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宓禪師:開發(fā)直覺智慧-第四講 舍摩他和威巴薩那禪修
大家知道有兩種類型的禪修:一是舍摩他,另一個是威巴薩那。這里舍摩他的意思是定。當心專注在單一的禪修目標時,就變得平靜、輕安和安詳。因此,舍摩他被翻譯成止禪或寂止禪。其字面意思是指使心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這個使心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就是定。威巴薩那的意思是透視、看到或正確了解,其字面意思是看到多種性質,這里指無常、苦和無我或無靈魂這三種存在的性質。在巴利文中,無常叫ANICCA,苦叫 DUKKHA,無我或無靈魂叫ANATTA。威巴薩那中的威字指這三共性,巴薩那指看到,意思是透視或正確了解。因此,威巴薩那的意思是透視無常、苦和無我。
修習舍摩他只為了獲得深度的定,不是為了透視三共性。修習威巴薩那是為了獲得一定程度的定,透視三共性,從而根除所有的煩惱,體驗苦的止息涅槃。當修習舍摩他時,禪修者采用一個禪修目標,如呼吸,十遍中的一種,十不凈中的一種,等等。舍摩他禪有40個業(yè)處。在古時候,大多數(shù)禪修者采用呼吸作為禪修的目標。舍摩他禪的目標既是概念法,也是究竟法,其要點是將心深度地專注在目標上,從而心安止在目標上。如今,如果我們認為禪修者在威巴薩那禪修過程中應修舍摩他,我們通常教他觀呼吸(安那般那念)、憶念佛陀的功德(佛隨念),或慈心禪。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教導佛隨念和慈心禪。不管采用什么目標,舍摩他禪修者只采用單一的禪修目標。
當舍摩他禪修者要將心專注在單一的禪修目標,如呼吸時(入息、出息),他/她將心專注在鼻孔或上嘴唇的頂端。大多數(shù)時間,心必須停留在鼻孔處的入息、出息。不管什么時候吸氣,觀入息,并在心里默念入;不管什么時候呼氣,觀出息,并在心里默念出,就這樣入、出、入、出。當心跑掉時,禪修者不是跟著跑掉的心去觀它,而是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標。禪修者觀空氣進出鼻孔時在鼻孔處產(chǎn)生的觸覺,該觸覺是禪修的目標。觸覺具有四個主要物質元素(即四大),硬或軟、流動性或粘結性、熱或冷以及移動或動作。這些元素構成呼吸,但是風大(移動、動作)比其他三個主要元素更為明顯??諝庠诒强滋幍挠|覺也具有這四大,硬或軟、粘結性、熱或冷以及移動。但在這里的觸覺中,硬或軟比其他三個元素更為明顯。不管怎樣,舍摩他禪修的目的是將心專注在觸覺或呼吸上。因此,不管什么時候心跑了,把心拉回到呼吸或觸覺上,因為禪修者是想把心深深地專注在單一的禪修目標上。
禪修者應留意舍摩他和威巴薩那禪修的方法的區(qū)別。在威巴薩那禪修中,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透視所有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的真實本質。這里,它們的真實本質指三共性,這是每個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都具有的。任何心理狀態(tài)或身體過程都可以是禪修的目標。因此,威巴薩那禪修者不能只采用一個目標,而是采用很多個目標,包括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舍摩他禪修者只采用一個目標,而威巴薩那禪修者采用每個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作為禪修的目標。舍摩他禪修的目的是將心深深地專注在單一的禪修目標上,而威巴薩那禪修的目的是為了透視所有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的真實本質。
威巴薩那禪修者采用身體過程作為禪修的目標,如腹部的上下移動。當腹部上升時,禪修者觀上升的移動,心里默念 上,當腹部下降時,禪修者觀下降的移動,心里默念 下。在觀腹部上下移動的過程中,禪修者也許會聽到有人說話或一個很響的聲音,應該觀聽到、聽到。禪修者不得觀目標的內(nèi)容,而是去觀聽識。不要標記聲音,而是標記聽識,因為聽識也包括目標或內(nèi)容。在標記聽到、聽到,聽識消失之后,禪修者回到主要目標,觀腹部的上下。
以此方式,不管禪修者看到什么,都必須觀 看到、看到,然后回到主要目標,觀腹部的上下。不管聞到什么氣味,都必須觀聞到、聞到,當氣味消失之后,回到主要目標,觀腹部的上下。不管嘗到或觸到什么,都必須客觀地觀察,然后回到主要目標。
當心跑掉或打妄想時,威巴薩那禪修者不能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標,必須跟著跑掉的心,專注地觀察,心里默念妄想、妄想,想、想,想象、想象,計劃、計劃,等等。當妄想的心停止時,禪修者回到主要目標,像往常那樣觀腹部的上下。
為什么威巴薩那禪修者要跟著心,并客觀地觀察它呢?因為觀禪的目的是透視任何心理狀態(tài)或身體過程的性質。因此,為了要透視妄想的三共性,禪修者必須客觀地觀妄想,默念妄想、妄想,想、想,等等,直到妄想消失。只有當妄想消失之后,禪修者才能回到主要目標,像往常那樣觀察。
現(xiàn)在,舍摩他和威巴薩那的方法的區(qū)別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在舍摩他禪修中,當心跑掉時,必須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標,將心專注在呼吸或任何其他目標上。舍摩他禪修者不能觀妄想或想的心,他不需要認識身心,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單一的目標上獲得深度的定力,使心專注,觀入息和出息。
但是,威巴薩那禪修者需要透視妄想或想的心的無常、苦和無我。他/她必須客觀地觀妄想或想的心,標記妄想、妄想,想、想,或想象、想象。當觀妄想時,觀察的心應更加專注、有精神并稍快,這樣觀察的心就變得越來越有力,比想的過程或妄想的過程更有力。當觀察的心變得更強、更銳利、更有力時,它勝過想的心或妄想的過程,妄想很快停止。不過,觀妄想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妄想的過程停止或消失,而是為了透視它們的真實本質。不過,禪修者也許受到妄想干擾或生氣,因此,他/她必須更加專注地、更加有精神地、更加快地觀妄想,使觀察的心更強、更銳利、更有力。當觀察的心沒有力量時,它就會被妄想的心淹沒,被妄想拉著走。妄想過程不斷繼續(xù),禪修者不能很好地專注。
因此,為了使觀察的心更強、更銳利、更有力,禪修者要更加專注地、更加有精神地、更加快地觀妄想或想的心。之后,想的過程停了,此時,禪修者注意到妄想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它生起,又消失。這里,禪修者只是模糊地看到妄想的生滅是無常,還不夠清晰。當定力變得越來越深時,禪修者開始看到這些單個的妄想一個接一個地生起、消失,一系列的妄想生起、消失。如果定力不夠深,禪修者就看不到這些。由于觀妄想的目的是為了透視妄想的三共性,因此,不管在坐禪或行禪時出現(xiàn)什么妄想,禪修者必須專注地、有精神地、快速地觀妄想。只要觀妄想,妄想就會越來越少,定力會越來越深。如果不觀妄想,妄想會增多,有時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定力下降。
觀妄想有兩個利益:一是定力更深,另一個是透視妄想的三共性。因此,當心跑掉、打妄想時,禪修者必須不遺漏地、客觀地觀妄想,標記想、想,妄想、妄想,或想象、想象,以便透視妄想的真實本質。這就是舍摩他和威巴薩那禪修的區(qū)別。當禪修者透視到妄想的無常、苦和無我性時,心變得清凈,因為心里沒有任何煩惱。禪修者透視到妄想的三共性,看到了它們是無常、苦和沒有人、眾生、我或靈魂,妄想只是心理狀態(tài)。因為禪修者透視到妄想的真實本質,心變得清凈。此時,禪修者的心從煩惱或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當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時,禪修者就生活在安詳之中。這就是威巴薩那禪修的目的。
當心從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或煩惱中解脫出來時,身體也隨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于是,身和心都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威巴薩那禪修的目的。
因此,我希望你們理解:在舍摩他禪修中,當心跑掉時,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標,而在威巴薩那禪修中,當心跑掉時,禪修者必須跟著心,客觀地觀察它,標記想,妄想等等。當舍摩他禪修者獲得近行定或安止定時,心里沒有煩惱。安止定是指當禪修者的心完全安止在禪修目標時的狀態(tài)。此時,專注的心就從五蓋或煩惱中清凈出來。這稱為心清凈,因為心里沒有貪、瞋、癡、傲慢、嫉妒等等。因此,禪修者感到安詳、快樂。這就是舍摩他禪修的利益。但是,當心離開禪修目標時,定力也隨之中斷,心會跑向許多不同的目標,許多煩惱進入心里。當心被貪、瞋、癡染污時,禪修者就不會感到快樂或安詳,就會感到痛苦。只有當舍摩他禪修者的心深深地專注在單一的禪修目標上時,才能享受到心的安寧。只有當心安止在目標上時,舍摩他禪修者才會感到平靜、輕安和寧靜。
在威巴薩那禪修中,禪修者將心專注在任何心理狀態(tài)或身體過程上,從而透視身心的真實本質,即無常、苦和無我性。禪修者的心在那個時刻是清凈的,因為他/她認識到了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過程的三共性。他/她不是通過理論知識或學習經(jīng)典認識到這些,而是通過對身心現(xiàn)象的親身體驗。這種對三共性的體驗非常深刻,會一直留在心里,盡管對三共性的觀智也是無常、苦和無我的。觀智生起,又消失。實際上,觀智的力量留在想的過程中,留在構成生命的意識過程中。因此,即使禪修者離開禪修中心,回到家里或工作崗位,他們有時會回憶起對三共性的體驗,這些體驗呈現(xiàn)在他們心里,如同在當下體驗到一樣。于是,他們的心變得清凈,感到安詳和輕安。威巴薩那禪修的利益不僅只體現(xiàn)在坐禪中,在一生中和來世中也會得到體現(xiàn)。因此,威巴薩那禪修有助于使心在任何時候清凈。這就是為什么威巴薩那禪修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得安詳、快樂。
如果禪修者已經(jīng)證得了任何層次的覺悟,第一層(須陀洹道智),第二層(斯陀含道智),第三層(阿那含道智),或第四層(阿羅漢道智),他/她的心更加清凈,因為有一些煩惱已經(jīng)被道智根除。禪修者已經(jīng)去除了一些導致痛苦的煩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得安詳、快樂。但是,如果禪修者能夠證得所有四個層次的覺悟,他/她的心在任何時刻都是完全清凈的,從所有的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樣,他/她就生活在安詳和快樂當中。這就是我們修習威巴薩那禪修觀禪的目的。
愿大家能正確了解威巴薩那禪修的目的,努力修行,證得苦的止息!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