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餓了三天,為何要把供養(yǎng)的飯食給他人?孝順父母不可忘
釋迦牟尼餓了三天,為何要把供養(yǎng)的飯食給他人?孝順父母不可忘。
很多信佛之人,在“佛”與父母之間選擇時感到很迷惑。有的人認為,自己既然已經(jīng)皈依三寶,“佛”便是至高無上的, 父母則是相對較次要的存在。
首先,無論信佛與否,我們的父母,都是這世界上最值得我們感恩的人,如果有信佛之人對此持有異議,則他所謂的“信佛”就已經(jīng)偏離其教義了。要知道,即使是被信佛之人尊為“佛祖”的釋迦牟尼,也認為,一個人的父母是當?shù)闷鹱畲蟮男⒕吹?。關于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成佛之后,并沒有就此高高在上,依然堅持到處講法,也依然保持著托缽乞食的出家人作風。有一天,弟子們都出去了,釋迦牟尼雖然已經(jīng)成佛,也還是得進食。于是便獨自一人進城托缽乞食。
可是,整整乞食了一個上午,竟然沒有一個人施舍,釋迦牟尼只得空腹托缽而歸。因為有“過午不食”的戒律,這一天就只得餓肚子了。
問題是無巧不成書,這樣的日子,竟然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天。也就是說,連續(xù)三天,釋迦牟尼都未能乞食到一粒糧食,也就只能連續(xù)餓了三天肚子。這對年事漸高的釋迦牟尼來說,是很大的傷害。畢竟,歲月不饒人,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怎么行呢?
第三天天快黑了,釋迦牟尼緩緩行走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年輕的比丘。年輕比丘見到釋迦牟尼,按例行禮問候之后,見到釋迦牟尼臉色慘白,行走的腳步也不似以前那般靈活,便問道:“世尊,今天進食了嗎?”
釋迦牟尼回答說:“我乞食三天,未得一匙,現(xiàn)在體虛無力”。
年輕比丘知道后,心理非常難過。心里想:佛是無上福田,是眾生的依靠。更何況年事漸高的佛陀?今天,我正好賣掉我的三衣,以換取一缽飯來供養(yǎng)世尊。年輕比丘心里這么想著,也真的這么做了。賣掉了自己的“三衣,買來了一缽米飯,急急忙忙捧到佛前奉上。
對于這一切,釋迦牟尼雖然了如指掌。但還是故意問這個年輕的比丘:“比丘!今年的年歲不好,到處糧食歉收,很多地方都已經(jīng)有餓死人的現(xiàn)象了,都是因為沒有糧食的緣故。而這一缽米飯,你是從哪里得來的呢”?
年輕比丘并沒有隱瞞,把自己心中所想據(jù)實稟報給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聽后再次告誡年輕比丘道:“比丘!三衣是三世諸佛的幢相,極尊、極重、極恩,你用它換來米飯給我,這么重的情義,我心領了,但我消受不起啊”。
比丘對釋迦牟尼這個說法感到迷惑:“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圣,既然您尚且消受不起,那世間還有誰能消受得起呢?”
釋迦牟尼微微笑道:“比丘,你有父母嗎?”在得到年輕比丘肯定的回答之后,什釋迦牟尼繼續(xù)說道:“你把飯拿去供養(yǎng)你的父母吧,他們更需要你手中的米飯”。
年輕比丘感到非常的惶恐:“佛尚說消受不起,我的父母知識普通的百姓,和佛陀比起來,他們是多么的卑微,他們豈能消受得起”?。
釋迦牟尼繼續(xù)對年輕比丘循循善誘:“他們消受得起!為什么呢?你的父母生下你,就對你恩重如山,僅此一宗就已經(jīng)足夠,世間還有社么比父母生養(yǎng)之恩更大的嗎?因此,你的父母是最消受得起的人”。
年輕比丘看到釋迦牟尼這么說,雖然胃佛陀的挨餓而心痛,卻還是遵循了釋迦牟尼的指示,將米飯帶回去給了自己的父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釋迦牟尼在世之時,也勸誡自己的弟子孝順父母,不要輕視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那些滿口阿彌陀佛卻悖逆父母的人,作何感想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