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凈法尊者:散播慈愛

南傳人物 2024-08-29 14:19

散播慈愛凈法尊者編譯i目 錄英譯序Mett Sutta慈愛經(jīng)Khandha Paritta蘊護(hù)經(jīng)原序慈愛經(jīng)簡要解釋偈1-2詳細(xì)解釋偈1-2簡要解釋偈3詳細(xì)解釋偈3簡要解釋偈4-5詳細(xì)解釋偈4-5簡要解釋偈6詳細(xì)解釋偈6簡要解釋偈7詳細(xì)解釋偈7簡要解釋偈8詳細(xì)解釋偈8簡要解釋偈9詳細(xì)解釋偈9ii簡要解釋偈10詳細(xì)解釋偈10蘊護(hù)經(jīng)偈1 的解釋偈2 的解釋偈3 的解釋偈4 的解釋偈5 的解釋偈6 的解釋附錄慈愛利益經(jīng)佛陀的功德法的功德僧團(tuán)的功德英譯序此書 對《慈愛經(jīng)》(Mett Sutta)及《蘊護(hù)經(jīng)》(Khandha Paritta)的解釋是譯自已故的緬甸瓦謝達(dá)大長老Sayadaw Ashin Vse??hbhivasa的緬文書《護(hù)衛(wèi)偈頌新譯》(Pa-Yeik Nithaya Thit)。大長老在緬甸更廣為人知的稱呼是達(dá)別坎大長老(Thabyekan Sayadaw)。這本書在1960年代出版,根據(jù)巴利圣典與義注來解釋十一部護(hù)衛(wèi)經(jīng),包括《吉祥經(jīng)》(Ma?gala Sutta)與《寶經(jīng)》(Ratana Sutta)。此書有關(guān)《慈愛經(jīng)》與《蘊護(hù)經(jīng)》的解釋主要是由緬甸帕奧禪林的旃地瑪尊者(Venerable Candim)翻譯,有些部分則由雷瓦達(dá)尊者(Venerable Revata)翻譯。達(dá)別坎大長老九歲時出家為沙馬內(nèi)拉 ,接著在1930年受具足戒成為比庫 。他在緬甸廣泛地弘揚佛法。他也寫了許多本著作,其中一本便是上述的《護(hù)衛(wèi)偈頌新譯》。這本書廣受緬甸的出家眾及在家眾稱頌與欣賞。事實上,這本書是由一位名叫貌?索明登(Maung Zaw Min Thein)的男居士介紹給我的。翻閱后,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中的解釋提供大量的資料,能幫助了解十一部護(hù)衛(wèi)經(jīng)。而且它也很特別,跟一般的緬甸逐字譯導(dǎo)(nissaya,逐字翻譯巴利圣典的手冊)不一樣。一般的逐字譯導(dǎo)里只有逐行的巴利字及其緬文翻譯。雖然這對學(xué)習(xí)巴利語的學(xué)生很有幫助,但是對非巴利學(xué)者來說它是很枯燥的。在《護(hù)衛(wèi)偈頌新譯》里,大長老不只是逐行地對圣典里的每個巴利字給與緬文翻譯,他也摘自義注及相關(guān)經(jīng)典的故事給與詳細(xì)的解釋,使得這本書對那些開經(jīng)典研習(xí)班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手冊。至于《慈愛經(jīng)》與《蘊護(hù)經(jīng)》,它們不只是對那些參加經(jīng)典研習(xí)班的人有益,對禪修有興趣的人也能得益。這兩部經(jīng)指出修習(xí)慈心禪的各種不同方法。事實上,住在森林里修行的比庫與禪修者應(yīng)該依照《蘊護(hù)經(jīng)》來修習(xí)慈心禪。在經(jīng)文篇里,收錄了《慈愛經(jīng)》、《蘊護(hù)經(jīng)》及它們的英譯。對于它們的詳細(xì)解釋則各別收錄于慈愛經(jīng)及蘊護(hù)經(jīng)這兩章。大長老先給與偈頌的逐字翻譯(即簡要解釋),然后再給與對于該偈頌的詳細(xì)解釋。如此,讀者便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該偈的含義。附錄里收錄了《旌旗頂經(jīng)》(Dhajagga Sutta)的節(jié)錄,即解釋三寶的功德的部分。由于有關(guān)翻譯還沒有完成,所以我把它收錄在附錄里。在原版的緬文書中所用的巴利經(jīng)文是根據(jù)緬甸三藏的版本。所以如果讀者采用斯里蘭卡或泰國版本的課誦本,將會在此書中看到一些巴利前置詞、連接詞乃至語法的差異。雖然它們有差別,但是其含義在這兩部經(jīng)里是一樣的。再者,對于相關(guān)的巴利圣典的故事,在此書中有些是依照自己的語言來表達(dá)(文句經(jīng)過編改)。如果要讀完整的翻譯,請參考巴利圣典的譯本,例如巴利圣典協(xié)會(P.T.S.)的譯本。我們感激協(xié)助成就這項翻譯的人,尤其是:? 旃地瑪尊者和雷瓦達(dá)尊者的翻譯? K. S. See提供緬文書? Kuan T.W.及其朋友與親戚提供計算機(jī)? WAVE與朋友? 黃偉江? Inward Path的Sunanda Lim Hock Eng? Poay Hoon? Dr Oo Khiak Cheang? Venerable Nirodha? Peace House的Swee Im與朋友? Mount Elvira Buddhist Hermitage? 及其他所有的人凈法比庫Bhikkhu Dhammasubho序于馬來西亞檳城經(jīng)文篇Mett Sutta1. Kara??yamatthakusalena,yantasanta pada abhisamecca;sakko uj? ca suhuj? ca,suvaco cassa mudu anatimn?.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santindriyo ca nipako ca,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3. Na ca khuddamcare kici,yena vi? pare upavadeyyu;sukhinova khemino hontu,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4. Ye keci p?abh?tatthi,tas v thvar vanavases;d?gh v yeva mahant,majjhim rassak anukath?l.5. Di??h v yeva adi??h,ye va d?re vasanti avid?re.bh?t va sambhaves? va,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慈愛經(jīng)1. 這是想要證得徹悟寂靜涅槃、善于有益修行的人應(yīng)該做的事:他必須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軟、不自大。2. 知足、易護(hù)持、少事務(wù)、生活簡樸、諸根寂靜、擁有成熟的智慧、不無禮、不貪著在家眾。3. 只要是智者會指責(zé)的事,他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且讓他如此思惟:)愿一切眾生快樂、平安。愿他們內(nèi)心快樂。4. 無論是任何存在的眾生,會顫抖的或不會顫抖的皆毫無遺漏,長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圓的,5 見到的或沒見到的,住在遠(yuǎn)方的或近處的,已生的或還尋求再生的愿一切眾生快樂。6. Na paro para nikubbetha,ntimaetha katthaci na kaci,byrosan pa?ighasaa,namaassa dukkhamiccheyya.7. Mt yath niya puttam,yus ekaputtamanurakkhe;evampi sabbabh?tesu,mnasa bhvaye aparim?a.8. Mettaca sabbalokasmi,mnasa bhvaye aparim?a;uddha adho ca tiriyaca,asambdha averamasapatta.9. Ti??ha cara nisinno va,sayno yvatssa vitamiddho,eta sati adhi??heyya,brahmameta vihramidhamhu.10. Di??hica anupaggamma,s?lav dassanena sampanno;kmesu vineyya gedha,na hi jtuggabbhaseyya puna ret?ti.6. 且讓人不欺騙別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輕視別人。且讓他們不會以瞋怒與厭惡來互相希望對方痛苦。7. 正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hù)她的獨生子,且對一切眾生培育無量的愛心。8. 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上方、下方與周圍無障礙、無仇敵、無怨敵。9. 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他不昏沉且讓他培育此念。這就是他們在此所說的梵住。10. 不執(zhí)持邪見,擁有戒行,具足智見,及已經(jīng)去除對欲樂的貪愛之后,他肯定不會再投胎。Khandha Paritta1. Vir?pakkhehi me metta,metta erpathehi me;chabyputtehi me metta,metta ka?hgatamakehi ca.2. Apdakehi me metta,metta dvipdakehi me.catuppadehi me metta,metta bahuppdahi me.3. M ma apdako hisi,m ma hisi dvipdako;m ma catuppdo hisi,m ma hisi bahuppdo.4. Sabbe satt sabbe p?,sabbe bh?ta ca keval;sabbe bhadrni passantu,m kici ppamgam.蘊護(hù)經(jīng)1. 愿我對威盧巴卡有慈愛;愿我對伊拉巴他有慈愛;愿我對差比阿子有慈愛;愿我對黑茍答馬有慈愛。2. 愿我對無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兩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四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多足眾生有慈愛。3. 愿無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兩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四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多足眾生不傷害我。4. 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都毫無遺漏地遇見幸運的事。愿他們不會遭遇邪惡的事。5. Appam?o buddho,appam?o dhammo,appam?o sagho,pam?avantni sar?sapni;ahivicchik satapad?,unnanbh? sarab? m?sik.6. Kat me rakkh,kata me paritta,pa?ikkamantu bh?tni.Soha namo bhagavato,namo sattanna sammsambuddhna.5. 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但爬行眾生卻有限量:蛇、蝎、蜈蚣、蜘蛛、蜥蜴、老鼠。6. 我做了護(hù)衛(wèi),我做了保護(hù)。愿那些(有害的)眾生離開。我禮敬世尊;我禮敬七位正自覺者。安住于慈愛的比庫,喜樂于佛陀的教法,他將會證悟善之境,諸行止息寂樂之境。在眾怨恨者中他友善,在眾兇暴者中他平靜,在眾執(zhí)著者中他無著,我稱他為圣者。──佛陀(《法句》)別讓瞋恨征服你,別瞋恨那些瞋恨的人。無瞋無害常住于圣者(心中);瞋恨像石頭般地?fù)魸⑿皭旱娜?。──沙咖天?《相應(yīng)部》)原序在解釋慈愛(mett)的利益時,義注提到,由于慈愛的力量,諸神(deva)不能顯示恐怖的現(xiàn)象。有一次,五百位比庫向佛陀學(xué)習(xí)一個禪修業(yè)處后,便來到一座位于喜瑪拉雅山的濃密森林,在該處的樹下禪修。由于那些比庫的戒行,住在樹上的諸神不敢住在那里,都抱著小孩下來,走來走去。那些神希望那些比庫趕快離開,但是不久之后他們便了解到那些比庫不要離開。因此,諸神便在晚上現(xiàn)出恐怖的景象與聲音,來嚇那些比庫,以便他們不敢繼續(xù)住在該處。因此緣故,那些受到驚嚇的比庫患上各種疾病,不能夠在禪修上有任何進(jìn)展。后來他們決定不應(yīng)該繼續(xù)住在該處。他們?nèi)ヒ姺鹜?,向佛陀報告他們的?jīng)歷。然而,佛陀看到?jīng)]有其他地方比該座森林更適合他們修行,因此他叫他們回去那個地方,以及教導(dǎo)他們《慈愛經(jīng)》(Mett Sutta),作為禪修業(yè)處及護(hù)衛(wèi)經(jīng)(Paritta)。那些比庫回到該座森林,誦念《慈愛經(jīng)》,以及修行慈心禪。眾神變得對他們友善,以及照顧他們。那些比庫以慈心禪作為基本業(yè)處,進(jìn)而修觀(vipassan),都在那次的雨安居(vassa)期間證悟了阿拉漢(阿羅漢)道果。在大自恣日(mahpavra?;雨安居的最后一天)他們做清凈自恣(visuddhi pavra?;邀請訓(xùn)誡的儀式)。慈愛的十一項利益在此,我要解釋慈愛的利益。修習(xí)慈心禪者的心寧靜,因此能夠安詳?shù)厮?。這有別于沒有修習(xí)慈愛的人,那些人睡覺時翻來覆去。由于他(修習(xí)慈心禪者)能夠安詳?shù)厮?,他睡醒時也舒適。而且因為他寧靜、舒適及不煩躁,他不會有惡夢。由于他對眾生友善,領(lǐng)受到他的慈愛的人也會對他友好。諸神也對他友好,并且也會因為這友好的情感而保護(hù)他。慈愛是一種良好的保護(hù)或盾,可以防止火、毒或武器(的傷害)。由于修習(xí)慈心禪者寧靜安詳,他也輕安(passaddhi)。由于輕安,他能夠迅速地培育定力。由于他時常安住于慈愛,他的外表安詳。由于他寧靜安詳,死亡時他不迷惑,便像入睡一樣。如果還沒有證悟阿拉漢道果(arahatta maggaphala),已經(jīng)證得慈心禪那的慈心禪修習(xí)者將會投生到梵天界。另一項利益正如盜賊能夠輕易地?fù)尳倥硕嗄腥松俚淖〖?,同樣地,諸神與夜叉(yakkha)能夠輕易地傷害沒有修習(xí)慈愛的人。正如盜賊不能夠輕易地?fù)尳倌腥硕嗯松俚淖〖?,同樣地,諸神與夜叉不能夠輕易地傷害修習(xí)慈愛的人。《譬喻相應(yīng)?因緣品?家經(jīng)》(Opamma Sayutta, Nidna Vagga, Kula Sutta)教導(dǎo)這一項。如果擁有(神)力的諸神與夜叉也不能夠傷害他,沒有(神)力的普通人又怎么能夠傷害他?應(yīng)當(dāng)知道慈愛是一項真正的保護(hù),因為修習(xí)慈心禪者不會受到傷害。其他利益僅僅是修習(xí)慈心禪一彈指(這么短時間)的人,由于不是沒有禪那,所以是在遵循佛陀的教導(dǎo)。他值得接受人民供養(yǎng)的食物?!对鲋Р俊?A?guttara Nikya)教導(dǎo)這一項。透過這部(經(jīng)),我們知道修習(xí)慈心禪者的德行受到強(qiáng)化。擁有慈心(mett citta)的人能夠輕易地培育其他梵住(brahmavihra),即悲(karu?)、喜(mudit,隨喜)、舍(upekkh)。他也能夠輕易地圓滿巴拉密(pram?,波羅蜜),例如布施(dna)與持戒(s?la)。甚至有許多不明白其巴利語含義的人,透過誦念《慈愛經(jīng)》,他們也獲得利益,更何況是那些明白其含義地誦念、并且依照《慈愛經(jīng)》來修行慈心禪的人所獲得的利益。愿你們透過具備信心與精進(jìn)地誦念與修行而體驗《慈愛經(jīng)》的力量。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慈愛經(jīng)簡要解釋偈1-21. Kara??yamatthakusalena, yantasanta pada abhisamecca; sakko uj? ca suhuj?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n?.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vananugiddho.1. 這是想要證得徹悟寂靜涅槃、善于有益修行的人應(yīng)該做的事:他必須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軟、不自大。2. 知足、易護(hù)持、少事務(wù)、生活簡樸、諸根寂靜、擁有成熟的智慧、不無禮、不貪著在家眾。1. Abhisamecca=(想要)徹悟santa=寂靜pada=涅槃atthakusalena=由善于有益的修行的人ya kara??ya=有必須修行的三學(xué)ta=那個kara??ya=必須修行的是:Assa=是sakko=有能力uj? ca=及正直suhuj? ca=及非常正直suvaco ca=及易受教mudu ca=及柔軟anatimn? ca=及不自大2. santussako ca=及知足subharo ca=及易護(hù)持appakicco ca=及少事務(wù)sallahukavutti ca=及生活簡樸santindriyo ca=及諸根寂靜nipako ca=及擁有成熟的智慧appagabbho ca=及不無禮ananugiddho ca=及不執(zhí)著∕不貪著kulesu=居士∕在家眾詳細(xì)解釋偈1-2必須修行等(kara??ya etc)在鼓勵想要證悟涅槃的人修行三學(xué)(即戒定慧)之后,便教導(dǎo)善于有益的修行的人應(yīng)該修行(Kara??yamatthakusalena...)以指出應(yīng)該實踐的修行。義注提到kara??ya(必須修行的)是指應(yīng)該做或?qū)嵺`的事(kattabbanti kara??ya)。在這尊佛的教化期里,最應(yīng)該修行的就是三學(xué),因此義注提到:簡而言之,三學(xué)便是應(yīng)該做或?qū)嵺`的事。違反三學(xué)之事,例如犯戒,是akara??ya(不應(yīng)該做或?qū)嵺`的事)。Attha(有益)這個字的意思是應(yīng)當(dāng)時時刻刻實踐的修行,另一個意思是自己的幸福。在(佛陀的)教化期里,自己的真正幸福是證悟道果與涅槃(magga- phala nibbna),而導(dǎo)致證悟它們的原因就是正確的善修行。在了解這些修行之后嘗試修行的人,以及在修行之后證悟道果與涅槃的人,這些人稱為善于幸福的人(atthakusala)。義注中也提到那些不了解修行的利益的人,以及雖然了解但卻不修行的人是不善于幸福的人(anatthakusala)。前分行道(pubbabhgapa?ipad)有能力、正直(sakko uj?...)是培育慈愛之前必須實踐的修行。(佛陀)教導(dǎo)善于幸福的人應(yīng)該做的事(Kara??yamatthakusalena...)這一句時,有些人明白那就是修行三學(xué),但是也有些人還不明白,因為它太簡短了。為了那些還不明白的比庫們,所以詳細(xì)地教導(dǎo)它。在此,教導(dǎo)有能力、正直是要指出什么是應(yīng)該做的事(kara??ya-dhamma),以便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它,也使它變得更能引起興趣。只有在具備了這些法(修行),人們才能生起慈愛及培育它。還沒有完成這些修行的人不只是不可能生起慈愛,也不可能培育它。因此這些修行稱為前分行道,在培育慈愛之前必須實踐的修行。事實上,不能完成這些修行的人不只是不可能生起慈愛,也不可能培育其他禪修(bhvan)。由于其他禪修也無法培育,因此這些修行應(yīng)該稱為一切禪修的前分行道(在培育一切禪修之前必須實踐的修行)。有能力(sakko)在俗世里,不相信(工作)會帶來利益、多病、懶惰與遲鈍(不能做需要智力的工作)的人將無法完成任何工作。只有那些相信(工作)會帶來利益、健康、勤奮與聰明的人才能夠完成工作。在佛法的修行上也是一樣。在《中部?菩提王子經(jīng)》(Majjhima Nikya, Bodhirja- kumra Sutta)里便可看到這一點。在那部經(jīng)里,菩提王子問佛陀:尊者,接受佛陀的教導(dǎo)之后,比庫需要多久才能夠證悟阿拉漢道果?佛陀回答:王子,關(guān)于這一項,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善于駕馭象的技能?王子回答:是的,尊者。佛陀接著問他:如果有個人來,想要學(xué)習(xí)駕馭象的技能,如果他沒有信心、不健康、狡詐、懶惰與不聰明,他是否能夠?qū)W成?尊者,即使是只有這五項因素之一,他都已經(jīng)無法學(xué)成,更何況是擁有所有五項因素。如果另一個人有信心、健康、誠實、精進(jìn)與聰明,他是否能夠?qū)W成?尊者,即使是只有這五項因素之一,他都已經(jīng)能夠?qū)W成,更何況是擁有所有五項因素。王子,同樣地,有五精勤支(padhniya?ga):對佛陀有信心、健康、不狡詐也不虛偽地如實表露自己、精進(jìn)、睿智。具備這五支者能夠迅速地達(dá)到修行的目的(涅槃)。因此,應(yīng)該明白在此有能力者(sakko)是指具備這五支的人。正直及非常正直(uj? ca suhuj?)正直與非常正直是五精勤支之一,也就是不狡詐也不虛偽地、如實地向佛陀與同修表露自己。狡詐與虛偽的人不只是無法對別人有慈愛,而且也很難修行其他善法。正如彩色只有在干凈的畫布上才能夠清晰與明顯地呈現(xiàn),并不能夠在骯臟的畫布上這樣呈現(xiàn),同樣地,善法只能夠在清凈的心里持續(xù)地生起,善法沒有機(jī)會在受到污染的心里生起。因為正直非常重要,所以教了兩次(即正直及非常正直)。義注以幾個方式來解釋這兩個詞。它提到,正直并不會只是正直了一次便滿足,也不會因為在年輕時正直便滿足,因此會終生不斷重復(fù)地付出努力,不使自己的正直退減,這就是非常正直。除此之外,去除身體及語言的狡猾是正直,去除心的狡猾則是非常正直。(義注中也提到:正直是不狡詐asatha,非常正直則是不虛偽amyv?)也提到透過增上戒與增上心來達(dá)到正直,以及透過增上慧來達(dá)到非常正直。只有透過證悟阿拉漢道果才能圓滿正直與非常正直。所以義注讓人知道,如果要證悟阿拉漢道果,就必須時時刻刻透過修行來保持正直的心。易受教(suvaco)難受教的人是dubbaca。訓(xùn)誡他別做某件事時,他不接受訓(xùn)誡,答道:你有見到嗎?;你有聽到嗎?;是誰告訴你的?或者他會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也有些人雖然接受了訓(xùn)誡,但是并沒有遵照訓(xùn)誡來做,反之繼續(xù)做壞事。這樣的人離證悟殊勝的境界(即道果)很遠(yuǎn)。然而,易受教者(suvaco)樂于接受別人的訓(xùn)誡。他也會邀請別人在未來訓(xùn)誡他 。他根據(jù)訓(xùn)誡來修行。這樣的人非常接近殊勝的境界。難受教者不明白別人訓(xùn)誡他是為了他的幸福,也不喜歡被訓(xùn),以為別人是想要做老師。這樣的人是傲慢者(thaddhamna),是個頑固的人,不遵從訓(xùn)誡,也不遵從訓(xùn)誡者。他不只是很難修行慈愛,也離其他的佛法修行很遠(yuǎn)。然而,透過以柔軟心歡喜地遵從訓(xùn)誡及訓(xùn)誡者,由于心與慈愛相應(yīng),即使沒有刻意去修行慈愛,慈愛早已經(jīng)存在。作為一個希望獲得真正幸福的人,他不會不愿意遵循佛陀的教法。因此,他肯定很接近道果與涅槃。正如《因緣相應(yīng)?導(dǎo)師經(jīng)》(Nidna Sayutta, Satthu Sutta)中所教:為了如實之智,應(yīng)該尋求導(dǎo)師。(yathbh?ta ?ya satth pariyesitabbo.)柔軟(mudu)在這里的柔軟并不是指與粗野∕粗魯(pharusa)相反的柔軟或溫和,而是指與傲慢(thaddha固執(zhí)∕不肯改)相反的柔軟。怠惰不修行及只有少許信心的人不能夠達(dá)到修行的目的,他們是頑固的人。有信心及(善法)欲(chanda)、熱忱與精進(jìn)的人能夠依法修行,他們是柔軟的人。正如一塊未經(jīng)提煉的金并不柔軟,不能被塑造成裝飾品,同樣地,固執(zhí)的人(amudu)不能柔軟地修行慈愛。正如一塊經(jīng)過提煉的鈍金柔軟,適合被塑造成裝飾品,同樣地,柔軟的人(mudu)能柔軟地根據(jù)各種修行來修行,例如慈愛。義注進(jìn)一步解釋柔軟的溫和這一項含義。正如一個好的港口,許多(船)能夠輕易地停泊在那里,以它作為避風(fēng)港,在身體及語言方面溫和的人受到喜愛。他們已經(jīng)擁有慈愛,因為他們不皺眉頭,而是顯露愉快的面容,說友好的話,為人友善。因此修行慈心禪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不自大(anatimn?)不會因為出身高貴等會造成自大的原因而輕視別人是不自大。自大的人不會顧慮別人,因為他認(rèn)為他們不是與他同等級的人。由于這是沒有慈愛的相,慈愛怎么能夠在這種人心中生起?不自大的人溫和,他尊敬上司,肯幫助與悲憫屬下,所以即使沒有刻意地修行慈愛,他也已經(jīng)擁有慈心。自大的人對別人驕慢,以及妒嫉別人。禪修時,他以我慢及斗爭的態(tài)度來修行,因此他又怎么能夠在佛法上證得殊勝的成就?即使非常微細(xì)的我慢心都會障礙修行,自大就更別說了。由于它是慈心禪的障礙,所以教導(dǎo)不應(yīng)該自大(anatimn?)。知足(santussako)對所得之物、所擁有之物及所發(fā)生之事感到知足的人是知足者(santussako)。對所得之物感到不知足的人會:(1)憂慮地致力于尋求所要的東西,或(2)找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時感到不開心與生氣,或(3)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時想要獲得更多等等。這種人離擁有慈愛很遠(yuǎn)。對于所獲得的任何東西都感到知足的人,由于他的心寧靜,不會對找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感到不開心或生氣,他擁有適合慈愛在他心中生起(的因緣)。因此教導(dǎo)這項素質(zhì)作為慈心禪的基本修行。義注把這個詞拆開成saka、santa與sama這三個部分,根據(jù)它們的含義如下定義這一詞:(從saka變成)sakena tussako──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從santa變成)santena tussako──對現(xiàn)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從sama變成)samena tussako──(對好壞兩者)平等地感到知足的人。在此(進(jìn)一步解釋),進(jìn)行受具足戒的儀式時,新受戒的比庫受到如此的訓(xùn)誡(文句經(jīng)過編改):出家生活依靠以下四種資具過活,在你的余生里,你應(yīng)該致力于這一項。它們是缽食、糞掃衣、以樹下作為住處、以發(fā)酵的牛尿作為藥。親自接受它們之后,這四種資具便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saka)。對這四種資具感到知足,無論它們(四種資具)是好或壞,做得好或不好,在接受及運用它們時都不感到煩躁的人,便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sakena tussako)。對已得及現(xiàn)有的東西感到知足的人便是對現(xiàn)有的任何資具感到知足的人(santena tussako)。Sama的意思是不會對可喜的東西感到歡喜,也不會對不可喜的東西感到生氣。以平常心(sama)對一切東西感到知足的人被稱為平等地知足(samena tussako)。易護(hù)持(subharo)在依靠別人時,對別人所給的任何東西感到不滿足的人是難護(hù)持(dubbhara)。反之,對別人所給的任何東西感到滿足的人是易護(hù)持(subhara)。有四種人:(1)自己難護(hù)持的人;(2)自己容易護(hù)持的人;(3)別人難護(hù)持的人;(4)別人容易護(hù)持的人。得到甜的東西時想要酸的東西,得到酸的東西時卻想要甜的東西的人是自己難護(hù)持的人。反之,無論自己得到的東西是好或壞都感到知足,以及繼續(xù)自己的工作或修行的人是自己容易護(hù)持的人。有些人甚至?xí)谟懭〖?從別人之處)獲得質(zhì)量優(yōu)良的東西時表示不滿意。他會對別人抱怨,甚至是當(dāng)著施主的面前罵說:為什么供養(yǎng)這樣(差)的東西!,然后把東西舍給他人。這種人是別人難護(hù)持的人。另有一人可能會對施主供養(yǎng)給他的任何東西都感到滿足,無論東西是好或壞,也無論是多或少,他都表現(xiàn)喜悅。這種人是別人容易護(hù)持的人。難護(hù)持的人很難培育慈愛及其他修行。因此,為了能夠培育慈愛及其他修行,所以教導(dǎo)應(yīng)該易護(hù)持。《咖沙巴相應(yīng)》(Kassapa Sayutta)佛陀在《咖沙巴 相應(yīng)》里教導(dǎo),無論是否獲得資具,人們都應(yīng)該擁有正確的態(tài)度,以便不會煩躁。這是關(guān)于知足及易護(hù)持的人,所以在此我要引用它。當(dāng)一個比庫前往村莊時有這樣的期望:希望他們不會不供養(yǎng);希望他們會供養(yǎng)。希望他們不會只供養(yǎng)少許;希望他們會供養(yǎng)許多。希望他們不會供養(yǎng)劣等的資具;希望他們會供養(yǎng)優(yōu)等的資具。希望他們不會不妥善地準(zhǔn)備便供養(yǎng);希望所要供養(yǎng)的資具獲得妥善的準(zhǔn)備。那么,如果他沒有獲得正如自己所期望的東西,他便會煩躁,感受到內(nèi)心與身體上的痛苦。另一個比庫前往村莊時沒有上述的期望,以及明白自己和那些家庭并不熟悉。這樣的比庫不會因為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而感到煩躁,也不會因此感受到內(nèi)心與身體上的痛苦。佛陀接著說:咖沙巴前往村莊時有這樣的心態(tài)。他不會因為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東西而感到煩躁,也不會因此感受到內(nèi)心與身體上的痛苦。以咖沙巴作為模范,諸比庫,我訓(xùn)誡你們向他一樣地修行。(《因緣品?咖沙巴相應(yīng)?檀越家經(jīng)》Nidna Vagga, Kassapa Sayutta, Kul?paka Sutta)少事務(wù)(appakicco)若人憂心地從事不屬于自己應(yīng)做的工作,他即是忙碌的人。忽略了自己的工作,這種人會毀了自己的幸福。在佛法的修行(禪修)上,極度需要作為一個少事務(wù)的人。那些樂于無益的工作的人,樂于新的工作的人,樂于談話的人,及樂于交友或交際的人將無法禪修,因為他們太忙了。只專注自己的禪修,不做多余的工作的人被稱為少事務(wù)的人(appakicco)。因此,《清凈道論》(Visuddhimagga)中提到,要禪修的人必須斷除十種障礙(pa?ibodha)。由于只有少事務(wù)才能夠修行成功,所以說它是慈心禪的前分行道之一。生活簡樸(sallahukavutti)在俗世里,擁有超過自己所需的東西是件負(fù)擔(dān),因為需要忙于收藏、保護(hù)及修理它們。在佛法的修行上,這樣的負(fù)擔(dān)是更加要不得的。所以這樣教導(dǎo),對于只是想要修行佛法(即禪修)的比庫,他應(yīng)該只保留需要用的資具;他應(yīng)該輕便地走,只擁有八種資具 ,便像鳥去任何地方都只是帶著自己的翅膀。如果有許多東西,這就會成為負(fù)擔(dān),他將無法很好的禪修。因此在禪修上,非常需要成為生活簡樸的人(sallahukavutti)。諸根寂靜(santindriyo)諸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令諸根寂靜的意思是,在體驗可喜的目標(biāo)時,抑制貪愛令它不會生起,以及在體驗不可喜的目標(biāo)時,抑制瞋恨令它不會生起。對目標(biāo)生起瞋恨或貪愛的人擁有煩躁的根門。他無法如愿地抑制根門,反之成為根門的欲望的隨從。這種人不會熱衷于禪修。即使他禪修,他也不會輕易地便達(dá)到禪修的目的。對于能抑制貪愛與瞋恨、令它們不會生起的人,他的諸根不煩躁。他不會跟隨諸根的欲望,反之能夠如愿地抑制諸根。這種人能夠達(dá)到禪修的目的。對于這一項,沒有禪修是不可能使得諸根寂靜的。由于是透過禪修才能使得諸根寂靜,教導(dǎo)擁有寂靜的諸根是指必須有禪修。明智(nipako)在世俗的事情上,若人明了及擅長于某項工作,對于做該項工作的適當(dāng)時間與地點擁有明智,而且能夠預(yù)見其利益,他就能夠成功地完成該項工作。沒有這些素質(zhì)及不能夠預(yù)見其利益的人不會進(jìn)行該項工作。即使他們?nèi)プ觯麄円矡o法成功地完成它。同樣地,在禪修上,若人透徹地明白他正在修行的禪修業(yè)處,有智慧去分辨該修行是否正確,以及能預(yù)見其利益,他就能夠?qū)嵺`該修行。不明白的人不會有心愿與精進(jìn)去禪修,或即使他們禪修,他們也不會成功。因此,在修行上,明智或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整個修行上,直到證悟道果,都需要智慧。所以教導(dǎo)成為明智者(nipako)作為慈心禪的前分行道。不粗魯∕不無禮(appagabbho)Pagabbha的意思是在身語意方面粗魯或無禮。Na pagabbha或appagabbha的意思是在身語意方面不粗魯或不無禮。沒有身無禮、語無禮及意無禮的人是不無禮者(appagabbha)。不恭敬地坐在僧團(tuán)當(dāng)中、在集會處、在上座比庫面前;不讓座位給上座比庫;阻礙下座比庫,不讓他獲得座位;越過上座比庫以便獲取好的座位與美味的食物;入村時走在上座比庫的前面;以及捏年輕人開玩笑等等是身無禮。沒有上座比庫的允許(即如果有上座比庫在的話)便給與開示;沒有向上座比庫請求批準(zhǔn)便作答;在村子里時說:哈啰,施主,你有什么?粥?飯?酥皮糕點?你會供養(yǎng)嗎?今天我們是否有得吃?;及以不適合比庫的方式來說話是語無禮。即使沒有身體和語言的造作,但是如果有不善的念頭,例如欲思惟(kmavitakka,欲尋),這就是意無禮。因此,應(yīng)該明白有禮及無禮的方式。由于慈愛自然地(顯現(xiàn)為)有禮及溫和,它無法在粗魯?shù)娜诵闹猩?。而且,由于慈愛只能出現(xiàn)在有禮的人,所以教導(dǎo)成為不無禮者(appagabbho)作為慈心禪的前分行道。不執(zhí)著在家眾(kulesvananugiddho)如果居士非常執(zhí)著他的父母與親戚,他便無法離開他們過活。由于他不能夠到遠(yuǎn)方去求學(xué)、做生意或?qū)で筘敻唬@會導(dǎo)致他的衰敗,不會帶給他進(jìn)展。對于比庫們來說也是一樣:執(zhí)著護(hù)持他的在家眾是衰敗的原因,是不能進(jìn)展的原因。執(zhí)著自己擁有的東西的人極可能也會執(zhí)著護(hù)持他的在家眾。他傾向于不適當(dāng)?shù)睾驮诩冶娤嗵?。他和他們同悲共歡:如果那些在家眾開心,他也開心;如果那些在家眾傷心,他也傷心;他為那些在家眾的事?lián)?。因此佛陀教?dǎo)(比庫眾),在接近在家眾的時候,應(yīng)該永遠(yuǎn)都好像新來的人,像月亮一般把身心都抽離。月亮在天空中運行時,它不和任何人親近,不執(zhí)著任何人,不對任何人有情感,但是卻沒有人會因為這樣而不喜歡月亮。這就是同樣地,你應(yīng)該好像月亮一樣地接近在家眾這項教導(dǎo)的含義。它的意思是:訪客和主人相處時,受到主人以食物款待后,他便離開,不會涉及主人的事;同樣地,出外托缽,接受在家眾供養(yǎng)的東西后,比庫便應(yīng)該離開,不和他們混在一起,不涉及或擔(dān)心在家眾的事。(圣典進(jìn)一步提到)當(dāng)佛陀問:怎樣的比庫值得接近在家眾?諸比庫答道(文句經(jīng)過編改):尊者,請教導(dǎo)我們。佛陀在空中搖一搖手,說:正如這只手不會在空中被卡住,同樣地,比庫接近在家眾時不會被卡住于在家眾當(dāng)中,不會執(zhí)著他們,心想:愿那些希望獲得財富的人獲得財富;愿那些希望獲得功德的人能夠造功德。正如他對自己所得的感到歡喜,他也同樣地對別人所得的感到歡喜。接著佛陀說咖沙巴便是這種比庫,以及教導(dǎo)諸比庫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這是《因緣品?咖沙巴相應(yīng)》(Nidna Vagga, Kassapa Sayutta)中的教導(dǎo)。執(zhí)著在家眾的人不能夠?qū)W⒂诙U修,卻注重身外物。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所以教導(dǎo)成為不執(zhí)著在家眾的人作為慈心禪的前分行道。簡要解釋偈33. Na ca khuddamcare kici, yena vi? pare upavadeyyu; sukhinova khemino hontu,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3. 只要是智者會指責(zé)的事,且讓他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且讓他如此思惟:)愿一切眾生快樂、平安。愿他們內(nèi)心快樂。Yena=因為惡行的低劣業(yè)pare=別人vi?=智者upavadeyyu=會指責(zé)ta=該惡行khudda=下等∕低劣kici=最輕微∕最微小na care=不做∕不實行hontu=愿sabbasatt=一切眾生sukhino v=擁有身體的快樂khemino v=寧靜,平安地遠(yuǎn)離危險bhavantu=愿他們sukhitatt=擁有內(nèi)心的快樂詳細(xì)解釋偈3不應(yīng)做的事及散播慈愛教導(dǎo)有能力、正直等等應(yīng)該做的事(kara??ya- dhamma)之后,佛陀接著教導(dǎo)(什么是)不應(yīng)做的事(akara??ya-dhamma),例如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na ca khuddamcare kici)等等。教完什么應(yīng)該做及什么不應(yīng)該做之后,佛陀接著教導(dǎo)修行慈心禪的方法,例如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va)等等。對于不應(yīng)做的事的解釋雖然可以說已經(jīng)具備有能力等修行的人不會造不善業(yè),但是在盡力修行時,他也可能會犯錯,心想:這是一件小事。因此它(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等的教導(dǎo))提醒他,以防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Khudda這個字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細(xì)小、少許、殘忍、等級低、下等、差勁。在此所教的是指下等。Na care的意思是不實行低劣下等的修行。Kici是微小∕輕微。它的意思是連最微小的不善業(yè)也不做,更別說是粗顯的惡業(yè)。教導(dǎo)別人──即智者──會因為該惡業(yè)指責(zé)他(yena vi? pare upavadeyyu)以指出造不善業(yè)當(dāng)下會獲得的懲罰。不可以注重愚人(的話),因為他們會把無罪說成有罪,把小罪說成大罪。應(yīng)該注重的是智者(的話),因為他們只有在透徹地分析別人是否真的當(dāng)受指責(zé)才指責(zé),以及透徹地分析別人是否真的值得稱贊才稱贊。由于只有智者才值得注重,所以教導(dǎo)不做智者會指責(zé)的事。散播慈愛在有能力、正直等等兩首半偈(即:偈1-2及半首偈3)里說了慈心禪的前分行道(mett pubbabhga- pa?ipad),也稱為業(yè)處近行(kamma??hn?pacra),即慈心禪的近處。屋子的近行(upacra)是屋子的附近。同樣地,由于這些修行接近慈愛及處于慈愛之前,所以稱它們?yōu)榇刃亩U的近行。教導(dǎo)那些近行后,佛陀接著教導(dǎo)慈心禪的方法,例如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以作為防止樹神的危害的保護(hù)偈,以及作為觀禪的基礎(chǔ)禪(慈心禪)。稱某人為快樂的人(sukhi)是因為他擁有快樂(sukha etesa atth?bhi sukhino)。依此定義,它(即:sukhino)關(guān)系到內(nèi)心與身體兩者的快樂,但是在此它只是指身體的快樂,因為隨后會提到內(nèi)心的快樂,即sukhitatt。平安(khema)是指沒有危險,它也有寧靜的含義。它寧靜是因為內(nèi)心與身體的快樂,以及因為遠(yuǎn)離一切危險而安全。生起快樂的心是sukhita (sukha sajta assti sukhito)。其心中生起快樂的人是sukhitatt (sukhito att etesanti sukhitatt)。教導(dǎo)擁有身體的快樂(sukhino)等等是為了指出修習(xí)慈心禪的方法。這是指應(yīng)該如下地禪修:愿一切眾生身體快樂。(Sabbe satt sukhino hontu.)愿一切眾生平安。(Sabbe satt khemino hontu.)愿一切眾生內(nèi)心快樂。(Sabbe satt sukhitatt hontu.)簡要解釋偈4-54. Ye keci p?abh?tatthi, tas v thvar vanavases; d?gh v yeva mahant, majjhim rassak a?ukath?l.5. Di??h v yeva adi??h, ye va d?re vasanti avid?re; bh?t va sambhaves? va,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4. 無論是任何存在的眾生,會顫抖的或不會顫抖的皆毫無遺漏,長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圓的,5 見到的或沒見到的,住在遠(yuǎn)方的或近處的,已生的或還尋求再生的愿一切眾生快樂。Ye keci=任何p?abh?ta=眾生anavases=全部,毫無遺漏(那就是:)ye tas v=還會顫抖害怕的凡夫(puthujjana)及有學(xué)者(sekha)ye thvar v=不會顫抖害怕的阿拉漢ye d?gh v=身體長的眾生ye mahant v=身體大的眾生ye majjhim v=身體中等,既不長也不短,既不大也不小的眾生ye rassak v=身體短的眾生ye a?uka v=身體小的眾生ye th?l v=身體粗圓的眾生ye di??ha v=見到的眾生ye adi??ha v=?jīng)]見到的眾生ye d?re vasanti=住在遠(yuǎn)方的眾生ye avid?re vasanti=住在近處的眾生ye bh?t v=存在后,不會在未來再投生的阿拉漢ye sambhaves? v=在未來尋求投生的凡夫與有學(xué)者bhavantu=愿(這樣)imepi sabbasatt=這一切眾生sukhitatt=身心快樂詳細(xì)解釋偈4-5慈心禪的詳盡修法教導(dǎo)慈心禪的愿一切眾生身體快樂等等簡要修法后,接著教導(dǎo)慈心禪的詳盡修法,例如分別眾生為會顫抖的或不會顫抖的(Ye keci p?abh?tatthi tas v thvar)等等。在開始階段,眾生的心無法穩(wěn)固地專注于單一個目標(biāo),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注意各種不同的目標(biāo)。若人采用各種不同的目標(biāo)來禪修,其心便能夠跟隨這些目標(biāo),也就能夠逐漸地穩(wěn)定下來。所以教導(dǎo)慈心禪的詳盡修法,采用會顫抖的、不會顫抖的等等目標(biāo),以便心能夠穩(wěn)定下來。換句話說:心比較容易穩(wěn)固地專注于任何明顯的目標(biāo)。所以教導(dǎo)始于無論是任何存在的眾生(Ye keci p?abh?tatthi)的這兩首偈,以指出慈心禪的不同目標(biāo),例如會顫抖的、不會顫抖的,以便聆聽的比庫們能夠保持他們的心穩(wěn)固地專注于任何明顯的目標(biāo)(即以便有定力)。會顫抖的眾生等等P?a與bh?t這兩個字是指一切眾生。有些眾生稱為會顫抖(tas) ,因為他們還會顫抖害怕。這些是還會害怕的凡夫與有學(xué)者 ,因為他們還沒有滅盡貪愛(ta?h)。有些眾生稱為不會顫抖(thvar) ,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會顫抖害怕。這些是已經(jīng)沒有害怕恐懼的諸阿拉漢,因為他們已經(jīng)完全滅盡了貪愛。長的(d?gha)是身體長形的眾生,例如蛇、龍、魚、巨蜥等等。大的(mahanta)是身體大的眾生,例如海洋眾生當(dāng)中的鯨魚與大海龜,陸地眾生當(dāng)中的象,天界眾生當(dāng)中的拉胡(Rhu)等等。中等的(majjhima)是身體中等的眾生,例如馬、牛、水牛、豬等等。短的(rassa)是身體短的眾生,它是指比長的和中等的更小的眾生。小的(a?uka)是身體極其微小的眾生,只能透過天眼見到,不能以肉眼見到,或者說它是比大的或中等的及粗圓的或中等的還要小的眾生。粗圓(th?la)是身體圓的眾生,例如蠔、蝸牛、烏龜?shù)鹊?。親眼見到的眾生稱為見到的(di??ha)。還沒有見到的,那些住在海洋的另一邊的,住在山的另一邊的,及住在世界的另一邊的眾生等稱為沒見到的(adi??ha)。D?ra的意思是遠(yuǎn)。Avid?ra是d?ra的反義詞,所以其義是近。因此可以說存在自己的身體之內(nèi)的眾生是近,在自己的身體之外的眾生是遠(yuǎn)。以另一個方式來說,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的(眾生)是近,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以外的是遠(yuǎn)。同樣的,可以說在自己的村子、縣市、洲際及世界里的是近,在自己的村子、縣市、洲際及世界以外的是遠(yuǎn)。(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有各種不同的定義。)已生的(bh?t)可以定義為存在過后不會在未來再投生的諸阿拉漢。習(xí)慣性地尋求(與獲取)未來世之因(即業(yè))的眾生稱為還尋求再生的(sambhaves?)。這就是說,因為還沒有滅盡諸結(jié)(sayojana)而會有未來投生的凡夫與有學(xué)者稱為還尋求再生的。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也可以根據(jù)眾生投生到哪里來定義。對于卵生與胎生的眾生,在他們還沒有孵出來或生出來之前(即還在蛋里或胎里時),他們稱為還尋求再生的。當(dāng)他們已經(jīng)出生(即已經(jīng)從母胎或蛋里出來),他們稱為已生的。對于濕生(sasedaja)與化生(opaptika)的眾生,在他們的第一個心識剎那(cittakkha?a),他們稱為還尋求再生的;從第二個心識剎那開始,他們便稱為已生的。(對于濕生與化生的眾生)也可以另一個方式來定義:他們投生時的身體姿勢。只要他們還沒有改變他們(投生時)的姿勢,他們稱為還尋求再生的。從他們改變姿勢那一刻開始,他們便稱為已生的。兩個一組與三個一組根據(jù)上述的兩首偈,有七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即四種兩個一組及三種三個一組。四種兩個一組是:1. 會顫抖的與不會顫抖的眾生;2. 見到的與沒見到的眾生;3. 住在遠(yuǎn)方的與近處的眾生;4. 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眾生。三種三個一組是:1. 長的、短的與中等的;2. 大的、小的與中等的;3. 粗圓的、小的與中等的。根據(jù)這些兩個一組及三個一組,七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如下:1. 愿一切還會顫抖害怕的眾生(即凡夫與有學(xué)者)與不會顫抖害怕的眾生(即阿拉漢)內(nèi)心快樂及身體健康(即快樂健康)。2. 愿一切見到的與沒見到的眾生快樂健康。3. 愿一切住在遠(yuǎn)方的與近處的眾生快樂健康。4. 愿一切已生的阿拉漢與還尋求業(yè)以便再生的凡夫及有學(xué)者這些眾生快樂健康。5. 愿一切長的、短的與中等的眾生快樂健康。6. 愿一切大的、小的與中等的眾生快樂健康。7. 愿一切粗圓的、小的與中等的眾生快樂健康。上述七種方式的巴利語如下:1. Ye keci p?abh?tatthi, tas v thvar v,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2. Ye keci p?abh?tatthi, di??h v adi??h v,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3. Ye keci p?abh?tatthi, d?re v avid?re v vasant,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4. Ye keci p?abh?tatthi, bh?t v sambhaves? v,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5. Ye keci p?abh?tatthi, d?gh v rassak v majjhim v,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6. Ye keci p?abh?tatthi, mahant v a?uk v majjhimv, 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7. Ye keci p?abh?tatthi, th?l v a?uk v majjhim v,imepi sabbasatt bhavantu sukhitatt.簡要解釋偈66. Na paro para nikubbetha, ntimaetha katthaci na kaci,byrosan pa?ighasaa, namaassa dukkhamiccheyya.6. 且讓人不欺騙別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輕視別人。且讓他們不會以瞋怒與厭惡來互相希望對方痛苦。Paro=(且讓)人na nikubbetha=不欺騙para=另一人kaci=且讓人(即任何人)ntimaetha=不輕視∕不鄙視na=別人katthaci=任何地方na iccheyya=(他們)不會希望byrosan=以瞋怒或傷害意pa?ighasaa=(或)以厭惡amaassa=互相dukkha=痛苦詳細(xì)解釋偈6另一個散播慈愛的方式慈心禪不只是可以透過祝愿眾生快樂來修習(xí),也可以透過祝愿眾生不受傷害或不焦慮來修習(xí)。因此,在教導(dǎo)透過祝愿眾生快樂(例如愿眾生身體快樂等等)來禪修后,便教導(dǎo)祝愿眾生不會焦慮來禪修,例如且讓人不欺騙別人等等。祝愿如果某人對另一人沒有慈愛,他便會欺騙那個人。那個人被欺騙后便會生氣。因為雙方都會得到不善報,因此以且讓人不欺騙別人的方式來散播慈愛。某人會驕慢地對待另一人,這是因為他對那個人沒有慈愛。如果那個人是他很喜愛的人,他就不會驕慢,因為他的心對那個人是柔軟的。因此驕慢是沒有慈愛的相。人們不能夠忍受見到驕慢的人,因此該人鄙視地對待他們時,他們怎么能夠不生氣。所以,考慮到驕慢者及受到鄙視的人雙方都會得到不善報,對一切眾生心懷善意的人應(yīng)該祝愿愿他們不會輕視別人。當(dāng)某人生氣時,那對他自己來說是不好的。由于別人在面對他的怒氣時也會感到身心不悅,因此別人也會反彈生氣。所以對一切眾生心懷善意的人都會希望這樣的生氣不會生起,都會希望眾生互相心懷慈愛。因此教導(dǎo)愿他們不會互相希望對方痛苦(的方式來修習(xí))慈心禪。簡要解釋偈77. Mt yath niya puttam, yus ekaputtamanurakkhe;evampi sabbabh?tesu, mnasa bhvaye aparim?a.7. 正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hù)她的獨生子,且對一切眾生培育無量的愛心。Mt yath=正如母親niya putta=自己的兒子ekaputta=獨生子yus=以她自己的生命anurakkhe=永遠(yuǎn)保護(hù)evampi=這樣sabbabh?tesu=對一切眾生aparim?a=無限制,無量mnasa=愛心bhvaye=時常培育∕禪修詳細(xì)解釋偈7擁有像母親的慈愛修習(xí)慈心禪時,需要時常對眾生心懷最大的慈愛。在俗世里,母親對孩子的愛心是最大的慈愛,所以教導(dǎo)應(yīng)該對眾生心懷猶如母愛般的慈愛,即正如母親會。解釋母親懷胎九個月后才把孩子生下來。接著她會在一切時候把嬰兒帶在身邊,慈愛地、溫柔地照顧嬰兒,以及喂他吃母乳。因此取母愛作為最大的慈愛的例子。母親會對自己的孩子心懷更大的慈愛,所以在此強(qiáng)調(diào)自己的兒子(niya putta)。如果一個母親有許多孩子,她可能很難對所有的孩子都心懷最大的慈愛。但是對于只有個獨生子的母親,她能夠在一切時候都對這個孩子付出很大的慈愛。所以在此說獨生子(eka putta)是要表示最大的慈愛。慈愛的強(qiáng)度也透過yus(以自己的生命)這個字來表達(dá)。以她自己的生命來保護(hù)這句的意思是,她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hù)。她甚至?xí)宰约旱纳鼇肀Wo(hù),更別說是身外物。因此yus的意思是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其含義取眾生(為對象)來培育慈心禪時,必須以猶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hù)她的獨生子的慈愛來修行。如此禪修時,若人把一些眾生除外,不散播慈愛給他們,那么這種慈愛是有限制或有量的(parim?a)。反之,若人對一切眾生散播慈愛,沒有把任何眾生除外,那么這種慈愛是無限制或無量的(aparim?a)。因此aparim?a這個字的意思是這種無限制、無量的慈愛。Bhvaye則是時常禪修。簡要解釋偈88. Mettaca sabbalokasmi, mnasa bhvaye aparim?a;uddha adho ca tiriyaca, asambdha averamasapatta.8. 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上方、下方與周圍無障礙、無仇敵、無怨敵。sabbalokasmi=整個世界(即)uddha=上方的世界,即無色界adho=下方的世界,即欲界tiriya=中間的世界,即色界aparim?a=無限制,無量mnasa=心(即愛心)metta=慈愛asambdha=不狹窄,無界限avera=?jīng)]有瞋恨這個內(nèi)敵asapatta=?jīng)]有怨恨這個外敵bhvaye=時常培育∕禪修詳細(xì)解釋偈8培育慈心禪在前面的偈7里的指導(dǎo)是培育無限制、無量的慈愛。培育無限制、無量的慈愛是指完整地向一切處散播慈愛。所以在此教導(dǎo)散播慈愛給整個世界的修法,即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Mettaca sabba- lokasmi)。在此,世界(loka)是指整個宇宙體系,并不僅是指地球。整個世界上方、下方與周圍(uddha-adho-tiriya)這一句為整個世界(sabbaloka)這一詞給與定義。其解釋如下。上方是無色界,下方是欲界,周圍則是色界。還有另一種解釋:上方是以上直達(dá)最高的天界,下方是以下直達(dá)阿鼻地獄,周圍則是剩余的中間地區(qū)。無論是根據(jù)哪一種定義,這兩種方式都正確,因為它們都符合整個世界的含義。這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方式,對整個世界的理解都是一樣的。無障礙(asambdha)有界限或限制的地方狹窄(sambdha)。唯有在去除了界限或限制之后,它才會擴(kuò)大遍滿。在此,界限(s?ma)是指仇敵。修習(xí)慈心禪時,若人把某人除外不向他散播慈愛,心想:這個人是我的仇敵,那么他的慈愛便是狹窄的,因為他還有界限或限制。然而,若人甚至對敵人也散播慈愛,不把他除外,因而破除了界限,他的慈愛擴(kuò)大遍滿,并不狹窄──這是無障礙。破除界限(s?ma sambheda)關(guān)于破除界限,在此我們要暫時談一談《清凈道論》里解釋的慈心禪修法。開始修習(xí)慈心禪時,有些人是禪修者不應(yīng)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有些人是他應(yīng)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有些人是他絕對不應(yīng)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開始時,他不應(yīng)該散播慈愛給不親愛的人。如果他這么做,很難會生起慈愛,因為瞋恨可能會生起。對非常親愛的人散播慈愛也不容易,因為有執(zhí)著,所以如果那個人傷心的話,他也會感到焦慮。要對中立無好惡感的人產(chǎn)生情感是很難的。更難的是要在開始階段向仇敵散播慈愛。因此,在開始階段,不應(yīng)該向這四種人散播慈愛。如果向(單一個)異性散播慈愛,就可能會生起貪愛。如果向死人散播慈愛,則不能夠達(dá)到安止定與近行定。由于這些原因,所以絕對不應(yīng)該向這兩種人散播慈愛。(然而,在祝愿愿一切眾生快樂的時候,異性則整體地被包括在內(nèi)。)因此,想要修習(xí)慈心禪的人應(yīng)該先向自己散播慈愛,例如愿我快樂;沒有痛苦(Aha sukhito homi, niddukkho)。向自己散播慈愛并不能夠達(dá)到安止定。然而,當(dāng)人取自己作為例證,心想:正如我希望自己快樂、沒有痛苦,其他眾生也希望他們快樂、沒有痛苦,那么希望別人幸福與快樂的心便會生起。因此應(yīng)該先向自己散播慈愛。接著應(yīng)該散播慈愛給一個自己關(guān)懷與尊敬的人,例如導(dǎo)師或戒師,在思惟他的戒行、深廣的智慧、友善的行為等等既友善且可敬的素質(zhì)之后,便如此祝愿他:愿此善士快樂,沒有痛苦(esa sappuriso sukhito hotu niddukkho)。數(shù)數(shù)向尊敬的人散播慈愛,當(dāng)禪修變得強(qiáng)大時,便轉(zhuǎn)向一個非常親愛的朋友散播慈愛,然后向一個中立者,再然后向一個仇敵,如此連續(xù)地、次第地散播慈愛。數(shù)數(shù)修習(xí)慈心禪之后,即使心中想到某個仇敵,他也不會再視該人為仇敵,反而視之為親愛的人。然而,若如此數(shù)數(shù)修習(xí)之后,對自己、親愛者、中立者及仇敵的慈愛還是不平等,那么界限或限制便還沒有破除。唯有在祝愿這四種人幸福的慈愛變得平等時,界限才被破除。關(guān)于破除界限這一詞:正如眾村的界限把每個村子分開,以便它們不會混合起來,同樣地,在禪修者修習(xí)慈心禪之前,有界限分別這四種人,(即慈愛)不能融合。由于禪修而使得心對這四種人平等時,即已破除了界限。破除界限的相如下:假設(shè)說他和一個親愛者、一個仇敵及一個中立者住在一起。強(qiáng)盜們來到,要他們交一個人出來給他們。問他們?yōu)槭裁磿r,他們答說要用那個人喉嚨的血來拜祭。在那時候,如果他想:讓他們捉走這個人或那個人,那么界限便還沒有破除。如果他想:讓他們捉走我,而不是其他三人,那么界限也還沒有破除。這是因為讓他們捉走任何一個人便是不希望那個人幸福。如果他不想這四個人中的任何一個應(yīng)該被捉走,他的心便對所有四個人平等。這便是界限被破除的時候。沒有仇敵、沒有怨敵(把a(bǔ)vera這個字的前綴a去掉)vera仇敵的意思是瞋恨,慈愛的內(nèi)敵。這就是說應(yīng)該修行以便擁有無瞋的慈愛。(前綴a的意思是沒有。)這并不是說慈愛里有瞋恨,而只是說應(yīng)該修行以便這個仇敵(或瞋心dosa citta)不會在禪修時偶而生起。無論是哪一種禪修業(yè)處,在定力還不強(qiáng)大之前,過去的體驗會浮現(xiàn)在心里。過去被別人傷害或污辱的體驗有時會浮現(xiàn)在心里,好像再次發(fā)生一樣。在這時候,無法忍受或不受控制的瞋心可能會生起。修習(xí)慈心禪時,如果其間有瞋恨生起,那便是有仇敵(savera)──擁有瞋恨的慈愛。唯有在慈愛持續(xù)地生起,而且其間并無瞋恨生起時,它才是無仇敵(avera)。由于這個仇敵只有在定力還不強(qiáng)時才能生起,也由于在定力強(qiáng)禪修好時它不能生起,所以指導(dǎo)必須培育無仇敵的禪修,意思是禪修到證得最強(qiáng)大的定力。能夠良好地對眾生保持無瞋慈愛的人,由于眾人、眾神與夜叉對他有好感,他沒有怨敵。所以應(yīng)該培育慈心,使它強(qiáng)大到?jīng)]有怨敵(asapatta)。簡要解釋偈99. Ti??ha cara nisinno va, sayno yvatssa vitamiddho,eta sati adhi??heyya, brahmameta vihramidhamhu.9. 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他不昏沉且讓他培育此念。這就是他們在此所說的梵住。Ti??ha v=無論是站立cara v=或行走nisinno v=或坐著sayno v=或躺臥yvat=只要assa=是vitamiddho=不昏沉或不困eta sati=那與慈愛相應(yīng)的禪念adhi??heyya=?jīng)Q意idha=這eta=安住于這個與慈愛相應(yīng)的禪那brahma=梵∕殊勝vihra=安住(生活方式)hu=他們說詳細(xì)解釋偈9身體姿勢與贊揚前面的偈(偈8)教導(dǎo)以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Mettaca sabbalokasmi)等等的方式來修習(xí)慈心禪。偈9則教導(dǎo)無論是站立或行走等等來贊揚不需要采用某個固定的姿勢、能夠在任何姿勢里修行且安住于慈愛的禪修者。沒有固定的姿勢慈心禪沒有固定的姿勢。禪修者可以采用自己想要的、方便的或感到舒適的任何姿勢來修習(xí)慈心禪。站著禪修時,如果感到僵硬或不舒適,他可以轉(zhuǎn)換另一種姿勢,例如坐著繼續(xù)禪修。同樣地,坐著禪修時,如果感到不舒適,他可以轉(zhuǎn)換另一種姿勢,例如躺臥、站立等等。無論站立這一句顯示他能夠采取任何姿勢來禪修。只要不昏沉在任何姿勢里禪修時,如果感到昏沉,禪修者便無法獲得定力。這是說他應(yīng)該決意,無論在任何姿勢里,只要不昏沉,他都要保持慈念(mett-sati)。另一個定義對于任何禪修業(yè)處,在定力還不強(qiáng)大之前,便可能會昏沉。當(dāng)定力強(qiáng)大,禪修者又對它熟練時,他便能夠以一顆清明警覺的心來禪修,毫不昏沉。同樣地,善巧及熟練于慈心禪后,定力強(qiáng)大的人在自己喜歡的任何姿勢里禪修時,他都能夠以一顆清明警覺的心來禪修。由于站立、或行走這一句是顯示獲得這種自在,它的意思是禪修者應(yīng)該決意在任何身體姿勢里都禪修,毫不昏沉。雖然這表示熟練自在地掌握了慈心禪,它也和初學(xué)慈心禪的人有關(guān),因為他們也可以在任何姿勢里禪修。梵住透過贊揚極其值得尊崇的人的素質(zhì),便會有人對它感到有興趣,以及嘗試遵循這些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佛世尊以梵住等詞贊揚慈愛,以便激勵禪修者。在此梵住(brahmameta vihra)這一詞里,稱它為梵(brahma)是因為它圣潔或殊勝,也因為它沒有瞋恨(dosa)。由于慈心禪是透過祝愿愿一切眾生快樂等等來修習(xí),它是為眾生的幸福而修行的禪修業(yè)處。由于它是為別人的幸福而修行的禪修業(yè)處,依慈愛安住稱為梵住(brahma-vihra)。四種安住(vihra)有四種安住(vihra):1. 安住于行、立、坐、臥的姿勢是威儀住(iriypatha vihra)。2. 在梵天界的生活方式是安住于禪那定(jhna sampatti),因此禪那定稱為天住(dibba vihra)。3. 如上所述,安住于慈愛稱為梵住(brahma vihra)。4. 圣者習(xí)慣于進(jìn)入果定(phala sampatti),因此果定稱為圣住(ariya vihra圣者的生活方式)。brahmameta vihra這一詞是指brahma vihra。簡要解釋偈1010. Di??hica anupaggamma, s?lav dassanena sampanno; kmesu vineyya gedha, na hi jtuggabbhaseyya puna ret?ti.10. 不執(zhí)持邪見,擁有戒行,具足智見,及已經(jīng)去除對欲樂的貪愛之后,他肯定不會再投胎。(so=已證得慈心禪那的禪修者)anupaggamma=不執(zhí)持di??hica=我見(atta di??hi)s?lav=具備出世間戒的人sampanno=具足dassanena=智見,即入流道智vineyya=完全去除了gedha=貪欲kmesu=欲樂目標(biāo)jtu=肯定na eti=永遠(yuǎn)不來gabbhaseyya=投生入胎puna=再次詳細(xì)解釋偈10從禪那至道果至此教導(dǎo)了修習(xí)慈心禪直到證得安止定。修習(xí)慈心禪只能證得安止定,單只是修習(xí)它并不能證悟道果。由于佛陀教導(dǎo)(法)是為了讓所有聽眾證悟道果,因此他以不執(zhí)持邪見這首偈來結(jié)束他的教導(dǎo),教導(dǎo)人們從慈愛再提升修行到成為圣者。我見(atta di??hi)根據(jù)不執(zhí)持(anupaggamma不接近)這一詞,應(yīng)該去除見(di??hi),因此應(yīng)該理解在這里見就是指邪見(micch di??hi)。再者,根據(jù)具足智見(dassanena sampanno)這一詞,必須透過證悟(入流)道來去除邪見,所以在這里的邪見是指我見。由于我見是一切邪見的根本,若人還有我見便不能說他已經(jīng)斷除了邪見。如果要證悟道,很重要的是必須去除我見。這是因為擁有我見的人不能夠如實地了知名色法(nma-r?pa),而且只有在了知名色法后才可能證悟涅槃。因此,可以正確地說在此見(di??hi)是指我見。而且慈心禪是取眾生這個概念為目標(biāo),所以它接近我見。因此在教導(dǎo)慈心禪后,接著就教導(dǎo)不執(zhí)持邪見以去除我見。所以很明顯的,在此見(di??hi)是指我見。教導(dǎo)觀禪不接近邪見(即不執(zhí)持邪見)(di??hica anupaggamma)這一句的意思是邪見需要透過觀禪(vipassan)來斷除。已經(jīng)證得慈心禪那的禪修者從該禪那出定后,他觀照:(1)名法(nma),例如禪那中的尋(vitakka)與伺(vicra);(2)色法(r?pa),例如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當(dāng)觀照名色法的觀智變得強(qiáng)大時,由于他擁有正確的了知,在身體中找不到有有情或我的存在,只是見到一組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名色法,他不接近(即不執(zhí)持)我見。以同樣的方式,他也觀照不是依靠慈心禪那而生起的名色法。中間有二道擁有戒行,具足智見(擁有出世間戒,具足智見──入流道智──的人s?lav dassanena sampanno)這一句顯示證悟入流道成為入流圣者。入流圣者是透過修行同樣的禪修業(yè)處(即修觀)而證悟一來道(sakadgmi magga)。在這時候,入流道所不能去除的欲愛(kma-ta?h)被減弱。從這里再提升,他不斷地修行而證悟了不來道(angmi magga)。這時候欲愛完全被斷除。因此已經(jīng)去除對欲樂的貪愛之后(kmesu vineyya gedha)是指已經(jīng)各別證悟一來道與不來道的一來圣者與不來圣者。解釋證悟不來道而斷除了欲愛之后,他不會再投生到任何欲界,包括人間。由于他不會再投生到人間,所以教導(dǎo)肯定不會再投入母胎(na hi jtuggabbhaseyya puna reti)。根據(jù)這一句,在人間逝世,投生到凈居天(suddhavasa)之后,他將會在那里證悟阿拉漢道果(arahatta magga-phala),以及在那里死亡,證得般涅槃(parinibbn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蘊護(hù)經(jīng)蘊護(hù)經(jīng)的緣起一時,佛陀住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德林給孤獨園。當(dāng)時,在沙瓦提城里,某位比庫被蛇咬死了。當(dāng)時,許多比庫來見世尊,恭敬地禮敬他后坐在一旁。如此坐著時,他們向世尊說:師尊,在這沙瓦提城里,某位比庫被蛇咬死了。諸比庫,該比庫確實沒有散播慈愛給四種蛇王族。諸比庫,假如該比庫散播慈愛給四種蛇王族,他就不會被蛇咬死。是哪四種蛇王族?威盧巴卡蛇王族(Vir?pakkha)、伊拉巴他蛇王族(Erpatha)、差比阿子蛇王族(Chabyputta)及黑茍答馬蛇王族(Ka?hgotamaka)諸比庫,我準(zhǔn)許你們?yōu)榱俗约旱陌踩?、為了自己的護(hù)衛(wèi)、為了自己的保護(hù),而散播慈愛給這四種蛇王族。(說完后,佛陀便教導(dǎo)《蘊護(hù)經(jīng)》。)偈1的解釋1. Vir?pakkhehi me metta,metta erpathehi me;chabyputtehi me metta,metta ka?hgatamakehi ca.1. 愿我對威盧巴卡有慈愛;愿我對伊拉巴他有慈愛;愿我對差比阿子有慈愛;愿我對黑茍答馬有慈愛。一種慈心禪的修法在這首偈里,愿我對威盧巴卡有慈愛等等是教導(dǎo)向威盧巴卡、伊拉巴他、差比阿子及黑茍答馬這四種蛇王族散播慈愛來修行慈心禪。偈2的解釋2. Apdakehi me metta,metta dvipdakehi me.catuppadehi me metta,metta bahuppdahi me.2. 愿我對無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兩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四足眾生有慈愛;愿我對多足眾生有慈愛。散播慈愛給一切眾生在前面的偈子里教導(dǎo)僅只向眾蛇散播慈愛之后,在下一個偈子里,接著教導(dǎo)不只是向眾蛇,而是向一切眾生散播慈愛,即愿我對無足眾生有慈愛等等。其含義慈愛(mett)是友善∕友誼的狀態(tài)(mittassa bhvo metta)。它的意思是心與慈愛相應(yīng)。無足(apdaka)是指無足的眾生,例如一切種類的蛇和魚。兩足(dvipdaka)是指有兩只腳的眾生,例如人類和鳥。四足(catuppada)是指有四只腳的眾生,例如象、馬、牛、水牛等等。多足(bahuppada)是指有許多只腳的眾生,例如蝎子、蜈蚣、毛蟲、蜘蛛等等。偈3的解釋3. M ma apdako hisi,m ma hisi dvipdako;m ma catuppdo hisi,m ma hisi bahuppdo.3. 愿無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兩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四足眾生不傷害我;愿多足眾生不傷害我。透過請求的方式來散播慈愛前面兩首偈里的愿我對威盧巴卡有慈愛等等是直接提到慈愛的散播慈愛方式。現(xiàn)在教導(dǎo)透過請求的方式來散播慈愛,即愿無足眾生不傷害我等等。這是一種散播慈愛的方式愿他們不傷害我是一種透過請求來散播慈愛的方式。對眾生粗野殘暴的人怎么會有這樣的請求?由于愿他們不傷害我這樣的話是希望眾生對他友善慈愛,它本身便是對眾生有慈愛,也是對眾生有柔軟心。偈4的解釋4. Sabbe satt sabbe p?,sabbe bh?ta ca keval;sabbe bhadrni passantu,m kici ppamgam.4. 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都毫無遺漏地遇見幸運的事。愿他們不會遭遇邪惡的事。遍滿慈前面的愿我對威盧巴卡有慈愛等偈子是屬于限定慈(odissaka mett),是向特定的有情(種類)散播慈愛。至于整體地向一切眾生散播的慈愛,沒有提到有情(的種類),則稱為無限定慈(anodissaka mett)或遍滿慈。所教的遍滿慈修行是愿一切有情等等。偈5的解釋5. Appam?o buddho, appam?o dhammo,appam?o sagho, pam?avantni sar?sapni;ahivicchik satapad?, unnanbh? sarab? m?sik.5. 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但爬行眾生卻有限量:蛇、蝎、蜈蚣、蜘蛛、蜥蜴、老鼠。無量(appam?a)在此,佛陀這一詞是指佛陀的功德(buddhoti buddhagu? veditabb)。佛寶(Buddha-ratana)是無量的,因為佛陀沒有導(dǎo)致有限量的煩惱,也因為佛陀的功德是無量的。再者,在此法是指九出世間法(那就是入流道果、一來道果、不來道果、阿拉漢道果與涅槃)。由于出世間法被贊頌為深奧(gambh?ra)與難見(duddasa),其功德是無量的。所以僧團(tuán)也是無量的,因為他們已經(jīng)成就證悟了無量的出世間法。有限量(pam?a)對于佛無量是因為佛陀沒有導(dǎo)致有限量的煩惱這一句,人們應(yīng)該明白煩惱如何導(dǎo)致有限量。假設(shè)說在某個山腳下有一些烏黑混濁的水,受到許多腐爛的葉子和垃圾污染。這些水看起來像是有一百英尋深(大約六百英尺)。然而,在用木棍或繩子來測量它時,才發(fā)現(xiàn)這些水甚至沒有足踝的深度。同樣地,只要貪欲等煩惱沒有在某人心中生起,該人可能會看起來像個圣者。但是,當(dāng)貪、瞋或癡等煩惱生起時,他就很明顯地是個貪欲的人,或瞋恨的人,或愚癡的人。因此貪欲等煩惱是使(人)變得有限量的東西,令到(人們說:)他就只有這么多(的德行)。偈6的解釋6. Kat me rakkh, kata me paritta,pa?ikkamantu bh?tni.Soha namo bhagavato,namo sattanna sammsambuddhna.6. 我做了護(hù)衛(wèi),我做了保護(hù)。愿那些(有害的)眾生離開。我禮敬世尊;我禮敬七位正自覺者維巴西佛(Vipass? Buddha)、西奇佛(Sikh? Buddha)、韋沙菩佛(Vessabh? Buddha)、咖古三塔佛(Kakusandha Buddha)、果那嘎馬那佛(Ko?gamana Buddha)、咖沙巴佛(Kassapa Buddha)、茍答馬佛(Gotama Buddha)。附錄怨恨止息(vera sametu)Na hi verena verni,Sammant?dha kudcana;Averena ca sammanti,Esa dhammo sanantano.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無恨(慈愛)方能止恨,這是亙古的真理。──《法句》偈5Akkocchi ma avadhi ma,Ajini ma ahsi me;Ye ca ta nupanayhanti,Vera tes?pasammati.他辱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若人不懷是心,怨恨自然止息。──《法句》偈4即使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千人千次,然而,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至上勝利者。──《法句》偈103Mettnisasa SuttaEva me suta eka samaya bhagav svatthiya viharati jetavane anthapi?ikassa rme. Tatra kho bhagav bhikkh? mantesi: `bhikkhavoti. `Bhaddanteti te bhikkh? bhagavato paccassosu. Bhagav etadavoca:`Mett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 sevitya bhvitya bahul?katya yn?katya vatthukatya anu??hitya paricitya susamraddhya ekdasnisas p?ika?kh. Katame ekdasa?Sukha supati,sukha pa?ibujjhati,na ppaka supina passati,manussna piyo hoti,amanussna piyo hoti,devat rakkhanti,nssa aggi v visa v sattha v kamati,tuva?a citta samdhiyati,mukhava??o vippas?dati,asamm??ho kla karoti,uttari appa?ivijjhanto brahmalok?pago hoti.Mettya, bhikkhave, cetovimuttiy sevitya bhvitya bahul?katya yn?katya vatthukatya anu??hitya paricitya susamraddhya ime ekdasnisas p?ika?khti.Idamavoca Bhagav. Attaman te bhikkh? bhagavato bhsitam abhinandunti.慈愛利益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德林給孤獨園。在那里,世尊稱呼眾比庫:諸比庫。眾比庫回答:師尊。世尊如此說道:諸比庫,如果修行、培育、多做慈心解脫,把它作為車乘,作為依處,穩(wěn)固地建立它,鞏固它,善正精勤于它,便可預(yù)期十一種利益。是哪十一種?他快樂地睡眠;他快樂地醒來;他不會夢見惡夢;人類喜愛他;非人喜愛他;諸神保護(hù)他;火、毒與武器都不能傷到他;他的心迅速地得定;他的面容光采明亮;他毫不迷惑地逝世;如果沒有證悟高超的(涅槃),他會投生到梵天界。諸比庫,如果修行、培育、多做慈心解脫,把它作為車乘,作為依處,穩(wěn)固地建立它,鞏固它,善正精勤于它,便可預(yù)期這十一種利益。這是世尊所說。諸比庫滿意歡喜世尊之言。佛陀的功德Itipi so bhagav araha sammsambuddho vijjcara?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 anuttaro purisadammasrathi satth devamanussna buddho bhagavti.彼世尊也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當(dāng)受調(diào)教者的無上調(diào)御士、天人導(dǎo)師、佛陀、世尊。簡要解釋佛陀的功德1. So bhagav itipi araha透過證悟阿拉漢道,世尊應(yīng)當(dāng)受到三界的梵天、諸神與人類的供養(yǎng)與恭敬,因此,他在三界里以阿拉漢(araha)聞名。2. So bhagav itipi sammsambuddho世尊在沒有任何導(dǎo)師的協(xié)助之下,如實地了知一切法的本質(zhì),因此他在世間(即三界)以正自覺者(sammsambuddha)聞名。3. So bhagav itipi vijjcara?asampanno世尊圓滿了明智與善行,因此他在世間以明行具足(vijjcara?asampanna)聞名。4. So bhagav itipi sugato由于世尊說善語,也由于他具備正念正知、毫不遲疑地走過道來到涅槃,因此他在世間以善至(sugata)聞名。5. So bhagav itipi lokavid?由于世尊在全方面徹知有情世間、無量世間及諸行世間,因此他在世間以世間解(lokavid?)聞名。6. So bhagav itipi anuttaro由于世尊的戒行等功德是無上無比的,因此他以無上(anuttara)聞名。7. So bhagav itipi purisadammasrathi由于世尊能夠教導(dǎo)與訓(xùn)練可受調(diào)教的諸神與人類,因此他以當(dāng)受調(diào)教者的調(diào)御士(purisadammasrathi)聞名。8. So bhagav itipi satth devamanussna由于世尊領(lǐng)導(dǎo)眾生從堅苦的生死輪回旅途走出來,解救了他們,因此他在世間以天人導(dǎo)師(satth deva- manussna)聞名。9. So bhagav itipi buddho由于世尊發(fā)現(xiàn)與了知四圣諦,及使得別人(諸神與人類)也了知它們,因此他以佛陀(Buddha)聞名。10. So bhagav itipi bhagav由于世尊具備六種最崇高的素質(zhì) ,因此他以世尊(bhagav)聞名。九種功德上述是佛陀的十種功德。如果視為九種功德,那么(6)無上與(7)當(dāng)受調(diào)教者的調(diào)御士則結(jié)合為:6. So bhagav itipi anuttaro purisadammasrathi由于世尊是可受調(diào)教的眾生的無上導(dǎo)師與領(lǐng)導(dǎo),因此他以當(dāng)受調(diào)教者的無上調(diào)御士(anuttaro purisa- dammasrathi)聞名。詳細(xì)解釋佛陀的功德:(1)阿拉漢阿拉漢(當(dāng)受至上的禮敬)人們不欣賞既不美麗又不香的花,但是他們喜歡美麗又香的花。可敬的人便像美麗又香的花一樣──許多人欣賞他。佛陀擁有許多讓眾人禮敬他的功德。由于諸阿拉漢已經(jīng)透過證悟阿拉漢道斷除了一切煩惱,所以他們應(yīng)當(dāng)接受最好的禮物。各種差別證悟阿拉漢道的結(jié)果有各種差別。有些阿拉漢在過去世累積了強(qiáng)大的巴拉密,證悟阿拉漢道果時,他們也同時證得無礙解智(pa?isambhid-?a)與神通。至于佛陀,在證悟阿拉漢道果時,他也同時證得了一切知智(sabbaut-?a)。佛陀也證得了能知道每個人的潛在傾向的智慧──潛在意向智(saynusaya-?a),這是只有諸佛才能證得的智慧。在神通方面,佛陀是無比的,因為他能夠毫無限制地知見。由于他已經(jīng)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他不只是擁有自然的金色光澤,也有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芒從他的身體發(fā)射出來。這是他超越別人的光輝。永遠(yuǎn)受到恭敬甚至在佛陀還是個菩薩,當(dāng)他身為須彌陀隱士(Sumedha,妙智)獲得(燃燈佛)授記時,他已經(jīng)受到人們恭敬。之后,在諸多世里累積各種巴拉密時,他也受到恭敬。這是因為(實行圓滿)巴拉密是圣潔∕受尊崇的人的工作。即使菩薩在許多世里投生為動物時,他也受到恭敬。當(dāng)他(最后一世)還在母胎里時,諸神也透過保護(hù)他來恭敬他。出生時,諸神與梵天神也禮敬他。當(dāng)時黑天隱士(Kaladevila,即阿須陀仙人)是菩薩的父親凈飯王(King Suddhodana)的老師。有一次,他(該隱士)去到天界,見到許多天神在歡慶。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時,他們告訴他那是因為菩薩出生了。因此他就來到凈飯王的皇宮,告訴國王說他想要見嬰兒菩薩。在菩薩被抱來給該隱士看,以及要使他頂禮隱士時,突然間嬰兒菩薩把雙足提起放在隱士的頭上。遭遇這件驚奇的事,隱士向嬰兒菩薩頂禮。接著凈飯王也頂禮自己的兒子。在一個耕田慶典時,眾宮女把嬰兒菩薩放在一棵贍部樹(jambu tree)下,然后都跑去觀看該大慶典。菩薩醒來時見到身邊沒有人,他便取出入息(npna)為目標(biāo)進(jìn)入初禪。雖然太陽的角度已經(jīng)轉(zhuǎn)移(過了中午),但是那棵贍部樹的樹蔭并沒有變動,還是幫菩薩遮住熾熱的太陽。當(dāng)眾宮女記起(嬰兒菩薩)時,她們趕回去那里,見到這個奇妙的現(xiàn)象,她們便把這件事告訴國王。國王便去頂禮他自己的兒子,這是他第二次這么做。──《傳記經(jīng)注》(Apadna Commentary)即使在成佛之前,菩薩已經(jīng)受到諸神與人類的恭敬,更別說是在他成佛之后。他不只是受到在那時代本身也值得別人恭敬的諸王與智者們禮敬,而且受到諸神與梵天神禮敬,因此他是最受到尊敬的人。其他含義阿拉漢(araha)這個字還有其他含義,在此我要稍微解釋。Ara + ha中的第一個字是ari(敵人),第二個字則是ha(殺死)。在語法上,ari便是ara。在此敵人是指諸煩惱。諸煩惱是敵人,因為它們導(dǎo)致?lián)p失與痛苦,也因為它們阻礙進(jìn)展。要成為王的人必須在擊敗敵人后才能成王。至于法王(Dhammarj)佛陀,他已經(jīng)擁有基本的巴拉密,以便獲得適當(dāng)?shù)奈淦?。他持續(xù)地以巴拉密、止觀(samatha-vipassan)等武器擊敗諸煩惱,直到證得阿拉漢道這個武器,這時候一切的煩惱都完全被斷除,而他即成為法王阿拉漢。另一個含義以另一個方式,ara是輪子的輻條,ha是摧毀。善與不善思(cetan)稱為行(sa?khra)。如果有行,便會有生(結(jié)生識),而它永遠(yuǎn)都是以老死來結(jié)束。因此,根據(jù)緣起(paticcasamuppda),如果我們說生命是有輪(存在之輪),諸行便是給與支撐的輻條,老死則是輪圈。由于無明與貪愛是行的原因,它們被稱為輪轂。若人摧毀了支撐輪子的輻條,它就變得無用,不能再轉(zhuǎn)動。同樣地,透過摧毀諸行這些輻條,便已摧毀了有輪,即痛苦。這是以阿拉漢道摧毀煩惱而獲得的其中一項功德。另一個拆字的方式如果把(araha)這個字拆成a + raha,a是沒有,raha是隱密處,它的意思是沒有造不善業(yè)的隱密處。換句話說,即使在隱密處也不造作任何不善業(yè)。有些人不會在別人面前造作任何不善業(yè),但卻會在隱密處做。然而,佛陀是在隱密處也不造作任何不善業(yè)的。唯有那些還有煩惱的人才會造不善業(yè),對已經(jīng)完全斷除一切煩惱的佛陀來說,何時何地他都永遠(yuǎn)不會造不善業(yè)。有些人能夠抑制身行和語行,但卻不能抑制意行。但是佛陀連心也非常清凈。這是證悟阿拉漢道的其中一個成果。在他還是個菩薩,修行苦行的時候,他的心已經(jīng)非常清凈,更別說是在證悟佛果之后。魔王緊跟著他七年,等待(找到他犯錯的)機(jī)會。在完全找不到機(jī)會之下,最終魔王憂傷地說了這首偈:Satta vassni bhagavanta,Anubandhi padpada;Otra ndhigacchissa,Sambuddhassa sat?mato. Sutta-nipta, Padhna Sutta七年*里來世尊旁,亦步亦趨我緊隨;機(jī)會依然沒得到,對此佛陀具念者。──《經(jīng)集?精勤經(jīng)》*在此七年是指菩薩修苦行的六年及證悟成佛后的一年。許多含義除了上述的阿拉漢含義,還有其他許多含義。對于擁有無量功德的佛陀,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視佛陀的阿拉漢這項功德的含義并不出奇。以前有個名叫伍巴離(Upli)的居士,他是外道導(dǎo)師尼干陀那他子(Niga??ha N?aputta)的弟子。后來他聽佛說法后成了佛陀的弟子。后來有一天,尼干陀那他子來到伍巴離的家,向他說道:國王與大眾都知道以前你是我的弟子?,F(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說你是誰的弟子?伍巴離便誦念許多偈子來贊頌佛陀的功德,以此來回答說他是佛陀的弟子。尼干陀那他子便問:你在什么時候編了這些贊頌喬達(dá)摩沙門的偈頌?伍巴離回答:如果有一大堆的花,要把它們編成一個花圈并不困難。同樣地,佛陀有許多的功德。誰會不贊頌值得贊頌的人?──《中部?伍巴離經(jīng)》(Majjhima Nikya, Upli Sutta)詳細(xì)解釋佛陀的功德:(2)正自覺者正自覺者的解釋Samm是完全,sam是自己,buddha是覺者。自覺者(sambuddha)的意思是:由于所累積的巴拉密,他在毫無指導(dǎo)之下自己證悟真諦。雖然獨覺佛(Paccekabuddha)也是無師的自覺者,但samm(正確)這個稱號顯示了智慧的差別。正覺者的意思是如實地了知一切,這就是說他知道一切,沒有什么事物是他不知道的。這是指一切知智(sabbauta?a)的能力。所以諸獨覺佛并不稱為正自覺者,因為他們并不了知一切。透過體證了知不曾走在密林里的人不能想象密林的情況。唯有曾經(jīng)走過那里的人才知道該森林濃密的情況,既令人愉悅,又有許多果樹和花。同樣地,那些已經(jīng)善學(xué)圣典(三藏)的人能夠推斷佛陀的智慧。根據(jù)阿毗達(dá)摩,世間上沒有東西是恒常的。凡人可能會把東西視為恒常,但是擁有精確透視的智慧的人則知見東西無常,不斷地生滅。在這世間上,每一個物質(zhì)的東西都是由無數(shù)擁有八種元素的色聚(r?pa kalpa,微小粒子)組成的。它們一生起便壞滅,然后另一個也生起與壞滅。如此,它們不斷地生滅。人們不能夠衡量色聚的體積,因為它太小了。所以要擁有分析每一粒色聚及清楚地了知它們的生滅的智慧是非常困難的。第一個證得這種智慧的并不是任何其他智者,而是佛陀自己,所以他被稱為無比的智者。因此他能夠準(zhǔn)確地教導(dǎo)阿毗達(dá)摩中記載的種種色法的不同本質(zhì)。他精辟地教導(dǎo)有情色身中的色聚的產(chǎn)生過程;教導(dǎo)色聚不會無因地產(chǎn)生;教導(dǎo)每一粒色聚都有它的因;教導(dǎo)果報色聚是由相關(guān)的因緣支持;教導(dǎo)一粒色聚中的種種色法在它們的壽命期里互相支助;教導(dǎo)一種色法生滅后,便會有另一個新的色法生起,以便它們不間斷地生滅。已經(jīng)學(xué)過這些的人便能夠推斷與欣賞徹知一切的佛陀的深奧智慧。經(jīng)教的方式雖然佛陀在阿毗達(dá)摩里詳細(xì)地教導(dǎo)究竟法,他也根據(jù)聽眾的意向教導(dǎo)跟修行有關(guān)的經(jīng),舉出譬喻和隱喻,以便聽眾能夠輕易地明白與欣賞它。這顯示佛陀善巧于語言和法。因此佛陀也被贊頌為徹知一切究竟諦和世俗諦的人。如此,透過圣典,我們能推斷佛陀的一切知智。沙利子尊者的推斷有一次,沙利子尊者說(文句經(jīng)過編改):無論是在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沒有任何其他沙門或婆羅門的證悟比佛陀更圓滿。佛陀便說:沙利子,你說得很果敢。那是因為你了知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一切佛的心?不是,尊者,我不能以他心通來了知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一切佛的心。然而,我是透過法的推斷來知道。舉例而言,有個前線城建了堅固的圍墻,致使連貓也不能偷跑過去,因為只有一個門。該城的守門人能夠巨細(xì)無遺地知道進(jìn)出該城門的每一樣?xùn)|西。同樣地,我(從自己對法的證悟)推斷一切佛都是在培育了七覺支及建立了四念處之后證悟一切知智。──《長部?凈信經(jīng)》(D?gha Nikya, Sampasdan?ya Sutta)無畏王子(Prince Abhaya)佛陀著名能夠迅速地回答智者、天神與梵天神的問題,絲毫不必思考、毫不猶豫、毫無畏懼。這是為什么無畏王子問佛陀:尊者,當(dāng)博學(xué)的王族、婆羅門、居士與比庫問世尊問題,世尊是否需要思考應(yīng)該怎么回答問題,或世尊能夠當(dāng)下便回答?佛陀回答道:王子,對于這個,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精通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是的,我精通這個。當(dāng)有人問你關(guān)于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的問題,你是否需要思考應(yīng)該怎么回答問題,或是能夠當(dāng)下便回答?尊者,我是馬車戰(zhàn)士,精通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我能夠當(dāng)下便回答。佛陀接著說:如是,王子,我能夠當(dāng)下便回答(博學(xué)者所問的)那些問題,因為我已經(jīng)徹知一切法。──《中部?無畏王子經(jīng)》(Majjhima Nikya, Abhayarjakumra Sutta)高沙喇王的話高沙喇王(King Kosala)說了各種原因為什么他相信且欣賞佛陀是正自覺者(Sammsambuddha)。他所說的其中一段話如下:有博學(xué)的王族、沙門、婆羅門與居士四處游方粉碎別人的見解。當(dāng)他們聽到佛陀要來某個地方時,他們會準(zhǔn)備問題來問佛陀,想要在佛陀如此這般回答時便責(zé)難他。然而,當(dāng)他們來見佛陀,聽他說法時,他們不再提出所準(zhǔn)備的問題,反之有些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有些則成為比庫。由于這個原因,高沙喇王推斷且相信佛陀是正自覺者。──《中部?法塔經(jīng)》(Majjhima Nikya, Dhammacetiya Sutta)法的功德Svkkhto bhagavat dhammo,sandi??hiko, akliko,ehipassiko, opaneyyiko,paccatta veditabbo vi?h?ti.世尊善說之法、自見(即體驗)、無時、(可)來見、導(dǎo)向、當(dāng)由智者體證。詳細(xì)解釋法的功德自見(當(dāng)由自己體證)自見(sandi??hika)是應(yīng)親自體驗之法。道、果與涅槃是人們應(yīng)該親自知見的,不應(yīng)該只是相信與接受別人的傳言,所以說它們是自見。根據(jù)佛陀的教導(dǎo),涅槃是人們能夠親自證悟與體驗之法。若人親自證悟與體驗了涅槃,他就能夠知道原本自己會無止盡地生死的輪回將會滅盡。他清楚地了知在他心中生起了體證涅槃的道果。不只是對道、果與涅槃來說是如此,在之前他實踐導(dǎo)向證悟道果的修行時,他準(zhǔn)確又清晰地親自了知名色法的生滅。在以前,這些是他從別人那里聽來所理解的理論。由于從開始修行到證悟涅槃的這一切都是親自證悟與體驗,其滿足感是沒有文字可形容的。以前他可能會對法有懷疑。若人懷疑法,他便是也懷疑教導(dǎo)法的佛陀和證悟法的僧團(tuán)。然而,當(dāng)他親自證悟與體驗了法,他便能夠確定這是最殊勝的教法。這時候,對法的懷疑已經(jīng)完全去除,他能夠確定教導(dǎo)法的佛陀和證悟法的僧團(tuán)存在。以前,在人們質(zhì)疑三寶時,他可能會受到動搖,但在他具備了親自證悟與體驗之后,他堅信確知法真的存在佛教里。他對法(擁有)不受動搖(的信心)。僧團(tuán)的功德Suppa?ipanno bhagavato svakasagho,ujuppa?ipanno bhagavato svakasagho,yappa?ipanno bhagavato svakasagho,sm?cippa?ipanno bhagavato svakasagho,yadida cattri purisayugni attha purisapuggalesa bhagavato svakasagho,huneyyo phuneyyo dakkhi?eyyo ajalikara??yoanuttara puakkhetta lokassti.世尊的弟子僧團(tuán)是善巧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團(tuán)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團(tuán)是正確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團(tuán)是適當(dāng)行道者,那就是四雙八士。世尊的這個弟子僧團(tuán)應(yīng)受供養(yǎng)、應(yīng)受款待、應(yīng)受施與 、應(yīng)受合掌、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詳細(xì)解釋僧團(tuán)的功德善巧行道者Su是善巧,pa?ipanno是行道者。具足明智(vijj)與善行(cara?a)的弟子是善巧行道的弟子。他們具備了人類與諸神欣賞且敬佩的德行。再者,由于佛陀是當(dāng)受調(diào)教者的無上調(diào)御士,也由于他是天人導(dǎo)師,善巧行道的眾弟子也行為端莊,可喜且可敬。良好的基礎(chǔ)在俗世里,想要在學(xué)業(yè)或商業(yè)上達(dá)到巔峰的人會好好學(xué)習(xí)或努力工作,不會沉迷于會毀壞他們的學(xué)業(yè)或財富的無益事情。同樣地,佛陀的弟子們希望滅盡諸漏(sava),所以他們戒行良好及善巧修行。他們具備了滅盡諸漏的基礎(chǔ),那就是五精勤支(padhniya?ga)。關(guān)于五精勤支,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導(dǎo),正如一個大太子的父母雙方都是王族傳承,他英俊,獲得父母喜愛,獲得國家人民愛戴,成就了一個國王應(yīng)懂的才能與技藝,這樣他就會希望當(dāng)上國王,同樣地,一個比庫具備了這五個精勤支──他對佛陀的證悟有信心;他沒有疾病,消化力良好,不太強(qiáng)也不太弱而中等;他不狡詐也不虛偽地如實表露自己;決意及持恒于造善業(yè);成就了能夠?qū)蜃C悟四圣諦與涅槃的生滅智──這樣他就會希望滅盡諸漏。由于基礎(chǔ)良好,他不造作不適當(dāng)?shù)臉I(yè)。因此,由于圣者在以前還沒有成為圣者、還是凡夫時,便已經(jīng)善巧地修行,以便達(dá)到清凈無煩惱,在他滅盡煩惱成為非常清凈的圣者時,那就更別說了。

更新于:8個月前

評論

无遮挡粉嫩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插逼插出淫水来| 五月天亚洲激情综合av| 大黑屌后入骚妇屁股|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让女人下面出水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 黄色av成年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丶| 极品一区二区三区av| 黄片大鸡吧操小逼| 看小伙草白女人比的黄片 | 日韩人妻无码中字一区二区| 快速了解国产一级a爱片| 美国女人抠插bbb| 日国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好想插进去捅一捅|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无码视频百度|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刘玥| 日韩精品高清在线| 一色道久久88加勒比一| 国产又粗又猛又色又免费| 可以免费看黄的香蕉视频| 淫荡淫水逼操烂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视频一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动漫AV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7| 好舒服好大好粗视频| 国产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 又爽又粗又大又长的爆草|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久久久|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蜜臂| 嗯啊好大好想要视频|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欲色欲香天天网综合久久| 国内不卡的中文字幕一区| 裸体午夜一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日韩| 久久精品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