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于寂靜的佛陀
樂于寂靜的佛陀
佛陀晚年,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僧眾,跟隨著佛陀修學。
有一次,大約有僧眾二千五百人跟隨著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名醫(yī)耆婆的庵婆羅園中。
一個月圓夜晚,摩揭陀國阿阇世王與宮女眷屬、將相群臣們,正在宮中聚會。阿阇世王一時興起,點名皇后、太子與群臣,要他們說說看,在這樣美好的月圓夜里,應當做什么好。
皇后提議,來欣賞宮女們跳舞歡唱。
太子優(yōu)陀耶提議,應與將士們共謀如何討伐不順服的鄰國。
接著有六位大臣,分別起來介紹當時有名的沙門六師,以及他們的思想,建議國王去聽他們說法。
對這些提議,阿阇世王都沒反應。
最后,名醫(yī)耆婆告訴國王,佛陀與二千五百位僧眾,正住在他的庵婆羅園里,建議國王前往拜見。
阿阇世王一聽到去見佛陀,心動了,接受了耆婆的建言。
國王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接近了耆婆的庵婆羅園。突然,阿阇世王驚恐萬分地停下來,環(huán)顧四周,質問耆婆道:
“我忠誠的耆婆啊!莫非你要謀害我?莫非你敢欺騙我?我忠誠的耆婆?。∧沁@是你引我入敵營的圈套?否則,哪有一個二千五百人的僧眾住處,沒有任何聲響,連個打噴嚏、咳嗽的聲音都沒有,怎么可能!”
“大王!我不敢欺騙您,也沒有通敵設計陷害您,那是這些修行沙門的常態(tài)。他們常樂閑靜,所以沒有聲響,請國王放心前進,前面就到了?!?p>國王來到了庵婆羅園外,下車步行入園內,洗腳,進入講堂,默默地環(huán)顧寂靜的四周,滿心歡喜,自言自語地說:
“這么多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但愿我太子優(yōu)陀耶也能修到這樣的成就?!?p>于是,阿阇世王向前禮敬了佛陀,然后提出他對沙門六師每一派思想中,有關于業(yè)報說法的疑惑。原來,阿阇世王對自己弒父奪取王位的行為,始終忐忑不安,不知道以后會有什么業(yè)報。
經過佛陀詳細的解說,阿阇世王清楚了,終于對他的惡行,再三地在佛前懺悔,也得到佛陀的安慰。此時,阿阇世王對佛陀完全信服了,放下一國之尊的身段,頂禮佛陀,然后安靜地坐在一旁,聽聞佛陀的教導。
佛陀說法告一段落后,阿阇世王于佛前自說,即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終生遵守五戒,成為一位在家佛弟子。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境內游化。
這一天,佛陀一行人來到一個叫伊奢能伽羅的婆羅門村落,當晚就在村外的樹園中過夜。
隔天,村里許多人知道了佛陀的住處,紛紛慕名前來。
他們各自準備了許多食物,來到佛陀所住的樹園外,爭先恐后地搶著第一個供養(yǎng)佛陀和隨行的僧團。因為互不相讓而大聲爭執(zhí),使得樹園附近一片吵雜。
聽到了這樣的吵雜聲,佛陀問侍者那提迦尊者:
“為什么外面有那么多人高聲喧嚷?好像漁夫爭相捕魚時的吆喝?!?p>“世尊!外面來了許多村里的王族與婆羅門長者,他們正吵著由誰先供養(yǎng)世尊?!弊鹫吣翘徨然卮?。
“我不求名聞利養(yǎng),不必給我名聞利養(yǎng)。那提迦!我已隨時充滿著出離、遠離、寂靜、正覺之樂,不必求就毫無困難地自然流露,我怎么還會需要名聞利養(yǎng)之樂呢?你們還沒辦法做到這樣,天界眾神也沒辦法做到,才會好于名聞利養(yǎng)之樂的追求!”
“世尊!且接受他們的供養(yǎng)吧,世尊!現(xiàn)在正是時候。世尊!您所到之處,不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遠的鄉(xiāng)下地方,都有人們?yōu)槟鴣?。世尊!這就像天空的烏云,隨著密集而下雨,雨水隨即流向低處一樣。為什么呢?因為世尊有清凈戒德、無上智慧的緣故?!?p>佛陀再次表示了不需要名聞利養(yǎng),不需要這么多人供養(yǎng)飲食,并且對那提迦尊者說:
“那提迦!我看到此處有兩位比丘,因為有太多美食供養(yǎng)了,吃得腹?jié)M氣喘,連走路都困難。那提迦!我還看到許多比丘有了美食供養(yǎng)后,四處游蕩,著于聚會之樂。像這類的長老比丘,是不能自然涌現(xiàn)出離、遠離、寂靜、正覺之樂的。
那提迦!污穢不凈的大小便,是從美好飲食來的;憂、悲、惱、苦、愁,是從對于飲食等種種的貪愛而來的;勤于大小便等不凈觀的修習,就會對飲食等所認為美妙的種種,生起厭離想;善于觀察愛染五蘊的生滅、六根認識境界的集滅,就可以生起厭離想;樂于修習遠離獨處,就可以厭離群聚之樂。因此,那提迦!應當學習于愛染五蘊,觀察其生滅無常;于六根認識境界時,觀察其因緣的聚散變化;應當樂于遠離,遠離人群勤于精進修學,應當這樣學!”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長阿含第二七沙門果經》、《長部第二沙門果經》、《增壹阿含第四三品第七經》,后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二五○經》、《增支部第五集第三○經》、《增支部第六集第四二經》、《增支部第八集第八六經》。
二、樂于寂靜,是佛法修學的一大特色,雖然這與禪定的修習關系密切,但也不只限于禪定修習的,平常對自己心念覺察與反省的鍛煉,安靜的環(huán)境也較吵雜的環(huán)境有利。尤其在進行一些深入的思惟與理解,或細微處的覺察時,甚至連一般人覺得柔順平和的音樂,都還嫌吵雜多余呢!
三、時下一般慶典場合,總要營造一個熱鬧的環(huán)境,提供許多感官上的刺激才算,就連有些教內的活動,也未能免俗于排場與聲勢的熱鬧。本則故事告訴我們,佛陀與圣者們不是這樣的,反而是安于寂靜無聲的恬靜,由「出離、遠離、寂靜、正覺」而自然涌現(xiàn)沒有染著之樂。
四、故事之末,佛陀教導尊者那提迦,當勤于在自己五蘊、六觸──六根認識境界時,觀察生滅、集散的無常,以生起厭離來對治貪愛染著,再次感受到在佛法的修學中,依于五蘊、六處而修的特點了。
五、遠離,是鼓勵遠離人群的喧鬧、群聚取樂,以勤于道業(yè)的精進修學,這與離群索居,獨學而無善友不同,否則,也不用有二千五百人共住于庵婆羅園的僧團了。至于二千五百人,會不會只是個象征性數目,不容易考證,不過,表示人數眾多,則應當是可以確定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