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124:見他榮貴愿他流貶
經(jīng)文:見他榮貴,愿他流貶。
【原文】
人生榮貴總由天,似斗金章肘后懸。
流貶若能如我意,彼蒼默默總無權。
注:此言妒人之貴也,人之榮貴于我何損,而望其流貶?此愿一萌,生出無限煩惱。此人一日不貶,我心一日不悅。究竟愿他流貶,其人未必流貶。而一念之惡,神譴隨之,所謂小人枉自吃虧也。
案:吳耀宗與詹爾選同里同學,文亦相為伯仲,二子交情甚厚。詹早年登第,吳屢困場屋,不怨自己命運,反遷怒于詹,處處與之為仇,編造無影之談,以誣蔑之。詹念前情,且已分云泥,付之不較。一日,詹選河南理刑,傘旗至吳宅辭行,吳益懷妒忌。時適有言廣西右江,乃煙瘴之地,仕宦到此并無生還,吳乃為文,禱于城隍,求詹速貶右江,以快其欲。未年余,詹丁內(nèi)艱回籍。有人以吳禱神之事告之,詹笑曰:“昔王博文為政平恕,決罪至流刑,必陰擇善水土處,真仁人之用心也,其后子孫昌盛。我無罪而渠愿我流貶,徒自壞心術耳。城隍有知,必不受禱。此等妒忌小人,何足為較!”后詹服闋,內(nèi)升刑部司官。吳以歲貢,罄家資夤緣,選江西南昌縣丞,因通賄賂被參,發(fā)部議罪,照律斷擬,應杖一百,流三千里。所司擬流處未定,詹言及其禱神前事,尚書曰:“是可以其人之愿,還治其人之身也?!蹦肆饔医?,吳因路遠不能攜妻孥,只身前往。至流所不服水土,未及半年,得蠱脹病,服藥不效而卒。骸骨不能歸葬,遂為客鬼。觀此,則愿人流貶者,徒自喪心術,招惡報耳。于人奚損乎!
附:郭子儀,有興復之功,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忌子儀,值相州軍潰,極口詆譖。肅宗罷郭兵柄,居于京師。魚又與元振交攻之,必欲加以竄逐。帝疑未釋,郭憂甚。會吐蕃陷京師,卒得郭力,再安社稷,以勛名終。朝恩、元振皆以專恣伏誅。(《感應篇集注》)
宋盧多遜貶朱崖,李符謂趙普曰:“朱崖雖在海外,而水土不甚惡。春州雖在內(nèi)地,而至者無生還。曷若改竄春州?”普不答。未幾,符亦坐事竄宣州。上怒未已,或以符語奏上,即日將符改竄春州。到未浹旬而卒。愿他流貶者鑒此?;蛟淮耸强诔鰫貉?,不止心生惡愿矣。曰:人有惡心,必有惡言,觸事即發(fā),總由心起。彼心生惡愿者,但未適逢其會耳。設使適逢其會,能不肆其毒害如李符乎?故太上于此,直從源頭起處勘之。如愿人有失,愿他破散,愿他身死,起心私之,便生咒恨等語,皆是此義。
王博文為政平恕,常謂其子曰:“吾生平?jīng)Q罪至流刑,未嘗不陰擇善水土處?!庇?,此真仁人之用心歟!
【譯文】
注:這是說嫉妒他人的榮貴。他人榮貴,對我有什么損害呢?我卻希望他遭到流貶。這樣的念頭一產(chǎn)生,就會生出許多煩惱,此人一日不遭流貶,我心中便一日不高興。到底愿他遭流貶,他未必就遭流貶。但這一念的罪惡,必會招來上天的譴責,這是小人自己找苦吃。
案:吳耀宗與詹爾選是同鄉(xiāng)同學,文才也差不多,倆人的交情很厚。詹爾選很早就登科及第,吳耀宗卻屢試無成。他不怨自己命運不好,反而遷怒于詹爾選,處處與他作對,編造出各種無稽之談,來誣蔑他。詹爾選姑念前情,況且已經(jīng)分出高下,就不與他計較。有一天,詹爾選選任河南理刑,帶著儀仗去向吳辭行,吳耀宗就更加妒忌。當時正好有人說起廣西右江乃是煙瘴不毛之地,被流放到這里的仕宦,沒有人能活著回去。吳耀宗就寫一篇文詞向城隍祈禱,請求將詹速貶于右江,以稱其心。不到一年,詹爾選回家守孝,就有人把吳耀宗求神之事告訴了他。詹爾選笑道:“過去王博文為官公正寬恕,判人罪至流刑的,必要暗中選擇水土好的地方處置,那是真正的仁德之人的用心,所以后來家門昌盛。我沒有罪,他卻希望我遭流貶,這只能是自壞心術,城隍有知,一定不接受他的禱告,這樣的妒忌之人,不值得與他計較?!焙笳矤栠x守孝期滿,內(nèi)升刑部司官,吳耀宗作為歲貢生,傾盡家產(chǎn)通過走門路選任江西南昌縣丞,賄賂事發(fā),被參劾到刑部治罪,按律定罪,應判杖一百,流三千里。負責的官員沒有選下流放他到哪里,詹爾選說起吳耀宗以前向神禱告的事,刑部尚書說:“可以其人之愿,還治其人之身?!本桶褏且诹鞣诺接医且谝驗槁吠具b遠,不能攜帶家眷,就只身前往。到了流放地,因水土不服沒到半年,就得了一種蠱脹病,吃藥無效,最后死去。無人收尸,就成了他鄉(xiāng)客鬼。由此可以看出,想讓他人遭流貶,只能是自壞心術,招來惡報,對他人絲毫無損。
附:郭子儀有匡復唐朝社稷的大功,魚朝恩做觀軍容使,忌妒郭子儀。正好相州之役郭子儀軍隊失利,魚朝恩就竭力詆毀郭子儀,唐肅宗就罷了郭子儀的兵權,居住在京城。魚朝恩和程元振還不放過他,總想著要他遭放逐,肅宗疑惑不定,郭子儀很擔擾。正巧吐蕃攻陷京師長安,唐肅宗靠了郭子儀才重新收復京城,穩(wěn)定國家。郭子儀因此才得以保持他的功勛名譽到終身。后來魚朝恩、程元振都因?qū)mР环ǘ徽D殺。
宋朝盧多遜貶斥流放朱崖,李符對趙普說:“朱崖雖在海外,但水土不太壞。春州雖然在內(nèi)地,但去了無人能生還。何不改判流放在春州?!壁w普沒有答應。沒多久,李符也因罪流放宣州,皇上還怒恨未解,有人把李符求放盧多遜于春州的話奏上去,當天就改判將李符流放春州,去了還不到十天就死了。想讓他人遭流貶的,應以此為鑒。有人或許說這是口出惡言的結果,不光是心生惡愿了。我說:人有了壞念頭,就必然有惡言語,遇事就發(fā)泄出來,這都是由壞想法而起的。那心里有壞的念頭的,只是沒有碰上機會,如果碰上機會,還能不像李符一樣肆行毒害他人嗎?所以太上對此直接從源頭上考查起,比如愿人有失,愿他破散,愿他身死,起心私之,便生咒恨等這些詞句,就是這個道理。
王博文執(zhí)政,平允寬恕,常對他兒子說:“我一生判人罪到流刑,未嘗不暗地為他選擇一個好水土的地方安置。”哎呀!這真是仁德之人的用心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