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與受 何者比較快樂
幫助人、救助人,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錢財、智慧、精神依種類來分,大致可分成三類: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有功德。
行布施時,應該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來做這件事情,才會有意義、有價值,而且未來的果報也是無窮盡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yǎng),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現(xiàn)在有些人,布施是為了打知名度,讓大眾知道他在做善事,為求受到大眾的肯定而布施,這樣有條件的布施不是清凈的布施。雖然是布施了錢財,也可以得到一些福報,但并非真正的發(fā)心,得不到無量的福報。
在經(jīng)典中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兄弟,哥哥好吃懶做、處處計較,甚至一毛不拔,慳貪不舍;弟弟卻是勤奮努力,喜歡廣結善緣。所謂結善緣也就是布施,因為無論布施錢財、智慧,乃至于布施一個微笑,都有福報。
這兩兄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有一天遇到天災地變,兩人都往生了,一起到閻王殿報到時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兩兄弟的個性雖然不一樣,但在世的時候,也不是大奸大惡,所以都可以再轉(zhuǎn)世為人,現(xiàn)在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處是接受人家的供養(yǎng)、布施;另一是專門賺錢修善,來救濟人家、行布施。經(jīng)過調(diào)查,這兩個去處分別是:姓趙的人家,這是專門布施的,以及姓謝的人家,這是專門接受布施的,你們的意愿為何?
結果,哥哥真的轉(zhuǎn)世到謝家去,因為家貧如洗,變成了乞丐,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濟,但一生受苦無窮;而弟弟投胎到趙家,趙家有很多的財富,常將這些財富拿去修善、布施,結果因為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譽,而且廣結善緣,福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都知道舍得舍得,因為有舍才會有得,如果沒有舍就不會有得。
藉由這個公案,我們了解布施才是一種福報。佛經(jīng)上講,要惜福、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沒有布施就沒有福報。在現(xiàn)今這個社會,我們行布施要基于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