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介紹角虎集
受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那是自己的本師,還有一種是受比丘戒,這是我們的本師。佛法最主張、最注重師承,師承教導(dǎo),如傳燈。釋迦牟尼佛的法,這個智慧的光明、這個智慧的燈,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所以我們的師就是把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的光,傳到我們的心里面來。所以師的恩勝過於父母的恩,父母所生的是我們的肉身,而我們的師他是給我們慧命,使我們得到慧命。所以我們要尊師。
居士林當(dāng)然有很多位不是這個情況,沒有直接從老法師那得戒、受皈依,但是是我們居士林的導(dǎo)師,凡是在居士林有聽過法的人,都是師。所以聽聞人說一句偈或者講過法,都是師,都應(yīng)當(dāng)尊重,都應(yīng)當(dāng)飲水思源,都應(yīng)當(dāng)感恩、報恩。所以我們這一個就是尊師,知恩、感恩、報恩,所以出現(xiàn)七個七的道場。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我們顯教的、密宗的,大家都踴躍參加,這個應(yīng)當(dāng)贊嘆。再有,我們的因緣很巧,也不是人為的,自然的安排,最圓滿這一天是阿彌陀佛誕日,我們念佛的第七來做為圓滿,而且是念佛的道場,而且圓滿的日就是阿彌陀佛的圣誕。這也是大家的愿力,老法師的善根、福德,皆不可思議。所以這個事是很殊勝,應(yīng)當(dāng)贊嘆。
楊居士相約讓我在,這二天,巴居士知道的,怕我不能來,正是心臟有些不舒服,這是業(yè)力,有些感冒等等。但是總是佛恩加被,我怎么也得來一次,今天就是來了。最近雖然是有些不好,可是我是這么一個人,我就是個亡命徒。
最近得了一些書,從各方面來的。這一本書,在***之前讀過,讀過不止一次。今天又讀了幾部書。所以佛法就是不可思議。孔子也說,「溫故而知新」。不能說這個我看過就算了,你再看一遍,所謂一番拾起一番新。這次讀了之后,收獲還是很多的。今天我要用這本書的內(nèi)容向大家來供養(yǎng),意義也很深。這個書北京話叫做《角虎集》,《角(音覺)虎集》或者《角虎集》,長了犄角的老虎。它這個就是根據(jù)永明大師的一個偈子,「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所以有禪有凈土,在禪宗你是開悟的,念佛能念到一心,這是有禪有凈,這就是戴角之虎,虎就是很稀少,勇猛,是獸中之王,這是戴角之虎。這里頭的偈子,譬如咱們平常講的凈土宗的一些書籍,說法的人就不一樣,都是戴角的老虎,都是禪宗的大德。所以今天我就從這里選一篇,今天對咱們合適的。這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凈土的書不夠嗎?為什么我們要找禪宗人說的話呢?因?yàn)槲覀冇泻芏嗳诉€不免有這種想法,尤其是知識分子,總覺得我要是根器好我就參禪了,禪是上根利智,對念佛總是有點(diǎn)看不起,這是愚夫愚婦。就是勉強(qiáng)能夠念,也是覺得我這是不得已,我沒有辦法。對於這個情況,這部書就有好處了。
這都是禪宗開悟的大德,他開悟了之后他要學(xué)凈土,而且他要弘揚(yáng)凈土。所以這就說明,不是上根利智去修禪,中根、下根只好學(xué)凈土,上根利智不但是學(xué)禪,從禪開悟了,大開悟了之后,經(jīng)過幾十年的修持之后,他還要修凈土,還要弘揚(yáng)凈土。所以我用這個里頭材料來說明什么?就說明「千經(jīng)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的法,不管你是哪一宗,你是禪宗的大德,最后他還是要依止凈土、弘揚(yáng)凈土。這里面就可以更增加我們的信心。這里頭很多還說凈土宗殊勝的話,這類的話我就沒有選,因?yàn)榇蠹叶家呀?jīng)參加念佛道場,打念佛七了,當(dāng)然對於這個法門的殊勝,都有一定的一些了解,所以這方面我就沒有選。我單選了一篇,一位禪宗臨濟(jì)宗的大德,開悟的人,他談念佛修行的要領(lǐng),怎么得到成功,這就是替我們總結(jié)了,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但是我們看的時候可以感覺很深,就跟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不謀而合。所以沒有這些宗的分別,在印度根本不分宗,龍樹大師稱為八宗的祖師,在印度是不分宗,本來是圓融的,是一個整體的。密教的大手印、大圓滿,都是禪宗的見解。所以有這種大見解,開悟成就之后他們說的話,所以今天從這里頭選一篇。
這是鼓山的住持,臨濟(jì)宗的祖師,叫做永覺元賢禪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聽見和尚的偈子,就想出家。后來遇見善知識,一步一步的深入,后來大徹大悟。他最后的偈子是「金雞啄破碧琉璃」,金雞把這個碧琉璃一下給啄破了,這說明我們的智光發(fā)現(xiàn),一下子把無明殼打破了,啄破碧琉璃?!溉f歇千休只自知」,萬般也歇了,千般也休止了,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到了禪宗他證的境界,那不是沒悟的人所能夠體會、所能猜測。所以古禪師說,神秀對於六祖他就是摸不著邊,他對於六祖只能信。他說我?guī)煾赴岩吕徑o他,他一定比我強(qiáng),到底六祖是什么境界,神秀是國師,他不知。所以說萬歇千休只自知?!阜€(wěn)臥片帆天正朗」,我在片帆之上穩(wěn)穩(wěn)的睡覺,天正開朗,萬里無云,這說明他的心境?!盖吧綗o復(fù)雨鳩啼」,斑鳩,下雨了,它就啼,天冷了,前山那個斑鳩不再叫喚了,就這個境界。這是這樣一個大悟的祖師,他最后就是特別信這個六字彌陀,「為末法津梁」,念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是末法的津梁,就是我們得度唯一靠這個。他就作了一個叫做念佛要旨,開示大眾。這里頭的內(nèi)容很好。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廬山,橫看成嶺,側(cè)看成峰。我們凈土大德說了,我們看看禪宗大德怎么說。
它這里一共是六條。第一條叫做「凈土教源」,凈土這個教它的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什么?以前佛都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於世,這個《法華經(jīng)》就講了,一切十方如來為什么要在世間出現(xiàn),因?yàn)橐粋€大事因緣,這個因緣不是個小因緣,是個大事情,大因緣,所以才出現(xiàn)於世。這個大因緣是什么?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大事因緣,出現(xiàn)於世,說種種法,普逗群機(jī)」,都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去除習(xí)氣的一些污穢,恢復(fù)本人的本來的光明。所以佛就是教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大事因緣就是這樣一件事。說種種的法,觀機(jī)逗教,就是為了什么?就是因?yàn)槟悻F(xiàn)在有習(xí)氣,你就是習(xí)慣,你很多劫以來不好的習(xí)慣,這很臟,把它這個去掉,恢復(fù)本來的清凈光明而已,就是為了這么一件事?!傅珯C(jī)既不一,教亦千殊」,這個根機(jī)是不一樣的,人是千差萬別。咱們在座的這么些人,我就敢說,絕對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長相都是一樣,那就糟了,分不清了,長相沒有一個一樣的。根機(jī)也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所以教亦千殊,是因?yàn)楦鶛C(jī)不一樣,所以如來的設(shè)教也就有千差萬別不同。
在這里頭,「求其修持最易」。大家看到的,這是禪宗人說的,不是我們凈土人自己說,我們老王賣瓜,就說我的瓜甜。禪宗跟凈土宗大家都知道相當(dāng)對立的,這是禪宗大德的話。在一切法中,種種根機(jī)不同,但是在種種法中求其最易,挑一個最容易的,「入道最穩(wěn)」?,F(xiàn)在有好些不穩(wěn),比如打坐,打到了不倒單,他這是有功夫了,但是他還要出毛病,這是眼前的事,不穩(wěn)當(dāng)。雖然密宗是很殊勝,但是正因?yàn)槊茏谑鈩?,所以魔王的眷屬他紛紛就冒充密宗,到處設(shè)壇,到處招徒弟,到處傳邪法,你這一下子鉆進(jìn)去之后,你就萬劫不復(fù)了,不平安。尤其你是初機(jī),你怎么知道誰真正是善知識、誰是惡知識。所以它好是好,它這個就不像凈土宗。凈土宗還有什么,一個人說,我就叫你什么都不干,就專念佛,不管他是什么人之話,咱們就可以聽,對不對?你發(fā)菩提心念佛,這是最穩(wěn),而且不光是容易,而且是收功最殊,得到功效最快的,三個最字,最容易、最穩(wěn)、最快,「莫如凈土一門」。這是禪宗人贊嘆我們的話,這一點(diǎn)我們特別要注意,這是別人來贊嘆咱們的話。而且真實(shí)是如此,不然為什么他的禪宗道場他不說我禪好,你們不要去念佛。佛就是這么公開的,釋迦牟尼佛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佛并不是說你們就在我這個國土待著別走。佛就是最慈悲的,所以要以最好的法子來度眾生。佛教他父親念佛,教他七萬個本家都是念佛的。而且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現(xiàn)生開悟的,得無生法忍的,跟韋提希夫人一樣。所以人報恩最要是父親,他救度父親也是這個法子,也就是把這個凈土宗的特點(diǎn),最容易、最穩(wěn)、最快。
凈土者是什么?就是「太虛空中」,在整個法界里頭有種種的國土,現(xiàn)在天文學(xué)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有無窮的世界,有的是凈的,有的是穢的。無窮世界,凈的那就是清凈的,都是善的,穢的那就是刀山劍樹,種種的地獄,種種的惡,互相吃,互相殺,互相殘害。什么人去什么地方,眾生要是心凈你就生凈土,你心里頭臟你就生濁土,自然之理?!干鷿嵬?,則障累日深」。你的障礙、累贅一天比一天深,善法就難以成就?!干鷥敉痢?,障累就一天比一天少。它這沒有退緣,這一切都是念佛、念法、念僧,處處都使你增進(jìn)菩提心,你喝點(diǎn)水,也增長你的善根,喝一點(diǎn)當(dāng)?shù)氐乃?,聞法聞聲,看見菩提樹的影子,將來都證果,一切障礙就消了,善法容易成就?!腹蕦W(xué)道之士,必須揀其凈穢」。所以我們學(xué)道人,要知道如何去選擇凈的,去掉穢的。凈土之中也有種種差別,這是更深一層。許多佛國是凈土,許多佛國也有的是穢土,像釋迦牟尼佛這個土就是穢土。但是許多凈土之中,「其最為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佛國、無量的世界,當(dāng)初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就請佛給他看一切世界,看了種種世界,他總結(jié),把一切好的、精華的都收在一塊,他發(fā)愿建立一個佛國,所以這個佛國是最為殊勝的。這個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愿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所以為什么它好。所以我們老念彌陀偈子,「阿彌陀佛大愿王」,咱們佛法是講真實(shí),不講什么宣傳、虛假,真語者、實(shí)語者,是真實(shí)不虛,稱彌陀為大愿王,就是因?yàn)樗_實(shí)在一切佛中,大愿之中的王,沒有人再超過王的了。極樂世界就是大愿王這個大愿之所成就,大功德之所成就?!钙涔Φ虑f嚴(yán),大非諸方之所能擬」。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最尊、是最高,就是這樣。
底下就說了,先說明這個極樂世界的殊勝,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里頭有事有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切種種都有一個現(xiàn)象,但是現(xiàn)象,我們進(jìn)一步就要問,它的本體是什么?本體就是理體,事就是事相,不能夠偏廢,不能夠只知道本體,不去分別它的事相。好比說都是錄音機(jī),這個錄音機(jī)的本體都是一樣的,錄音機(jī),但是你看看它有種種不同,大的、小的,紅的、綠的,各種品質(zhì)不一樣,這個的使用方法跟那個使用方法不一樣,你要不弄清楚,把機(jī)器弄壞了,它事相跟本體都得知道。這是舉一個很粗的例子。
什么叫做事?就是「經(jīng)中所列凈土一切事相」,凈土黃金為地、七寶莊嚴(yán)、寶殿樓閣、一切寶香之所合成,一切功德殊勝是不可說,寶網(wǎng)彌覆,寶樹照耀,寶香普薰,這一切都是一切事相。何謂理?這一點(diǎn)就是咱們學(xué)凈土的人,往往在這些地方上稍微顯得不夠。凡是今天能來的人,對於極樂世界是真有,對於它的事相,這些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極樂世界本體是什么?什么叫做理?這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既然說一心,我們頭一句還容易懂,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所顯現(xiàn),這叫做一心。阿彌陀佛的心就是在座每位您自個的心,不然就是多心了。一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每位行人你的自心之所顯現(xiàn)。所以,心凈則土凈。你心凈生凈土,你心穢就生穢土。實(shí)在說,心跟土不是兩件事,說到徹底?,F(xiàn)在連科學(xué)家都懂得了,咱們把那個物質(zhì)看成是真實(shí)的,不知道愛因斯坦都認(rèn)識到,所謂物質(zhì)是人類的錯覺,沒有什么叫物質(zhì)。所以科學(xué)家在那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就是一心,一切事相皆是一心之所顯現(xiàn),既然一心之所顯現(xiàn),這個我們事跟理就要圓融起來。雖然說本性彌陀,彌陀就是你的本性,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當(dāng)人自性,但是也許還有人不相信,雖然它只是本性彌陀,你要相信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一個國土叫做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雖然是一心,這兩個「有」字,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沒有矛盾,沒有妨礙。為什么?因?yàn)檫@個世界就是這一心所現(xiàn)。雖然在理體上,常寂光中,一切都無生,自性的無生,無生法忍,但是你「不妨熾然有生」。因?yàn)橥?,所謂往生者,你這個自心實(shí)在是遍一切處,你本來就沒有來去,只是在事相上見到這種情況,在本體上這一切都在自心之內(nèi),都在自心之內(nèi),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從自心到自心,有什么叫來去,但是不等於說沒有往生。所以事和理我們要圓融。這一切事相都是由心,沒有心外之法,這是心所顯,這一點(diǎn)當(dāng)然很深,我們慢慢的讀經(jīng)、念佛,逐漸逐漸對於這些地方自然而然就會很明朗的,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
所以高明的人,自負(fù)為高明的人都講究談這個理、談心、談性,而笑話人家念佛,笑話人家求生凈土,凈土他當(dāng)然不信,他就失掉這個機(jī)會。「中下之流」,中下的根器,就知道我成天磕頭、拿功德、寫牌位,這些事情很注意,但是不知道這一切皆出於自心,事跟理就隔裂了。有的是只明白事,在事上做,不懂得理,這樣就有一點(diǎn),信雖然是很信,道理不是很明白的信,這個在理解上就不夠了。有的人雖然是能夠明白自心之心,尤其參禪等等的,但是他又不修持、不念佛、不發(fā)愿。這兩個都是有所缺欠的。因此知道事跟理是一體的,理沒有事外的理,理就在事里頭,因?yàn)樗闪瞬?,水在哪?水不就在波里頭嗎?那個波浪不就是水嗎?所以這個水是理,理就在波里頭。事也是理中之事,波長在哪?不就是水生出來的,所以波跟水就是一體。所以事相和本心是一體的。這樣的話念佛有什么好處,你知道了,你真正相信咱們十萬億程去此不遠(yuǎn)。不然我怎么能去得了,你用什么速度也去不了,你要知道這都是在你自心之內(nèi),對往生你就敢信了。
所以我們念佛感應(yīng)道交,念佛就是念自心佛,所以它必然,自己叫自己哪有叫不醒的。這個就是增加咱們的信,不至於有的時候,有的人修著修著,到臨終的時候,這一點(diǎn)是很大一個關(guān),越過四個關(guān),其中一個關(guān),就是他不知道修行人有的時候,就是這一生要把你的業(yè)障都了了,所以在最后給你示現(xiàn)一些病苦,你有好些業(yè)障沒有消完,讓你受這個苦。連玄奘大師都是這樣,玄奘大師后來有一點(diǎn)病苦。有一個白袍一丈高的人,把這個話告訴他弟子,你們不要懷疑你們的師父。咱們念佛人往往有病、有什么,自個就覺得我不行了,我還有業(yè),我念佛不見功效,自個就退心了。堅(jiān)決,這就是自心,彌陀就是我的本心,我念佛功德,佛一定接引。所以,事要圓融,這是上根。你要是執(zhí)理而廢事,就落空了,只是相信這些道理,你不修行,你就落空了。就是知道做功德、上供等等這些,而不明白這個本體,也就把佛看成跟神差不多。我在美國碰見好幾個人,他就是又供佛又供黃大仙,我這佛也有,大神我也有,求他,他就給我好處。你是這樣來對待佛,把佛就庸俗化,把佛就拉成一個普通的神仙了,那跟正信的人的功德差太遠(yuǎn)了。這種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就不叫佛教徒。你既然皈依了佛法僧,你怎么還供黃大仙?不能再皈依外道邪魔,連三皈依都沒有,不是佛教徒了。他這個修我們就是不行。所以這個關(guān)系必須要劃得很清楚。
所以就是把這個教源,這都是最高的一個佛法。就把《阿彌陀經(jīng)》這個事情肯定下來,「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說到它的本體,這個極樂世界和阿彌陀就是我們的自心,無二無別。有人一說自心,就把有佛有土,他就覺得好像不真實(shí)。一切都沒有比心最真實(shí)。所以布袋和尚的話,「只這心心心是佛」,三個心字,「一切不如心真實(shí)」,因?yàn)槭亲孕乃F(xiàn),所以最真實(shí)了。這一段話是上根利智人,上根念佛,能夠事理圓融,這就可以上品生。上品生大家要知道,你當(dāng)下就是大菩薩,你一往生就是大菩薩,遠(yuǎn)遠(yuǎn)超過凡圣同居土,等於密宗的即身成佛,我問過貢噶上師的。所以凈土宗大家不要看它低,就是它上品生,這是頭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念佛要有正信,修此法門要正信。所以上次《凈土資糧》里頭也特別提出來,勸發(fā)正信文,老提這個正信,信心都有了。我們這個正信和不正的信,這個功德是懸殊得不能比。我們要正信是首要,三世諸佛、諸大菩薩、歷代祖師,都是由於這個正信才能進(jìn)入這個法門。所以我們形式上到這來拜,真正進(jìn)沒進(jìn)佛的這個真的門,咱們進(jìn)了廣濟(jì)寺的門了,那就看你是不是有正信。若沒有這個信,怎么樣?「則遲疑而不決定」,我到底修什么好?我到底往生得了往生不了?事情一來,一生病,仙方就用上了,那就麻煩了。你到底信什么?不決定。虛浮之心,你就不真實(shí)了。不要說不肯修的人,就是肯修行的人,你沒有正信,你這個信心若有若無,你修一會又停一會,你就沒有斬釘截鐵的那個能力。所以修行須是鐵漢,所謂咬碎鐵秤砣,只有這樣的決心,不是順我就修一,不順我就放棄,這是斬釘截鐵。射石沒羽,李廣看見一只老虎,一箭射過去,結(jié)果是塊石頭,后來一看,這個箭射到石頭里面去了。所以心的力量大!他認(rèn)為是虎不是石頭,箭就射進(jìn)去了。所以我們修法也就是這樣,說這一句佛號如倚天長劍,一切業(yè)障都可以斬除。若是這樣猶猶豫豫,若有若無的,那怎么能夠成就這個稀有功德?
因?yàn)槲覀兎卜颉感陌底R劣」,心很不明白、暗,我們的識很低劣,「束於近習(xí)」,就為近幾生這個習(xí)氣束縛住了,對於這些東西一來,人家罵你一句,你馬上就動火。剛講完《金剛經(jīng)》,或者人家罵你一句,你馬上就會動火。這就是什么?習(xí)氣。你以為他不懂嗎?「無我相、無人相」,無我相、無人相,他罵你,誰罵你?哪有個人罵你!他罵的是誰?黃念祖,沒有黃念祖,他罵誰!這不就解決了嗎?可是這個一般說來,你無我相、無人相講得很俐落,但是人家罵你,你馬上火氣就來了,無明上升,這個就是習(xí)氣。不知道這個遠(yuǎn)大,自心之心量、自心之智慧,與十方諸佛相等,我們這一念的功德之殊勝,你是不可思,不是其他的功德所能比的。
有一點(diǎn)點(diǎn)不如意,就不信了。怎么辦呢?所以我們凡夫就應(yīng)當(dāng)聽佛的話,我們「凡夫只當(dāng)確尊佛言」,確確實(shí)實(shí)聽佛的話。《阿彌陀經(jīng)》告訴我們,「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叫我們信、叫我們念、叫我們發(fā)愿,咱們就照佛說的做。因?yàn)榉鹗谴蟠缺?,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種慈悲,多劫是這么修行的,而且是大智慧,九十五種外道都學(xué)遍了,超過一切,佛的智慧是大智慧。說的是誠實(shí)語,佛是真語者、實(shí)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真實(shí)不虛的話,沒有一點(diǎn)虛妄。佛的話要不信你還信什么?所以我們有時候道理雖然不能懂,咱們仰信,上頭說的話有時候道理很深,我們慢慢的可以懂,有的能懂的,好極了,那么我們先要信。
所以信佛的話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信它的理,第二是信它的事,所以還是理事。我們一切問題就是它有理、有事。信它的理信什么?信我心就是凈土,我性就是彌陀。所以密法一修法自己就證本尊,比如我修觀音,我自個就觀音在修,這就是把這個理跟事就結(jié)合起來。我們也應(yīng)該這么信,我心就是凈土,我的本性就是彌陀,這叫信理。信事呢?信西方真有凈土,西方真有阿彌陀佛。這是兩個一塊信,這就跟蕅益大師的話一樣了。蕅益大師不是告訴咱們六信,要信事、信理,是不是?蕅益大師說到凈土宗這么說過來,咱們《凈土資糧》里頭有,大家都收到《資糧》了!這個是禪宗人說的,它是一樣的話。事跟理也是可以分成兩個,然而它也不是一個和兩個,很是圓融絕待,不可思議的,這樣的信解叫做正信。只信一邊信得不圓滿,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這叫做偏信,不是正信。行人如果沒有得到正信,就必須要「博問先知,廣考經(jīng)論」,向善知識去請教,看書,「群疑自然冰釋,正信自然現(xiàn)前」,正信現(xiàn)前之后才能發(fā)得起大愿,才能引得起大行,直接去取菩提,不要等下一輩子、再下一輩子、再下一輩子再來了。有等人,天資很高,一看經(jīng)論,就說我已經(jīng)得了正信,可是他不知道,等他習(xí)氣業(yè)障一出來,就被束縛了。這個就還是一種謬解,不是正信,要真正信得及。就像相信虎能夠吃人,你就不敢去找老虎,這就是正信,你要信凈土也是如此,這個就是要有正信。
第三就是念佛的正行。怎么修行?要有正修行,我們念佛才是正修行。它就說「凈業(yè)行人,既具正信,當(dāng)修正行」。真歇了是一位大禪師,他的法號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來了。他說念佛正行也分好幾種,各種根器有各種不同的念法。這是真歇了的話,你把這句佛號就看跟參話頭一樣,一切時間就是直接提起來,不是用有心來念,也不是用無心來念,也不是拿也有也無的心來念,也不是拿又不是有又不是無的心來念。這個就是咱們一上來做不到,這個叫做理念,這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念到什么呢?「前后際斷」。前后際斷是什么?很重要。我們的妄想,一個妄想緊跟著一個,一個妄想緊跟著一個,從來沒有停止過。就是我們的修持,不管你修什么,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前際跟后際中間有個斷,前念過去了,下念沒生,中間斷,這叫前后際斷,妄想斷一斷。有的人一斷,他也就是悟道了;有的人斷了,不再起了,你就證道了。所以修行就是這么一件事。真正「前后際斷,一念不生」,你就「不涉階梯」,不要經(jīng)過這個次第。所以念佛是圓頓法,是圓教,它不講次第,一超直入。所以密宗的大圓滿,禪宗、凈土宗都是圓頓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那么爬的。你念到這個程度的話,你直捷就「超登佛地」,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這個道理是一個道理。
「事持者,專其志一其慮」。這個大家可以做得到,理持不容易。我的心很專,我就不去搞別的,不去想別的;一其慮,我什么都不想,我的思想就是一個心眼,就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靠著,像靠著一座須彌山似的,說什么你也動搖不得,我就是靠定了這句佛號。你苦也罷,樂也罷,順也罷,逆也罷,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笐?yīng)緣接物」,有人來談話、有客人來訪、家里有事、小孩要錢等等,你都不要忘記這一句。「縱遇順逆境界」,也這么念。這一個清凈的念能夠相繼,就是大勢至「自得心開」。這個跟那個理持的,「未嘗少異」,這個很要緊。你那個理持的,咱們這么念的話,那大勢至菩薩的話就出來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這個心開,跟那個理持的心開,沒有兩樣。所以佛法它很特殊,就是它很平等,你只要專心致志能這么念的話,念到你心開的時候,你跟那個理持一樣。所以孔子也說,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學(xué)而知之,有的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你知道之后,那是一樣的,這也是一個道理。沒有得心開,你念著念到清凈,沒有得到開悟,「臨命終時,定生彼國」,決定了生死。也不是中下之品,這給你保證,這就給你授記,品位還很高。我們要到這一步,你縱然今生沒有開悟,你也定生彼國,這是大祖師給咱們下了決定,給我們保證,而且品位不低,不是中下品。所以這個事是人人可做。
古時候有一個叫葛濟(jì)之,他的老婆是織布的。古時男耕女織,男的念書,女的就織布。后來人家教她念佛,她就念佛,這個梭子一來一去(過去用手,不像咱們現(xiàn)在用機(jī)動),她就梭子撥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撥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天這么念。當(dāng)時人很勤勞,整天得勞動得織布。她丈夫是信外道的(修仙的),先生說你干這個沒有意思,你跟我學(xué)吧,去修仙道去吧。她不為所動,就這么念,一天念到阿彌陀佛現(xiàn)前了,現(xiàn)身了,光明照耀。她下來頂禮,也叫她丈夫頂禮。丈夫沒看見全身,只看見半身,他也頂禮了,真相信了,敢情念佛真能見佛,既然這樣的話,臨終接引都是事實(shí),他就把那些仙書都燒了。你看人家就把這些書燒了。夫婦倆后來都生凈土了。就是在日常勞動之中,這跟黃打鐵,又一個例子。這個就最容易、最穩(wěn),不出一點(diǎn)毛病,也不著魔。它這沒說,補(bǔ)充一句,著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禪堂都要把楞嚴(yán)咒掛上,你不用咒加持,坐禪不著魔是不可能。念佛的人,阿彌陀佛派二十五菩薩隨時隨地保護(hù)你,這最穩(wěn)當(dāng)。
再往下,「力量不及,功夫未純」,還不如這個,所以這個是大慈悲。講過兩種,一種就是頓超佛地,第二個,也跟他一樣。底下第三個,如果力量不及,功夫未純,沒有做到這么綿密,「必須隨力修習(xí)」,隨你的力量,你有多大力量你使出多大力量來,你身體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么些,你盡你最大可能性去念,這叫隨力。不是主動放棄,來本好小說,我就看小說要緊,我把佛忘了;這個電視節(jié)目好,我看電視要緊,這個是主動放棄。沒人拉著你必須看電視、必須看小說不可,可是你喜歡電視,你喜歡小說,你把你功課耽誤了,主動放棄就不原諒,要隨力?!富虺炕瓒Y念,或清晨十念」,都可以。像明真法師,他是禪宗,他一天到晚就修十念?!阜e功累德,漸培善果,要在信愿堅(jiān)固」。這跟蕅益大師的話完全一致,要點(diǎn)在哪?在你的信心愿力是堅(jiān)固,信愿堅(jiān)固,「臨終必獲往生」。事情很多、事情很忙,沒有那么多工夫,念不了那么多,念不了十萬聲,三萬也念不了,你就盡你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這彌陀大愿,我們看這話說「要在信愿堅(jiān)固,臨終必獲往生」。所以祖師大德都是一個鼻孔通氣,從這么看來,這么看去,只有增加咱們的信心,它是一回事,一個道理,一個主張,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zhí)一詞,吵鬧不休,這非常一致。但是品位低一點(diǎn),見佛晚一點(diǎn)。這就好像你考試,你考了個第末名,你中了舉人,第末名舉人,但是還管你叫舉人,我姓黃,叫黃舉人,沒有給你加注你是第末名舉人,你是舉人,你一切都可以享受。像你考大學(xué),你備取,人家都不來,你補(bǔ)上了,那不跟考取是一樣的嗎?你備取被錄取了,也比考不上的強(qiáng)得多。所以就是品位低一點(diǎn),還是可以。也就是說把種種東西收進(jìn)去,這就叫正念。要念、要修持。
這我們再推廣一點(diǎn),當(dāng)然凈土宗是正宗,當(dāng)然就是念阿彌陀佛,但是這里頭我們還有修密的、還有修什么,你能把一句咒語也是這么念,也是一樣的,這一點(diǎn)我敢給大家保證這個事,你真是一句咒也就這么念,但是你這個咒是蓮花部的咒,這樣的話,你就是念其他部的咒,如果你的信心純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剛咒,往生的有。當(dāng)然最好大家是凈土宗,念佛為最主,其他的,你念觀音圣號,只要念到是這樣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第四個,「兼修眾?!?。我們「凈業(yè)行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必須廣修諸?!梗渌虑橐惨?,但是以這個為助,「以為之助」。《觀經(jīng)》講,「欲生彼國者,當(dāng)修三?!?,就是出世三福。正果老法師過去他講經(jīng)說,我講凈土宗我只講兩個,一個講出世三福,一個講阿彌陀佛第十八愿。大家要修出世三福,彌陀第十八大愿,就是愿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念十句都可以?!府?dāng)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所以孝道很重要。「奉事師長」,尊師很重要。今天師父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奉事,師父往生了,師父離開人間了,我們今天做得很對,大家修法超薦,拿這個法回向,這就可以修出世福。所以剛才我贊嘆大家,就是這個意思?!复刃牟粴ⅰ?,不要去殺生,眾生都愛惜他的身命,你叫他死,讓他死。中國有句老話,「天有好生之德」,我們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殺?!感奘茦I(yè)」,修五戒、十善。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持戒。我們大家受戒都很踴躍,受了戒之后我們必須要很好的把這個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犯,破戒之罪是嚴(yán)重極了。不管你是知道不知道,你既然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報。因此我們既然受了戒,我們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菩薩戒要求很高、很深,不受則已,受了之后必須要發(fā)心受持。萬一有犯,趕緊懺悔,它允許懺悔。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懺悔,你也不知道,成天在破戒之中,你就是再做很多功德,也抵不回來。所以出世三福第二就是持戒。第三是「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jìn)行者」。要弘法,出世三福正果法師講得很多,他老講這個,所以我就念一念。今天我們念到這,就更追思我們的導(dǎo)師,好的教導(dǎo)是很重要。這三種業(yè)是三世諸佛的凈業(yè)正因,他們成就凈業(yè)都以這個為正因。
「肇法師云: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這些法都還是有為法,有為法雖然不真實(shí),可是你把它扔了,你佛道就難成。孝順父母它不是有為法嗎?有為法雖然不真實(shí)、不究竟,可是你把這個扔了,你佛道難成?!笩o為雖真」,你一念不生,「執(zhí)之則慧性不朗」。你執(zhí)著這個無為法,有為法我都不要,我就是要無為,你不知道你這已經(jīng)是有為了,你就是要無為,你這個要無為不就是有為嗎?執(zhí)著在無為,你的智慧就不朗了?!溉杲裼弈罘鹑燎笊鷥敉?,速成佛果菩提者,須是專以念佛為正行,更以福德為兼修。晨夕,常勤供養(yǎng)三寶」,早上、下午好好的供佛,「禮拜懺悔,布施持戒」,這一切都是種善,「潔白三業(yè)」,身口意三業(yè)都能潔白,「增修凈緣。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凈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謂順?biāo)写?,更加櫓棹矣?!咕秃芎昧恕?/p>
第五,「念佛正愿」,念佛的正愿。所以說來說去,就是跟蕅益大師所談的信愿行三資糧,頭一條勸我們,講這個理、講這個事;第二條叫我們正信,就是勸我們信;第三條就是行,你念佛,這有信、有行;第四條兼修眾福,助行還是行;第五條就是什么?就是愿。所以,信愿行是三個資糧,缺一不可。這個次序雖然有不同,實(shí)質(zhì)是一樣,我們就融會了。禪宗大德所說的跟咱們凈土宗大德所說的是一回事,就是要有信、要有愿、要有行,叫三愿。這里說的正愿,「有行無愿,其行必孤」。你雖然在修,你沒有愿,你這個行就不生果?!赣性笩o行,其愿必虛」。我只是發(fā)愿我要生凈土,我就是沒有去做,你這個愿成了虛愿?!感性鸽p資,方登寶地」。又有行、又有愿,你才能登到極樂世界的寶地?!腹史材罘鹫?,必發(fā)正愿」。勸咱們發(fā)正愿,《阿彌陀經(jīng)》處處叫咱們發(fā)愿要求生凈土。這個正愿是什么?「非愿人天福報」,不是求人天福報?,F(xiàn)在我們往往還是求人天的事多,求這個、求那個,希望能如意?!阜窃笝?quán)乘小果」,要求證阿羅漢、什么什么。還有,「非愿我一人得生凈土」,都不是這樣的愿,我到極樂世界去,生死可怕,我可出去了,這就不是正愿。正愿是什么?「乃是愿一切眾生,同生凈土,同證菩提也」。咱們念那個回向偈,「同生極樂國」。所以處處都是啟發(fā)咱們,不是為我自己,「若有見聞?wù)撸鷺O樂國」。這個見聞?wù)?,大家不要以為咱們是念佛,就是咱們在座這些人叫見聞?wù)?,你知道虛空之中眼所看不見的有多少見聞?wù)?,而且我們這個音聲、這個字都遍一切處,說老實(shí)話,所以這個見聞?wù)呤呛芏嗪芏嗟模鷺O樂國。
「此愿一發(fā)」,這個話很重要,大家聽一聽,一發(fā)這樣的愿,「即能具無量功德」。具是什么?就是具有、具足。這個愿一發(fā),就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能夠消無量的業(yè)障和垢習(xí),無量的業(yè)垢,能夠破無量的魔網(wǎng)。魔網(wǎng)重重,實(shí)際真是如此,實(shí)在可怕,名是一面魔網(wǎng),利是一面魔網(wǎng),財色名食種種種種到處是網(wǎng),你不知哪被網(wǎng)上了。有的人就被色網(wǎng)上了,有的人就被什么什么網(wǎng),被利、被什么,魔網(wǎng)太多了。但是你這樣的愿一發(fā),就能夠破魔網(wǎng),「永為成佛真種」,真的種,是佛種,你發(fā)了這個愿,永遠(yuǎn)成為成佛的真的種。有這樣廣大的愿,愿自己的修行,愿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諸善中王,你才發(fā)菩提心,就好像迦陵頻伽一樣,這個鳥在蛋里頭還沒出蛋殼,它就會叫喚,它叫喚的聲音就超過一切鳥。這是比喻我們凡夫,你發(fā)了菩提心,就好像那個鳥還沒有出殼,你還是凡夫,可是你已經(jīng)超過許多其他的鳥了。所以大愿不可不發(fā),菩提心不可不發(fā)。將來有機(jī)緣我們再抓一個機(jī)會,我們專談菩提心,這是很深入的問題,不是很好懂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信愿,信愿就是菩提心,但是信要很深,愿要很深,這留著以后?!腹市腥?,宜日日如是發(fā),時時如是發(fā)」。老是這樣一條心,從這樣的心來修行,來行一切善?!冈噶?jiān)固,無有變異」,你的愿力很堅(jiān),不會變、不會退。就同廣濟(jì)寺有一個人念佛,念到佛來接他,他沒想到佛這么快,一想還有很多事情沒辦完,阿彌陀佛,我跟你請假,你再給我?guī)啄昙?。這就變了。無有變異,一切萬善都成了「凈土正因,菩提妙行,又何慮其不往生乎」,你還怕什么往生不了。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還是行,要堅(jiān)持到最后。所以我們一切是貴在堅(jiān)持。這么殊勝的一個法,咱們凡夫就念,就能往生,就能超生死,就能到極樂世界。他那個神通遠(yuǎn)超一切阿羅漢,去了之后就承佛的威力,在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一頓飯工夫就打來回。所以到極樂世界,你要到兜率天去拜彌勒,那就是一頓飯工夫來回,他神通到這種程度,那是超過你本來所能得的,彌陀的愿力,超勝一切。所以這就要堅(jiān)持,念佛的人他往往沒有見佛,一生沒有見佛、沒有得什么瑞相,因此這就是個考驗(yàn),沒有得到瑞相,你還能堅(jiān)持念,念到最后,信心堅(jiān)固、愿力堅(jiān)固,信心堅(jiān)固你必定往生。但到臨終之前最后你功敗垂成,功敗垂成就是功虧一簣,到快要成了,到最后你不念了,可惜!所以臨終一念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就要堅(jiān)持,不管你是生病,碰到什么些困難,就這句佛號你就是堅(jiān)持到底,最后只要你能念,就把它念下去。「凈業(yè)之功,雖積於平日,而臨終最后一念,最為緊要」。所以五逆十惡,在臨終十念,地獄就消除了,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后的關(guān)鍵,你平常只有十念那就不行,那是在最后的關(guān)頭,所以這很要緊。「蓋以生凈生穢,入圣入凡,唯此一念,為之轉(zhuǎn)移也」。你是生凈土、生穢土,你是入圣、入凡,還是驢胎馬腹,這一切一切,甚至於刀床劍樹,都是憑你最后這一念,所以最后這一念是十分的重要。最后一念瞋恨心,有的很好的人,因?yàn)椴_恨心,他就變成蛇、變成什么。所以最后這一念很重要。
「每見念佛之人,尋常俱說求生凈土」,老說求生凈土,「及臨命終時,多無正念」。很多人為什么往生不了,一輩子努力,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行了,沒有正念。這還是古人說的,古人的情況,現(xiàn)在恐怕就更嚴(yán)重了?!富蜇澤滤溃瑧俅似つ摇?。就是貪生怕死,留戀這個肉體。在活著的時候要盡量想法子保護(hù)、愛護(hù)它、將養(yǎng)它,這種情況到臨死的時候,你這么愛護(hù)的東西還是得扔,還是舍不得那就不行了,正念就維持不住了。或者臨終看看愛人、看看孩子,眼睛流著眼淚,難舍難分,愛別離苦。也是這種情感,在火車上、飛機(jī)上還有人哭,你現(xiàn)在就這么樣情執(zhí),到了這個時候,不知何日才能相見,你這種勢力不消除,你看不淡,這個時候它出現(xiàn)了,你佛號念不成了,就不行了。或者是系念家財,我哪還有什么錢,還沒來得及跟家里人說,怎么告訴太太,應(yīng)該怎么處理、怎么分,這些事?!富蛞蚓辰绮豁槨?,遇見很不如意的事情,受了冤枉,很抱恨,心里很恨、很牢騷、很委屈?!富蛞虿】啾破取?,這疼、那苦,身上插多少管子,佛也念不成,這就是不容易維持正念。在這種時候要咬緊牙關(guān),真正就提這一句。底下又說了,不要害怕,你真正持,這還是禪宗的觀點(diǎn),我們這補(bǔ)充凈土宗的殊勝之處,確實(shí)有這些考驗(yàn)。當(dāng)然我們要知道,咱們真正平常是如法的修持,真正是正信、正愿,很堅(jiān)固,這么來修,你在臨終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你,佛就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就是咱們往生最大的憑證,可是你得符合彌陀這個愿力,你真正是愿生彼國,不是兩條心,真心一心一意的,信念不虧,每天還有修持,臨終你還沒有放棄,愿意往生,這個時候佛就加被你,而且用三昧力使你也得到一種三昧耶,得到三昧力你就能夠正念分明。如果是得不到佛的加持,靠自己,在這個時候你失掉了正念。還有就是你最后能夠正念的話,也能感佛的,你本來還不夠感佛來接引你,這時候你能夠這么堅(jiān)固,佛慈悲加佑,來接引你。
「我今勸,行人到此,只要諦信經(jīng)文」,相信經(jīng)上的話,佛是臨終來接引、來加持?!复缺佑?,令心不亂」,這個話,在玄奘大師翻譯的經(jīng)文里頭有,咱們念的《阿彌陀經(jīng)》是秦譯,里頭沒有。特別顯出這個他力來,阿彌陀佛來慈悲加佑你。咱們只是要一心不亂,那大家都能,大家都一心不亂,臨終沒問題了,用不著擔(dān)心。玄奘大師翻譯的還說這八個字,說仗佛的慈悲來加持你,讓你一心不亂。稱為他力門,所以不可思議在這,咱們就補(bǔ)充他這一點(diǎn)。如果這時失掉正念了,得不到佛的接引,那就要沉淪了。你要相信這個經(jīng)文,「百般放下」,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是大禪師,禪宗大德,他從禪宗開悟,大祖師,他自己念佛,他從研究經(jīng)典,他對這個凈土法門,我們這個要領(lǐng)是什么,這是他的一篇文章。
大家很多老修行,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件事,關(guān)鍵這是六條,臨終一念還是修行,修行到最后。所以說了這六條,歸納起來還就是個信愿行,還要有信、愿,要有行,信、愿是關(guān)鍵。他也說了,只要有信愿是關(guān)鍵,我們不能夠念得很多、念得很好,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到底能不能往生就全靠你有沒有信跟愿。信要正信,你有沒有真實(shí)的愿力,既是愿生極樂,就別再留戀娑婆了。你又留戀娑婆,又說我愿生極樂,你腳踩兩只船,這個愿就不堅(jiān)了,臨終怎么樣就難說了,你的腳到底在哪個船上就難說了。如果真是深信切愿,你一定往生,不管你念得好壞,念到什么情況。品位高低憑你念佛的高下,念到理一心,當(dāng)時就是大菩薩;念到事一心,就是羅漢。你不到這個程度,慢慢花開見佛,那是憑你念佛的情況。所以我們既然是修凈土,大家都是居士,量力隨分,各人有各人的情況,努力去念。但是我們所要緊的,要培養(yǎng)正信,要真正發(fā)起大愿??此f得很好,你具這個大愿,你就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就消無量的業(yè)障,你就破無窮的業(yè)網(wǎng),這跟蕅益大師說的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還是把蕅益大師的話,再把它這個地方補(bǔ)充一下,咱們這個路就很清楚。而這個就是操之在我,我自個下定這個決心,人人都行,將來都到極樂世界見面。
所以我的先師夏老師,聽到凈土法門,他回來在屋子里呵呵笑,笑了好幾天,喜歡!他說我這回可有辦法出去了。所以除了這個法門,要出這個六道是難,要斷盡見思惑才出得去。見思惑,最后那個貪瞋癡慢,不光是咱們?nèi)耸馈⑻旖绲呢澆_癡慢,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貪瞋癡慢都得去掉,你才能出去,要出是這么難。所以咱們就是憑這一句佛號,咱們有信、有愿,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壞,只要你信愿是真的,就決定是往生。因此咱們出娑婆往生極樂,人人都有分。我們也希望大家跟夏老師一樣,歡喜!將來咱們結(jié)一個在極樂世界再相會的因,我的供養(yǎng)就到這,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介紹角虎集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共一集) 2006/5/19 北京 檔名:51-023-000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