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本名菩提多羅,后改名菩提達摩,據(jù)《續(xù)高僧傳》記述,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據(jù)《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jīng)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 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曇林等。
南梁朝,達摩祖師一行遠涉重洋自印度航海,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后,終于到達了中國的南海。當時梁武帝信佛,達摩祖師至南朝都城建業(yè)會梁武帝。武帝接見了達摩祖師,問他:"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jīng)書,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達摩祖師說:"并沒有功德。"武帝問:"為什么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然有,卻不是實有。"武帝說:"怎樣才是真功德呢?"達摩祖師說:"清凈、睿智、圓妙,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塵世上追求的。"武帝又問:"什么是圣諦第一義?"達摩說:"空寂無圣。"武帝又問:"回答朕的問話的人是誰?"達摩祖師說:"不知道。"武帝沒有領悟。達摩祖師知道二人的心思沒有契合,于是便回到長江北岸。
達摩祖師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長達九年,修持大乘壁觀,被當時的人稱為「壁觀婆羅門」。之后,年屆四十的神光禪師,為得大法,寧愿舍棄身命,在大雪紛飛中站立數(shù)天,又自斷左手臂來表明求法心志,終于得到達摩的「大乘安心」法門,傳授心印,改名慧可,為中國禪宗第二祖。
以心傳心
《祖堂集》記載: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神光)則取利刃,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語神光曰:“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p>
遂改神光為慧可。
又問:“請和尚安心?!?/p>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心?!?/p>
進曰:“覓心了不可得?!?/p>
師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p>
達摩語慧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
慧可言下大悟。
慧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佛智)海,不動念而登涅槃岸?!?/p>
師云:“如是,如是?!?/p>
慧可對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
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p>
傳衣表信
達摩云:“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p>
慧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傳心,復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
大師云:“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p>
慧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
達摩大師乃而告曰:“如來以凈法眼并袈裟付囑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付囑汝。汝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p>
中國禪宗的傳承,將其推源于釋迦牟尼佛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拈花微笑的摩訶迦葉尊者,是故,迦葉尊者為天竺禪宗始祖,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達摩,共計二十八代。中國則以菩提達摩攜法東來弘傳開始,經(jīng)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慧能門下,形成開宗立派的「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的輝煌時期。因此,達摩也被尊為「禪宗東土第一代祖師」或「達摩祖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