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yīng)篇淺釋:為官十一種惡(五)
為官第十惡: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
知過不改,就是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身口意的錯誤,但并不試圖去改正;知善不為,就是已經(jīng)知道怎樣做是善,但并不去實行;自罪引他,就是自己造下的罪業(yè),事發(fā)之后,誣陷為他人所為。
一個人之所以“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完全是由于內(nèi)在沒有慚愧心所致?!冻晌ㄗR論》中說:“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羞恥過惡為性;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羞恥過惡為性。”也就是說,所謂慚,是指由于自己內(nèi)心崇敬與尊重賢善,對自己犯下的過惡感到羞恥;所謂愧,是指由于害怕被他人知道,對自己所犯下的過惡感到羞恥?!惰べ煹卣摗分姓f,菩薩心生慚愧的境有四種:第一,對于該做的善卻沒有去做,也即知善不為;第二,對于不該做的惡,卻去做了;第三,掩蓋已經(jīng)造下的惡,比如自罪引他;第四,對自己的惡行隨逐不舍,也即知過不改。
沒有慚愧心的人,實際上對斷惡行善已經(jīng)失去了興趣,內(nèi)心沒有任何希求。正因為這樣,所以已經(jīng)變得無可救藥?!抖?guī)教言論》中說:“若于眾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凈物,裸體行走非為恥,然此無愧真羞恥。不凈以水可洗凈,裸體著衣可嚴飾,無愧沐浴不得凈,著上妙衣亦不美。”意思是說,若有人在大眾之中,身上沾染糞便等不凈物,裸體而行走,這樣的事情還不算真正的羞恥,而對斷惡行善沒有任何希求心的無慚無愧才是真正的羞恥,因為身體之上縱然有不凈物,只要用水洗一下就可以變得干凈了,裸體之人只要穿上好看的衣服照樣變得莊嚴起來,而沒有慚愧心的人,即便沐浴,內(nèi)心也不干凈,穿上妙衣也不莊嚴。
在一部佛經(jīng)中,文殊菩薩曾經(jīng)問佛說:“少年造孽,到老修行,可以成佛嗎?”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眻A悟禪師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一個人知過能改,他的德行就會日新月異,這樣的人就是君子之人;而小人對于自己的過惡則會隱藏、粉飾、推在別人頭上,因而惡一直會伴隨著這樣的人。以下是兩則知過能改的公案:
宋朝的司馬溫公,在五歲時,想把一個胡桃的皮剝掉,但是不能成功。婢女就將胡桃泡在熱水之中,等到胡桃皮松軟下來,很容易就剝下來了。這個婢女的哥哥剛好從外面來,問司馬溫公:“誰想出這個好主意,把胡桃皮剝下來的?”司馬溫公說:“是我自己!”他的父親聽到了,很嚴厲地斥責他說:“你這小孩,歲數(shù)還這么小,竟然會說謊!”司馬溫公當時內(nèi)心生起了大慚愧心,一生都小心翼翼,不敢說謊。
宋朝有個人叫徐節(jié),字孝積,初次參見安定先生,身體做得不端正,臉上表情很隨便,安定先生厲聲對他說:“身體要坐端正了,面容不可隨便!”徐節(jié)當時慚愧地說:“身體正直,面容端正,心怎能不正直呢?”自此之后,從來沒有讓自心不正直過。如果有人問他修身立德之要,他就在紙上寫兩個大大的“正直”送給此人。
老子說:“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边@是說“積小成大,聚少成多”的道理。善其實也是如此,不斷地積累善行,自心就會得到凈化,所以善貴乎積。知道什么是善,立即就行動起來,義無反顧地去做。這樣,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就消一分罪業(yè),每天行一件善事,就會增上一分福德。若知善不為,實際上是很愚蠢的事情。以下是兩則知善不為而感受惡報的公案。
周朝的齊桓公有一次路過當時郭氏家族衰亡之后留下的廢墟,問身邊的一個老人:“郭氏因為什么而滅亡?”老人回答他說:“郭氏因為喜歡善、厭惡惡而滅亡!”齊桓公奇怪地問:“喜歡善,厭惡惡,怎么會滅亡呢?”老人回答說:“喜歡善,卻不去實行;厭惡惡,卻不能去斷除——這就是郭氏滅亡的原因!”
過去有個叫唐蘇成的人,性情頑劣,生平?jīng)]有做過一件善事,見到書中教誡人們積德行善的嘉言懿行,就說這些話語與故事都是騙人的。見到他人勤修善事時,就譏笑此人狡猾造作、沽名釣譽。長大之后,身體竟然漸漸縮小,用兩手趴在地上與雙腳一起行走,與狗同吃同睡。這樣過了幾年就死去了。
以下是一則自罪引他的公案:趙業(yè),在賈奕殺一條牛時曾在旁邊觀看。賈奕死掉之后,陰間審問他這條殺牛的罪狀,賈奕推卸責任地說,不是他一人干的,是趙業(yè)唆使他并與他一起干的。于是閻王命令將趙業(yè)拘捕到陰間來核對,趙業(yè)竟然說不出話來。忽然之間,在他們面前出現(xiàn)一面圓圓的鏡子,直徑有一丈多,懸在空中。他們在這面鏡子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賈奕當時用刀殺牛的場景,而趙業(yè)躲在門后,內(nèi)心有不忍的樣子。到了這時,賈奕不得不全部認罪,而趙業(yè)則被送還陽間。佛經(jīng)中說,人在死亡時,一生所做的善惡事,會一時俱現(xiàn),不會有絲毫差錯;善事則會帶來喜悅,惡事則會造成痛苦與后悔。所以,在自心這個明鏡之前,自己所作的惡業(yè)根本無法推在別人頭上,自己所作的善業(yè)別人也搶不走。總之,無論如何,應(yīng)當下定決心斷惡行善。
為官第十一惡:壅塞方術(shù),訕謗圣賢,侵凌道德。
方術(shù),是指如醫(yī)藥、播種、養(yǎng)殖、制造等各行各業(yè)的工巧技藝;壅塞,即阻塞,使不得流行;壅塞方術(shù),即阻礙對世間有益的方術(shù)流行。訕,是指侮辱;謗,是指誹謗;訕謗圣賢,是指對圣賢及其所說的道理,進行侮辱與誹謗。侵,侵犯之意;凌,欺凌之意;侵凌道德,是指侵犯與欺凌有道德的人。
依靠方術(shù)技藝等,世人可以獲得暫時的安樂;依靠圣賢所傳授的道理,人們可以獲得究竟的安樂;依靠有道德的人住世,人們可以學他們的樣子,修身立德,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F(xiàn)在對世間人所依賴的這三個安樂因進行阻礙與摧毀,其惡甚大,因為他們摧毀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安樂,而是整個世間人安樂的所依。
明朝的李卓吾,喜歡誹謗圣賢,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二人語”來譏笑儒家圣賢,原文是這樣的:“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乙:然自羲皇而下,盡燃燭而行耶!”這樣從孔子誹謗到孟子,最后到程朱子,對儒家圣賢一一都加以誹謗。后來,李卓吾因為犯法死于獄中。
高之綬,自以為高明,性情桀驁不馴,不信佛法,并對佛法詆毀備至。曾經(jīng)用《法華經(jīng)》來糊墻壁。有人送他一尊玉佛,他說:“這可以制作手鐲”,于是讓工匠鋸開,做了十枚手鐲。后來,高之綬因目空一切,嘲笑朝廷政令,皇帝命令刑部審問他,將其腰斬于市。
國清禪師曾在某地云游說法,一官員向來不信佛,居然將國清禪師捆綁起來打了二十杖。當晚,該官員在夢中見到他的亡父,哭泣著對他發(fā)火:“你怎敢侮辱禪師,閻王打了我二十鐵鞭,還削掉了你的官職?!辈痪?,該官員果然被罷官。
過去有個叫于崇德的人,二十歲時進入學校學習。性格邪僻,凡是周圍讀書人中有道德而被人們所尊崇的人,他一定去當面挑戰(zhàn),肆意凌辱詆毀。一夜忽然見到一神靈對他說:“你想著各種辦法侵凌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來去掉你的智慧?!闭f完,用刀一砍,于崇德昏迷倒地,后來漸漸蘇醒,醒來后竟然變成了白癡,幾年后就去世了。
摘自《太上感應(yīng)篇淺釋》(明如居士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