)敘說阿難獨自思惟后,詣佛求證所悟,內(nèi)容都如前經(jīng)。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阿難尊者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獨自在一僻靜之處,這樣思惟著:或有一個人他這樣想著││如果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并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么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等煩惱,我將于那時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

此時,阿難尊者下午時分從禪定中出定,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后,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如此地思惟著:如果有一個人如此地說││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證?!?/p>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如果有一人這樣地想著:我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經(jīng)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的煩惱,并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了。阿難啊!那比丘如果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經(jīng)不妄見有我、我所有,也沒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的煩惱,并且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的話;那么他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會妄見有我、我所有,也不會有我慢、系著、結(jié)使的煩惱,并且他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在現(xiàn)世中具足自知作證。

阿難啊!如果比丘對于這有意識的身體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證,這樣就叫做比丘已斷除了愛縛、結(jié)使、我慢,得到覺悟,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阿難啊!我對此問題在其它地方也有說到,在回答波羅延的憂陀耶所問經(jīng)中,我曾說:

『斷除了愛欲之想,憂苦也同時遠離,

覺悟睡眠蓋,滅除掉悔蓋,

舍棄貪欲、瞋恚而心得清凈,觀察現(xiàn)前諸法,

我說智慧的解脫,能滅除無明的昏暗?!弧?/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禮佛之后離去。

第九七五經(jīng)注釋:

1、答婆羅延憂陀耶所問:見南傳小部經(jīng)集第五品第十四章烏德耶問經(jīng),其經(jīng)文如下:「拋棄對愛欲的渴求和失望,克服懶惰,戒絕惡行。思想超然,達到純潔,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訴你,這就是憑借智慧獲得解脫和鏟除無知?!?見博遠出版白話佛教經(jīng)典(七)經(jīng)集郭良鋆譯)

九七六、本經(jīng)敘說十八愛行能起生死輪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xiàn)在將講說愛乃為網(wǎng)、為膠、為泉、為藕根。這些都會成為眾生的障礙、為遮蓋、為膠滯、為守衛(wèi)、為覆蔽、為封閉、為阻塞、為暗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絲絮,使眾生從此世到他世,從他世到此世,往來流轉(zhuǎn),沒有不流轉(zhuǎn)的時候,眾比丘啊!到底是那些愛為網(wǎng)、為膠,……乃至使眾生往來流轉(zhuǎn),沒有不流轉(zhuǎn)之時呢?就是有我之故,所以執(zhí)取有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等想法。如此十八種愛行都是從內(nèi)而起。

由于比丘認定有我,所以對于一切所有執(zhí)取而說我欲、我爾……乃至十八種愛行由外境而生起,如此總說為十八愛行。內(nèi)、外愛行合說三十六愛行,或于過去生起,或于未來生起,或于現(xiàn)在生起,如此又總說是一百零八種愛行,就是這些愛行為網(wǎng)、為膠、為泉、為藕根,能成為眾生的障礙、為遮蓋、為膠滯、為守衛(wèi)、為覆蔽、為封閉、為阻塞、為暗冥、為狗腸、為絲絮,使眾生從此世到他世,從他世到此世,往來流轉(zhuǎn),沒有不流轉(zhuǎn)之時?!?/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七六經(jīng)注釋:

1、十八愛行從內(nèi)起:指從執(zhí)取內(nèi)五蘊而生起之十八種愛行。北傳十八種愛行內(nèi)容簡略又重復,實在難以理解;南傳相對經(jīng)文及論藏之分別論第十七品小事分別中皆有十八愛行之內(nèi)容,就是眾生執(zhí)取:一、我是有,二、我是如是,三、我乃如彼,四、我應與彼異,五、我應是有,六、我應如是有,七、我應如彼之有,八、我應有與彼異,九、我是常,十、我是無常,十一、愿我有,十二、愿我如是有,十三、愿我如彼有,十四、愿我與彼異,十五、我應當有,十六、我應當如是有,十七、我應當如彼之有,十八、我應當與彼異等想法。

2、十八愛行從外起:指從執(zhí)取外五蘊而生起之十八種愛行。根據(jù)南傳經(jīng)論所說,其執(zhí)取內(nèi)容如下:一、由此我是有,二、由此我如是,三、由此我如彼,四、由此我與彼異,五、由此我應是有,六、由此我應如是有,七、由此我應如彼有,八、由此我應與彼有異,九、由此我是常,十、由此我是無常,十一、由此愿我是有,十二、由此愿我如是有,十三、由此愿我如彼之有,十四、由此愿我與彼有異,十五、由此我應是有,十六、由此我應如是有,十七、由此我應如彼有,十八、由此我應與彼有異。

九七七、本經(jīng)敘說愛恚互生,若具足諸禪,則可斷愛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從愛而生愛,從愛而生恚;也有從恚而生愛,從恚而生恚的現(xiàn)象。

怎樣叫從愛而生愛呢?就是有一個人,他對于某個眾生感到歡喜、愛樂、顧念、適意,他人也對那個眾生產(chǎn)生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的想法。于是他就這樣想著:我對那位眾生感到歡喜、愛樂、顧念、適意,因為他也對那位眾生產(chǎn)生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的想法,所以我對于他便生起愛念之心,這樣就叫做從愛而生愛。

怎樣叫從愛而生恚呢?就是有一個人,他對于某個眾生感到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然而他人對那個眾生卻有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的想法。于是他就這樣想著:我對那位眾生感到歡喜、愛樂、顧念、適意,但是他對于那位眾生卻有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的想法,所以我對于他便生起瞋恚,這樣就叫做從愛而生恚。

怎樣叫從恚而生愛呢?就是有一個人,他對于某個眾生感到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而因他人也對那位眾生有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的想法,所以我對于他便生起愛念,這樣就叫做從恚而生愛。

怎樣叫從恚而生恚呢?就是有一個人,他對于某個眾生感到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然而他人卻對那位眾生有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的想法。于是他就這樣想著:我對于那位眾生感到不歡喜、不愛樂、不顧念、不適意,但是他對于那位眾生卻有歡喜、愛樂、顧念、適意的想法,所以我對于他便生起瞋恚,這樣就叫做從恚而生恚。

如果比丘能夠遠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圓滿地安住于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中的話,那么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等現(xiàn)象就會斷除而知道,斷除它的根本,就如截斷多羅樹的樹頭一樣,不再有生起的因素,在未來世也將成就不生之法。

如果那比丘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xiàn)世中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中的話。當在這個時候,他就會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怎樣叫自舉呢?就是認見物質(zhì)色蘊是我、物質(zhì)色蘊是我所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辨別等精神現(xiàn)象也是同樣地認見,這樣就叫做自舉。怎樣叫不自舉呢?就是不認見物質(zhì)色蘊是我、物質(zhì)色蘊是我所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xiàn)象也同樣地不認見,這樣就叫做不自舉。怎樣叫還舉呢?就是別人罵我,我就回罵他;別人怒我,我就以怒回他;別人打我,我就回打他;別人碰觸我,我就碰觸他,這樣就叫做還舉。怎樣叫不還舉呢?就是別人罵我,我不回罵;別人怒我,我不怒他;別人打我,我不打他;別人碰觸我,我不去碰他,這樣就叫做不還舉。

怎樣叫起塵呢?就是執(zhí)取有我、我欲……乃至由內(nèi)而生起十八種的愛行,這樣就叫做起塵。怎樣叫不起塵呢?就是無我、無我欲……乃至沒有由內(nèi)而生起的十八種愛行,這樣就叫做不起塵。

怎樣叫熾然呢?就是執(zhí)取有我所、我所欲……乃至有由外而生起的十八種愛行,這樣就叫做熾然。怎樣叫不熾燃呢?就是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沒有由外而生起的十八種愛行,這樣就叫做不熾燃。

怎樣叫嫌彼呢?就是認見我是真實的生起,對于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這樣就叫做嫌彼。怎樣叫不嫌彼呢?就是不認見我是真實的,對于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這樣就叫做不嫌彼?!?/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七八、本經(jīng)敘說在家者難斷資生眾具欲,出家者難斷除貪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二件事很難持續(xù)斷絕。是那二種呢?就是在俗人住處或非人住處,對于衣食、床臥、資生的一切器具,想持續(xù)斷絕它,這件事是很難做到的。此外,比丘不執(zhí)著于家而出家學道,斷除貪愛,想持續(xù)斷絕它,這件事也是極為難行?!?/p>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道:

「世間有二件事情,想持續(xù)斷絕它是極為難行,

這是真實的說法,是等正覺所知道的事。

在家人需要錢財?shù)氖罩?以及衣食等各種器具,

世間人貪求愛樂這些事,想持續(xù)斷絕它極為困難。

比丘雖已遠離俗世,正信佛法,不執(zhí)著于家而出家學道,

但對于滅除貪愛,想持續(xù)斷絕它也是極為難行?!?/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七九、本經(jīng)敘說佛陀多依于二法││不斷精進善法,未曾遠離斷惡法││疾得等正覺,故比丘亦應勤習此二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經(jīng)常依止于二種法。是那二種呢?就是對于一切善法,我未曾知足,以及于斷惡之法也未曾遠離。由于對善法不曾知足,對于各種斷惡之法也不曾遠離的緣故,所以乃至是肌消肉盡,筋連骨立,我終究不舍離精勤努力,不舍棄善法,假如沒有得到的還是未得到的話,我絕不休息,從未曾對卑劣心生歡喜,常樂于向上增進,以證于上上之道(涅槃道)。由于我如此精進的緣故,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比丘啊!你們應當多依止于此二法,對于一切善法不生滿足的想法;要依于各種斷惡之法,不曾舍離它,乃至是肌消肉盡,筋連骨立,也要精勤努力,能夠不停地修習善法。所以,比丘啊!對于各種下劣的心理不要生起歡喜的想法,應當多修習上上的升進之道。如此修習不久,將能快速地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及智慧解脫,在現(xiàn)世中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中了?!?/p>

佛陀說完這段經(jīng)文后,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本經(jīng)敘說佛陀告訴天帝釋,若能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三受,則可得梵行究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天帝釋提桓因形色極為美妙,在后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后,退坐一邊,由于天身的威力,光明遍照整個迦蘭陀竹園。

當時,釋提桓因問佛陀說:「世尊啊!您曾在隔界山的石窟中說過:『如果沙門、婆羅門得到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那么他就能徹底地遠離苦邊、遠離垢穢、盡修梵行畢竟。』到底怎樣叫比丘徹底地遠離苦邊、遠離垢穢、盡修梵行畢竟呢?」

佛陀告訴天帝釋說:「就是比丘所有的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也不樂。他對于各種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滅、感受的愛樂、感受的禍患、出離感受等情況都能如實知道;如實知道后,觀察那些感受都是無常,觀察它的生滅、觀察對它離欲、觀察它的滅盡、觀察對它舍離;如此觀察后,就能徹底地遠離苦邊、遠離垢穢、盡修梵行畢竟。拘尸迦(帝釋過去世之族姓)啊!這樣就叫做比丘于正法、戒律中徹底地遠離苦邊、遠離垢穢、盡修梵行畢竟。」

乃至天帝釋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nèi)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后離去。

九八一、本經(jīng)敘說大目揵連后夜起經(jīng)行,見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乃往問佛陀原因,佛告以是天帝釋來此問法之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里。

那時,大目揵連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后夜時分,他起來經(jīng)行,看見有光明遍照整個迦蘭陀竹園??匆姾?他這樣想著:今夜或許是有大力的鬼神去到世尊住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光明。

此時,大目揵連尊者就在早晨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后,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我于昨晚后夜時走出房外經(jīng)行,看見了勝妙光明普照整個迦蘭陀竹園??匆姾?我這樣想著:是什么大力鬼神去到世尊住處,所以有如此的光明呢?」

佛陀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昨晚后夜時,釋提桓因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后,退坐一邊,……?!?/p>

余如前經(jīng)所廣說的一樣,大目揵連尊者聽后,內(nèi)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后離去。

九八二、本經(jīng)敘說鹿住優(yōu)婆夷之父與叔父修持不同,而佛陀皆為記說有同一果報,鹿住優(yōu)婆夷心疑而問阿難,阿難又請教于佛陀,佛告以人各有所長,唯佛乃能知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里。

那時,阿難尊者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wèi)城,次第乞食,走到了鹿住優(yōu)婆夷的住家。

鹿住優(yōu)婆夷遙見阿難尊者來了,便很快地鋪好了床座,稟告說:「阿難尊者請就座。」

當時,鹿住優(yōu)婆夷向阿難頂禮后,退坐一邊,問阿難尊者說:「為什么說世尊是知法的呢?我的父親富蘭那原就修習梵行,過著離欲清凈的生活,不佩戴香花,遠離了一切凡俗的情欲;我的叔父梨師達多并未修習梵行,然尚能知足。他們二人都已命終了,而現(xiàn)在世尊對他們二人卻都記說會同生于一道之中,同在一處受生,

更新于:8個月前

評論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在线| 夫妻性生活视频在线直播|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区二区| —级v免费大片欧美| 免费女人男人肏逼| 大黑鸡巴操模特骚B| 久久综合色鬼综合色| 好爽轻点太大了太深了视频| 操大屌粉的小穴视频| 日韩午夜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免费视频| 夜夜嗨av少妇一二三区| 老女人爱精大鸡吧草| 女人被大鸡吧操逼| 插欧美美女逼逼逼逼| 大香蕉大香蕉大香蕉大香|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精品久久久久噜噜|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久久| 大鸡巴操屁眼无码| 精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多人|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 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裸体视频全免费| 美女露胸露逼逼自慰|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黄色亚洲一级大片| 亚洲欧洲综合成人综合网|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大鸡巴插我在线观看| 日韩有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精品一级欧美片免费| 日本乱人伦中文在线播放| 大鸡巴射在穴穴里的视频| 欧美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鸡巴和逼中国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