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海濤法師《凈土法門的修行》
海濤法師欄目主要介紹:佛教人物,海濤法師簡介,海濤法師講座開示,海濤法師經(jīng)典語錄
十八層地獄警示網(wǎng)介紹佛教人物-海濤法師簡介_海濤法師講座開示_海濤法師經(jīng)典語..
凈業(yè)修持的助行
三皈五戒是入佛法的初門: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余法門,皆須依次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凈土法門耶?不省三業(yè),不持五戒,即無復(fù)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印光大師全集》
念佛當(dāng)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yè)至此,當(dāng)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dāng)生忻慶心。
三、無始業(yè)障,此法難遭難遇,當(dāng)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dāng)生感激心。此四種心有一,凈業(yè)即能成就。 《徹悟禪師語錄》
未能往生的原因
1.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佛者少,何也?
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
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
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
2.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渡徸谥T祖法語集要》
以娑婆之苦,遙觀凈土之樂
1.如此信已,愿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xiāng),如奔寶所。
2.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zhuǎn)矣。《徹悟禪師語錄》
十種逆境,翻成道果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故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故以患難為解脫。
三、窮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學(xué)踖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故以障礙為道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愿不堅(jiān),必未證謂證;達(dá)魔妄有,魔何能嬈?故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輕慢,必稱我有能;了成事隨業(yè),事不由能。故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故以弊交為資糧。
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nèi)自矜,必執(zhí)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故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圖,必華名欲揚(yáng);明德無性,德亦非實(shí)。故以施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動,必貪利毀已;了利本空,利莫妄求。故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何傷我?故以受抑為行門。
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赌罘鹬敝浮?/p>
逆順現(xiàn)前,不改往生之愿
1.若赤熱鐵輪旋轉(zhuǎn)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輪王勝妙五欲現(xiàn)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愿。
2.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愿,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zhuǎn)哉?能如是愿,可謂切矣?!稄匚蚨U師語錄》
五念法門
1.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嘆門;三者作愿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2.云何禮拜?身業(yè)禮拜阿彌陀如來應(yīng)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3.云何贊嘆?口業(yè)贊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shí)修行相應(yīng)故。
4.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shí)修行奢摩他故。
5.云何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shí)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yán)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yán)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yán)功德。菩薩入四種門,自行成就,應(yīng)知。
6.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yīng)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锻摗?/p>
念佛五門,直至菩提
1.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2.諸佛以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
3.眾生有樂睹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以觀相滅罪門;
4.眾生有迷心執(zhí)境者,則示以諸境唯心門;
5.眾生有計(jì)實(shí)有者,則示以心境俱離門;
6.眾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性起圓通門;
7.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門。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jīng)論者,請撿此門。 《五方便念佛門》
雜毒之善,難生凈土
1.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yè)所修解行,必須真實(shí)心中作。不得外現(xiàn)賢善精進(jìn)之相,內(nèi)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yè),明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shí)業(yè)也。
2.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凈土者,此心不可也?!队^經(jīng)四帖疏》
臨終三疑,不生凈土
1.念佛人,臨終三疑,不生凈土。
一者,疑我生作業(yè)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
二者,疑我雖念彌陀,或有心愿未了,及念嗔癡愛未息,恐不得生。
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接引。
2.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jīng)明旨,勿生疑心。
3.經(jīng)云:「念阿隬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不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茍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秲敉潦T》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1.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生百歲,不聞此言,不如孩童而得聞此;官高中品不聞此言,不如布衣而得聞此;富積千箱不聞此言,不如貧士而得聞此;讀書萬卷不聞此言,不如愚人而得聞此。
2.乃世之人,實(shí)有聞?wù)?有不聞?wù)?聞之又有信與不信者,既信矣,或修或不修;即修矣,又或?qū);虿粚?斯皆前世之障為之也。故大心眾生獨(dú)能奮發(fā)念佛以了生死,而障不能礙,是之謂烈丈夫?!冻鍪澜婊稹?/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