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宗門故事: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我們悟空,并非是要去領(lǐng)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yīng)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于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
人活世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欲望。人生在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斷交錯,于是人便不知不覺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著,便有了悲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咸。
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對人生頗有指導(dǎo)和規(guī)戒的意義:鳥在籠中,恨關(guān)羽不能張飛;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此聯(lián)構(gòu)思頗為巧妙,分別嵌入了《三國演義》與《西游記》中人物的姓名,并巧用了雙關(guān)。尤其是下聯(lián),更引人深思。
在《西游記》中,當豬八戒被唐僧收為徒弟時,他自己說: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于是唐僧為其取了別名八戒。八戒所說的五葷三厭,屬于宗教戒條規(guī)定不準食用的八種食物。五葷,是指佛教忌食的五種辛辣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視聽歌舞,不食非時食(即正午過后不食)。
這八戒對于普通人來說,要一一做到確實很難。其實,對于普通人來說,其指導(dǎo)和規(guī)戒意義在于它提示了我們,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過度、醉心于燈紅酒綠之中這些,無論何時都應(yīng)該是人生的禁忌。
關(guān)于悟空,佛教認為,眾生之所以陷溺于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就是在于先天元始而有的無明遮障了佛智,使人執(zhí)著于塵世諸色,貪戀榮華富貴,至死不悟。要排除無明,就必須潰破紅塵,證悟空諦,意識到我、法皆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學也是空學,空字乃佛門教義的根基。如果不參悟空諦,縱然讀遍佛經(jīng),也不能成佛。正是有鑒于此,菩提祖師為孫猴子起了個悟空的法名。孫悟空到最后倒也真的就悟空而成為斗戰(zhàn)勝佛。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要盡可能八戒,但更要學會悟空。我們悟空,并非是要去領(lǐng)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yīng)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于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也許有人會問,若真有如此人生又如何能成功呢?但我們不妨仔細想想,平安快樂的人生又何嘗不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短暫,轟轟烈烈、曲折傳奇也許是一種成功,但安然淡定、平安幸福更是一種成功。
天亮睜開眼,還活著,真好;天黑閉上眼,能睡好,值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