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騭文 研習(xí)報告 第37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文昌帝君陰騭文》,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第四十九句:
【勿臨水而毒魚蝦?!?/p>
這個也是講不殺生。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說到,「閻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百種魚」。這種說法是在《大藏經(jīng)》里面講的,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這些大海江湖當(dāng)中就有六千四百種的魚類?!鸽m極水族之繁,而其貪生畏死則一也」。這些魚類品種雖然繁多,但是跟人一樣都有貪生怕死的心,也就是都會有執(zhí)著,只要是在六道當(dāng)中的凡夫,這個執(zhí)著它就是免不了的。這個執(zhí)著當(dāng)中,第一種就是身見,把自己的身體當(dāng)成是自己,不曉得真正的自己是我們的自性,那是整個宇宙的本體,所以宇宙是大我。凡夫不曉得這個道理,貪生怕死這是很自然的。下面說,「彼方賴水以為窟宅,乃無故毒之,使其盡殲厥類,可乎」?這些水族、魚類跟人也都一樣,都需要房屋賴以棲身,水族是以水為棲身,就跟人類以房宅來棲身是一樣的?,F(xiàn)在在這個江河湖海里面下毒,為了把魚類毒死,這個心太狠了。要知道下毒那是把整個水中的魚類統(tǒng)統(tǒng)都毒死,沒有一個能夠幸存的,這是絕種的做法,這種做法人類把它稱為是法西斯,滅人種的這種做法,殘忍無比。我們現(xiàn)在想一想,人類對於自然界的生命,不都是在做出滅種的殘忍行為嗎?人類用的這些化學(xué)制品、科技的制品,丟棄到大自然里面,丟棄到這些江河湖海當(dāng)中,產(chǎn)生很多的毒素,污染了大自然,確確實實很多魚類受到污染。
我過去在美國留學(xué)的時候,我的表哥是讀化學(xué)專業(yè)的,他做這個碩士論文就是在研究美國淡水湖里面的魚身上汞含量的多少。汞我們一般俗稱水銀,那是對人體有劇毒的。結(jié)果他的實驗表明,淡水湖當(dāng)中的魚身上帶的汞的含量,已經(jīng)超過了允許的范圍。這是說明人使用大量的這些現(xiàn)代科技制品,污染了水源,這不就是等於臨水毒魚蝦嗎?雖然是貪一時方便,用這些科技,帶來了一點方便,但是毒害了自然、毒害了生靈,最后結(jié)果,人類也無法幸免於難。現(xiàn)在確實我們看到全球的氣候反常,自然生態(tài)嚴(yán)重破壞,帶來種種的這些問題,這是人類為自己的行為要負擔(dān)后果了,所以害物最終是害己!
下面安士先生說,「魚蝦所畏,不止於毒,毒既禁止,則其不得用網(wǎng)罟罾釣,以及張籪絕流,更可知已」。這里說的毒魚蝦,是舉一種殺生的例子,魚蝦貪生怕死,它所畏懼的不止是毒,這里講的禁止用毒就是禁止殺生,所以也包括一切捕魚的這些工具,像魚網(wǎng)、罟、罾,這個罟也是一種網(wǎng),罾它是一種用方形的木棍做成的方正的網(wǎng),這些都是捕魚的工具,還有釣,釣魚竿,以及張籪絕流,這個籪就是在水里插上一些欄桿來圍湖捕魚,絕流是把湖水抽干,這真的叫一網(wǎng)打盡!這些都是殺生的手段,都需要禁止。要知道我們今天為了貪圖口欲要吃這些河鮮、海鮮,用這種殘忍的手段把這些魚類斬盡吃絕,這是大大的傷害了天心。古人講「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育萬物,我們?nèi)绻烟斓厮f物殘忍的殺害,來充自己口腹,那怎能不遭天譴?所以報應(yīng)就可想而知。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舉出兩則故事,第一個是講「神魚送子」。這是在休寧縣這個地方發(fā)生的事情,休寧縣是在安徽省,我們這個省,在黃山市。在那里,這是清朝年間,有一個村叫燕塘村,村附近有一個大潭,忽然有一天潭水里頭生長出一種奇怪的魚,捕魚的人就把這些魚捕撈起來拿去出售,可是因為這種魚格外的臭,所以很少人去買。結(jié)果有一天他們發(fā)現(xiàn)有一條神魚,這個神魚很厲害,當(dāng)人去用網(wǎng)來捕捉的時候它能夠突破魚網(wǎng),所以怎么也沒有辦法捉住它。結(jié)果有一個捕魚人,叫程二,他很氣憤,他一定要把這個神魚給捕捉住。所以他就拿著一把大鐵叉準(zhǔn)備刺這個神魚,結(jié)果這個時候那條魚出其不意就從水里面跳出來,用這個尾巴一下子就擊傷了程二的眼睛,結(jié)果有一只眼睛當(dāng)場就瞎了。程二就更加氣憤,所以回來就打算在潭水里面下石灰,把這個神魚毒死。結(jié)果魚有感知,它就托夢給那個村里頭的里長,里長隨即就把這個情況向縣里面官府報告,於是縣里面就張榜出來,禁止下毒。結(jié)果過了半個月,這里長又夢到那條神魚,神魚對他說,我奉龍王的命令到齊云這個地方,暫時是寄居在這個潭里面,現(xiàn)在跟隨我的甲兵也都損傷一半以上,幸好依賴您的恩德,我們才能夠幸免,今天我要回去了,跟您告別。本來你命中無子,但是因為你救了我的命,我就敬送一個男兒給你做后代,來報答您對我的恩德。這夢之后第二天忽然天下起一場大雷雨,靠近水潭的茅屋也一下子就飛散了,從此那個神魚也就不知去向。這個事情是發(fā)生在休寧縣的真實的故事。所以你看看魚亦有靈,魚里面也有福報大的、福報小的,福報小的就是一般小魚小蝦,確實當(dāng)人捕捉它的時候它沒有能力反抗,福報大的,像這條神魚,它就有能力反抗??墒遣还苡袥]有能力反抗,當(dāng)魚蝦被捕殺的時候,心里面的怨恨是一樣的,我們這一生殺害它,來生還是要償還,所謂是冤冤相報。我們不懂得因果報應(yīng),如果常常造這種殺業(yè),為了貪吃,或者為了去賣錢活命,傷害這么多的生靈,那積怨就太深了。天天都在積怨,那些兇神惡剎、那些冤魂都纏繞在我們身邊,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伺機報復(fù),所以聰明的人怎么能干這些糊涂事?
下面安士先生又講了一個故事,叫「鱔救回祿」,這是講到鱔魚報恩的故事。這是講在蘭溪有一個人叫童際飛,他是在崇明縣開店的,這也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事情。童際飛有一次買了一些鱔魚去放生,過了幾天就夢見有一條鱔魚在噴水救火,而且旁邊有一位神跟他講,說它是在報答你救命的恩德。這個人醒來之后,也不知道這個夢什么意思,結(jié)果沒有多久,他鄰家鄰居起火了,結(jié)果快要燒到他們自己家,正在這種危急時刻,忽然之間風(fēng)向轉(zhuǎn)移,這個火也就轉(zhuǎn)向了,結(jié)果童家也就免除了一場火災(zāi)。這個時候童際飛才明白夢里面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原來這是鱔魚給他的預(yù)告,來報恩,救護他的。所以我們能夠救魚類,必得魚類的報答,我們?nèi)绻藓︳~類,毒害魚類,當(dāng)然這個果報也肯定會有的。
下面我們來學(xué)習(xí)第五十句:
【勿宰耕牛?!?/p>
這統(tǒng)統(tǒng)都是講不殺生,這里單單把耕牛做為一個方面來談,可見得耕牛在一切的動物當(dāng)中它是特殊的一類。為什么?因為耕牛對人有恩德,幫助人耕田,一生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的奉獻,吃的只是水草,但是奉獻的卻是體力,對待耕牛我們更加不能夠宰殺,要宰殺它不就等於恩將仇報嗎?安士先生在發(fā)明這一段里面講到,「牛能代人以耕,不能自免於戮者,其故在於口不能言也。奈何吾具能言之口,能言之手,而不代其號呼乞命,作為短歌,以相感動乎」!耕牛一生代替人來耕種,這是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主要耕種是靠牛,不像現(xiàn)在用現(xiàn)代化的這些機器。這里牛也是泛指那些有恩於人類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家畜,譬如說看門的狗,譬如說我們所騎的馬、推磨的驢、啼曉的雞等等,這些都是有恩於人的,都屬於這一類,不能宰殺,要宰殺的話,這個罪業(yè)就尤其的重。
牛它代人耕種,卻不能夠免除被人宰殺的痛苦,這個原因在於有口說不出話,它不懂人類的語言,人類也不懂它的語言,所以它的酸楚、痛苦,人類沒有辦法感知。這里安士先生他說我們用我們自己能言之口,能言之手,就是用人類的語言,用人類的文字,口說手書代替它號呼乞命。這是什么?有慈悲心的人代替這些耕牛來說話,來呼喊、求救。這里做了一首短歌,希望能夠使人看到之后心生感動,以后再也不殺牛。這首短歌淺顯易懂,確實讀完之后,不要說殺牛,連吃牛肉都不忍心。我的奶奶今年有八十六了,她是農(nóng)村人,沒有文化,但是她從小也受到這種教育,她也是農(nóng)民,她一生不吃牛肉,當(dāng)然更不會宰殺耕牛。雖然她也沒有學(xué)佛,可是老一輩的人她小的時候?qū)λv的話,她到八十六了,還能夠記住,可見得幼兒時代的因果教育多么重要。這些歌確實可以做為兒童平時來學(xué)習(xí)、頌詠很好的歌詞。
這是耕牛乞命歌,「大杖打耕牛,何不勤勤走。耕牛含兩淚,一步一回首」。這是形容人在驅(qū)使牛耕田的時候那種情形,用鞭子、用木棍打這耕牛,讓牛盡量的往前趕去耕田。牛很累、很苦,雙眼都流淚,走一步回一下頭,是希望主人能夠憐憫它?!割i穿足力疲,有苦難開口。望得田禾熟,牛病毛將禿」。那個耕牛辛辛苦苦一輩子,耕牛的時候那個犁是套在牛的頸部,那里有突出的骨頭,這樣來拉犁,所以套得頸(脖子)那個骨頭都穿了,腳力也都疲勞、疲乏不堪,有苦又說不出口??吹胶烫锢锩娴牡竟仁炝?,終於這一年的工作算完成。這樣年復(fù)一年,最后牛也都累倒了、累病了,毛也都禿落了?!覆荒顝那皠?,反付屠人戮。耕牛怨莫訴,臨去還躑躅」。這是講牛的主人殘忍,根本沒有感念這牛為他辛苦一輩子,反而當(dāng)這個牛走不動道了,耕不了田了,就把它送到屠戶家里去宰殺。這耕牛的心里的怨恨沒辦法去哭訴,臨出門要就死的時候,猶豫,不舍得離去。
「驀爾吐人言,且拜且啼哭:吾到君家來,報君殊不薄」。驀爾是忽然,牛竟然能夠講出人的話,向人禮拜、向人啼哭,說道:我到你家里來給你勞作一生,對你的報答不薄?!敢幻嫘⌒母?,一面受鞭撲。餐餐唯水草,未嘗嫌淡泊」。這是??拊V,我一邊小心的耕種,一邊還要受你的鞭打,每餐吃的就是水草,都沒有嫌棄飲食淡泊?!赋员M千般苦,禾頭方有谷。谷既在禾頭,賣我置鼎鑊」。我為你耕種勞作,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稻禾結(jié)谷了,但是這個時候我就沒用了,你就要把我賣掉,賣給屠夫宰殺,下鼎鑊里面受燒煮?!妇梦嶂X,吾受君之毒。腸斷骨猶疼,命在皮先剝」。君就是講這個牛的主人,主人賣了牛,得了賣牛的錢,結(jié)果牛就是受主人的這種毒害,你看這是什么樣的心?所以牛傷心斷腸,而且一生勞作,骨頭還在疼痛,結(jié)果被宰殺的時候,呼吸還沒停止,皮就已經(jīng)給剝掉了,受這種苦痛我們可想而知。
下面這牛是哀求勸導(dǎo),「留我過殘冬,天當(dāng)賜汝福。君既有愛子,吾亦憐鞠育」。這牛哀求主人不要把我賣掉,不要把我送到屠夫那里宰殺,讓我過了這個殘冬,讓我自自然然的死去,壽終正寢,這樣天必當(dāng)賜汝,賜給你福分,為什么?因為你這是愛護生命,你這是不忍殺害對自己有恩的畜生。你也有你的愛子,誰不愛自己的兒女?這個牛也是如此,也舍不得自己的骨肉。所以下面說,「必欲殺我身,勸君饒我犢。寄語賢牧童,莫打耕牛畜」。如果你實在狠心要把我賣掉、殺掉,那么希望你,雖然不能饒我,也要饒我的小犢(兒女),留它一條活路,善待它。寄語賢牧童,這是勸告那些牧牛的兒童,你們千萬不要去打這些小牛,不要去打這些畜生,為什么?它跟人是一樣的,它也知道有疼痛,它也需要人的關(guān)懷、愛憐。
下面這是牛自己的懺悔,「自恨我前生,何故貪牛肉。半斤還八兩,此理明如燭」。自己非?;诤?,前生做人的時候,因為貪吃牛肉,殺生,宰殺耕牛,結(jié)果吃它半斤得還它八兩,報得很平均,一點便宜都沒得到,這因果的道理就像燭光一樣的明亮,也就是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腹俳麣⑴r,吾受屠人囑。得錢容私宰,飽得妻孥腹」。這是過去這個牛當(dāng)過官,做官的時候,朝廷下令禁止殺牛,朝廷通常在饑荒年的時候鼓勵耕種,所以往往下令禁止殺牛。結(jié)果這個官員受了這些屠夫的賄賂,得到了這些賄賂以后,就容許他們私下里宰殺耕牛,自己也吃,讓自己的妻兒也都吃,不想得到了這樣的一點好的所謂的口腹之滿足、這些賄賂,果報不得了,欠的命債必須要還,貪污的錢也必須要還,所以這一生變牛來還。
所以下面說,「不想到今朝,酬償如此速。不見慈心人,化作披毛畜」。沒想到你看上輩子做的事情,這一生馬上要還,報應(yīng)這么神速。我們從來沒見到說有慈悲心的人會變成牛、會變成畜生?!傅姎⑸撸R終惡鬼逐」。只見到那些殺生的、吃肉的,他們臨終的時候就會被冤親債主來討債、來報怨,這些惡鬼都是冤親債主?!溉皇撑#械强其洝?。這是古人的說法,你只要祖孫三代都不食牛肉,不宰殺耕牛,那么你必有好報,你的兒孫必定是金榜題名,能夠考中這些功名。所以我自己也覺得這一生還是挺幸運的,二十六歲獲得博士學(xué)位,博士學(xué)位,這種學(xué)位也相當(dāng)於古人講的功名,做到了教授,這都是比較可以說是世間人所羨慕的福報。這是因為什么?祖宗有德,我奶奶就是一輩子不吃牛肉,真的是如此。「怨怨遞相啖,旋轉(zhuǎn)如車軸。我是作孽報,君莫為其續(xù)」。這一生我吃它,來生它吃我,互相就這樣的相啖相吃,冤冤相報,這種冤冤相報就像車輪在轉(zhuǎn)動一樣,輪流來酬償。今天我因為作孽,得到這個報應(yīng),你就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轍,你也繼續(xù)造業(yè),將來你跟我一樣,這是勸這個殺牛的主人。
「后牛哀后牛,苦楚轉(zhuǎn)相屬。作此乞命歌,請君三復(fù)讀」。這里講的后牛哀后牛,這是什么?我今天作孽變成牛,看到別的人也在做我同樣的業(yè),將來也變成牛,這都是很悲哀的事情,這個苦楚無窮!所以看到這首乞命歌我們要覺悟,不可以再宰殺耕牛。這里是勸我們反覆的去讀誦,通過讀誦這首乞命歌生起慈悲心,對於萬物都是要有仁愛??鬃又v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愛,這仁愛不僅是對人,對於一切萬物,己所不欲,勿施於物,怎么能夠為了自己一點私欲貪吃、貪財,造作罪孽?
安士先生在這里引用了兩則故事為我們說明因果的報應(yīng)。第一個是講殺牛,一世殺牛,多世受報。這是一個佛典的故事,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wèi)城有一位長者,他有一個最小的妾,叫做毗舍離。這個妾可謂是才智雙全,她有三十二個兒子,(真了不起,生了三十二個兒子),都是力大無窮的。有一次最小的一個兒子在乘著大象過橋的時候就碰上了宰相的兒子,這個國家宰相的兒子,結(jié)果兩個人發(fā)生爭執(zhí),這個小兒子就把宰相的兒子摔傷在橋下。宰相這個兒子就非常的忿恨,暗地里就要報仇,於是他就制成了三十二條七寶的馬鞭,這馬鞭里面還藏著利刀,就派人送到毗舍離家,就送給他們?nèi)€兒子每人送一條馬鞭,之后就偷偷的報告給國王,就說這三十二個人都是力大無窮,天下無敵的,現(xiàn)在他們想陰謀造反,每個人都制作了一條馬鞭,這馬鞭里還藏著利刃,不信國王你可以派人去搜查。結(jié)果國王就派兵去搜查,果然就從他的府宅里面搜出這三十二條馬鞭。於是就非常氣憤,立即把這三十二人統(tǒng)統(tǒng)都殺了頭,而且把頭統(tǒng)統(tǒng)斬了下來包在一個盒子里面,就派人送到毗舍離家里。
毗舍離,就是他們的母親,這時候正在家里請佛來應(yīng)供,這個家里是個大長者家,很富貴,他們也是虔誠的佛教徒,請佛應(yīng)供。這時候正好說國王送東西來,就以為國王是送一些禮品,想要打開來看。結(jié)果佛馬上就制止她,因為佛有神通,當(dāng)然知道這盒子里的是人頭,就告訴這個毗舍離說,現(xiàn)在不要打開,等到大家用完餐。佛還給毗舍離說法,結(jié)果這么一說法,毗舍離當(dāng)下就證得了二果阿那含果,這就是圣人。這個時候佛才允許毗舍離把盒子打開,這一打開,看見三十二個人頭,幸好毗舍離已經(jīng)聞法開悟證果,她證得阿那含果,已經(jīng)斷除了愛欲,所以看到這三十二個頭是自己的兒子的,她也沒有生瞋恚心。但是這三十二個人的妻子都是大富長者的千金,知道這個事情,於是就立即集合兵馬要報復(fù)。結(jié)果國王就非??謶郑妒蔷吞拥椒鸬奶幩粯浣o孤獨園,結(jié)果當(dāng)國王來了以后,這些兵馬也就隨即圍住了只樹給孤獨園,一定要國王出來,要殺這個國王。
阿難這個時候,就是佛的弟子阿難,就向佛請問了,他們這個業(yè)因果報到底是怎么個緣故?佛就對大家說,過去世有三十二個人曾經(jīng)偷了一頭牛,他們來到一位老太婆家里準(zhǔn)備要宰殺這個牛來吃,老太太看到他們也非常高興,竟然很歡喜的給他們準(zhǔn)備殺生的用具,結(jié)果這三十二個人把牛殺了,大吃一頓。這個牛就是國王,這個偷牛的三十二個人就是被殺了頭的三十二個兒子,當(dāng)時這個老太婆就是現(xiàn)在的毗舍離,三十二個人的母親。因為三十二個人殺牛,所以他們以后多生多世都被牛所殺,包括這一世,被這個國王,也是他的債主殺害。因為這個老太婆當(dāng)時見殺隨喜,隨喜這三十二人來吃牛肉,結(jié)果多生多世都看到這三十二個人被殺的時候這種場面而生起愁苦。這一生毗舍離是做這三十二個人的母親,也不止是這一世做他們的母親,過去肯定也是做過他們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被殺害。結(jié)果佛把這一段因緣說出來之后,這三十二個人的妻子的家族聽到佛這么說,憤怒就一下子就熄滅了,知道這因果報應(yīng)是絲毫不爽,怎么可以再繼續(xù)結(jié)新怨?於是也就決定不去找這個國王算帳。國王他也懺悔自己的罪過,也下令赦免了三十二家族的罪。所以這是你看宰殺牛的果報,不止是一生,多生多世。
下面安士先生又給我們說到「一牛三還」這樣的一個故事,是出自於《感應(yīng)篇》注解。這是講到明朝萬歷年間,在山西太原有一個船戶,叫王彥須,他借了一個富翁一兩八錢,這錢很少,一兩八,結(jié)果還沒還就死了。有一天這個富翁就看見王彥須腰系著白帶走進了他家的牛欄里面,不一會兒就有報告說有個小牛犢出生了,結(jié)果這個富翁去看,就看見這個小牛犢腰上面有一條白紋,這個富翁就明白了,一定是這個王彥須來投胎做牛。結(jié)果這頭牛長大了,后來富翁就把這個牛賣了,他只賣一兩八錢,就是王彥須當(dāng)年欠他這么多,他就賣這么多。結(jié)果剛好遇到一位屠夫,他就用一兩八錢買了下來,后來這個屠夫又遇到一個農(nóng)民,這個農(nóng)民看到這頭牛很健壯,就說你不要去宰殺它,你賣給我,我給你出二兩六錢,多出八錢,就把這個牛給買下來,就用來耕田。這頭牛很善於耕田,而且還不需要人去照管,非常的聰明伶俐,結(jié)果有一天無緣無故就死在山崖下面。
這個農(nóng)夫覺得非常遺憾,剛買的牛,沒多久就死掉了,這錢也白花了。后來他才知道原來這個牛是從他們那個富翁家里賣出來的,就問這個富翁,你當(dāng)時賣這個牛有多少錢?富翁說我賣了一兩八。這個農(nóng)夫也覺得很奇怪,為什么這么好的牛,你才賣一兩八?富翁就說了,因為這頭牛是前生他欠了我一兩八,這個人就是王彥須。結(jié)果這個話被那個屠戶知道了,這個屠戶是第一個買牛的,他聽了之后,王彥須,我記得了,王彥須他好像欠了我八錢肉錢還沒還,怪不得我把這牛賣了二兩六,多賣了八錢,原來是他欠我的,這就還了。結(jié)果農(nóng)夫聽了以后,他也恍然大悟說,我曾經(jīng)欠過這個王彥須有一些銀錢沒還,怪不得我花了二兩六錢,這個牛沒耕種幾天就死了,等於是我償還給他了。結(jié)果這個事情讓大家都很感嘆因果報應(yīng)真的是奇妙,你看這一頭牛身上,就在這三個人當(dāng)中賣來賣去,都是酬償因果。所以明白這個因果之后,我們自己絕不欠人的債,絕不傷害物命,不造惡因,別人欠我的,我們也不要人還,統(tǒng)統(tǒng)布施掉,這就好。
下面我們來看第五十一句:
【勿棄字紙?!?/p>
這是講到不要隨便丟棄有字的紙張,這主要是講珍惜文字,在現(xiàn)在社會來講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珍惜木材資源,不要隨便丟棄。所以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惜字,一個是愛護資源。安士先生在發(fā)明當(dāng)中說到,「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這是人有別於動物,可稱為萬物之靈,最為尊貴,為什么?就是因為人懂得用口來說話,有這個文化,受過教育,用手可以寫字,能夠傳承文化?!甘帜軙?,則手亦能言矣」。所以手所寫下的文字不就等於手的語言嗎?「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里」??谀軌蛑v言語,跟手所書寫的言語,它的影響的范圍就不一樣??谡f話只能在這一個房間里面的人聽到,可是手所寫下的書籍可以傳萬里之遙,甚至能夠傳萬世。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通過網(wǎng)路傳播,我們口之所言也可達萬里,大家只要坐在電視機屏幕之前,或者坐在網(wǎng)路電腦屏幕之前,雖然相距萬里之遙,但是猶如面對面。這是指科技的發(fā)達,傳送的工具現(xiàn)在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古代沒有這些,只能夠用手寫下文字、書信,傳達萬里以外的信息。
下面說,「口之所言,止於當(dāng)時,手之所言,可垂后世」。口說的話只是當(dāng)時聽話的人能夠聽到,手所寫下的書卻是可以垂訓(xùn)萬世。像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論語》,里面都有很多是孔老夫子所講的話,讀到《孝經(jīng)》,《孝經(jīng)》是孔子親手所著,你看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了,通過文字記載,我們現(xiàn)在還能夠親聽孔老夫子垂訓(xùn),這是感謝有文字?!缚谥裕艘远?,手之所言,人以目聽」。這個很容易理解,口所發(fā)出的聲音,這種語言,我們用耳朵聽,用手寫下的文字我們用眼睛看,那不就等於用眼睛聽一樣嗎?這個耳和目都是學(xué)習(xí)的工具,兩者比較起來,哪一種更容易讓人聽懂、覺悟?在佛經(jīng)里面有談到這個問題,你看《楞嚴(yán)經(jīng)》就有文殊菩薩揀選圓通,這個二十五位菩薩都講到自己得到圓通的方法,結(jié)果文殊菩薩就揀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他講到,閻浮眾生清凈在音聞,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明了用耳朵聽比較容易,所以「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因此圣人多半是用口來說法。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jīng)教學(xué)四十九年,孔老夫子他也是教學(xué),他也沒有當(dāng)時去著書立傳。《論語》是后人記載下來的,把孔老夫子一生的言行,弟子們記得的把它記錄下來。現(xiàn)在《大藏經(jīng)》也是佛滅度以后,這些羅漢弟子他們一起結(jié)集下來的,那就成為書,成為文字。但是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要好,文殊菩薩說的,耳朵聽容易開悟。所以聽經(jīng)聞法,確實現(xiàn)在有這個科技,這是我們眾生的福報,能夠用光碟常常播放常常聽,聽就比看要好,這是我們閻浮提眾生耳根比眼根根性要利。所以看未必看得懂,聽就聽懂,這是我們地球上眾生特殊的這種狀況。當(dāng)然其他世界的眾生也有不同,譬如說佛在經(jīng)上講到的香積國,香積國的眾生他舌根最利,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意,他舌頭根性最利,所以佛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一定是天天做好吃的,做些美味佳肴給這些眾生吃,讓他的舌頭嘗這個味道,他可能眼睛看看不明白,耳朵聽也聽不明白,可是一吃東西,舌頭一嘗,就明白了,香積國的眾生他的舌根最利。所以每一個世界眾生根性不一樣,佛就用不同的方式來度化眾生。當(dāng)時古代確實因為沒有光碟,沒有這些影音錄制的設(shè)備,只能夠用文字來記載這些圣賢教誨,我們后世的人可以去讀誦。
下面說,「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谒f的話,確實講的人容易疲勞,聽的人也容易疲勞。所以講課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臺上的人講得很累,臺下的人都打瞌睡,這個就是這個問題。手之所言,就是手寫的文字,世世代代的人來讀都讀不厭。這是什么?真正好的文字它有這種攝受力,百讀不厭。所以古人講,一部《論語》從小讀到老都讀不厭。那佛經(jīng)更是,佛的經(jīng)典,從你初發(fā)心學(xué)佛開始,一直讀到你做到等覺菩薩,還是讀不厭。為什么?因為佛經(jīng)是自性之流露,所以那是生生世世讀不厭的。文字它有它的方便性,確實一般來講,我們想看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到疲倦了我們可以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我們再來看,這個局限性就比較小一點。所以這是對比口之所言和手之所言,語言跟文字的比較,各有利弊。
下面說,「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這是安士先生感嘆,他說字真的是有偉大的功勛,它對人類真的是有很大貢獻,世間如果沒有文字,這個社會可能會有很多的麻煩。譬如說官吏官府辦公,必須要用到文書,下達文件,古代皇帝要下達圣旨,現(xiàn)代我們說紅頭文件,都是要依賴於文字,沒有文字官府就不能治理國家,政令也就沒有辦法有所憑藉,因為靠口傳的政令很容易傳訛了、傳歪了,寫成文字就不會有問題,這是一個取信的工具,所以對家、對國都有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文字,那真的是家不像家,國不像國了。所以人類受恩於文字可以說是很大,對字紙怎么能夠輕忽丟棄?所以珍惜字紙這就是珍惜我們自己的文化,這也是一種知恩報恩的心理。
下面講到,「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這里講的字紙是有形的,紙張上面有字,有字的紙張我們就不能夠隨便丟棄,這是對於文化的恭敬。字尤不可棄,這里面講的字是字的意義,字是一種符號,它代表的意義我們更不可以丟棄。下面安士先生舉出幾個例子,我們來了解怎么樣子叫做不丟棄字的意義?!覆豁樅跤H,終身棄去『孝』字,不友於昆,終身棄去『悌』字」。這是舉出孝、悌兩個字來說明。什么叫孝?孝就是順乎親,孟子說的,「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所以這個孝字它這個文字里頭的含義我們要曉得。你看中國的文字,那是真的最有智慧的符號。我們老祖宗創(chuàng)字,傳說是倉頡造字,這些人都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他們有高度的智慧,創(chuàng)造這樣的美好的文字。這種文字里面的意義,讓我們一看到字就能夠明了,像孝字,那叫會意字,就是看這個字體會其中的意義。孝字是上面一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這個字的含義你看一看就明了,說明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為一這叫孝。如果老一代和子一代分開這孝字就沒有了,現(xiàn)代人講的代溝,代溝就是父母跟兒女之間有隔閡,這一隔閡老和子就分開了,就不成其孝,這就丟棄了孝字。
所以舉出孝悌二字來說明,這個范圍絕不止這兩個字,古代講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要逐一檢點。八德除了這種說法以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合在一起,去掉重復(fù)的字,就是十二個德目,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華的道統(tǒng),要珍惜,不能丟棄。除了儒家的道德仁義以外,還有道家的、還有佛家的,這些圣賢的教誨我們都要把它撿回來,把它發(fā)揚光大,這才能夠叫做勿棄字紙。所以安士先生說,「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我們想到,對於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沒有深入學(xué)習(xí),沒有在自身上落實,那么我們所棄的字就太多太多了。
所以這里講的,「若夫裹物糊窗,狼藉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這棄字和棄字紙是不一樣的。棄字紙,這里講的幾條,用來裹物,像這些報紙,有字的紙,特別是經(jīng)書典籍,這些紙不可以用來包裝,或者是糊窗戶,或者是隨便亂扔亂放,狼藉委置是隨便亂丟亂放,這都是對文化的不恭敬?,F(xiàn)在一般糊窗不用這些字紙,但是包裹東西確實有的人還在用字紙,如果是經(jīng)書,這是大不敬。即使是世間一般報紙包裹東西這也不好,為什么?因為這報紙上面有些油印的東西,會造成傷害、污染,所以盡量不要用有字的紙去包裹?,F(xiàn)在用一種所謂的環(huán)保袋,環(huán)保袋來裝東西這個好,對環(huán)境不構(gòu)成污染。環(huán)保袋上面如果印上有字,那要妥善保存,環(huán)保袋可以重復(fù)使用。如果是裝一般的雜物,最好不要印上那些佛經(jīng)、佛像,這些東西不要印。佛像最好不印,連經(jīng)文最好都不印,印什么?印一些語錄,或者印一些花紋,這些可以。這都是有珍惜文字,特別是經(jīng)典文字的這種恭敬心。惜字紙這是一種,安士先生在這里還特別勸我們惜字,就是珍惜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誨。
下面說到,「或疑蒼頡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dāng)天為雨粟耳,奈何鬼復(fù)夜哭乎?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耳」。這是講有的人會產(chǎn)生疑惑,因為傳說是倉頡造字,他是開啟萬古文化文字的源頭。在他造字那一天,結(jié)果天竟然落下大量的谷子、糧食,這是瑞相,這是白天出現(xiàn)的瑞相,結(jié)果晚上就聽到有夜鬼在哭泣。這就會讓人疑惑了,本來造字不是好的現(xiàn)象嗎?天下谷子這是瑞相,這可以理解,為什么晚上會有夜鬼在痛哭?這就不是瑞相了,這是一種可悲的相,那這個怎么解釋?安士先生在這里解釋得好,他說世間文字既然有正用,正用就是用在正的方面,用以啟發(fā)人覺悟,開啟人智慧,讓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zhuǎn)凡成圣,這些文字就有正用。有正用它也有邪用,可以把它用到邪的地方,譬如說用來寫那些誨淫誨盜的文章或者書籍或者是小說,現(xiàn)在宣傳邪知邪見毒害眾生的這一類的文字,這個就是用邪了。剛才我們讀到,文字跟語言不一樣,語言的影響力比較小,它只能夠限制在一時一處,可是文字影響力它可以流傳萬古,它可以流通萬里之遙,這影響力大。所以用在正的地方,這個是功德無量,用到邪的地方,那就是罪業(yè)無窮,那個果報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
所以這里講,天之雨粟,因正用也,白天產(chǎn)生的瑞相,天下谷子,這是什么?因為文字有正用這種緣故,所以感得瑞相。那夜鬼痛哭這是什么?因為文字也被用邪了,產(chǎn)生這種可哀的現(xiàn)象。所以文字本身它是一種工具,它無所謂正和邪,看人怎么用它。如果以慈悲心、以愛心、以智慧去用它,那它就能夠造福人類;假如以私心,以這種邪知邪見、迷惑顛倒的心來使用文字,那遺害無窮。文字如是,現(xiàn)在這些科技工具哪一樣不是這樣?譬如說現(xiàn)在這個媒體,媒體是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產(chǎn)物,那些廣播電臺、電視臺、衛(wèi)星電視、網(wǎng)路電視,還有這些報章雜志,這些媒體本身沒有所謂正和邪,如果天天播放都是正面的,它就是正用,如果天天播放的是殺盜淫妄,那么它就是邪用。如果正用,那真的是造福於人類於無窮,假如天天播放、刊載一些殺盜淫妄,那個后果也是極為令人痛心?,F(xiàn)在我們社會看到亂象叢生,在日本我們聽說殺父害母、離婚率、自殺率、犯罪率年年攀增,這個確實是媒體要負一定責(zé)任。所以我到日本去勸導(dǎo)他們媒體的主編,讓他們發(fā)慈悲心,拯救日本社會,就用你們的工具,假如每一天都是刊載、播放正面的內(nèi)容,你就是救世主;假如每天為了投百姓之所好,播放一些那種低級趣味的或者是殺盜淫妄、色情暴力的內(nèi)容,那就是在毀滅這個世界,那真的是夜鬼痛哭。這媒體是舉一個例子,還有科技的工具,像這些生化武器,這些核武的發(fā)展,確實它一落到邪人手上,那就是毀滅世界的工具。所以這些武器最好不要用,最好都銷毀,以免將來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這里是講勿棄字紙。
安士先生舉出三則故事為我們引徵這里的因果。第一個是出自於《匯纂功過格》,講的是「焚經(jīng)絕后」。這是講到在武功縣在西邊有一座寺院,這個寺院里面堆積著一些毀壞的廢棄的《大藏經(jīng)》,結(jié)果有一個少年叫做康對山,他就跟五位同學(xué)在這破廟里面讀書。當(dāng)時正是在寒冬季節(jié),他這五個同學(xué),有四個人就拿著這些廢棄的《大藏經(jīng)》來燒火取暖,另外有一個人他拿著廢經(jīng)去燒洗面水來洗臉。康對山那時候心里面就指責(zé)他們,知道他們做得不對,可是口里不敢說,怕得罪人。當(dāng)天晚上康對山就夢見三位官員升堂,非常憤怒的斥責(zé)燒經(jīng)的同學(xué),判處那四個人,就是燒經(jīng)來取暖的人全家都滅口,判那個燒水洗臉的人考試不中,潦倒一生,然后又指責(zé)康對山,說你為什么不去勸化你的同學(xué)?康對山就回答說,我是年紀(jì)最小的,雖然我知道他們做得不對,可是口里也不敢講。結(jié)果這官員就說,你要能說一句話,可能就致使這五個人免於犯罪,就不會有這樣的一種下場,所以以后你一定要見到不如法的要誠心誠意的勸告,《弟子規(guī)》上講,「過不規(guī),道兩虧」,你也有責(zé)任。結(jié)果夢中這個官員說,現(xiàn)在這一次姑且不來論罪,以后要改過。結(jié)果康對山做了這個夢醒來了,就把這個事情自己記錄下來,沒過幾年果然他那四個同學(xué)全家都得了瘟疫病死了,那個燒水洗臉的那個同學(xué)多次考試都沒考中,最后真的是潦倒一生。
安士先生在后面評論當(dāng)中非常的感慨,他說「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jīng)不可焚化者,以其?;奂叭耍h勝世間書籍耳」!為什么佛經(jīng)不能夠這樣的糟蹋?因為世間書如果它廢了,你拿去焚化這還尚可,可是佛經(jīng)就不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燒掉,為什么?因為佛經(jīng)對人有大恩德,帶給人?;?,學(xué)了佛之后他就懂得因果,懂得斷惡修善這就是得到福了,知道破迷開悟這就得到慧了,這個世間書籍沒有辦法比較。所以說,「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謨誓誥,固不可與小說同科也」。所以這里面,佛經(jīng)上的一個字跟世間里頭的一個字,它就有輕重大小不同,這區(qū)別很大,天淵之別。典謨誓誥,這個謨就是一種計劃、籌畫,這個誥是指命令,天子的命令叫誥,所以這是講到圣典圣訓(xùn),這不可以跟世間一般小說、一般書籍同日而語。「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這是安士先生做一個比較,我們就懂得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不識字,跟另外一個人,識字的,這兩個人比較,當(dāng)然識字的人就優(yōu)勝了,他懂得文化。「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雖然懂一點文化,但是比起那種博古通今的人,博學(xué)的人,那博學(xué)者他又優(yōu)勝了。「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后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所以以此類推,世間的書籍它跟佛經(jīng)比起來內(nèi)容就大相徑庭,世間的書籍只能說天下事,說來說去范圍超不過我們這個地球,超過不了人道,哪怕是現(xiàn)在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科學(xué)家們能夠觀測到外太空?,F(xiàn)在能夠觀測到的范圍,最遠能達到二百億光年就了不起了??墒沁@還是屬於天下事,為什么?不出我們?nèi)说馈7鸬慕袒瘏^(qū)是整個娑婆世界,現(xiàn)在科學(xué)家所觀測到的這些廣袤的宇宙范圍只有二百億光年,而娑婆世界遠不止二百億光年。這個我們曾經(jīng)算過,科學(xué)家講,這銀河系它的直徑是十萬光年,一個銀河系相當(dāng)於娑婆世界里的一個單位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單位世界?總共有十億個單位世界。你就可以算算,假設(shè)這單位世界都是并排放在一起,中間都沒有空隙,有空隙那距離更寬了,我們最保守來估計,一個世界一個世界這樣排在一起,十億個銀河系,每個銀河系十萬光年,娑婆世界有多大?你一乘,十萬乘上十億,一百萬億光年這么大,比起現(xiàn)在科學(xué)家看到的二百億光年,跟一百萬億光年差得太遠了。所以世間書籍它怎么能說得這么廣泛?它不知天上天外事。真的,不要說太遠的太空,就是我們地球上的這些現(xiàn)象,還沒有說盡,那更不知道有天上。天上,佛告訴我們有二十八層天,世間書籍沒有講到。還有天外事,天外事是什么?六道以外了,那世間書籍更是沒有說到。所以這個只能夠博覽佛書才能夠明了,佛講的經(jīng)確實是它的范圍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看他講的有龍宮海藏,這神奇。這里是講到《華嚴(yán)經(jīng)》是從龍宮里面請出來的,佛滅度之后六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里面把《華嚴(yán)經(jīng)》請到世間來。這個很神奇,但是確實是這樣的。而且過去佛也到過龍宮里說法,你看我們現(xiàn)在讀的三個根之一,佛家的根《十善業(yè)道經(jīng)》,這就是在龍宮里面講的。
前劫后劫之曠遠,這是講的時間上那種寬廣,以劫來計算。一劫我們計算過,是相當(dāng)於十二點七億年,現(xiàn)在我們的地球,科學(xué)家計算,大概壽命有四十六億年,才不到四劫。佛告訴我們,過去是無量劫,未來也是無量劫,這叫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這是講空間,空間廣大也是不可思議。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八方,加上上、下,十方國土。這個國土是諸佛國土,像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是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這么大,上下左右像娑婆世界的國土,多得不可思議。佛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面講的都是佛剎微塵數(shù),這個意思是什么?你把娑婆世界里所有的物質(zhì)統(tǒng)統(tǒng)磨成微塵,我們現(xiàn)在說基本粒子,有多少個基本粒子?那根本想像不出來,這么多的數(shù)量,來比喻十方國土之多。讀了佛經(jīng)才能夠略知其梗概,大概你能曉得,當(dāng)然詳細的你也還不知道,這個也沒辦法說得那么詳細,因為這事上太繁太多了。我們只能夠證悟佛境界,現(xiàn)前看到,才能夠了解它的全貌,現(xiàn)在我們沒有證入這個境界,只能夠略知梗概,不能很細致。但是這個胸襟,我們講心量,已經(jīng)擴大了。佛在經(jīng)里告訴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讀了佛經(jīng)才懂得,真的原來真的不要把心住在我們這渺小的身家,乃至天下,都太渺小了,這叫尋常,就是我們一般常規(guī)的思惟,佛告訴我們的宇宙是遍法界虛空界,而且都跟我們有聯(lián)系,都是我們自心所現(xiàn)、所變之物,所以跟我們自己息息相關(guān)。這個胸襟、這個心量就擴展到無限。所以這是讀佛經(jīng)帶來的好處。
下面說,「夫以不識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於視聽」。所以人的心量不同,他接觸的這些常識,反應(yīng)就不一樣。如果是一個不認(rèn)識字、沒有文化的人,你跟他講唐虞三代、堯舜周孔,他們聽了之后覺得很驚奇,不相信這是真的。唐虞三代是指什么?這個常識確實有的人未必知道。這三代是講夏、商、周三朝,周朝之前三代。三代以前還有唐虞,唐是指堯,因為堯的姓,他是氏族,是屬於陶唐氏,所以稱為唐堯,舜他的氏族是有虞氏,所以叫虞舜,所以唐虞就是指堯舜。堯舜之治,這是孔子最佩服的,為什么?堯舜都是禪讓。你看他們天子之位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孫,而是找天下賢德之人來繼承,這叫禪讓。所以堯禪讓位置給舜,舜禪讓位置給禹,這是三代的圣王。那個時代都是愛親尊賢,大同世界。到三代還能夠維系堯舜時代的道德,但是當(dāng)然就沒有堯舜時期那么殊勝,但是也算是不錯。所以孔子說三代其義一也,講到道德仁義,三代還算是不錯,所以叫唐虞三代之治。堯舜周孔之名,這是講這些圣人的名字,堯、舜,周是指周公,周朝開國幾位皇帝,一個是文王,一個是武王,他們都是圣人,武王的弟弟是周公,周公輔佐王政,幫助武王的兒子成王平定天下,輔佐政治,所以稱為盛世。孔子當(dāng)然我們都知道這是萬世先師,可是如果沒有文化可能對這些都不了解,這也是難免的。
下面說,「以僅讀世間書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之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亦以為恍惚難稽,勢固然也」。所以講,以此類推,讀世間人的書籍,他們沒讀過佛經(jīng),現(xiàn)在把佛經(jīng)里面的內(nèi)容告訴他,用三藏十二部的經(jīng)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跟他們講,他們覺得恍惚難稽,恍惚,他覺得不可思議,很難理解,而且是無從考核,這個稽是考核,這是超過他們一般凡人想像范圍之外,這個也是難免的。所以下面說,「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佛書,而謂焚化可無罪乎」?佛經(jīng)它講改惡修善,教外別傳是指破迷開悟,這些都出自於佛經(jīng),對人有極大的利益,焚化佛經(jīng)怎么能夠說沒有罪?「況復(fù)褻瀆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以盡其辜也」。所以像剛才這個故事里面講到的,褻瀆《大藏經(jīng)》,用《藏經(jīng)》來燒火取暖、燒水洗面,這個果報必是永墮地獄,長期受苦,現(xiàn)生看到他絕門窮困,全家死於瘟疫是絕門,一生考不上功名,窮困潦倒,這個是現(xiàn)報,是花報,不足以報他的罪業(yè),將來必是墮惡道。
下面有一段問答,「問:經(jīng)之完備者,固不可焚。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就是有人問,佛經(jīng)完整的固然不能夠焚化,應(yīng)該保存下來,利益眾生,但是如果是已經(jīng)破損了的,不能夠再用了,那怎么辦?回答說,「破極若焚,其灰當(dāng)用凈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至於卍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褻瀆」。這是講如果經(jīng)書實在是破損得不能再用,可以用干凈的柴火焚化,然后把灰包在凈布里面,送到大江大海里面拋灑,這樣可以。如果是有卍字這個標(biāo)記,這是如來心印,那不可以褻瀆,最好把它剪下來,在寺院里面的焚化爐里面焚化?,F(xiàn)在因為我們經(jīng)書很多,經(jīng)書都是紙張,是木材資源,為了珍惜資源,也可以不用焚化,實在不能用的經(jīng)書,可以用布把它包好捆好,送到回收站去回收,只要是恭恭敬敬,這也是可以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xué)習(xí)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wǎng)
《文昌帝君陰騭文》研習(xí)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08/12/15 華嚴(yán)講堂 檔名:52-297-003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