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騭文 研習報告 第11集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xù)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上一次我們講到「於是訓於人曰」這一句,這一句是承上啟后,我們著重把這個「人」字提出來進行分析,讓我們識得什么是人,從而就會做人。這里安士先生列舉了十一個方面來談人,我們上次講到第十個方面,就是人的福報有古重今輕之驗,就是古時候人的福報比較大,現(xiàn)在愈來愈小了,表現(xiàn)在很多個方面,我們上次有談到人的壽命愈來愈短,體重愈來愈輕,身高愈來愈小,這都是福報在減輕的這種表現(xiàn)。除了這些方面以外,安士先生還列舉了十四個方面來給我們分析人確實是福報愈來愈輕。福報是來自於德行,有德之人他才有福,所以福報小也證明了現(xiàn)在人比古人德行要低,所以感得的一些果報也就沒有古人那么好。
這里面提到十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講七寶,七寶漸漸隱沒。這是在古代,很多的寶礦,根據(jù)過去的記載,像寶玉、寶珠這些寶物都是非常多見的。我們過去都看過這些故事,和氏璧,鳳凰都棲息在玉石的石頭上,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過去有,現(xiàn)在我們只是聽說過去有,現(xiàn)在看不到。還有一些像夜明珠那些寶物,也愈來愈稀少。在過去,根據(jù)記載,黃金很充足,基本上所用的這些錢財都是黃金,之后黃金少了,就改用白銀,這是講銀兩,金就少了。銀用到清朝末年慢慢也改了,改成像大洋、像紙票?,F(xiàn)在我們都是用紙幣,金銀都不用,這不是證明寶物愈來愈少了嗎?第二個方面,五谷漸漸歉收。這是講土地的產(chǎn)出量減少,產(chǎn)出這些糧食、蔬菜、水果的質(zhì)量也在降低。我們現(xiàn)在吃的這些糧食谷米都是用人工制作的肥料、這些化學制品催化出來的,實際上質(zhì)量來講大大不如前,而且這些食品里頭都有毒素,都有很多化學的制品,土地這種超負荷的產(chǎn)出,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它本來可以產(chǎn)出的那個量。所以土地現(xiàn)在我們是用短期行為來去使用,再過十年、二十年這土地都長不出東西。
第三個方面,衣食漸漸艱難,這是講工作愈來愈勞累。古時候的人那真的是很自在,農(nóng)忙的季節(jié)是稍微忙一些,但是一年當中很多時間都是輕輕松松過。所以過去,你看我們師父常講,他們小的時候過年,那是從臘月一直過到農(nóng)歷的二月二「龍?zhí)ь^」,過年過二、三個月,現(xiàn)在你要能夠休假休個五天這都是很長的假期了。所以現(xiàn)在人比過去人工作辛苦很多。第四個方面,容貌漸漸丑陋,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代不如一代。我記得我曾經(jīng)看過我外公年輕時候的照片,他真的是很英俊的,一米八的高個,長的面相也很好,我的姥姥面相也是很好,一看都是淑女的樣子,有機會給你們看看他們的照片,這在「母慈子孝」,我媽媽跟我一起講的這個片子上有打出來過。到我舅父這一代也不錯,我舅父年輕的時候也是英俊小伙子,到了我們這一代又不如前面了。就從這一代一代來看,都能看出來容貌在變化,這是什么?福報比過去人少。
下面說,天資漸漸昏愚。這是講人的聰明智慧也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有些人不以為然,明明不是說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知識水平都提高了,現(xiàn)在人應該比過去人聰明才對。這個不是這樣說,現(xiàn)在人知識可能會更豐富,隨著科技的發(fā)達他懂得多了,但是這里講的資質(zhì)、天資、聰明智慧不如以前,悟性不如以前。你看看過去古人留下來的這些著作,現(xiàn)代人看得真的是嘆為觀止。譬如說一部《黃帝內(nèi)經(jīng)》,現(xiàn)代人能寫出來嗎?一部《易經(jīng)》,現(xiàn)代人能看得懂嗎?看都看不懂,別說寫出來了。這些古代的一些哲人說的話那么有智慧,即使是說科學技術(shù),在古代也是很了不起。你看修長城,這就是了不起的偉大的建筑,在月球上宇航員能看到地球上的這些人工的建筑,長城就是少數(shù)的幾個之一,這是建筑在兩千多年前。金字塔,這是埃及建筑的,后人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原來它們的結(jié)構(gòu)、它們的位置跟天象完全是相應的,這些古人的智慧確實比我們現(xiàn)代人要高得多。為什么我們現(xiàn)代人沒有智慧,只有知識沒有智慧?有知識你只是了解得多,但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現(xiàn)在人問題都解決不了,知識很豐富,但是他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家里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常常還在家里面都有鬧矛盾,家也不齊,當然國就不治,天下不能太平,這個我們要承認。之所以天資昏愚,就是因為煩惱重、欲望濃,障礙住我們本性的智慧。智慧其實本來人人平等,跟諸佛菩薩都平等,《華嚴經(jīng)》上講的,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眾生的智慧跟如來智慧一樣的,那為什么我們智慧愈來愈昏愚?這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zhí)著很重,欲望太濃了,因此智慧就不如古人。古人生活簡單,他清凈,沒有那么多妄念,所以他的智慧容易出來。這都是福薄,我們現(xiàn)在人福薄的表現(xiàn)。
第六個方面,精神漸漸衰弱,這是精力不夠用,體力也差了。你看過去古人精神、體力都是很好的,過去我們讀這些小說,這些人物的傳記,古人讀書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連我們師父他年輕的時候都是這樣,三天三夜不睡覺,一點沒事,精神頭夠。我們現(xiàn)在就不行了,至少我自己,三十五歲了,你讓我三天三夜不睡覺看書我不行,精神不夠過去人好,這福比過去人薄了。在佛陀時代那些人都不用睡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一宿他也不是睡覺,在樹下打坐,坐一會精神就養(yǎng)夠了,第二天一點不困。這個我們得承認,古人確實精神好,體力也好。我們看過去那些將領,岳飛,他的老師周侗給他一把弓,這個弓三百斤,這么重的弓你要拉拉不動,岳飛拿著這種弓能上場,能夠去殺敵,你就看到他的體力有多大。這都是過去的人福比較大,這種事實我們也要承認。
第七個方面,風俗漸漸的驕慢,人心愈來愈傲慢、愈來愈自大。這個不用講別人,就講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特別是有了學位,有了點知識水平,那就眼睛長到頭頂上去了,看不起人了。不僅看不起現(xiàn)代人,連古人都看不起了,甚至連圣人都批評,現(xiàn)代人都敢這么做。古人求學都是這么謙虛,哪怕像孔子、像釋迦牟尼佛,圣人都是這么謙虛,哪里說敢看不起人。過去的記載,王公卿相,尊貴的人,他們這樣的身分,譬如說在漢唐盛世的時候,他們出行都不坐車的,要跟百姓一樣,這都是過去人謙恭、有禮、平等,現(xiàn)代人不行了。
第八個方面,六親漸漸不和。這個最明顯了,現(xiàn)在離婚率年年攀升,古人哪有聽說什么叫離婚的,太少了,沒聽講,離婚這個詞是最近一百年才產(chǎn)生這么個概念。過去人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講父子有親,講夫和婦順,講兄友弟恭,這都是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六親大致上都能和睦,而且一個很大的家族也都能夠和平相處,互相關(guān)懷,互相幫助。歷史上記載的,鄭濂這一家,一千多口人,大家在一起,和睦相處,不鬧矛盾,連朱元璋看到都贊嘆,給他們題字叫「天下第一家」,這真的是難得。我們現(xiàn)在不要說一千口人在一起,兩口人在一起夫妻倆都吵架,不能和睦,這就是說明六親漸漸不和了。
第九個方面,賦役漸漸繁重。這是講到我們的負擔,包括給國家的這些繳稅,我們自己的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負擔都加重,現(xiàn)代人的壓力確實比古人要大很多倍。所以年紀輕輕,到了中年說沒病的人都很少,什么三高,這個病那個病的,都是因為壓力太重,自己不懂得怎么樣調(diào)理好自己,因此人到中年就患了各種病,這都是現(xiàn)在壓力重的一種現(xiàn)象。第十個方面,水火盜賊災害也漸漸的繁盛了,災難愈來愈多。水災,像現(xiàn)在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的冰快速融化,科學家已經(jīng)預言,說再過好像是五年,北極的冰,在夏天就沒有冰了。所以現(xiàn)在北極熊餓死的很多,已經(jīng)瀕臨絕種,為什么?因為北極熊生長在冰上,冰沒有了它們就沒有棲身之地。冰融化了,海平面上升,沿海的海拔比較低的城市都面臨著被淹沒的急難。還有這些海嘯,江河的泛濫,這是水災?;馂模ɑ鹕奖l(fā)、森林大火,澳洲幾乎每年都會有這種原始森林大火。各種的災害,地震、瘟疫、颶風、臺風等等。還有人為的災害,這里講盜賊。現(xiàn)在的盜賊也跟以前的不一樣,過去盜亦有道,他搶了你的財不會要你的命,只要你給錢他就走,現(xiàn)在盜賊,拿了錢還要斬草除根,心狠手辣到極處。還有人禍,災難、戰(zhàn)爭、恐怖主義?,F(xiàn)在的戰(zhàn)爭可不像以往的戰(zhàn)爭,那都是高科技,生化武器,核子戰(zhàn)爭,一打起來真的完了,全球毀滅。就像愛因斯坦曾經(jīng)講過這么一句話,他講得很幽默,他經(jīng)歷過一次大戰(zhàn)、二次大戰(zhàn),當別人問他,你覺得會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他說我也不知道人類會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但是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打起來之后,我能預言第四次世界大戰(zhàn)是怎么回事,他說第四次世界大戰(zhàn)人類互相打只能是用木頭、石頭、木棍,回到原始狀態(tài)。為什么?這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把整個文明都毀了,所以到四次大戰(zhàn)也就是變成原始人的大戰(zhàn)了。所以現(xiàn)在的災難其實真的是危險的因素很多,漸漸繁盛,繁是繁多,盛是更加嚴重。
這些天災人禍根源在哪里?印光大師說,根源就在於人做惡業(yè)受的果報,這一句話就點到了根本?!独銍澜?jīng)》上告訴我們,這些水火、風災、地震都是人心惡念招感。水災那是貪欲所感,貪欲之水,決堤之泛濫,那是很難收拾。這個火,火災是怎么感應?瞋恚。你看一個人發(fā)脾氣的時候,火冒三丈,你就知道什么叫火災,把臉都燒紅了。真的是全球為什么溫度上升?大家都愛發(fā)脾氣,全球的火都往上升。風災是愚癡造成的。地震是傲慢造成的,傲慢是不平,不平就來地震。所以這都是人心作惡而得的感應。人禍就更不用說了,那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減輕災難,只有是勸導世人斷惡修善。
第十一個方面,佛法漸漸衰落,這是我們進入末法時期,末法不如正法、不如像法,漸漸衰殘。最明顯的一個體現(xiàn),古人敬佛、敬三寶。你看古代即使是帝王,都恭敬三寶。唐玄奘他是從古印度取經(jīng)回來,翻譯經(jīng)典,為唐朝的佛教興盛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逝世的時候唐高宗很悲痛,對左右的人說,我失去了一個國寶,把高僧大德看成是國寶。古代歷代的帝王都封有修有證的這些出家人為國師,國師就是皇帝的老師,做得了皇帝的老師也做得了全國人民的老師?;实垡姷匠黾胰?,以師生之禮相待,出家人不需要向皇帝跪拜,反過來皇帝向出家人跪拜,古人這么敬重三寶。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篤信佛法,弘揚佛法,最有名的幾位,像梁武帝,他喜歡弘揚佛法,修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眾十萬人以上。每個朝代都有,所以你看到很多寺院,都寫著「敕建」,敕就是皇帝下令建的這個寺院,皇家的。清朝開國的幾位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虔誠的佛弟子,順治皇帝自己出家了,你就看到他是多么篤信佛法,康熙、雍正、乾隆雖然沒有出家,但是他們對佛法的研究很深入。雍正皇帝他在佛法的造詣很深,他把永明大師作的《宗鏡錄》一百卷,古人稱為是小藏經(jīng),他經(jīng)過研讀提煉出二十卷,稱為《宗鏡大綱》,這也都是在佛法上面的貢獻。乾隆大家都曉得,編訂《乾隆大藏經(jīng)》。這些皇帝都是有智慧、有福報,所以在他們治理天下的時候那是盛世,歷史上稱康干盛世。大凡在歷史上尊重佛法的那個時代,像唐朝、宋朝前期、明朝前期,都是出現(xiàn)過盛世。最早漢朝,漢朝漢明帝迎請佛法到中國來,這些都是表示古人對於佛法那種重視,現(xiàn)在人確實是不重視了,修行人少了,成就的人更少,佛法衰落。
第十二個方面,善人漸漸衰殘。善人也是愈來愈少,世道也因此愈來愈衰微,為什么?因為污染愈來愈嚴重,殺、盜、淫、妄,你看這些媒體里面播放的內(nèi)容,充斥在這些人民的生活當中,很難不受污染。尤其是現(xiàn)在還有網(wǎng)路,網(wǎng)路的內(nèi)容更污染人,所以善念就很難生起來,惡人也就因此愈來愈多,社會風氣當然也就愈來愈糟糕。主要的問題還是出自於教育沒跟上,現(xiàn)在的教育偏重在科學技術(shù)知識的這種傳授,沒有注重倫理道德做人的這些培養(yǎng),因此會導致這個社會風氣愈來愈亂。要改變這個狀況,還唯有再回到古圣先賢這個教育上來。其實本來人沒有善惡,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產(chǎn)生善人、惡人,就是因為他后天所受到的這些薰陶,他有善法的薰陶他就成為善人,有惡法的薰陶就變成惡人,就這么回事。
第十三個方面,真儒漸漸稀少。所謂真儒就是真在學儒的人。我們師父非常精辟的指出了學儒和儒學的不同,什么叫儒學?就是搞學問研究的,你能夠很懂得儒家發(fā)展的歷史,對於四書五經(jīng)里頭的內(nèi)容你能夠倒背如流,你甚至能夠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做不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理能懂,但是沒能落實,這叫儒學,但是不是學儒。儒學可以令你成為一個大學知名的教授、學者,但是圣人他們的心法、他們的喜樂我們得不到。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習是實習、是落實,學到的這些圣賢教誨我們把它落實,把它演習出來,這就是不亦悅乎。如果只是搞儒學,不能真正落實,那得不到這個不亦悅乎,喜悅出不來。所以我們師父講得也是非常的一針見血。儒學能不能夠救社會?光靠儒學不行,為什么?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救社會是治國、平天下的事情,為什么不能治國、平天下?因為家還沒齊。你看如果跟自己的太太還鬧矛盾,還鬧離婚,跟父母兄弟親人還合不來,這就是家沒齊,怎么能夠談得上治國、平天下?欲治國、平天下者先齊其家,《大學》上講的,家沒有齊就不可能治國、不可能平天下,我們現(xiàn)在講不可能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怎么樣能實現(xiàn)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首先家要齊。家為什么不齊?身沒修,「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先要修身。真正修身才叫學儒,學儒是學得跟圣賢孔孟一樣,這叫學儒。要學習孔孟、要修身,從哪學?前面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前面是基礎,我們要正心,心要正,意要誠,意誠就是沒有妄念,這是誠,退一步來講,沒有私心,這就誠,有私心,意不可能誠,心也不可能正。怎么樣能達到誠意正心?前面是格物致知。格物,朱熹是講要把物質(zhì)世界里的這些知識文化都要搞清楚,格盡事物之理,那個不對。格物,印光大師講得對,格就是格斗,物是物欲,跟物欲格斗,也就是放下物欲,放下我們的欲望,這就叫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欲望放下了,貪心沒有了,智慧才能現(xiàn)前,這個智慧現(xiàn)前了,看問題清楚了,私心沒有了,自然意誠心正,能做到大公無私,自然你能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一步步來的這叫做真儒,所以我們學要學這個?,F(xiàn)在確實是少了,不僅是儒如此,其他的這些學派,道家的、佛家的也是這樣,真學道的、真學佛的愈來愈稀少。其他宗教的也是這樣,基督教里面真信神的少了,真信神的那一定是像神那樣愛人,因為神愛世人,如果他不能夠無私的去愛世人,那他不是真信神,真信神的,用基督教的話來講,那是做一個義人,這少了。伊斯蘭教也是這樣,每個宗教都是這樣。這就是末法時代這個表現(xiàn),福薄了,德淺了。
第十四個方面,謗佛的人愈來愈受到推崇。你看講的真是這樣,現(xiàn)在是民主自由開放時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隨便就可以毀謗,自己有一點邪知邪見,於是就開始對圣人進行批判,反而世間人還覺得他了不起,覺得他有見地,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見,推崇他。這就是圣教衰殘,無知的這些百姓就被他帶領到邪道去了,這種人的果報必定是在三途地獄,因為他斷人的法身慧命。最后,還有第十五個方面,富人漸漸慳吝。富裕的人不肯布施,愈來愈吝嗇,愛心愈來愈淡薄,這都是確實講的我們的這種現(xiàn)象,歸根到柢,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都是因為缺乏教育。其實法沒有什么正法、末法的區(qū)別,正法、末法是就眾生根機來講。眾生的根機要看他的緣,如果遇到很好的緣,他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的根機就好,他就處在正法時代;如果他遇到緣不好,他不能夠?qū)W到圣教,染上了邪知邪見,根機就差,這就是處在末法時代。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增加眾生的福德,就是要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因此古德有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講的是太正確了。這是講到末法,這是我們末世眾生的福德淺。
下面第十一個方面講到人最后死,人有生必有死,有死他有六驗,就是六種徵兆。為什么有六種?因為有六道的輪回。人死了往哪一道去他會有徵兆,一般說來,有一句詩講,說「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句詩也是一種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所謂頂圣就是我們的神識要離開身體的時候,從頭頂上出去的,這是超生到圣人的這個境界里,我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頭頂出去,所以全身冷透之后頭頂還有點余溫;從眼睛出去的,那就是往生到天道,包括我們的額頭,這個上半部出去的;人心餓鬼腹,人道往生那是從心口這個部位離開的,要往生到餓鬼這一道,從肚子那里出去;到畜生道,膝蓋那出去;下地獄的,從腳板底下出去,這就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但是我們要送人往生最好是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探摸他的身體,不要好奇看看他往生哪一道,去摸他,這就不好,因為人走的時候如果你去碰他、動他,他會覺得很痛苦。人死的時候就好比生龜脫殼,你把一只活烏龜從它的殼里頭拔出來,就那么一種痛苦。所以最好是不要動他,給他念阿彌陀佛,助念至少一天一夜,這能保證他的神識安詳?shù)碾x開身體。他最后一念是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講整個人的這些學問,從生到死,來龍去脈,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我們應該了解。這是講到「於是訓於人曰」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
底下總共有四句,這是帝君為我們舉出四樁歷史的事實來證明廣積陰騭得到很大的福分。我們看第一句講: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p>
這個『昔』就是往昔,在過去。什么時代?『于公』他是在西漢時期的一個人物,他姓于,叫「于公」,公就是對他的尊稱,他治理監(jiān)獄,也就是他是一個法官,斷案的,斷案非常清明,確實是存著仁愛之心,里面沒有冤枉過人,因此積了很大的陰德?!捍笈d駟馬之門』,這里有一段典故,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于公這位長者他是山東東海人士,他處理案件非常的公正,當時百姓都非常的感激他,還給他立了一個祠。其中有一條案件這是很著名的,東海有一位孝婦對她的婆婆非常孝順,雖然這個孝婦的先生早逝,但是她對於婆婆依然是殷勤的照顧,毫沒有二心,她婆婆也很疼愛她。孝婦她自己本身也沒有孩子,婆婆就想到不能夠老是拖累她,因為她還是年輕的,所以就勸她再嫁,不要再留在自己家,可是這個孝婦始終都不肯,不忍心離開她婆婆。這個婆婆逼於無奈就想了一條計策,自己就自殺了,想到她自殺了,媳婦也就沒什么牽掛了。結(jié)果這么一死反而出了問題,死因不明。結(jié)果這個媳婦她的姑姑誣告這個媳婦,說她是謀她的家產(chǎn),害她的命,自己想改嫁,婆婆不肯,結(jié)果把她婆婆給殺了,誣告她。官府於是這一看有道理,就給她判了死罪,要去問斬。結(jié)果于公當時就調(diào)查里面的原因,覺得這個有問題,跟這位太守(斷案的這個官員)祈請他能夠暫緩,不要那么快殺人,先把這個案件調(diào)查明白。結(jié)果這個太守沒有聽,他覺得這個案子已經(jīng)很清楚,還斷個什么?於是就把這個孝婦給斬了。結(jié)果這么一斬,當?shù)鼐瓦B續(xù)三年大旱,這個冤氣很重,導致三年大旱。于公就勸諫這位太守,他說這位孝婦不應當死,現(xiàn)在冤死,所以天降干旱三年,所以請求太守說讓我去祭祀這位孝婦,於是他就去祭祀,給她修墳,另外表彰她的美德,結(jié)果沒多久就天降下大雨,三年沒下過雨,這就下大雨了??梢姷糜诠欠N仁慈之心也感動了這位孝婦的冤魂,于公替她伸冤了,也感動了上蒼。這是一個例子,說明他對於辦案那么細心。為什么這么細心?因為這都是人命關(guān)天的大事,怎么能夠草率去行事?所以后來他的兒子,叫做于定國,做了宰相,他的孫子于永侶,做了漢朝的御史,而且都封侯傳世?!格嗰R之門」也就是他家里極其的富貴,因為兒子、孫子都當大官,所以都建一個大的門房可以四匹馬并排拉著馬車通過這個大門,這是講的這么一個公案。
底下安士先生在「發(fā)明」當中是這樣說,「于公六句,乃帝君偶舉四則因果,為欲廣福田二語張本」。這是講到于公治獄底下總共六句,四樁事情,四樁因果故事,這是為了廣述福田。底下是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句是全文的核心,是為了給下面的這一句來做一個鋪墊,做一個證明。底下講「濟人救蟻是順種福田,治獄埋蛇是逆種福田」,這里講到四個故事,濟人是講「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這是講「救蟻中狀元之選」,那是講的是順種福田,這是做好事,利人利物的,這叫順種福田,底下治獄埋蛇,治獄是于公治獄,埋蛇是講孫叔敖他「埋蛇享宰相之榮」,這是逆種福田,逆種福田,這個事情看來不是好事情,像治理監(jiān)獄,這是處理犯人,埋蛇這是把蛇殺了,這個本身看起來不是好事,所以叫逆,可是他種了福田,為什么?因為他們有這個純善仁厚的心地。福田在我們的心地,不管你是順種福田還是逆種福田,只要你發(fā)心是大公無私的,這就是有福。
下面說到「治獄,惡事也,而反興駟馬之門,何哉?」一般講說管理監(jiān)獄,處理這些犯人,一般人說這是狠心才做的事情,這是惡事,實際上這個惡事,表面上看好像沒那么好,實際上不一定,看你的存心,存心仁厚的,像于公似的,他反而能夠大做陰德,興駟馬之門,他能夠感得子孫的榮貴。這里問「何哉?」為什么?底下就是解釋,「蓋于公之官守,是治獄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獄之心地也」,他雖然做這個職務是治理監(jiān)獄,管犯人的,可是他的心地不是來治理監(jiān)獄,他的心地是什么?他心地是救人的,他是對犯人一種憐憫的心,不是去管他、去打壓他、去折磨他、去懲罰他,不是那種心,這個心地就是積陰德的心地。我們看到海南省司法廳的張發(fā)副廳長,他治理海南監(jiān)獄,他的心就是用仁厚的心,他不是想著我怎么樣懲罰這些犯人,而是想著怎么樣去改造他們,讓他們回頭是岸。他發(fā)現(xiàn)過去改造的方法那是填鴨式的、機械式的改造,效果不彰,於是他想到要用傳統(tǒng)文化,用《弟子規(guī)》來改造服刑人員,從孝道入手改造他們。要改造他們先改造自己,自己先學《弟子規(guī)》。所以他領著這些監(jiān)獄的警官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到了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來學習,回去海南之后自己落實。那些服刑人員看到警官們都變樣了,所以他們也生起敬佩之心,警官的話他們能聽。又聘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到監(jiān)獄里面給服刑人員們上課,讓大家聽了都感動得痛哭流涕。還做很多的活動,譬如說跟父母、家人的聚會,親情教育會,讓犯人短期的回家探視父母。這些犯人學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知道自己大不孝,自己錯了,愿意改正,整個心態(tài)、整個人生觀改過來了。所以當他們這些犯人出獄以后,張廳長基本能保證他們不會再犯這些同樣的罪,他們浪子回頭。你看這樣的治理監(jiān)獄的心地,這里講不是治獄之心地,他是救人的心地,這就是陰德。
下面又說到,「人命關(guān)天,獄詞最重,略失檢點,悔之無及」。真正有仁慈之心,要想到人命關(guān)天,非同小可,所以審案斷案的時候要寫這個獄詞(供詞)就很小心,不可以有妄加罪名的這些語句,稍稍失去了檢點,不注意,那就是導致斷送人命,后悔都來不及。所以底下講「吾輩不幸而職司其事,便當刻刻小心,臨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視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號而望我」,有這樣的一分心地來判案,來寫獄詞,自然過失就會少。自己既然擔當了這分職務,就要刻刻小心,非常小心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好像天地鬼神都怒目看著我,如果我稍有不慎,那就會引起天地鬼神的懲罰。又好像罪人的父母妻子她在哀號,望著我,求我寬恕罪人。因為一個人犯罪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一家人都受到連累,特別是犯了死罪的,假如他死了,那他的父母怎么辦,誰去養(yǎng)?他的妻兒怎么辦,誰去照顧?想到此地就不可以草率,草率了那真叫草菅人命。
底下說「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誤聽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責,不可恃聰明而憑臆斷,不可徇囑托而用嚴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據(jù)下吏之文,不可因他端而遷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這里說了好多個方面不可,不可做的事情不能做。不能夠立意深文,就是不能夠故意的用一些法律條文挖空心思來加重他的罪名,也不能夠聽信左右的讒言,他們的這些想法、他們的建議不一定是正確的,不一定是大公無私的,也不能夠用嚴刑逼打成招,也不能夠潦潦草草馬虎了事,不能夠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要調(diào)查客觀事實,也不能夠用嚴刑拷打,屈打成招,對於別人的一些囑托,譬如說這里有人想賄賂你,跟你打招呼,希望你替他辦事,不可以,不能夠阿諛奉承,逢迎上官的意旨,要按照客觀的事實來辦案,更不能夠只是用下級官吏的這些報告,不去審核,不去落實調(diào)查,也不可以因為別的事情而遷怒到罪人,譬如說自己家里發(fā)生問題不高興了,來斷案的時候遷怒於人,這都不對,或者是喝醉了酒,乘著酒興來大耍威風?;蛘呤堑紫轮v的,「茍非罪當情真,不可動加鞭打」,對於這些案件,如果不是確證有罪的不能用刑罰,不可以逼打成招?!钙埛侨嗣蟊I,不可輕系囹圄」,囹圄就是牢獄,不是很大的這些案件,關(guān)系到人命的,不是大盜,不可以輕易把人關(guān)到牢獄里,因為關(guān)到牢獄,第一個,這牢獄里面可能是有這些獄卒的拳打腳踢,或者是這個牢獄生活他未必受得了,往往會出現(xiàn)把人的健康、生命導致危害,如果他是冤枉的,那就很遺憾。
所以底下又說,「嚴反坐之條,以懲誣告」,我們斷案,即使是重罪,都盡量往輕的來斷,用嚴刑的盡量減低,用輕的刑,更何況是誣告?如果有人蓄意誣告,那就更不可以按照這個誣告去給無辜的人定罪用刑。這個反坐就是什么?對誣告的人進行懲罰。一般來說這個反坐,譬如說誣告的人誣告某人他犯了偷盜罪,按照這個罪名他應該判刑坐牢三年,結(jié)果這是誣告,就應該把這個誣告的人判刑判三年,讓他自己承受這樣的懲罰,這叫反坐,就是懲罰誣告,杜絕這類事情發(fā)生?!付胖赀B之累,以安善良」,定罪不可以株連無辜,杜絕這種株連的現(xiàn)象。沒有罪的人,哪怕跟他是親屬、朋友,也不可以受到連累。這是安善良人,讓他得到保護?!溉朔鸽S到隨審,不使今日守候而復來朝」,如果有人犯押來了要審判,馬上就得給他審判,處理這個案件,不要拖延時日,今天辦的案不要拖到來日,第二天早上都不可以。為什么?因為假如這個人犯是無辜的,給他拖延一天,他要無辜受苦多一天,他的家人就會操心焦慮多一日,假如你想想我自己如果是他,我多么想法官早日斷案,讓我真相大白,我就好無罪釋放。即使是對有罪的人,早日判案,也讓受害者早日他的心能夠平下來,這就是一種仁心,一種恕道,推己及人,想到別人如同自己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下面說「訟師隨訪隨拏,勿令構(gòu)斗兩家而復漁利」,這里講的訟師,這是講出現(xiàn)案件了,有人起訴了,要馬上進行調(diào)查來辦案,不能夠使爭訟的兩家爭斗起來,而自己坐收漁利。有這種坐收漁利的心,譬如說你希望兩家都來賄賂我,你給他們斷案有這樣的一種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有這種心是最損陰德的。
下面一句說「發(fā)其議和,所以釋其罪;假以顏色,所以盡其詞」。這是講啟發(fā)人的這種道義,讓他們盡量的能夠通過商議和好,化解沖突,開釋他們的罪過,這是盡量的避免用訴訟對簿公堂的方式來解決沖突,盡量用和解。假以顏色,這就是說在公堂之上審案子有時候是需要顯露一下厲害的顏色,通過質(zhì)問而使做罪的人他能夠招供實情,這也是一片的苦心。下面說「清廉,美名也,當濟之以寬厚;靜鎮(zhèn),大度也,當輔之以精勤」。清廉這是為官的美德,往往清廉的人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由於對自己要求嚴格,如果沒注意他會出現(xiàn)一種副作用,那就是對別人要求也是很苛刻。實際上圣人教導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但對別人盡量的寬容。所以有清廉的美德,你是有這個美名,要以寬厚仁愛的這些做法來做為輔助,千萬不可以為了追求所謂清廉的美名,而加重對犯人的責罰,如果是以此來顯示自己清廉,那么這就是錯。靜鎮(zhèn),靜是冷靜,鎮(zhèn)是鎮(zhèn)定,斷案是要冷靜沉著,這是顯得有所謂的大將風度,大度,不要急急躁躁。不僅斷案,凡是做事情,都需要有這種冷靜沉著的風度,這個要輔之以精勤。冷靜沉著,千萬不可以是拖拖拉拉,拖泥帶水,案子盡量的早結(jié)束,早有一個圓滿,而不可以把拖拉做為鎮(zhèn)定這樣的一種做法。所以精勤就是要勤懇的工作,精進的去工作,把這個事情做圓滿。
下面講「效蒲鞭之德政,則竹板務取其輕,而毛節(jié)必削」,這是講到要仿效蒲鞭德政的寬容精神,蒲鞭就是用蒲草做的鞭子,它是用來比喻刑罰寬仁,用的刑罰盡量的把重改為輕。譬如說這個竹板,這是用竹板來做為刑具,要用輕的,鞭子上面的這些毛節(jié)最好是把它削平,也就是說盡量的讓這個刑罰減輕給罪人帶來的痛苦,這是出於仁愛?!付美为z之堪憐,則禁子務懲其惡,而飲食宜時」,這個睹就是看到,看到坐牢的很可憐,雖然對關(guān)押的這些犯人要治他的罪,但是也要保證他們的飲食,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也要提供,不可以虐待這些囚犯?!笇庫侗厮乐星笃渖痨犊缮幦纹渌馈?,寧愿將這個已經(jīng)判了死罪的這些囚犯,從他那里再盡量的給他開拓出生路,看看還有沒有辦法救他,讓他有悔改的機會。所以重刑盡量的往輕處判,而不能反過來,於可生之處任其死,他本來不應該判的死罪,但是重判,而我們也不能夠認真的審查,任由他死亡,這也是很損陰德的。
下面說「其老於我者,常作伯叔想;等於我者,常作兄弟想;幼於我者,常作子侄想」。這是以親愛這種心對待囚犯,年紀老的,是我的長輩這樣的人,我要把他當作叔伯,跟父親同一輩分,用孝敬心對他們,不可以看他們是階下囚就對他們虐待、輕視,這個不人道,把自己的天良給減損了,何必要這么做?他淪為階下囚也是因為一時糊涂造了這些罪業(yè),他本性也是本善的,跟我們本來一樣的,誰沒有糊涂一時的時候?他糊涂一時犯了這個罪,我們更應該憐憫他,更應該多多的關(guān)愛他,不能夠把他推到對立面,跟他生起敵對的心,而去虐待他們,要以伯叔長輩來對他們。跟我們年齡相彷的,要把他們當作兄弟一樣,比我們幼小的,是我們晚輩的人,要把他們當作自己子侄一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所有的老年人就好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這是一種孝心,這是仁愛,對待所有的晚輩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這是要自己去修積陰德。下面說「上思何以資祖考,下念何以蔭兒孫」。人能常常這樣想,他必定是天天積陰德,他能夠常思念自己能不能夠報祖先之恩,能不能夠積功累德,留下陰德福蔭兒孫。在治理監(jiān)獄辦案的執(zhí)法人員來講,也是最能夠積累陰德的行業(yè),所謂公門里面好修行,在官場當中你存著一顆仁愛的心,公正廉明的心,你就能夠積大功累大德,還用在外面去找什么機會布施修福嗎?當下你就能做到。所以有智慧的人,懂道理的人,自然能夠多替兒孫后世想。
下面說「雖藉此以度世可也,豈特興駟馬之門乎」,真有仁愛的心來對世人,他就可以救濟度化一切的百姓,何止說他能夠興駟馬之門?于公他興駟馬之門使到兒孫顯貴,顯貴的原因是因為于公他積累了很多陰德。實際上他的這種陰德已經(jīng)不止令自己兒孫顯貴,他可以做為世間人學習的一個典范,可以讓世間人都能夠效法,都能夠回頭。安士先生在后面注解當中為我們列了八個表,慎刑圖,就是對執(zhí)法人員來講要慎用刑罰,這是存養(yǎng)自己的仁心、積累自己的陰德要很注意的。我們簡單的把這個表看一遍,它第一個是講「五不該打」,這五類人不應該打,第一個「年老不該打」,第二個「年幼不該打」,這是講抓來的囚犯,對他上刑,你看他年紀很大,不能夠去用刑,或者年紀很小的,兒童、少年也不能用刑?;蛘摺溉思却蜻^不該打」,已經(jīng)上過刑的,還沒有恢復的,不能再用?!赣胁 够蛘呤恰笍U疾」,就是殘廢的,不能打,就是老弱病殘,這就不能用刑,他本來就已經(jīng)身體有很多的折磨,怎么還能夠再給他雪上加霜?
第二個是「四勿就打」,這就是有四種人不能夠馬上就打,這四種人,第一是「人急」,這個人急匆匆的,他心很多焦慮?;蛘摺溉朔蕖?,他在很憤怒的點上,這時候你打他,可能會一下氣急敗壞,怒火攻心,說不定人都會一命嗚呼?!溉俗怼沟臅r候不能打?!高h來」不能打,這是很遠的地方剛剛流放來的,他身體很勞累,元氣沒有恢復,一打可能就壞事。你看這都是從這些細節(jié)上面去為人著想,慎用刑罰這就是仁恕之心。下面第三個說「五且緩打」,有五類要暫緩,不能夠馬上用刑,第一個是,這是對我自己來講,就是執(zhí)法的人,判案的人,怒的時候,他正在氣頭上,不能用刑,一用刑,往往在氣頭上不加以節(jié)制,也會過分。醉的時候不能打,自己醉了,思惟不清晰,可能會判錯案,讓人受冤枉?!肝岵荒芴幏帧梗褪遣粚凫段衣殭?quán)范圍內(nèi)用刑的,這就不能打。另外有疑惑的,對這樁案子總覺得有一點蹊蹺,哪里好像不太對勁,還不能夠落得水落石出,那就不能夠輕易用刑,以免冤枉好人。另外我病的時候不能打,自己有病了,身體虛弱,如果是打人、責罰人,引起這種怨氣,那對自己也是不好,我們說磁場會有負面的影響。
下面第四個方面,說「四莫輕打」,有四種人不能輕易的打,一個是「生員」,這是學生,包括是讀書人,讀書人他自己做了錯事他很羞愧,讀書明理的人羞恥心特別強,他已經(jīng)自己很自責了,這時候如果再給他用刑,可能他會一時想不通,說不定會輕生?!赋黾胰恕故菫槿藥煴?,出家人是老師,古時候真正出家人是人天師范,我們尊重佛法,尊重圣賢教育,所以出家人統(tǒng)指圣賢教育的老師,即使是他犯了罪,我們也不能夠輕易打他,一來這是尊師重道,就是我們講的「不看僧面看佛面」,第二個方面,他們也是像讀書人一樣,他們也是有很深的羞恥心,所以對於這種人就不要輕易的用刑。另外「上司人」,就是我們的上司,職位比我們高的,他們也是有他們的面子、尊嚴,被自己的下級來責罰,他會或者成為惱羞成怒,怨恨心很重,跟你是結(jié)下不解之怨,另外一方面,他也會覺得聲名掃地,可能也會出現(xiàn)輕生的念頭?!笅D人」也是,婦女身體、精神都比較脆弱,相對男子而言,就不要輕易上刑。你看這都是想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考慮,仁慈。
下面說「三莫又打」,就是三種人已經(jīng)上過刑了,就不能夠再用刑,「已拶,已夾,要枷」,拶就是夾腿,或者是夾手指,上了枷鎖的,他們已經(jīng)受過刑罰了,再打怕他受不了。第六個方面是「三憐不打」,這三種可憐他們這樣的情況,就不要打了,不要用刑了。第一個是「嚴寒酷暑」,在寒冬如果是上刑了,出現(xiàn)傷口會很痛,酷暑里面?zhèn)谌菀装l(fā)炎。另外「令節(jié)佳辰」,這是佳節(jié)的時候,大家都慶賀的時候,這時候不要用刑,包括這一年節(jié)氣的正日子。像《太上感應篇》上講的,不能夠八節(jié)行刑,這八節(jié)就是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兩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jié)當中不要用刑,這是天神下來人間監(jiān)查善惡的時候,天心仁愛,這個日子不宜用刑。「人方傷心」的時候,就是正在傷心,這樣的人不要再給他用刑?!杆慕颉?,這是四種狀況禁止上刑,禁止打的。第一個是「重杖」,不能夠用太重的這些刑具。另外一個「佐貳非刑」,這就是做為副職的官員就禁止動刑。「捕役在家」,就是如果是去家里抓人,不要在家里打。另外「傷命處」,這個不要打。第八個方面「三應打不打」,這就是講到這三種情況,譬如說尊長的被卑幼的打,這時候不應該打。第二百姓被官差打的時候,這個不應該打。第三是這些工商業(yè)的這些為了私用之物,應打也不要打。這是講到不同的事,從這些事當中我們要體會那種仁慈的心。
底下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幾個歷史的故事做為佐證,第一個故事是講到處理罪案寬容公正的故事。這講到唐朝貞觀元年,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剛剛建國的時候,貞觀元年,貞觀是他的年號,在山東青州這個地方發(fā)生了謀反事件,結(jié)果抓了很多人,皇上就下令薛仁師去復查,看看這個案子。薛仁師到了以后,就打開所有的枷鎖,給這些囚犯供給飲食,送水洗澡,后來只是查辦了為首的幾個人,其他人統(tǒng)統(tǒng)都放了。當時有一位刑部郎中叫做孫伏伽的,就懷疑他是不是***的人太多了。結(jié)果仁師就跟他解釋說,大凡處理這些罪案都應該以仁愛寬恕為本,怎么能夠為自己怕被上面責罰而去冤枉那些無辜的人,我寧愿以身殉職也在所不惜。結(jié)果后來皇帝派人查問,才知道果然這些被***的人確實是無辜的。安士先生他這里引用一個古人的著述上說,他說從來重罪輕罰的過失都輕於輕罪重罰的過失。所以判案,寧愿把重的案子判輕了,也不要把輕的案子辦重了,這都是仁愛。唐太宗他是位英明的皇帝,他以仁恕之道來治理百姓,不重刑罰而重倫理道德的教育,讓百姓自己自我約束。所以根據(jù)歷史記載,在貞觀四年的時候,那一年全年的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人,而且當時剛剛在隋末唐初這段混亂的時期過后,國家也很貧困,百廢待興,當時年成也不好,但是社會都是非常的安定,這都是因為皇帝他能夠減輕刑罰,重視教育的結(jié)果。
下面我們再來看安士先生的一個故事,講的是明朝有一位官員叫盛吉,他判案都非常的認真,很公正廉明,每到冬天要判決囚犯的時候,他在家里看這些名冊,太太舉著蠟燭在旁邊,他們倆都相對流淚,為什么?憐憫這些罪犯。
最后還有一個故事是講到執(zhí)法過於嚴厲,導致斷子絕孫的果報。這是講到明朝末年在江蘇高郵這個地方有一位官員姓徐,徐某,他為人是清高耿直,執(zhí)法很嚴厲,但是過於苛刻,他對下屬要求非常的嚴格,凡是有差役辦案,要是違限一天,過期一天,就要鞭打五板。剛好有一個差役他拖延了六天,結(jié)果就被責打了三十大板,這個差役苦苦求饒,也沒有得到應許,最后他竟然就死在杖下。結(jié)果這個差役的兒子很小,知道自己父親被打死了,受了驚也死了,他的太太看見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兒子都死了,也絕望了,最后也上吊自殺,這一連三口都死掉了。后來這位徐某退休回家,他有一個兒子,他很鐘愛,可是突然有一天生了病,對他父親說:「爸爸有人追我」,他看到有人追他,然后過了一會他孩子就變了一個聲音,變成那個他打死的差役的聲音說到:「有什么大罪,殺了我一家三口」,這個話說完之后他的孩子也就死了,徐家也就絕后了。所以自古以來清廉的官員往往都不能保全他的家業(yè),只是因為在執(zhí)法當中可能過於嚴厲,太多的苛刻而少了仁愛,結(jié)果導致自己有這個果報,這都是我們引以為戒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這一條就學習到這里。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wǎng)
《文昌帝君陰騭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一集) 2008/10/03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1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