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薩埵為消業(yè)滅罪之主尊
金剛薩埵為消業(yè)滅罪之唯一主尊,行者為懺罪解冤,修本尊法,功效最快最大,且為成就無上菩提必經(jīng)階段。常持本尊真言,能破除煩惱,止諸惡念,生諸功德。
金剛薩埵,梵文Vajrasattva 或Vajrasattva mahāsattva,音譯哇指拉薩特哇摩哈薩特哇,譯名執(zhí)金剛,持金剛,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薩埵摩訶薩埵等。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
‘金剛薩埵’一語,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于密教中,所指有四:金剛界曼荼羅
(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
(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
(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
(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金剛薩諸多身份
金剛薩身份一
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原為大日如來內(nèi)眷屬中諸執(zhí)金剛之上首,乃大日經(jīng)之對告眾,于大日經(jīng)中多稱金剛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之教敕后,結(jié)誦傳持密乘,成為付授密法第二祖。釋尊入滅后七、八百年間,龍猛(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面受密乘,而得傳至人間。
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此薩埵為第二。梵名縛曰啰薩怛縛摩訶薩怛縛。譯名執(zhí)金剛,持金剛,金剛手,金剛手秘密王,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薩埵摩訶薩埵等。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此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普賢從大日如來受灌頂,于二手與以五智之金剛杵,故云金剛手。但金剛薩埵有通別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執(zhí)金剛神。以此皆為開東方金剛薩埵之一德者也。又無論何人,五相成就,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為金剛薩埵。如金剛頂經(jīng)一切義成就菩薩(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職灌頂時,稱為普賢大菩薩(即金剛薩埵)是也。又在顯教,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長子之總名,如華嚴經(jīng)所說。即無論何人,成就十大愿者,為諸佛之長子,稱為普賢也。?
金剛薩身份二
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位于東方月輪中阿閦如來之前方,主東方‘發(fā)菩提心’之德,乃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具普賢行以滿足一切眾生,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又此菩薩表示眾生本有之凈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為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zhí)金剛。其種子、三昧耶形、尊形,在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yǎng)會等各會中互不相同。于成身會中,其三昧耶形為五股杵。形像為身呈肉色,菩薩形,右手執(zhí)五股杵,表示能摧毀十種煩惱,滿足十波羅蜜,或表示五佛之三昧;左手持金剛鈴,以驚動一切眾生之無明。?[1]?
金剛薩身份三
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位于曼荼羅之中央,為阿閦如來之正法輪身。以欲、觸、愛、慢等四煩惱之妄體為別德,以示煩惱即凈菩提心之妙趣,故與金剛欲、金剛觸、金剛愛、金剛慢等四菩薩同時顯現(xiàn)五秘密金剛之相。種子為蠱(om!)或傆(hu^m!),三昧耶形為五股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戴五智寶冠,左手持鈴,置于左腰上,表示適悅的‘大我慢’之義;右手執(zhí)五股杵,表示開啟眾生本有的五智菩提之芽。通常密教修普賢法、五秘密法、普賢延命法等,皆以此尊為本尊。[1]
金剛薩身份四
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主‘折伏門’之德,以摧破惡障為本誓。種子為釯(va)或傆(hu^m!)。其形像,全身呈肉色,頭部略傾向右側(cè),右手臂彎曲,稍舉向上,掌面向上,五指微曲,掌中橫置三股杵;左手臂亦彎曲,略舉向上,握拳置胸前,掌背對右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