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足震動魔宮殿的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那缽,又名得大勢、大精進、無邊光菩薩,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第二補處菩薩,將于觀世音菩薩之后成佛。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并稱“西方三圣”。大勢至菩薩因念佛而修行證果,因而被凈土宗奉為法界初祖。
大勢至菩薩智慧大勢遍至十方、百寶光明普照眾生,能保護眾生免于血光刀兵之災、免受邪魔所害,得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故被視為光明智慧第一。永明延壽禪師云,“觀音即是眾生大悲心,勢至即眾生志智心”。有經云,觀世音菩薩如母憶子,大勢至菩薩如子憶母;又云,觀音菩薩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
大勢至菩薩立名有四:
其一以愿力得名,《悲華經》云,“我愿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其二以利他功德得名,《觀無量壽經》云,“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 《楞嚴經秘錄》云,“以其觀見大證得不思議智,發(fā)為不思議光,而于法界圓明圓照,使法界中所有眾生無不蒙其光,開其智,念彌陀佛而往生也,有是力用,故名大勢至耳”。
三者以威神勢力立名, 《思益經》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凈名疏》云,“降制內外魔怨外道,名得大勢”。
四者以攝受眾生立名,《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勢至菩薩形象容儀寂靜,色相如純金色、作白焰光,圓光廣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其身光明遍照十方國土。因有緣眾生但見其一毛孔所放之光,便等同于見到十方諸佛的微妙光明,故又名無量光、無邊光菩薩。菩薩或右手執(zhí)白拂、左手執(zhí)蓮花,或兩手合十,著寶瓔珞手釧。身著白色天衣,眾寶嚴飾,身量及諸相好與觀世音菩薩等無有異。
所不同者,觀世音菩薩頂戴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又有五百寶臺,每一寶臺皆現(xiàn)十方諸佛的凈妙國土相。頂上肉髻如同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有一寶瓶,瓶內放百寶光明、照曜眾生而作佛事。
菩薩舉足投地之時,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悉皆震動,惡道休息,魔王畏懼,警覺群心。被大勢至菩薩警覺的眾生,以大勢力故,發(fā)心異常勇猛精進?!秲敉潦吩疲疤旃诖髣葜?,五百寶華新。肉髻尤殊妙,金瓶絕比倫。莊嚴行布滿,國界坐搖頻。一佛二菩薩,眾生數(shù)等身”。
發(fā)心久遠溯前緣
大勢至菩薩發(fā)心久遠、誓愿廣大?!队^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云,過去不可說阿僧祗劫前,南閻天竺長那梵士,妻名摩那斯羅,居家豐饒,未有子息。后祈禱天神殷重求子,即得二子。遂招占相使見二子,相者卜言:“此兒雖端正,別離父母不久。兄號早離,弟名速離?!敝猎珉x七歲、速離五歲時,母親摩那斯羅四大乖違、重病不起。臨命終時,二子環(huán)繞左右,憂悲啼哭。
母付囑云,“世間法爾,生者必滅,譬如駛流,必不久住……明操至道,無過發(fā)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時,欲報四恩,宜須發(fā)心”。又對丈夫長那付囑言,“我今與汝,如車輪,如鳥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愛養(yǎng)不異我生時,曾從佗緣,莫心改變”。言訖閉眼。
父及二子取其遺言,葬死尸還家。梵士憂懷中而作是念,我無力,求佗女為婦,養(yǎng)育稚子。遂取梵士毗羅之女為婦,共養(yǎng)二子。其時舉世饑苦,財谷漸盡,庫藏空無,生活無憑,長那為養(yǎng)妻兒,便將二子托付于妻,獨自前往檀羅山欲取妙果為糧。妻受其托,養(yǎng)育二子如生母,其夫獨往山中而去。二七日后,長那未還,其妻便生異心,作是思惟:“長那若住彼山不來者,我如何養(yǎng)育二子?若采菓雖來,彼愛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
如是思惟已,便告二子,“我汝等養(yǎng)無力。汝父既未還,從此南方近有島,海岸孤絕。岸有甘菓,濱有美草。我與汝等,共往絕島”。便攜二子到絕岸島,對二子言,“汝等二人先下,我在船中料理余糧,次下欲求草菓”。二子下船后,其后母即密令船只駛離還鄉(xiāng)。二子回到島邊,見母不知去向,四處遍尋、高聲呼母、更無應答,二子晝夜悲哭。
兄早離言,“悲母告別離,一去更不來。慈父往檀那羅山,更不還來。后母者置絕島,密還去。如何存身命耶?時憶念生母遺言,我須發(fā)無上道心,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先度他人,然后成佛。若為無父母者,現(xiàn)父母像;若為無師長者,現(xiàn)師長身;若為貧賤者,現(xiàn)富貴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四眾八部,一切隨類,無不現(xiàn)之。愿我常在此島,于十方國,能施安樂。變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隨母生處,不離父生處”。共弟如是發(fā)一百愿,壽終。
父長那從檀那羅山采集鎮(zhèn)頭果回來,先問其二子。后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飲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問子所在,朋友答言,“汝出后,過二七日,后母送置南海絕島,餓死定不疑”。爾時長那嗚呼甚自責,“我往檀那羅山,取甘菓來者,為養(yǎng)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別離悲?先別離難忍,今亦值生別離”。
父不堪任,即尋小船到絕島之濱,四方奔求,唯見白骨一處聚集,衣服散在海濱。知是二子死骨,遂懷衣骨,啼哭發(fā)愿,“愿我度脫諸惡眾生,速成佛道?;蜃兇蟮?,或水火風,或變草木藂林,為眾生作依止?;蜃兾骞仍鲆尜⑸?,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貴賤種形色,無剎不現(xiàn)身”,如是發(fā)五百愿?!坝衷肝页W℃镀攀澜?,說法教化”。發(fā)愿后不食命終,閻浮世界大動,諸天來會,禽獸悲鳴不安,空中散花,供養(yǎng)白骨。
爾時梵士長那,即今釋迦牟尼如來是也;母摩那斯羅者,即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也;兄早離者,即觀世音菩薩是也;弟速離者,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朋友者,即總持自在菩薩是也。昔檀那羅山者,今靈山是也。昔絕島者,今補陀落山是也。
又《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有世界名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xiàn)妙樂,有佛出世,號師子游戲金光王如來。其時有王名勝威,其王與子于八萬四千俱胝歲中,尊重供養(yǎng)師子游戲金光王如來。彼佛世尊,知王深心起凈信已,即為宣說無量印善巧法門,爾時王于一切法而得覺了。
一時勝威王安處禪定,忽然左右二脅生二蓮華,殊妙可愛,于其華中生寶嚴、寶上二童子,跏趺而坐。其王見已,嘆未曾有。彼二童子即與勝威王,同詣師子游戲金光王佛所,頭面各禮佛足,右繞三匝,聽佛開示,其時二童子各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勝威王即今無量光佛,寶嚴童子即今觀自在菩薩,寶上童子即今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俱于師子游戲金光王佛所,首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發(fā)菩提心后,所供養(yǎng)的如來數(shù)量,就連釋迦牟尼佛也不知邊際,過于所有恒河沙數(shù)量之多。這是因為二位大士悉被不思議鎧,具足無量殊勝功德的緣故。
度眾生即身成佛
《大寶積經》《無量壽經》及《大阿彌陀經》云,西方極樂世界佛剎之中,阿彌陀佛于大寶華結跏趺坐,有二菩薩侍立左右,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xiàn)在之事。若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并以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于彼剎中不失現(xiàn)在。
觀音、勢至二菩薩從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后舍壽量,命終轉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國中諸菩薩聲聞,頂中光明各有大小,聲聞眾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唯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智慧威神最為第一,身光常照十方國土、三千大千世界。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無愿不滿。
《悲華經》云,往昔刪提嵐世界劫名陀羅尼,有寶藏如來住世。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世音菩薩為長子不眴,大勢至菩薩為第二太子尼摩。寶藏如來為王及第一太子不眴、第二王子尼摩授記云,“彼王當來過恒河沙數(shù)阿僧祇,始入二恒河沙數(shù)阿僧祇世界,當名安樂。彼無量凈王,于中當?shù)贸煞?,名阿彌陀如來。第一太子不眴,即觀世音。第二王子尼摸,即大勢至”。
其時第二王子尼摩發(fā)愿云,“功德山王佛始初成道,我當先請轉于法輪,隨其說法。所經時節(jié),于其中間行菩薩道。是佛涅槃后,正法滅已,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時,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種種莊嚴。般涅槃后,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無有異……我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久近亦爾,令我得如是一切莊嚴,如光明普至尊積德王如來”。
爾時寶藏佛贊嘆二王子言,“善男子!汝取大處,汝當逮是處。如汝所取,汝善男子!于彼佛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善安隱摩尼積德王如來。以汝善男子取大處故,字汝名大勢至”。
據(jù)《觀音授記經》及《法苑珠林》《凈土論》,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阿彌陀佛正法滅后,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于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勝阿彌陀佛國百千萬億不可為比。普光功德如來涅槃正法滅后,大勢至菩薩即于其國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乃至法住,等無有異。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化彼類即身成佛。
《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云,無量光如來涅槃之后,觀自在菩薩成等正覺,號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世界名眾寶莊嚴。而大勢至菩薩于此法中,隨佛壽量住世久近,承事供養(yǎng)。乃至彼佛入涅槃后,奉持佛法令法久住。至于最后法欲滅時,大勢至菩薩于其剎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號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其佛剎中所有功德莊嚴等事,菩薩大眾皆悉具足。其佛壽命及正法住世,與普明高顯吉祥峰行如來皆悉同等,一切圓滿不增不減。所有得聞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名字者,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念佛心入三摩地
《楞嚴經》有著名的“二十五圓通”,乃諸大菩薩于楞嚴法會上各述其修行成就圓通法門,因時節(jié)因緣成熟,大勢至菩薩遂與同倫五十二菩薩俱從座起,頂禮佛足,自述修行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即被后人尊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往昔恒河沙劫,大勢至菩薩曾相繼值遇十二位如來,這十二位如來皆教導大勢至菩薩同一個法門,即念佛三昧法門。最后一位超日月光佛,即是阿彌陀佛。
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聞法后,嚴謹受教,精進修持,以純凈的念佛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用功念念無間打成一片,性體周遍,圓融無礙。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之五十二階位,最終獲悟圓通、證得無生法忍。
菩薩復自思維,往昔所造無量罪業(yè),不信凈土、謗法毀人,業(yè)因既成,苦果必克,縱百千劫,所作不亡。業(yè)性雖空,果報不失。內懷慚恥,曉夕兢惶。于是躬對圣前,吐露肝膽,五體投地,苦到懺悔。乃發(fā)大愿,于娑婆世界,以阿彌陀佛大愿加被,以本愿力作接引普攝眾生,同修念佛,令所有具足發(fā)心與信愿行的念佛人盡生西方極樂凈土。
念佛圓通不異返聞自性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凈土宗人盛贊為凈宗最上開示,并將其選入《凈土五經》之中。然“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不僅是念佛方便,所謂念佛之“圓通”,同樣是由根入手,引眾生趣入“返聞自性、入流亡所”之根本境地,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不二之圓頓解”。明末以來,于禪凈雙修有深見之祖師多不執(zhí)宗見,而作闡發(fā)。
憨山大師在《楞嚴經通議》中從唯識“見分”義入手,指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關鍵在認識到“妄見本是智光”,念佛圓通是“以念佛破妄見”“轉染見而成凈見”:
“此由見大而入者也。
“唯此見大乃八識之見分也。以迷大圓鏡智而為無明成阿賴耶識,發(fā)起妄見故為見分,以妄見根身器界一切眾生執(zhí)取染污故成穢土。今將返妄歸真,故以念佛攝歸凈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故以念佛為破妄見之要術也,以此妄見本是智光,故大勢所師之佛為無量光。
“此見由迷智變起,故如母之于子也。妄見妄流隨情造業(yè),故如子逃逝。諸佛智愿攝化眾生,故如母憶子。若有返妄歸真之志,則如子憶母也。子母相憶,豈無見面之時?若眾生念念回光返照,無有不見自心之佛也。
‘如染香人’者,以由熏變之力也。故大勢依此見大,攝念佛人皆歸凈土。
‘都攝六根’等者,以妄見根塵念念執(zhí)取,念念成染,造種種業(yè),故臨終見地獄惡相墮落生死。今念佛人于六根門頭一切見聞覺知,純一凈心,唯佛現(xiàn)前,念念成凈,故臨終見佛。故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此正不思議熏變之力,凈土唯心見于此矣。
然見乃生死之本,若參禪則曰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若念佛則轉染見而成凈見。唯一見分有用與不用,此禪凈之分也。”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本“一切唯心造”義,以“立唯心識觀,圓破我法二執(zhí)也”解《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法門,云:
“原此念佛三昧,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文句(藕益大師所著《楞嚴經文句》)開為三種:一唯念自佛,二唯念他佛,三自他俱念。
念自佛者,觀六根之性,全是佛性;念他佛者,俾六根所對,無非自佛之六塵;自他俱念者,則先須開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顯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
今此念佛求生法門,乃自他俱念,立唯心識觀,圓破我法二執(zhí)也。全在了他即自者,乃了知佛是眾生心內之佛,眾生乃佛心內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不二之圓頓解也。若諱言他佛,諱,謂忌諱,則是他見未忘。他見未忘,我見仍在,對自言他故。我見仍在,必專重自佛以為捷近,卻又成我見顛倒,我執(zhí)不空,如何了其法執(zhí)?我法二執(zhí)既不了,如何圓凈四土,圓證三身也。”
藕益大師進一步指出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要在“破眾生以攀緣之識心為自性”,云(見《靈峰宗論》):
“錯不在用攀緣心,在以之為自性,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便成沙饌之喻。若識得攀緣心,本無自性,則能用攀緣,不被攀緣用,所謂家賊難防時,識得不為怨,便合波水之喻。
況勢至一門,本屬根大。意根為主,五根從之,故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意根即第七識,七識無始來,念念執(zhí)我。今以妙觀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換苦瓠,非尋常攀緣心比。尋常眼識緣色,乃至意識緣法,皆順生死法。念佛時,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閑法,離語言道,但可凈念憶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豈念佛心是攀緣邪?且以攀緣六塵增長生死者,轉攀緣慈父,永脫苦輪,亦自不惡,安得一概論邪?
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顯圓常,念性猶屬生滅,非已悟如來藏性者,終不達念性本圓通也。末世學人,鮮登圓解,耳根入道,亦甚難言。儻不能向佛頂前四卷,痛思深義,窮源徹底,則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工夫,畢竟如何理會?圓頓法門,非小根劣智所能擬議。無米索炊,畫空成繪,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開耳?!?/p>
讀《楞嚴》不得甚解者,多循“跡”而比較觀音耳根圓通與勢至念佛圓通法門之高下,妄言“觀音不攝勢至”或“勢至不攝觀音”,明末無異元來禪師曾有教誨破斥二邊:
“耳根以聲塵旋入念佛,以舌上稱揚。然俱屬音,聞出入義別,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揀?云棲判根塵同異,豈可言觀音不攝勢至耶?如論往生行業(yè),亦不取耳根圓通,豈勢至復不攝觀音耶?正所謂打鼓弄琵琶,非以諸法門,跡上較眾圣之所行處也。”
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藕益大師曾述大勢至法王子念佛三昧偈,點出修行不得圓通,終究不在法門之高下,而在“偷心不死”:
服盡軒岐百草丸,阿伽一味信神丹。五宗八教橫羅列,未死偷心孰肯餐。
隨類度化群生感應
大勢至菩薩拯濟群生、心無疲倦,曾化種種行,于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曾說四種利益眾生事,其一者自舍己樂施與眾生,見他受苦如己無異,慈心流惻痛徹骨髓;二者于沒溺處設大橋船,運度眾生無有疲厭;三者于生死海中眾生洄澓,自手牢捉令達彼岸;四者知諸眾生往古來今猶如幻化,雖達此理度人無厭。而自古以來念佛得力者,一心系念,返照自性,多親見極樂凈土,親炙勢至菩薩無邊光明。則大勢至菩薩雖為西方脅侍、第二補處,然與娑婆眾生感應不斷,因緣匪淺。
《景德傳燈錄》載,二十六祖般若鞠多游化東印度時,為國王堅固演說甚深法要,并預言“此國當有圣人而繼于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蜃匝原嬬?,故人謂之“瓔珞童子”。此瓔珞童子游行于閭里度日。若有人問“汝何行急”,即答“汝何行慢”?;騿柡涡?,便曰“與汝同姓”,莫知緣故。
其后堅固王與般若鞠多尊者同車而出,見瓔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般若鞠多尊者又對堅固王言,“此非小圣,大勢至菩薩之應身也”。
遂于其國而行教化。楚石梵琦禪師曾贊曰,“無父無名世混融,若非智眼莫能窮。當知佛國大勢至,即是王都纓絡童。印度不居玄化外,真丹皆在妙心中。他年二子弘吾道,一個西行一個東”。
東晉慧遠大師乃凈土宗之始祖,一生力會般若中觀于凈土修持?!斗鹱娼y(tǒng)紀》載慧遠大師居山修行,圓寂前親睹彌陀接引、勢至圣相:“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凈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覩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p>
又《佛祖統(tǒng)記》載,越國大善寺童行法師,常隨師善輝法師念佛禮拜。一夕夢見有婦人持數(shù)珠賣。童曰,“欲得一串,恨無錢買”。婦曰,“我當與汝,汝可開口”。便以數(shù)珠投口中。童以此事告其師,輝曰,“此是大勢至菩薩授汝念佛三昧也”。
過數(shù)日,童見二大士持華座與之,曰“七日當乘此來生凈土”。童逢人便說,我七日當往生也。至期便忽然自唱言,“菩薩來矣”,即座而化。
隋唐間有智琰法師,一生誦法華至三千部,行三凈業(yè)修十六觀,講法華凈名皆三十遍。觀音玄三十遍。于示疾前,見梵僧手執(zhí)寶瓶曰:“吾無邊光也,卻后凈土稱功德寶王,即我是也”。師謂門人曰:“無邊光大勢至也,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其西歸乎?!奔慈攵ú环?。
憨山大師《年譜》自述十九歲披剃出家后不久于念佛中見大勢至菩薩,從而堅定修行可辦?!赌曜V》云:
“專意參究一事,未得其要。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未幾,一夕夢中見阿彌陀佛,現(xiàn)身立于空中,當日落處,覩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禮,哀戀無已。復愿見觀音、勢至二菩薩,即現(xiàn)半身。自此時時三圣,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辦也?!?/p>
《角虎集》述楚石梵琦禪師住天寧寺時,筑室西偏,專志于凈業(yè),故號“西齋”。其室中置一小床,禪師每日趺坐默觀,見“有大蓮華出現(xiàn),其華莖葉充滿法界;有一如來,相好端嚴坐其上,眉間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臺池沼,行樹欄楯,眾寶間錯。水鳥天樂,皆演苦空無我之法。見觀世音、大勢至在其左右,清凈海眾,前后圍遶,皆得不退轉地。從定而起,返觀觀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p>
大勢至菩薩以勇猛心度化眾生毫無疲厭,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中贊嘆大勢至菩薩云:勢至菩薩難思議,威光普照無邊際。有緣眾生蒙光觸,增長智慧超三界。法界傾搖如轉蓬,化佛云集滿虛空。普勸有緣常憶念,永絕胞胎證六通。
憨山大師偈贊曰:光明色相總非差,頂上天冠百寶華。華里凈含諸佛土,不知誰是主人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