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三乘道次第與凈土法門
小乘道次第
在《阿含經(jīng)》中,佛講的非常清楚。有一次佛給弟子講,當時跟隨他的有五百比丘,其中有九十人證到“定慧俱解脫”,得到“三達智”,得到三明,四禪八定,六種神通都有。其他的全都是“慧解脫阿羅漢”,就是五百弟子全都是阿羅漢。還有一次佛到一個村子里,古代印度的村子也不可能像現(xiàn)在那么大,頂多也就一千多人。但是佛所列舉的證到三果的優(yōu)婆塞跟優(yōu)婆夷大概有二百多人,證到初果的有五百多個。一共有一千多人全都是證到初果以上的居士,都是往生天上?!栋⒑?jīng)》里記載,很多的佛弟子,都是在第一次見到佛的時候,一聽完說法便得“法眼凈”——就是見道,證到須陀洹果,根本就不需要修,只要聽佛說完法,當下就證到了。這種當然是兩個方面因緣的結合了。一個就是佛的增上緣。小乘佛教不講加持,實際上還是有加持的。再一個,當時能夠碰見釋迦牟尼佛,說明這些人的福報、慧根,我們今天的人肯定是不能相比的。但是,一般經(jīng)里面講,正法時期也就五百年左右,有的經(jīng)里面講正法有一千年。大概五百年的說法比較正確一點,這五百年當中,在印度每一個時代都有人證到阿羅漢果,證到初果還是比較多。正法時代就是“有教有證”,有佛法流傳,而且證到果位的人很多。證到果位根本不是像今天講的什么信仰啊、理想啊,它是一件很實在的事情。你的朋友里面,可能有人不久就證到了,你要找一個阿羅漢的話很容易就找到了。
過了這五百年到像法時代,像法時代的特征就是有教,有修無證。佛法還流傳,修行的人很多,但是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幾乎沒有,很少。要碰到一個阿羅漢的話已經(jīng)是不大容易了。根據(jù)歷史的記載,也確實是這樣的。印度佛教大概在佛滅度一千年以后,就是當佛教傳到中國這個時候,阿羅漢已經(jīng)很少了。但當時來到中國的,有一些大師還是證到阿羅漢果的,比如說安世高,大家都認為他是證到阿羅漢果的。佛陀跋陀羅(覺賢)是證到阿那含果的,鳩摩羅什最起碼是證到初果以上的。當時印度來到中國的這些大師大部分還是證到初果到三果的,但阿羅漢還是很少。
在魏晉南北朝這個階段,中國佛教最興盛的五百年當中,根據(jù)《高僧傳》的記載與其他的記載,證到果位的人,表現(xiàn)出神通,有很大的智慧,很大社會影響的人,統(tǒng)計起來起碼有三、四十個。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幾乎沒有,證到初果到三果的人還是有的。比如北齊有名的僧稠禪師,他當時具有四禪八定,具有神通,具有他心通、天眼通等,他與齊文帝高洋的關系非常好。齊文帝有一天忽然起了一個念頭說,這個和尚太討厭了,信徒這么多,我今天晚上去把他殺了。他走到寺門口的時候,僧稠就在寺門口迎接他,說害怕血把寺廟污染了,就在外面干吧,高洋大吃一驚。
他留下來的“截虎溪”的故事,兩個老虎在打架,僧稠過去把錫杖往中間一放,說你們別打了,兩只老虎就不打了。大概還很不滿意,咆哮了一陣就走散了。他滅度以后,人們給他建了一個塔,有人聽到有神的聲音說,這個是須陀洹的塔。就說這樣的人才是初果。當時也不是很多,到了唐代,禪宗與凈土宗盛行以后,證到果位的人,在《高僧傳》的記載里面就已經(jīng)很少了,宋代以后幾乎就沒有了。也不是完全沒有了,一般各個宗派的祖師都是證到果位的,或者是一些威望很高的高僧。就是偶然能夠證到初果到三果的人也有,但是很少數(shù)的人。中國佛教的現(xiàn)狀就是如此。
當代中國佛教現(xiàn)狀
整個來講,當代的佛教比起解放前已經(jīng)極大地衰落了。像虛云老和尚、太虛大師、印光大師那樣的高僧,不要說別的方面,就像他們那樣知曉經(jīng)論,像他們那樣教理通達的,大概海峽兩岸你都找不到了。找一個像印光大師那樣那么精通教理的,到哪兒去找?雖然說佛教好像是很興旺,實際上你看它的內容,它的實質的話,還是在處于衰落階段。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缺乏善知識指導的情況下,必然是思想混亂。當代的佛教界基本上是思想混亂,一般的佛教徒都不知道怎樣修,聽到這個法師講講密宗好,那個法師又講凈土宗好,很多人都在這中間選擇。據(jù)我了解,有的出家人只是找一個師父,十多年都找不到,跟這個跟了幾年,覺得自己好像也不能完全敬仰,那一個好像也是不能。臺灣也不比這好多少,我接觸過佛光山很多,真正在自己的修證方面也都是很困惑的。一旦到坐禪,一旦到修證到果位、明心見性這一方面,大家都是困惑。因為缺乏這一方面善知識的指導,這就是中國佛教的現(xiàn)狀。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是不是要好一些呢?大概會略強一些,但是也不會強到哪里去。
須陀洹果人
修到須陀洹果的人是保證“位不退”。位不退就是須陀洹的果位,無論他怎么輪回都不會再退了。再一個“信不退”,他對佛教的信仰,即使他來生再轉世為人,還是會繼續(xù)修行,繼續(xù)信佛,絕不會再從須陀洹果墮下去。絕不會犯戒——不是說所有的戒——是絕不會再犯墮于三惡道的戒。他自然就不會,因為他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不犯戒的心理結構,永遠也不會再犯了。但是這種人的欲界煩惱也沒有斷盡,還有一些種子。對于證到須陀洹果的人,經(jīng)論里面還是有很多的描述。有的大乘經(jīng),像《楞伽經(jīng)》里面講得高一點,講他基本上沒有欲界的欲望,飲食男女,尤其男女的欲望,從淺層次的需求到深層次的需求他都沒有。沒有跟異性擁抱、肌膚接觸的這種欲望,是自然沒有,不是強行抑制。有的論里面講,須陀洹果的人,坐在禪定里與阿羅漢是一樣的,任何欲望都沒有。但是出定以后,他遇到特殊的緣,還會升起欲界的煩惱。比如說很具體的,忽然想到與某一個人感情很深,是不是與他要結為夫妻啊。都是這一類的,因為只有這一類的煩惱才能使人再生為人。他有也只是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之間的煩惱,還要使他七生七死。最多還要在人天之間轉生七次,最后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證到阿羅漢果的時間有多長呢?最短要一千年,最長要六十小劫,這個時間是非常長的。如果一個證到須陀洹果的人,即生要得到解脫的話,肯定說只有修持凈土法門,求往生。如果要他再轉生為人,轉生為天的話,一般的佛教徒肯定是不大干的。只有藏傳佛教中一些活佛、高級的喇嘛,再生為人,再弘揚正法,持這種愿力的要多一些。他們也自認為這是藏傳佛教最值得尊重的一個傳統(tǒng)。也確實是很令人尊敬的。但漢傳佛教一般不是這樣,因為漢傳佛教大部分的宗派提倡如果要了脫生死的話,最好在這一生就了脫。他生后世要了脫,一般佛教徒認為是很不實在的。誰知道他生后世怎么樣呢?現(xiàn)前了脫最實在。據(jù)我的估計,解放以前,證到須陀洹果的人,可能也不超過十個。像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他們可能是證到果位的,其他的人很難說,肯定是不多,現(xiàn)在人當然更不容易了。證到果位是有具體的標準的,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還是很難的。不要說須陀洹果,就是初禪禪定,功德都很大。
這是小乘道,修證次第大概就是這樣,至于具體的內容非常多,講得比漢傳佛教要明確一些。尤其是南傳佛教講到修定的時候,非常明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傳承,有實踐經(jīng)驗。但是講到修觀的時候,大部分講得很簡略。這就說明,這些寫書的人,這些傳禪定方法的人,自己修觀不一定成就。要按照次第修十六智慧等,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只要讀它的論就會明白。
大乘道次第
第二個是大乘道。大乘的道次第中,關于道前的次第,漢傳佛教講得不是很清楚。藏傳佛教講得非常清楚。大乘道第一步,皈依三寶、布施、持戒等這些,跟小乘是共同的、一樣的。大乘所特有的,是第一步要發(fā)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
對于發(fā)菩提心,漢傳佛教確實不是十分重視,凈土宗、禪宗等各個宗派也都有,但缺乏具體的方法,而且不是把這個當成一個內容,特意的去修。藏傳佛教中,發(fā)起菩提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來修。按照原來藏傳佛教的規(guī)定,單是發(fā)菩提心,格魯派中要修十二年。通過這十二年專修,甚至閉關專門觀察,這樣發(fā)起的菩提心是很堅決、很堅定的。發(fā)了菩提心才能進入大乘,真正的發(fā)起菩提心才能叫“假名菩薩”。你沒有發(fā)的話,雖然是在修大乘,不能叫做大乘,實際上還是小乘,因為你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解脫問題。當然,發(fā)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菩提心是大乘的因。如果沒有真切的發(fā)起菩提心,而且這個菩提心非常堅固的話,就不能成佛,因為它沒有種子。它是因,你沒有種下種子那怎么能結出果實呢?這一步非常重要。
發(fā)菩提心又分為很多層次。真正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將來能夠成就佛果的這種菩提心,是在見道以后發(fā)的。要到初地菩薩,起碼是初住,才能發(fā)起。因為這時候發(fā)起的菩提心是如理而發(fā)的。如理發(fā)起的菩提心有一個規(guī)律,就是你發(fā)愿將來要做到什么。比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fā)愿,最低的,眾生臨終時稱念彌陀名號十聲,他就保證接引你往生。這個愿是如理發(fā)的,它是有理論根據(jù)的。如果不是如理而發(fā)的,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能成就,那不能叫做真正的菩提心,它屬于世俗菩提心的范疇。像我們發(fā)的愿,就不一定將來都能夠成就。比如你發(fā)一個愿,說我將來要度盡所有的眾生,這個愿望就……因為度眾生這件事情是因緣和合,它有一定條件的,哪一個佛也不能度盡一切眾生,你發(fā)了以后是不能夠實現(xiàn)的。必須按照法性的理而發(fā),有的人發(fā)得大一些,有的人發(fā)得小一些,這種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在見了道以后發(fā)起的。那見道以前發(fā)起的世俗菩提心,雖然是世俗,雖然不一定如理,但是也非常重要,它也是成佛的種子,你在見了道以后還可以再進行修改。
六度萬行
發(fā)了菩提心以后,所修的包括所有小乘的內容,比如三十七道品等,這些都是大乘的菩薩所應該修的?!栋闳艚?jīng)》以及很多其他的大乘經(jīng)里都說的很清楚,所有的小乘道都是大乘菩薩們所應該修的。實際上,據(jù)我的體會,小乘與大乘,一乘和三乘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它在了生死這個問題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它的區(qū)別僅僅是在見地的深淺和修持方式上有些區(qū)別。大乘特有的就是六度。六度的具體內容,大家也都知道。六度的具體內容,在小乘的《阿含經(jīng)》中也都有。比如說布施,《阿含經(jīng)》中也多次講布施的功德有多大,尤其在家人是必須要修的。再比如像安忍,過去譯做忍辱,其實忍辱的譯法不太好。它的原意就是安忍、忍度,《阿含經(jīng)》中講得也很多。精進、禪定講得更多。大乘六度的一些內容在小乘的經(jīng)典里面也都有。那它的區(qū)別在什么地方?
第一就是大乘的六度必須與第六度——般若度相結合。在般若度的指導下去修布施、持戒、安忍等,它才叫做“波羅蜜”,這樣才能達到究竟解脫的菩薩道的彼岸。缺乏般若智慧的話,只是世間法。這個在《阿含經(jīng)》里邊講得很清楚,布施成就,世間法;禪定成就,世間法;神通成就,世間法。不管你修得多好,最多只能生于人天,不能超出生死。所以必須要拿一種超出生死的,超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用這種智慧去修行六度。
再一個與小乘不一樣的就是,小乘只注重個人的解脫,對于別人是否解脫他考慮比較少,也不是不考慮,只是考慮比較少。大乘則必須要考慮,必須要發(fā)愿與眾生同時得到解脫。甚至首先考慮眾生,然后再考慮自己。既然如此,那修行的方式也就不一樣。小乘既然要先達到個人的解脫,最好是先遠離人間?;蛘咴谒聫R里住,最提倡的就是在精舍里,兩、三個人住在遠離村莊的地方。大寺廟里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在小乘看來也不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他的社會活動、弘法活動比較少。如果要弘法的話,對于出家人來講,也是證到阿羅漢果以后再去弘法,一般都是這樣。佛的弟子當時證到阿羅漢果后,佛命令他必須要去弘法,而且不可以兩個人同走一條路,要到不同的地方弘法。
對于在家的居士規(guī)定更加明確。不但自己要修學十六項內容——聽聞正法、供養(yǎng)三寶、修持布施這些,而且跟你接觸的這些人,都要去向他宣傳,用各種方法去帶動他,修這十六項內容,所以小乘也還是要度眾生,尤其是居士。不過總的來講,因為小乘長期在出家僧團的主持之下,據(jù)印順法師的研究,這種僧團在印度主要是以傾向于山林清修的這一些長老為主的。所以就形成了一種風格,特別提倡在山林里邊清修。這種傳統(tǒng)傳到中國以后,中國佛教也有這種傳統(tǒng)。所以就被人認為,中國佛教是“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太虛大師也承認是這樣。雖然講的是大乘,但是你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主要還是考慮的自己的解脫?!捌斩缺娚?,講得比較多,做得比較少。做了也就是做法事、放生、普度一些魚,普度一些動物。對于具體的人,尤其是自己周圍的人,一般佛教徒很少注意怎樣去度。中國佛教確實是有這種傳統(tǒng)的。
大乘道階位
因為大乘道不要求你首先得到解脫以后再去度別人,所以它證道的過程也拉得很長。據(jù)小乘的論典,一般講聲聞乘道是三生至六十小劫。就算修行最精進的人,第一生證入資糧位,第二生證入加行位,第三生才能證入見道位,這是最精進的,一般的要拖到六十小劫,才能修到見道位。如果是緣覺乘,觀十二因緣的話,這個時間更長一些,四生百劫。就是你要修到見道位,要四生,在人里邊轉生四次。最慢要一百小劫。大乘從初發(fā)菩提心到修成佛果,那需要的時間更長了。一般的經(jīng)論里面都是講要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是無量數(shù)的意思。這個無量數(shù)是不是不可計算呢?還是可以計算的,具體的有一個數(shù)目。這個數(shù)目很大,起碼比億要大。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進入見道位,第二大阿僧祗劫進入八地不退轉位,第三大阿僧祗劫進入等覺位,還不能成佛。要成佛的話還是要加上一百個小劫,專門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最后才能成佛。
《大乘起信論》中特別強調,所有的菩薩都必須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有的論里邊講,三大阿僧祗劫僅僅是對于精進修行的人來講的。如果不精進修行,信心不那么堅固的話,三大阿僧祗劫還不能成佛。有一個經(jīng)里面講,發(fā)了菩提心的人有七種, 七種里邊只有前三種最后才能達到不退轉,才能成佛。經(jīng)里邊講,發(fā)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很多。有一個比喻說就像魚子跟小魚。魚子就是魚的卵,它是很多的,數(shù)目要拿億來計算,最后能夠成佛、能夠變成小魚的是很少的。修菩薩道的人這么多,最后能夠成佛的,也是少到這個數(shù)目,少到這個比例。三種發(fā)菩提心最后達到不退轉,主要指的是自己發(fā)起菩提心的——自己智慧利根,觀察眾生的苦,或者觀察六道輪回的苦,尤其是觀察正法的衰落,發(fā)起護法之心,振興佛教的這種心。而且是自己發(fā)起,不是說佛教育你才發(fā)起,或哪一個善知識教育發(fā)起的,這種人最后才能達到不退轉,最后才能比較可靠的成佛。
當然大部分是講三大阿僧祗劫再加上百劫修相好。但是也有例外的說法,比如有一個經(jīng)叫做《惟日雜難經(jīng)》,這個經(jīng)上說:“菩薩精進修行,二十劫可以得佛?!弊疃炭梢钥s到二十劫成佛?!度A嚴經(jīng)》講,“初發(fā)心時即成正覺”。菩薩修道的位次,有分為五十二位的,有分為四十二位的,《楞嚴經(jīng)》里邊最多,五十六位。對于這些位次,可以這樣理解,可以那樣理解,不像小乘修道位次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大乘里關乎修道的階位,在解釋上不大完全一樣,所以中國佛教就對這一點進行了總結。印度佛教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唯識,還有藏傳佛教的諸派,根據(jù)印度佛教的中觀派,菩薩道次第,一般講有五十二位或者四十二位,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小乘和大乘不好平等地比較,只有從斷煩惱這方面來比較。這些宗派一般講,修到菩薩初地的時候,相當于大乘的見道。所斷的煩惱也是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和疑。
其中,身見是最粗的?!吧硪姟本褪菆?zhí)著有一個五蘊是自我,這樣一種見解。“戒禁取見”就是對于有些宗教所宣傳的認為是可以解脫的一些戒律、禁忌,比如基督教認為在水里洗就把罪洗掉了。當代的邪教“觀音法門”認為大家一個月集會一次,輪流相互打一頓就可以消除業(yè)障。如果你深信這些的話,屬于戒禁取見。達到初果或菩薩初地就把這種見解徹底斷掉,不會再輕易地相信這種迷信了。第三個就是疑?!耙伞本褪菍Ψ鸱ㄉ膽岩?,因為你要確信經(jīng)過佛法的修行,最后能得到解脫。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道路可以得到解脫。再一個確信必定有從這個道得到解脫的人,有很多人經(jīng)過這個道成功了。自己沒有修到這一點的話,要說完全確信不移,這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但修到初果或菩薩初地,就把疑給斷了,因為他自己通過自己的修證體驗,體驗到了涅槃,不生不滅、極盡清涼的一種解脫心。只要體會到這個心,“一得永得”,永遠不會消失。禪定是可以消失的,持戒也可能會退,但見到的道不會消失。一般法相唯識宗,中觀派都是這樣解釋菩薩初地的。
到菩薩第七地或八地的時候,他所斷的煩惱與阿羅漢是一樣的,把導致三界生死輪回的煩惱完全斷盡,永遠也不可能再生起了。如果再生起的話,也是故意生起一些很輕微的煩惱,為了與眾生結緣度眾生。如果沒有這個意愿的話,不會因為煩惱不自主地再輪回生死。在這一方面是可以跟阿羅漢比較的。但初地菩薩的福報,結的人緣,智慧的深度,初果的人是沒有辦法與他相比的。不要說初地菩薩,從《華嚴經(jīng)》我們可以看一下,十回向里邊的第六回向,已經(jīng)很不得了了。第六回向是要通過十種智慧才能發(fā)起這種回向。第六回向叫做“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這種回向的菩薩,如果生于人中,或者乘愿生于人間的話,他的福報就可以做大國的帝王。而且不是一般的帝王,是“威德廣被,名震天下”的明君圣主。他的福報已經(jīng)這樣,初地菩薩的福報要做閻浮提主。佛經(jīng)里邊的閻浮提,有的人解釋為印度四大陸。我的理解大概相當于一個地球。就是能夠在地球上這么多的國家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能夠在全球有很大影響,很高的威望。這是初地菩薩的福報。三地菩薩是當三十三天的天主,一般我們中國人解釋三十三天的天主就是道教所信奉的玉皇大帝。這個也不是沒有根據(jù)的,都是一些大德跟據(jù)所修得的神通看見的。這是法相唯識宗,中觀派還有藏傳佛教的各派,所定的菩薩的四十二位或五十二位,基本上是這樣的。
但是,根據(jù)其他經(jīng)典里面的說法,這個還不是很好理解,只能把它當做一種說法。因為《華嚴經(jīng)》里面講,初地菩薩雖然是身見都還沒斷,到四地菩薩才斷,但是他的福報特別大,他的威德力也特別大。修到初果,或者僅僅把身見斷了的話,《華嚴經(jīng)》中所講的初地菩薩的威德他是證不到的。《華嚴經(jīng)》講初地菩薩能夠光照百世界,能夠震動百佛世界,能夠見百佛,能夠成熟百有情。他的弟子里面,起碼有一百個以上,所謂“成熟”就是要證到圣果,得到解脫的。這樣的人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以后,在佛教史上也出過一些,但并不多。
中國佛教諸宗的判教
中國佛教的諸宗,對印度佛教中菩薩道修證的階位進行了組織,這就是判教。一般認為,以華嚴宗與天臺宗判得最為合理。
天臺宗是把經(jīng)里面所說的分為四種——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小乘教。通教是《大般若經(jīng)》講的,它是把小乘跟大乘合在一起,修證的階位一共分為十個。第七地是阿羅漢地,第八地是辟支佛地,第九地是菩薩地,第十地是佛地。這樣劃分,也叫大乘通教。大乘別教就是《楞伽經(jīng)》、《華嚴經(jīng)》這些,就是專門給菩薩講的,所以叫別教。拿別教來判的話,十住位的第一位,就相當于一般通教所講的初地菩薩。初住跟須陀洹一樣斷三結,但是他的福報沒有初地菩薩那么大。第四種是圓教,圓教主要遵奉《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里面所講菩薩的階位,天臺宗作了特別的解釋,就是“初發(fā)心時,即成正覺”。這個初發(fā)心指的是圓教的初發(fā)心?!度A嚴經(jīng)》里面講得很清楚,初住菩薩真正發(fā)菩提心,他以十種心、十種智慧發(fā)起菩提心的時候,也可以講他成佛了。這個成佛怎么理解呢?那可以把他解釋為圓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住就跟大乘別教講的初地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要講他成佛的話,也算成佛了。因為他可以現(xiàn)身在百佛世界成佛,但是他不算最終的成佛。因為他三身四智的功德并沒有完全圓滿。
圓教佛的果位那就非常高了,初住菩薩的功德已經(jīng)這么大,到了初地就更大。至于到十地等覺,他的功德就不是藏教、通教講的佛果的功德所能夠包括的。像小乘教所講的佛的功德的話,大概也就比阿羅漢要強一些,智慧比阿羅漢圓滿一些,就是十力、四無所畏等。圓教講的話,菩薩、佛的境界非常廣大。通教,小乘教講一個佛的凈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傳統(tǒng)的講法,是相當于百億個日月,有百億個太陽。近代的人解釋大概相當于一個銀河系吧,現(xiàn)在證明銀河系里面,起碼有一千億個以上的太陽,就說比佛教講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太陽的數(shù)量還要多一些。小乘一般認為一佛教化的國土,一個佛剎就這么大?!度A嚴經(jīng)》所講的一個佛土,一個佛教化的凈土,比如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就是華藏莊嚴世界,那就無量廣大了。分為二十層,每一層就有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世界,無量無數(shù)個,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能思議,所能測度的。他的功德、智慧也不是小乘的圣者可以測度的。這些東西究竟是事實如此呢?還是大乘佛教徒的一種信仰呢?這個不知道,總之經(jīng)上是這樣講的。過去的祖師也都是根據(jù)《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里面所描述的佛菩薩的境界,確信、相信是這樣。一般人大概也只能當做一種信仰,相信經(jīng)上是這樣講的。不相信當然也沒關系,你相信小乘講的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按照它修行也可以得到解脫。
根據(jù)天臺宗與華嚴宗,一般的大乘經(jīng)里面講,修學大乘菩薩道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最終成就佛果。按照中觀或者唯識的教理、理論,按照這種方法、這種思想指導去修行的話,是需要這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按照天臺宗、華嚴宗這些最圓滿的佛法,根據(jù)對佛法的圓解,天臺宗叫做圓解——就是圓滿的理解。拿這種圓滿的理解去修行的話,就跟不圓滿的理解修行不一樣。比如說按照不圓滿的(理解)去修行,禮拜佛像,這個佛像代表釋迦牟尼佛,或者代表阿彌陀佛,他是一個佛,我是一個“我”在禮拜這個佛。在圓教中,禮拜佛這件事情就不一樣了。他要根據(jù)圓教的教理,圓教的教理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一身在這個地方禮拜佛的時候,這一身是遍滿整個宇宙、無量無數(shù)的,無量無數(shù)的身禮拜的佛,也是沒有形像,超越形像的。在宇宙里面有無量無數(shù)的我同時在這一剎那、一念之間,用無量——雖然就供養(yǎng)這一柱香,可以把這一柱香想成,整個宇宙里面所有的精華、所有的寶物都集中在這一柱香上,用這個來供養(yǎng)、禮拜。同時又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了廣大無量無數(shù)的眾生。他拿這樣廣大的心,這樣廣大的智慧去圓滿的覺悟,天臺宗、華嚴宗認為這個就要來得快得多。
按照天臺宗的教理這樣修行的話,最高的、最快的,即生可以達到圓教的初住,也就是一般別教所說的初地菩薩。華嚴宗認為按照他的理論跟天臺宗也差不多。如果修的話,三生成就佛果。三生就是,過去的那一生,聽聞圓教,得到圓解;今生的這一生,按照圓教修行;來生就可以證入《華嚴經(jīng)》所講的“初發(fā)心時,即成正覺”,證入圓教的初住,跟天臺宗基本上是一樣的,他是來生進入。總之要比三大阿僧祗劫要來得快得多。但是這是中國祖師根據(jù)自己的修證,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建立的一種說法。有沒有實際的證據(jù)呢?天臺宗是有。因為天臺宗的二祖慧思大師自信,如果他帶徒弟不是太早,光是自己修行的話,他是即生可以證入“銅輪”——出于《菩薩纓絡本業(yè)經(jīng)》。轉輪圣王分為五等,各自所乘的輪不一樣,最下的是銅輪。銅輪就相當于圓教的初住,他確信自己這一生是可以證入初住,因為領眾太早,要折損自己的功德。只居于圓教的十信位。
十信位在《楞嚴經(jīng)》里面是有的,在《菩薩纓絡本業(yè)經(jīng)》也有。在其他的經(jīng)典里面,比如《華嚴經(jīng)》里面沒有?!度A嚴經(jīng)》里面只把它當做在十住之前的發(fā)十種心,不當做一個果位,因為它夠不上一個果位,只是一個資糧準備。但是天臺宗所說的十信位就不一樣了,已經(jīng)相當高了。天臺宗圓教的十信位的初信,所斷的煩惱就已經(jīng)相當于小乘的初果,他已經(jīng)把三結斷了。但在智慧方面比小乘的初果要圓滿得多,要高得多。后來禪教合一的著作,像永明延壽禪師的《宗鏡錄》中講,參禪開悟與修密法成就,大概都是相當于圓教的初信。圓教的初信,已經(jīng)見到了真如,見到了法無我性。你見過這個的話,也可以算即生成佛了,唐密也是這樣認為。但是雖然這樣講,慧思大師他自己也沒有證到圓教的初住。智者大師自信如果是精進的修行,不要帶徒弟太早的話,他自己要證入鐵輪十信位。因為十信位的第七位所斷的煩惱相當于阿羅漢,但是要比阿羅漢的功德大得多。他自己確信,根據(jù)他自己的根器是可以證入的,但是因為帶徒弟太早證不到。他臨終的時候,徒弟問他,他只承認自己是一個五品弟子位,連初信也沒有證到。當然這是祖師的謙虛,初信以上肯定是證到的。過去的祖師一般都要謙虛一下,說他自己沒有證到。但即使證到,肯定也不是太高——他的智慧很高,但是神通、禪定功夫這些也不是十分高。從智者大師以后,天臺宗里面也出過很多的人,但要再證到很高果位的人也不多。起碼從傳記上看,大概就有智威、慧威是證到果位的,其他就沒有明確的證據(jù)可以講。宋代以后,天臺宗的幾種止觀,基本上都沒人修了,都是學習教理,得到一個圓解,然后拿天臺宗的圓解,修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因為按照天臺宗的那種修法修,大家實踐的結果都是證不到,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大乘道次第
大乘道并不是沒有次第,有的次第還是講得很清楚。據(jù)我的研究,大乘道的修證,首先是發(fā)菩提心,應該是按照《普賢菩薩觀經(jīng)》所講,觀想普賢菩薩,然后消除業(yè)障。把這個法修成以后,業(yè)障就消除了。因為業(yè)障消除以后,才可以談得上修戒定慧。
在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里有一個偈子,把大乘道在見道位以前應該修什么講得很清楚,這個偈子講:“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三世諸世尊,從是二法生。”就是三世諸佛有父母,從誰所生呢?他的父親就是般舟三昧,第一步就要修般舟三昧。還有母親,一陰一陽,母親代表陰性,陰性就是智慧跟慈悲,大慈大悲。一個是拿大慈大悲發(fā)菩提心,再一個就是諸法無生,本來空、無生的般若智慧,這是菩薩的母親,這就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修學大乘,發(fā)了菩提心以后,如果業(yè)障重的話,首先應該按照《普賢菩薩觀經(jīng)》,把業(yè)障鏟除了。鏟除是有標準的,就是要修到見相。見相就是看到或者夢到普賢菩薩,他乘六牙白象來告訴你,你的業(yè)障現(xiàn)在消除了,或者對你進行加持,證明你業(yè)障消除了。當然,不修這個也可以,就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修到成就,能夠看見佛的時候,這個代表你的業(yè)障消除。不能代表其他,只能代表你的業(yè)障已經(jīng)消除了,就是可以順利的修行大乘道了。般舟三昧修成就以后,它才是一種事相上的三昧,要達到大乘的見道,光靠這個三昧還不行。按照大乘經(jīng),只念佛三昧還不能見到真如,要修真如三昧。真如三昧跟般舟三昧實際上是一個三昧,進去以后,在般舟三昧的基礎之上再觀真如,證到真如三昧的時候,還不是見道,還只是進入加行道。然后由真如三昧進入一行三昧或者除蓋障三昧,進入這兩種三昧的時候,就達到菩薩初地,就見道了。大乘的經(jīng)論,印度的經(jīng)論,比較可靠講的發(fā)了菩提心以后,大乘主要修定慧法門就是這兩種。其它的修六度,當然是你從發(fā)了菩提心以后都要修的。
關于大乘的修證菩薩道,實際上天臺宗做了很好的總結。天臺宗的方法,完全符合于印度大乘經(jīng)論里面的道次第。他是把它總結為十種圓,起圓信、開圓解等。最重要的一點,首先要“開圓解”。開圓解就是通過學習天臺宗的教理、教義,得到了圓滿的理解,這種理解叫圣解,屬于思慧,就是確實認為宇宙之間的真理就是這樣。這個認為不是我從佛經(jīng)上看的,是通過我的思考,確實接受了整個宇宙的真相就是如此,按照這條道修一定能夠達到解脫,這個叫做開圓解。天臺宗強調,開了圓解以后才可以談得上修證。他是先開圓解,后論修證。如果不開圓解的話,遇到天臺宗的法師,他會嘲笑你的,說你是在盲修瞎練。我遇到過好幾位法師都是這樣,嘲笑你盲修瞎練。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智慧,靠的是圓解。以這種圓滿的智慧為指導修,不會走斜路而且要快得多。
但是開圓解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天臺宗的教理,圓教的教理非常玄。就是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輩子研究天臺宗,天臺宗的書他可能能看懂,但能夠達到開圓解這件事情——老實說,至今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能夠談得上大開圓解的人。因為大開圓解,古人講這個標準是非常高的,它相當于禪宗的開悟,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講。因為他所講的佛法是從他心里流出來的,不是從書上引經(jīng)據(jù)典這樣看,不是像我這樣講,他是自性里面流出來的。那種人的智慧跟一般人不一樣,可能智者大師、藕益大師這些是大開圓解的。一個慧根不利的人,你能修到大開圓解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如果你有很高明的老師指導,大概有三個月左右能達到開圓解,我認為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佛教教育,所以開圓解這件事情,對于一般的佛教徒來講,聽起來好象容易,實際上也不容易。因為開了圓解以后,他對于整個佛法的教理,從小乘到大乘,一提就明白,他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所以他用在修行上,能夠用得上。按照圓解修行,大概這是中國佛教唯一的道路,凡是歷代能夠證到圣果的,都是通過這個道路。先通過學經(jīng)教開圓解,開了圓解以后,他也不依靠自己的師父,而是靠自己圓解的智慧,以諸佛菩薩作為師父的。這樣按照經(jīng)上所講的修,或者按照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這些祖師所講的修,修得很好,也能夠證到圣果。小乘的圣果,應該說是可以證到的?!皯撜f”,但實際上,只要你稍微有一些因緣不具足,或者不精進,就很難證到。這個是中國漢傳佛教,大概是這樣。
禪宗略述
中國佛教的主體,長期以來作為代表性的就是禪宗。禪宗一般被認為是顯教,但是藏傳佛教一看禪宗的話,他認為那是密宗,稱之為大密宗。什么叫密宗呢?密宗就是有一些自內證的東西,不可以言說,這是密宗的精髓。表面上、形式上的秘密都是次要的,比如說一些咒語怎么念,壇場怎么布置,手印怎么結這些,并不是十分秘密。在這個時代,你只要愿意向上師學,他馬上就可以教給你。書上也都有,《大藏經(jīng)》上都有,地攤上也有出售的。現(xiàn)在臺灣這種書更多,比大陸更多,你想學什么,那都是商品,馬上就可以買到,可以學。但是靠這些東西,不能得到解脫。得到解脫,特別是藏密,最密的東西就是成就上師具體的指導。因為這種指導,是不可以都寫在紙上的,不可以言傳的,所以這叫秘密。禪宗也是這樣,禪宗雖然說也有自己看書開悟的,看經(jīng)開悟的。像太虛大師,大家都知道太虛大師是當時著名的禪師——八指頭陀——寄禪禪師的弟子,但是在太虛大師的講話當中,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他提到他的什么智慧跟他師父八指頭陀有什么關系。他的智慧是他在普陀山閉關,閱讀《大般若經(jīng)》的過程當中,忽然一下子開悟,是這樣證得的。
禪宗實際上就是大密宗。他必須要靠已經(jīng)開悟的禪師,一代一代以心傳心。什么叫做以心傳心呢?以心傳心就是完全的自內證,個人的一種宗教體驗。這個確實是不可以拿語言完全表述出來,也不可以拿其它的方式表示出來。只有說你也開悟,我也開悟,互相之間一看就明白,這個叫以心傳心。這是佛教傳承的一種方法。漢傳佛教不大講傳承,藏傳佛教講有六種傳承。講經(jīng)論僅僅是一種傳承,禪宗的這種也是一種傳承。這種傳承從禪宗一建立就是這樣,都是一代傳一代。如果這個禪師的弟子里面沒有一個開悟的,沒有可以以心傳心的人,他就不往下傳。在唐代有五個宗,法眼宗、溈仰宗這兩個都是因為弟子里面沒有開悟的,不能往下傳,這兩個宗派就斷絕了。禪宗就是這樣,他寧可沒有傳的人,也決不拿一個冬瓜印子印人。禪宗衰落以后,現(xiàn)在都是一個法劵,寫在黃紙上傳給你,那不叫禪宗,那只能說你可能跟禪宗有一定的法脈關系。一旦失去以心傳心的話,這就不是禪宗了。
禪宗是沒有什么方法可講的,因為他依靠師父,依靠禪師。上根利器的人,禪師用很靈活的方法。雖然有方法,比如說參話頭,還有曹洞宗的默照禪以及其他的一些方法。這些方法都不重要,因為沒有固定的方法。你按照那種方法去修的話,可以得到一定的好處,比如說能夠入定,能夠發(fā)一定的智慧,但是你缺了開悟禪師的重要的增上緣,一般來講你是不可能真正開悟的。不可能真正的開悟,這條路就非常危險,就會把自己在禪定或者參禪當中的某一些……禪宗叫做光影——就是不是真正的心地光明,而只是一些影子。就會把一些光影誤認為是真正的心性,這種人也可能持戒很好,也可能一打坐能坐幾天,在禪宗的老和尚里面,現(xiàn)在也還有的是。但是這種人并沒有真正見到道,煩惱實際上一點也沒有動。
只有親自證到的這種智慧,才能斷煩惱,其它方法不能斷。你打坐功夫多好,煩惱不是靠那東西斷;你的神通多大,布施再多,它跟斷煩惱幾乎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你必須要證到跟諸法空性、無我性相一致的智慧,依靠這種智慧才可以把煩惱連根斷掉。其他的方法只能抑制煩惱,但是抑制煩惱的結果,佛教里面講是“以石壓草”。以石壓草,以后還是會生長出來的。如果叫現(xiàn)在的西方心理學講,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人本來有欲望,它是很自然的,你用壓抑的方法,比如說我是個出家人,持戒,我不能干這個事情;我是佛教徒,我不能干這個事情,也可以壓抑住。但按照心理學的研究,壓抑住以后,會在一定的時候,發(fā)生心理上的毛病。最可怕的就是臨死的時候,你平時在頭腦很清晰,用理性、理智來控制情感、情緒,控制人欲。所有世間道德教化體系大概都是這樣,都是拿理智控制人欲。儒家認為你不這樣做的話,就沒有人性,就不是人了,做人的資格就失掉了,所以人要有仁義禮智信。其它的道德教化體系,認為這是社會給我的規(guī)定,大家都必須要這樣做人,要不然就不是一個好人了,社會就不接納你了。大家都靠的是這么一種(倫理)。但最根本的能夠導致生死的煩惱是無意識的,不受你意識的指揮。比如說小孩剛生下來的時候,他沒有分別意識上的煩惱,也沒有理智,但是有煩惱?!栋⒑?jīng)》里面,有一個弟子問佛說:出生的嬰兒,仰面朝天在被子上躺著,一天從早到晚也沒有啥煩惱。佛搖頭否定,說他煩惱具足,他所有的煩惱都有。就說如果嬰兒沒煩惱,所有嬰兒早都成阿羅漢了。道不是這樣,它是一種智慧,修道的一種智慧,只有這種智慧才能把煩惱斷掉。你沒有修道,只是拿理智去壓抑的話,顯教跟密教都講,臨終的最后一刻,是跟人做夢一樣,不受人的意識主宰。南傳佛教把它歸于“異熟識”,“異熟識”就是前世的一種,或者長期以來的一種業(yè)報,不是由你自己所決定的。就像你在夢中一樣,決定我做怎樣一個夢,那不可能。因為你那個時候的意識,不像平時這樣清醒。那么那一時刻,你壓抑的煩惱全部都一下子爆發(fā)了,那最好也就是下一輩子再生為一個人。
我聽老一輩的人說,佛教跟道教兩教里面的出家人,這些人辛辛苦苦的,一輩子持戒、誦經(jīng),他來世有可能轉生為一個富貴人。實際上我們根據(jù)很多佛教的傳記,《高僧傳》記,確實是這樣的。《高僧傳》里有一個故事,是唐代還是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儒生,考科舉考到四十多歲,總是考不上,文章也做不大好。這一次沒有考上以后,盤纏也沒有了,當時好像在西湖,他準備在西湖里去投河自盡。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錢也沒有,什么都沒有,怎么辦呢?這時候來了一個和尚,和尚來了以后不稱他為先生,稱他為法師。他說法師,你還好嗎?這人很吃驚。和尚說當時我們在一起修道的時候,有九個人,你不記得了?然后就拿出一個鏡子來給他看,他看了以后,一下就明白了。原來他前世是一個寺院里著名的住持,是一個法師。
如果拿當代心理學來分析的話,這個完全合理,合情合理。如果沒有證到智慧,僅僅是這樣修的話,是很難從人超出去的。至于禪宗的人,上根利器,慧能在《壇經(jīng)》里面講得很清楚,此法只接上根利器。上根利器的人,不用什么方法,見到禪師以后,用很靈活的方法給他指引,慧能講就是“解粘去縛”。把捆在身上的繩子,他幫助你割開、解開,他就是這個方法。幾句話之下,他就可以讓你見性。這種情況在禪宗里面,繼續(xù)的時間不長,大概不到幾十年的時間,到慧能第二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大行。因為光用這種方法不行,只有把方法變得更靈活多樣才行。后來就變成機鋒公案這些,到宋代又變成公案禪、看話禪。這些都是因為沒有辦法,禪師的本事沒有那么大,參禪人的根器也沒有那么好,不能使你一下子開悟,只能用比較笨的方法,參一句話頭。但是到這個時候,禪宗實際上就已經(jīng)衰落了。即使說生在盛唐,你能夠碰到高明的禪師,比如說像慧能那樣,你是不是就能夠開悟呢?那取決于你自己的根器。你自己如果具有這種根器的話,可能開悟的。
當時的南陽慧忠國師是慧能的大弟子,他對當時天下的禪師已經(jīng)不滿意了?;勰荛T下大概是四十七個開悟的大弟子。南陽慧忠國師是比較杰出的一個,他認為當時好多禪師已經(jīng)靠不住了。南陽慧忠國師認為哪個禪師印證你開悟,那不一定正確。你必須要再依據(jù)經(jīng)典,自己看經(jīng),再驗證一下,究竟他印證你那個對不對。當時徒弟最多的是馬祖道一。有的講他座下有八十三員大善知識,八十三個徒弟,都是已經(jīng)開悟,可以接引學人的。有的講有一百零七個??傊然勰艿耐降艹删偷囊嘁恍?。但當時另外的禪師評價說,這八十三員大善知識里面,真正能夠稱得上善知識的,也就三、四個而已。證到阿羅漢果的有沒有呢?我研究過禪宗的一些燈錄,你要仔細地研究,看他的心境,是可以看出來的,是有的。比如有兩個禪師互相問,一個說:“微細流注斷了幾年”,對方回答說斷了七年。“微細流注”是禪宗的用語,它指最微細的煩惱。如果“微細流注”斷的話,肯定是證到慧解脫阿羅漢的,起碼這兩個禪師是證道的。當時像這樣的禪師可能大唐國里還是有。當時有一句話是“不是無禪,只是無師,大唐國里無禪師?!边@是當時人對大唐的評價,實際上當時真正的禪師很少。
到南宋以后,禪宗以心傳心的傳承基本上可以講斷了。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不能保證每一代接法的人都是開悟的。開悟的人并不是沒有,個別也還是有的。但是不能保證每一代住持寺院的禪師都是開悟的。所以即使開悟了,一般來講,也只是等于小乘初果的見道。當然他的智慧要比小乘初果的人要圓滿得多。因為禪宗的法執(zhí)要破得多,在知見上要圓滿得多。即使證到這種,離自己解脫還很遠。所以,從晚唐開始到宋代的時候,禪宗門里面開悟的禪師就要自己念佛,率領徒眾念佛,在寺院里面開辟念佛堂,這是普遍的,一般都這樣。像最著名的永明延壽禪師,他是法眼宗的弟子。禪宗門里面一般認為他是透過三關的,透過末后牢關的。大家公認為透過末后牢關的這種禪師是很少的,大概在永明延壽以后還沒有看到記載。大家承認明朝的蓮池大師是破了初關的。他們都這樣做,給大家做一個表率。說明即使你參禪開悟,最好還是先修念佛法門,求生凈土,這樣可以即生的解脫生死。
當然,禪宗里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往生西方凈土,那也可以。不愿意的話怎么辦呢?關于這個問題,曾經(jīng)有人來問過宗密禪師,宗密禪師解答是,如果他開悟的話,可以證到小乘的初果,可以在人天當中自由地受身,將來肯定也能夠得到解脫。當然如果能證到初果以上,即使解脫的時間長一些他也不怕了,因為他肯定將來要解脫,不會再墮于三惡道了。再一個,如果連開悟也沒達到的話,那么你精進的參禪一生,善根也不喪失。等再出頭,就是說等再轉生為人的話,然后再繼續(xù)參禪,開悟得快一些,禪宗一般是這樣解答的??傊U宗在當時,也沒有人講它是易行道,這種修行的方法,看起來非常簡單。它是拿最簡單的方法綜括了全部最深奧的佛法,它確實是中國人佛法智慧最集中的一種表現(xiàn)。
要深入地探索禪宗的內容,實際上它用非常簡單的方法,從小乘佛教到圓教所有的內容都包括在里面了。美國的張澄基教授十八歲的時候就皈依貢嘎活佛,在廬山閉關,修大手印好多年。他在《佛學今詮》里面講,學佛越久越覺得禪宗的偉大。初期還不覺得它有多偉大,不過學得多了以后,才會理解它的這種智慧。當然這種門檻是很高的。不是說一般的慧根去參禪就可以開悟,實際上真正開悟的人很少。
我在1980年的時候去普陀山,碰到一個還過俗的法師。那個法師還上過佛學院,對佛法還是很懂。他說:“現(xiàn)在的普陀山哪能跟解放以前比。解放以前經(jīng)常住山的有三千人,能夠幾十年長坐不昧,不倒單的起碼有三百人。當時,只要你是一個出家人,只要說你想修行,其他東西根本不用考慮?!弊畈畹某黾胰?,這個信念都有。不用考慮,隨便找個地方一坐,自然就會有人來管你,就會供養(yǎng)你,把你的生活全包了,跟現(xiàn)代是不大一樣。我問他有沒有開悟的呢?他說這個事情從來沒有聽說過。就說那么多人,那么精進地修行,實際上真正達到開悟的也還是很少的。
所以印光大師在普陀山住了幾十年,他為什么要力弘凈土法門呢?他就是看那些修禪宗修得很精進的人,里面真實開悟的很少,有一些有禪定功夫,有持戒,那都是沒說的,很好,有的講經(jīng)說法也很好。但是他不能了脫生死,一個出家人不能了脫生死,對他自己來說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像這些大師弘揚凈土法門,決不是輕易地說是因為我相信了這個法門就弘揚,他是經(jīng)過了多年的研究,經(jīng)過了廣泛的觀察,各宗各派都觀察了以后,有的是修了各種方法以后,最后走到凈土門里面。
至于禪宗在南宋以后,基本上是越來越衰落,在近代的虛云老和尚,有一些復興。復興也主要表現(xiàn)在修建了十幾處叢林吧,帶出了徒弟大概有一二百個。這些徒弟當今都在一些重要的寺院擔任住持。他的功勞,修廟子、創(chuàng)立這些功勞都是很大的。這些人一般都有兩大特點,一大特點是他很懂得修持,怎么用功,很懂得規(guī)矩。另外一個特點,全都會修廟子,有的自己還會設計圖紙。虛云老和尚自己會設計,他確實還是繼承了中國佛教禪宗的傳統(tǒng)。但當時就有弟子問虛云老和尚,你的弟子里有幾個開悟的呢?虛云老和尚長嘆一聲說,這件事情談不上。當然也不是說絕對沒有開悟的,虛云老和尚認為很少。有些徒弟一來,老和尚就讓他念佛。還有其他幾個老法師都是這樣。至于其他弘揚禪宗的人,當代也有一些。開悟這件事情,是不能只靠聰明的,再聰明的人,光憑自己的智慧去參禪,也不是說沒有證悟的可能,但是比較危險。萬一認錯了,沒有真正證悟,把它錯認為證悟的話,無形當中我慢就增大,不自覺的,脾氣也就變得越來越大。你要在禪宗的老和尚中去觀察,這種現(xiàn)象還是很容易觀察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錯認了。就是把一個不是心性,把本來是自我的根本的禪定境界誤認為是心性。然后經(jīng)常保持,時間長了以后,不但沒有把我慢縮小,而且增大。所以這條道路,如果沒有真正已經(jīng)開悟的明師指點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
密乘略述
再一個就是密乘。密乘是屬于大乘的一個系統(tǒng),它本身的內容很多,也比較復雜。印度阿底峽把它分為四部瑜伽,四部瑜伽的分法還是比較合理的。唐密相當于四部瑜伽里面的下三部。下三部密法在唐代流傳了100多年,現(xiàn)在中國基本上失傳了。只剩下一些瑜伽焰口施食,還有一些咒語,念法也不是完全按照當時的密法念的。比如說準提法,準提咒的讀音跟唐代顯然是不一樣,實際上在中國已經(jīng)斷絕了,在日本還有。但是日本的唐密跟藏密不一樣,它主要強調進入壇城,主要強調傳承,不大強調依靠上師。這種密法,按照《大日經(jīng)》和《金剛頂經(jīng)》里面的說法,如果你條件具足,精進修行的話,修的好的人,保證你可以現(xiàn)生證得菩薩初地。然后經(jīng)過十六大菩薩生,再生十六次才能夠最后成佛,成佛的速度是相當快的。雖然這樣講,但實際上修密宗的人,真正證到初地以上的很少。一些靈驗是有的,只要你真正修行,獲得靈驗并不是很難,尤其解放以前。修密法的居士講,以前隨便一念咒語,本尊就可以顯現(xiàn)可以讓人看見,祈禱什么事情也可以實現(xiàn)。在解放以前,密宗不把這看作一件稀罕的事情,現(xiàn)在是很稀罕了。
但它有一個嚴格的修證次第,如果真正用實踐去印證的話也是很難的。因為它的十地基本上跟顯教講的是一樣的。但是它把十地里面的每一地,又分為入心、住心、出心,這樣就有三十地。講初地、初心進去的時候,那個境界大概相當于天臺宗的圓信,初果的見道開悟。然后初地、初心修滿了,從初地出去的時候,功德可能相當于華嚴宗里面講的菩薩初地的功德。修到三地,初心修滿的時候,叫做“過五通仙人地”。就是四禪八定跟五種神通都修全了,而且超過所有的五通仙人,外道的仙人神通沒有他大。如果根據(jù)這個衡量,密教里面自己講,修到初地菩薩的也有,比如到中國來的開元三大士里面的善無畏。他的傳記里講是證到初地菩薩。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從空中飛來的,到新疆的時候不能飛了。因為密宗里面成就的是一種悉地,悉地是要借用鬼神的力量,這種在藏密的八大悉地里面,有一個悉地叫做飛行悉地。借用鬼神的力量使你在空中飛行,然后神就告訴他,前面就是大支那了,這不是弟子所管的地方了。因為鬼神的活動范圍是有限制的,善無畏就只好步行到長安來了。當然他還有其它的一些神通。但是如果拿《華嚴經(jīng)》的初地菩薩去衡量的話,善無畏顯然是還不能具備的,大概相當于初地的初心。
日本真言宗講,日本的空海是證到三地菩薩。他可以在法座上多次顯現(xiàn),別人看見他是毗盧遮那佛的形像。太虛大師在他的文章里面就不相信這回事。他說即使你能顯現(xiàn)毗盧遮那佛的形像,就能說明你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嗎?他說蓮池大師在念佛堂里曾經(jīng)有一次顯現(xiàn)阿彌陀佛的形像,大家都看見他是阿彌陀佛,難道蓮池大師就是阿彌陀佛嗎?過去這種現(xiàn)象不好解釋,現(xiàn)在學了心理學以后就很好解釋了,顯然不能這樣看。因為大師自觀想變成毗盧遮那佛或者阿彌陀佛的形像,他觀想的力量非常強。他自己睜開眼睛也可以看自己變成跟毗盧遮那佛一模一樣的。修密法成就的第一步,就應該做到這樣。是睜開肉眼看,不是閉上眼睛看。這個力量再強大一些,人的意念互相之間可以傳感的,他可以傳給你。在場的人對師父非常敬仰,就容易接受他的信息。你就會看見他所觀想的這個形像,看見他是阿彌陀佛或者是毗盧遮那佛。這并不能證明他就是毗盧遮那佛。證到毗盧遮那佛,只能是從心性上講,從智慧上講。所以如果從智慧跟神通講,三地菩薩的神通,“過五通仙人地”,神通是很大的。但是也沒有聽說空海大師有那么大的神通。
要依靠東密、唐密修行,實際上要證到初地、三地以上。這個傳承也已經(jīng)斷了,中國傳承已經(jīng)斷了。到日本去學的話,日本的密宗上師早就連比丘戒都不能守了,大部分都有老婆的。連比丘都夠不上,雖然穿比丘的衣服。你要說他能夠即身成佛,成為菩薩,只要明白佛教道理的人,誰會相信呢?他只能給別人做一做法事。我看到做法事都有廣告的,做一場法事給多少錢。有幫你戀愛成功的法事,幫助你消災免難的法事。實際上不能說他做法沒有效益,但是說得到解脫的話,他自己也不敢承擔。
解放以前東密流行了一陣,后來因為弘傳東密的人本身也沒有修多好。大勇法師修得最好,他自己去學藏密了,這一系的東密就失傳了。只有廣東潮州的王弘愿居士傳下來的這一支東密,現(xiàn)在還有些傳人,現(xiàn)在大概有兩個居士傳他的法。這兩個居士大概一共有100多個弟子,廣東省宗教局還不承認它是佛教,所以它不能公開的活動。修這種法對于多數(shù)人來講也是不太現(xiàn)實。因為中國人修這種法很容易產生執(zhí)著。對密法感興趣的,大部分都是會對神通感興趣。密法里面最擅長的東西不是佛菩薩的本尊法,是跟諸天、鬼神打交道的這一類方法,達到世俗目的。在日本主要是為國家政治服務的,為國家祈禱,消災免難,主要搞這些。對這些要是注意力太多,太感興趣的話,即使能夠修成就,最后只能障礙自己的解脫,因為它只會增長煩惱。沒有神通可能煩惱還小一些,有神通煩惱更大。如果我做法能夠成功,給別人做法能賣多少錢,這很容易使人產生貪心。成都有一個居士就給一個女居士做怎么能夠把她的丈夫保住的法,一個月要8萬塊錢,很容易增長煩惱。漢地的很多人修密法大部分都在這些方面感興趣,實際上都是障礙自己解脫。
再一個是藏密。藏密比東密整個體系要嚴格得多。它是直接從印度傳過來的。除了格魯派,藏密的祖師都是親自到印度、尼泊爾這些地方去留學,都是跟當時最高成就的老師學習。有的跟100多個,有的跟了50多個,這樣傳回來的法。所以它的傳承是很真的。里面的方法也極多,內容非常豐富,世間法也有,出世間法也有。但藏密跟東密不一樣,它首先重視上師的作用。如果要修解脫道的話,首先上師要證到解脫,就是證到初地以上。如果能碰到一個初地以上的上師,給你行某些灌頂?shù)脑?,比如時輪金剛法灌頂,保證你灌了這個頂以后,即使不修,七生之內最低可以往生時輪金剛的凈土。但是,你遇到的這個上師必須是初地菩薩以上。在西藏佛教史上也確實出過這樣的上師,比如蓮花生大士。記載他的徒弟,有西藏的藏王跟大臣,有25個以上都是證得了各種神通成就,是不是得到解脫沒有講,起碼是神通成就。有能夠穿山,有能夠入海,空中飛行的,這種有25個。
米拉日巴大師傳記里面講,他的弟子里得到成就的——這種成就我理解應該是證到阿羅漢果以上,自己得到解脫的25個,證悟的108個。如果按照《華嚴經(jīng)》里面講初地菩薩的標準來衡量,從米拉日巴大師成熟的弟子這方面來講,大概可以算初地菩薩。我覺得米拉日巴大師大概可以算得上是初地菩薩。但是米拉日巴大師也說得很清楚,他的加持只有13代,現(xiàn)在到第17代了。大寶法王第一世轉世的時候,他也說他只轉生十三代,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世到十七代了。真正的活佛轉世,轉世以后也沒有退,還有前世的智慧和神通,從歷史考證的話,大部分都會退。因為一般生為人以后,退的可能性比進的可能性要大。從大寶法王看的話,大寶法王到大概十一、二代的時候有一些神通,以后慢慢一代不如一代。只能說親近他感到歡喜,個別有一些奇異的地方,要說有多大的成就,已經(jīng)很難說了。
其他的宗派也還是在一個衰落的過程當中。噶舉派里面出過的大成就者大概最多,得到解脫的一、二百個可能是有的,有名有姓有記載。在近幾百年,尤其是在格魯派興盛以來,藏密的大德都說,很長時間很難碰見真正成就的人。在近代水平最高的寧瑪派的仁波切——麥彭仁波切,他的一個著作里面講,即使最微小的密法成就,有小的神通這樣的成就,我都沒有碰見過。他在大圓滿訣要里面講,我雖然寫了這個訣要,但是自己也沒有證到。麥彭仁波切被看作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的智慧、見地、水平確實是很高。當然這種大德講的都是實話,他不會講妄語的。
大概大體情況就是這樣,要找一個真正符合密法的要求,是初地菩薩以上的上師,在他的加持指導之下,你才有可能得到即生成就,即生解脫生死。這種解脫生死又是有嚴格次第的,一般來講,無上瑜伽部的前三部的密法,大體是有相跟無相兩種瑜伽。有相瑜伽是修三密相應本尊法。本尊法修成就,就是剛才講的睜開肉眼,看到你所觀想的境界清清楚楚現(xiàn)前,這個時候才可以做法。比如說我要給誰治病,我要加持這杯水,我親眼看見大悲觀音從這杯水進去了,拿這杯水治病絕對的靈驗。如果沒有做到,按照密法的規(guī)矩,是不可以加持水給人家治病的,因為這很難說。也可能能治,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不能治治不好,人家誹謗你。比如說要超度死人的話,那個要求更高了,要證到初地菩薩以上,才可以真正的超度。所以藏密真正修行好的人,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證到初地菩薩以上,他絕對不做這個事情。你出多少錢讓他超度你的祖先也不能干,因為不能實際的超度。當然有好處,但是不能超度你實際得到解脫。
在藏密中,成就的第一要素是遇到成就的上師,而且自己要跟上師有緣。如果沒有緣,或者對上師不尊敬的話那不行,上師再有本事也不行,所以這種機會非常難得。比如修有相瑜伽,修一修你就知道了,這種瑜伽我也修過。不要說在家,就是出家閉關修行也很難。在現(xiàn)在的西藏,修本尊法,要修到睜開肉眼明明白白看見觀想境界,這樣的人也極少。不是說沒有,很難修到的。古人也許不難,古人是靠上師的加持,加持以后根本不用觀想,很快就顯現(xiàn)了,所以整個成就的關鍵就是上師。密法講,你只要找到合格的上師,就是成就的一半,應該說是多一半。找不到的話,雖然是修,但是不能保證得到成就,一般來說不可能成就,因為你缺乏最重要的增上緣。
那么修藏密必須要找到有成就的上師,成就的上師有它嚴格的標準。像無上瑜伽部的法,它分為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本尊法與下三部密差不多,三密相應。下三部密持本尊的咒,也要持到睜開眼睛能看見,然后有可能獲得八大悉地,比如說在空中飛行這些。歷史上也出過這樣的人,現(xiàn)在一個半個,偶然也有人見過,但很難。這也僅僅是一種世間的成就。得到這種成就,如果發(fā)愿往生凈土的話,密法里面講,才可以往生本尊的化土。因為凈土有報身土、化身土。只能往生化身土,如果沒有得到這種成就的話,不能保證往生化身土。這是密法里面的往生法門。
再一個,如果要見道的話,生起次第不能見道,必須要繼續(xù)修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必須修氣脈明點。修氣脈明點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嚴格來講,人的生理有一定的規(guī)律,必須要有嚴格的成就上師在旁邊指導。不然氣走不對,一下就癱瘓了,再一個就是瘋,再嚴重的就是死。這種癱瘓了、瘋了、死了,解放以前修密法的居士里面有,而且數(shù)量還比較多。我碰見過好幾個大和尚,向他請教密法。比如正果法師,他首先給我講一件事:我給你舉一個例子吧,解放以前的唐繼堯居士,臨終的時候把我叫去,臨死三年都癱瘓了。
密法是非常嚴格的,戒律非常嚴格,條件要求非常嚴格。如果稍微對它的規(guī)矩有所違反的話,很容易最后達到這種效果。就是修癱瘓,或者是死的時候手忙腳亂,瘋了、死了。因為氣要往人頭上沖,氣是生命之本,控制不住,它沖的力量很大,一下沖到腦子里面。腦子是生命的中樞,它把哪個地方一碰以后,就癱瘓了。在漢地前輩的人已經(jīng)走過這條路,昌臻法師不大講,但是昌臻法師實際上對這件事情非常熟悉,因為他也修過,他也學習過,非常熟悉。我也聽好多,像黃念祖老居士也這樣給我講。當時我對密法也很感興趣,也學習過。他就是先給你講這些例子。黃念祖居士被公認為是得到成就的凈土大德,他每天念佛十萬聲。非常精進的這樣修持,他不但自己念佛,而且他還能使他院子里面的弱智小孩,教給他念佛以后都能考上大學。我請教他,他說你愿意修密法,修一修可以,但是凈土是必須要修。我說兼修可不可以呢?他說兼修也可以。他自己就是兼修的。兼修的人一般到晚年都是純粹的修凈土。講完了就講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的殊勝利益已經(jī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