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陳士強教授:《唐高僧傳》新證

入門知識 2023-08-21 11:01

陳士強教授:《唐高僧傳》新證

陳士強

《唐高僧傳》,又名《續(xù)高僧傳》,唐西名寺沙門道宣撰。

載于麗藏“左”至“明”函、宋藏“內(nèi)”至“承”函、元藏“內(nèi)”至“承”函、明南藏“轂”至“世”函、明北藏“佐”至“衡”函、清藏“鄉(xiāng)”至“八”函、頻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麗藏、大正藏、頻帙藏作“三十卷”,宋、元藏作“三十一卷”,明、清藏作“四十卷”。道宣在《大唐內(nèi)典錄)卷五自錄此書,云二部三十卷”,故知原書為三十卷。

道宣(596-667),俗姓錢,丹徒(今屬江蘇)人,一說長城(治所在今浙江長安)人。十五歲依智滪律師受業(yè),誦習諸經(jīng),次年于日嚴道場一隋煬帝時稱“寺”為“道場二正式落發(fā)出家。隋大業(yè)(605-671)中,從智首律師受具足戒,唐武德(618—626)中,又依智首學習戒律。初居終南山白泉寺,后遷崇義寺、豐德寺,與處士孫思邈結(jié)林下之交。及西明寺建成,應詔充任上座。玄奘從西域取經(jīng)回國后,又隨從參與譯經(jīng)。著作見存的尚有…《釋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論衡》、《廣弘明集》、《集神州三寶感通錄》、《釋迦氏譜》、《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及《疏》、《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比丘尼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舍衛(wèi)國只洹寺圖經(jīng)》、《關(guān)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jīng)》、《律相感通傳》、盒里處輕重儀》、《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等。已佚的有:《圣跡見在圖贊》、《佛化東漸圖贊》、《法門文記》等。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四有傳。

《唐高僧傳》書首有道宣自序,說:

“昔梁金陵釋寶唱撰《名僧傳》,會稽釋惠皎撰《高僧

傳》,創(chuàng)發(fā)異部,品藻恒流,詳核可觀,華質(zhì)有據(jù)。而緝裒

吳越,敘略魏燕,良以博觀未周,故得隨聞成采。加以有梁

之盛,明德云繁,薄傳三五,數(shù)非通敏,斯則同世相侮,事

積由來。中原隱括,未傳簡錄。時無雅瞻,誰為譜之?致使

歷代高風,颯焉終古?!裼嗨?,恐墜接前緒,故不獲

己而陳之。或博咨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日舒之,或討隹

誰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昔,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

其志行,舉其器略,言約繁簡,事通野素,足以紹胤前頁,

允許后聽。始距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

載。包括岳瀆,歷訪華夷,正傳三百四十人(宋元明本作“三

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年。”《大正藏》第五十卷,第

425頁中)

然而,今傳各種版本的《唐高僧傳》所收人物的截止年限及人數(shù),與上面所述有很大的出入。以《大正藏》本(底本為麗藏本)為例,卷四《玄奘傳》有“今上嗣藤,素所珍敬,追人優(yōu)問,禮殊恒秩。永微三年,請造梵本經(jīng)臺,蒙敕賜物,尋得成就?!?第457頁上)這里的“今上”,顯然是指唐高宗,“永徽”是他的年號。傳中敘述的玄奘在顯慶、龍朔年間的活動,轔德元年玄奘卒時的情形,也發(fā)生在高宗朝。此外,同卷的那提卒于龍朔三年;卷十三的慧壁(又作“璧”)于貞觀之末猶在;卷十五的道洪卒于貞觀末,義褒卒于龍朔元年;卷二十的智碇卒于貞觀二十二年;卷二十九的智通卒于貞觀二十三年,都是貞觀十九年以后的事。

以《明藏》本為例,卷二十五的道唯卒于永徽四年,支爽卒于永徽三年,惠仙卒于永徽六年,惠寬卒于永徽四年,僧倫卒于貞觀二十三年,靜之卒于顯慶五年,智巖卒于永徽五年;卷二十六的善伏卒于顯慶五年,法融卒于顯慶二年,惠方卒于貞觀二十一年,道信卒于永徽二年:卷二十八的明導在麟德元年仍在世,《曇光傳》中有“今麟德二年,東都講說,師資導達,稱所善焉”之語。

所有這一切均表明,今傅的《唐高僧傳》已非道宣自序中所說的那個本子?!疤曝懹^十有九年”,當是指此書原本的撰成時間,之后又有增補,最后之載止時間是麟德二年(655),與初成之時相

檢《內(nèi)典錄》卷五,道宣在著錄《續(xù)高僧傳》(即《唐高僧傳》)之后,又著錄了《后集續(xù)高僧傳》十卷(《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也作了刊載)。而到智升作《開元釋教錄》時,已不見《后集》,故他稱“尋本未獲”(見卷八)。今本《唐高僧傳》所收的卒于貞觀十九年以后的僧人的傳記,無論是結(jié)構(gòu)內(nèi)容,還是用詞遣句,均與卒于貞觀十九年以前的僧人的傳記珠連璧合,呵成一氣,可以肯定它們同樣是道宣的手筆。故智升之所以不見有《后集續(xù)高僧傳》行世,是因為它早已合入《續(xù)高僧傳》,并仍作三十卷的緣故。唐道世作《法苑珠林》,引用《唐高僧傳》有數(shù)十處,其中也有卒于貞觀十九年以后的僧人,如卷六十五引智聰,皆謂出于《唐高僧傳》?!斗ㄔ分榱帧纷饔诳傉略?668),離道宣的卒年干封二年(667)僅隔一年。這說明《續(xù)高僧傳》與《后集續(xù)高僧傳》在道宣在世之時,已經(jīng)合并。合并者極可能是道宣本人。

因此,今本《唐高僧傳》所收的僧人,上始梁初,下迄唐麟德二年(665),其實際人數(shù)多于道宣在書序中說的數(shù)字。據(jù)卷目統(tǒng)計,麗藏本所收,正傳四百一十四人,附見二百二人;明藏本所收,正傳四百八十五人,附見二百九人。

《唐高僧傅》大體上采用《梁高僧傳》(又稱全局僧傳》)的分類法,也分為十科。每科的漂題上都加上“篇—字,故又稱十篇:一、譯經(jīng)篇一卷一至卷四一;二、義解篇(卷五至卷十五);三、習禪篇(卷十六至卷二十);四、明律篇(卷二十一、卷二十二);五、護法篇(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六、感通篇(卷二十五、卷二十六);七、遺身篇(卷二十七);八、講誦篇(卷二十八);九、興福篇(卷二十九);十、雜科聲德篇(卷三十)。

道宣認為,“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隨篇擬倫”(見序)也就是說,根據(jù)僧人最突出的德業(yè),將他選編在某一科。并因承《梁高僧傳》的軌范,在每科之末設《論》,“搜擢源派,割析憲章,組織詞令,琢磨行業(yè)”。(同上)書末有后語。

《唐高僧傳》的科目與《梁高僧傳》不同的地方在于:將《梁高僧傳》中的“神異”改為“感通”,從排列次序的第三位,移至第六位:將“亡身”改為“遺身”,從排列次序的第六位,移至第七位;將“誦經(jīng)”改為“讀誦”;將“經(jīng)師”、“唱導”合成“雜種聲德”;新增“護法”一種。

從篇次而言,這就突出了譯經(jīng)、義解、習禪、明律、護法五種的地位。從篇題而論,將“亡身”改為“遺身”,辭句顯得委婉;“誦經(jīng)”改為千讀誦”,文題顯得貼切。而改“神異”為“感通”,合“經(jīng)師”、“唱導”為“雜科聲德”,既擴大了一科的范圍,又深化了一科的主題。《唐高僧傳》卷二十六“感通篇論”說:“圣人之為利也,權(quán)巧眾途,示威雄以攝生。為敦初信,現(xiàn)光明而授物。情在悟宗?!谭笙峦粒舜穗y弘。先以威權(quán)動之,后以言聲導之,轉(zhuǎn)發(fā)信然,所以開萌漸也”。(第677頁上、中)這就點出了對騰虛顯奇、飛光吐瑞等神力變化以及種種感應事跡的渲染,與勸引世人奉佛之間的關(guān)系。

至于為何要將“經(jīng)師”、“唱導”合為“雜種”,又稱“聲德”。作者解釋說:“利物之廣,在務為高。忍界所尊,惟聲通解。且自聲之為傳,其流雜焉?!?jīng)師為德,本實以聲揉文,將使聽者神開因聲,以從回向,頃世皆其旨”。(卷三十“雜種聲德篇論”,第705頁下)也就是說,經(jīng)師、唱導都是以聲糅文,開悟聽者的,其聲也是一種德行。

贊寧在《宋高僧傳》中評論“感通”、“雜種聲德”的意義說:

“昔梁慧皎為傳,創(chuàng)立“神異”一科,此唯該攝究極位之

賢圣也?;蛸Y次徽祥,階降奇特,當收不盡,固有所缺然。

及乎宣(道宣)師不相沿襲,乃厘革為“感通”,蓋取諸感而遂

通,通則智,性修則感,歟(與)果乃通也。核斯理長,無不

包括,亦猶班固增加九流,變“書”為“志”同也?!?卷二十二

“感通篇論”,《大正藏》第五十卷,第854頁中)

“昔《梁傳》(指《梁高僧傳》)中立篇第十曰“唱導”也,蓋

取諸經(jīng)中此諸菩薩皆唱導之首之義也。唱者固必有和乎?導

者固必有達者。終南山釋氏(指道宣)觀覽此題,得在乎歌贊

表宣,失在乎兼才別德也。……于是建立雜篇,包藏眾德。

何止聲表,無所不容”。(卷三十“雜科鑿德篇論”,同上,第

899頁中)

而《唐高僧傳》所新增的“護法”一種,則旨在“樹已崩之正綱”(本書卷二十四“護法篇論”,第640頁上)這是因為在佛教的傳布過程中,雖然它受到歷代王朝中的絕大多數(shù)皇帝的膺奉護持,其勢隆隆直上,但也一直存在著與儒、道兩種不同的勢力的矛盾和斗爭,這種矛盾有時平緩,有時激化。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傾向至關(guān)重要。北魏太武帝因敦信道教而焚破經(jīng)像,坑殺沙門。北周武帝因推重儒術(shù)而蕩除寺觀,禁斷佛道。此外,即使在信奉佛教的皇帝中間,也有程度的深淺之分。有的帝王雖然篤好佛法,但有時出于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或者受社會與論的影響,也會對佛教的活動作出某種限制或規(guī)定,如隋煬帝曾令沙門致敬王者,唐高租曾下令紹淘汰僧尼。從南北朝至唐代,帝王還往往召儒、沙門、道士辯論三教優(yōu)劣,尤其是佛道的先后、淺深、同異。在諸如此類涉及佛教命運的時刻,能抗聲對辯,維護佛法的人,便成了新增的“護法”科收錄的對象。這在北魏有曇無最,北齊有曇顯,北固有靜藹、道安、僧匡,隋有僧猛,唐有明瞻、慧乘、智實、法琳、慧藏等。此科的性質(zhì)與道宣的另一部著作《集古今佛道論衡)是相同的。

《唐高僧傳》征采周富,敘載詳瞻,筆力縱放,詞句綺麗,居諸部僧人總傳之首。

作者在書末的后語中說,自梁以后,僧史荒蕪,高行明德,湮沒無紀,使人撫心痛惜?!肮十敾沼胁傩校捎脦熌?,即須綴筆,更廣其類”(卷三十,第707頁上)根據(jù)這個原則,他對《梁高僧傳》加以補苴增賡。有《梁高僧傳》出于“同世相侮”的緣故,具操行并在成書之前去世而未被選錄的梁代僧人。有卷五的法申、僧韶、法護、智欣、法令,卷”(的慧韶、僧密、曇準、道超、僧喬、慧開等是也;有《梁高僧傳》由于南北阻隔的原因,未能獲悉的北魏僧人,如卷七的道寵,卷十六的佛陀禪師是也;有《梁高僧傳》由于知之不詳,僅作附見,而道宣搜得資料,緝成正傳的北魏僧人,如卷六的道登,原是《梁高僧傳》卷八《僧淵傳》的附見,僅有“道登善《涅槃》、《法華》,并為魏主元宏所重,馳名魏國”十九字,而在道宣書中則近三百字。

在彌補《梁高僧傳》的缺漏之后,道宣還利用其時天下一統(tǒng)的有利條件,仰托周訪,務盡搜揚,將自梁至唐初的南北僧人中的高行者羅括入書。尤其是義解篇,雖為十篇之一,但卷數(shù)達十一卷,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還鄉(xiāng),載錄僧人最多,其中很多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如卷五的梁揚都莊嚴寺僧曼、光宅寺法云、鐘山開善寺智藏、研習《成實》,敷講開解,騰譽當時,被稱為梁代三大法師;卷六的東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曇鸞,依奉《觀經(jīng)》,專修凈業(yè),為后世凈土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卷七的陳揚都興皇寺法朗,受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采賾幽微,微發(fā)詞致,使“三論”之學盛傳于江表、河北。東魏鄴下道寵,原在洛陽時從菩提流支受學《十地經(jīng)論》,在道北教牢宜等四人,而慧光從勒那摩提受同論,在道南教法上等十人,地論學派中的南道、北道二系,當、現(xiàn)兩說自此而起;卷八的隋京師廷興寺曇延著《涅槃義疏》十五卷,并《寶性》、《勝鬘》、《仁王》等疏,為有名的涅槃學者。凈影寺慧遠,師事法上,著疏屬詞,其《大乘義章》十四卷,被譽為“佛法綱要盡于此焉”(見本傳);卷九的隋相州空渲寺靈裕,拔思胸襟,理相兼通,著《佛法東行記》、《譯經(jīng)體式》、《齊代三寶記》、《僧制》及疏記論序等五十余種,馳名一代。大興善這場僧粲,工難問,善博尋,著有《十種大乘論》等,為隋代佛教義學二十五眾的第一摩訶衍匠;卷十的隋彭城崇圣道場崇嵩,精融《攝論》、《俱舍蘭一部,所撰章疏,大行于世;卷十一的唐京師廷興寺吉藏是三論宗的創(chuàng)始人,等等。

此外,譯經(jīng)篇中的菩提流支、真諦(以上卷一)、彥琮(卷二)、玄奘(卷四);習禪篇中的菩提達摩、僧可、僧稠、信行(以上卷十六)、意思、智贛(以上卷十七)、灌頂(卷十九)、道綽(卷二十);明律篇中的慧光、洪遵(以上卷二十一)、智首、法礪(以上卷二十二);感通篇中的法順及附見智嚴(以上卷二十五)等,或是譯經(jīng)大師,或是一種名匠,或是一宗祖師,對佛教的發(fā)展起過重要的作用。他們有代表性,有影響力,佛教義學的演進和繁榮與他們的活動是分不開的。其中,有的僧人是作者著書時仍在世而被遴選人列的,如卷三的慧凈,傳稱“今春秋六十有八,聲聞轉(zhuǎn)高,心疾時動”。(第446頁中)雖說慧凈有病,但當時還活著。又如卷十五的慧休,傳稱“至今十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見住慈潤(寺),爽健如前”。(第545頁上)雖然所載的在世的高僧僅數(shù)人,但已打破了《梁高僧傳》不錄生存之人的舊例。

《唐高僧傳》不僅搜集的僧人面廣,而且由于作者鉤秸考索,敘載也十分詳悉。每傳的平均字數(shù),為諸部僧人總傅最多的;不少傳記有數(shù)千字,如彥琮、慧凈、靈裕、僧稠、意思、智顛等傳,最長的是玄奘傳,約二萬字。這在不將句逗算字數(shù)的古代,是相當長的。作者吸取了《名僧傳》寫作的長處,在傳紀中既記僧人的生平履歷,又記他的學識著述,從而形成了《唐高僧傳》內(nèi)容上的一大優(yōu)點。如:

東晉釋道安曾在《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jīng)鈔序》中,對自后漢開始的譯經(jīng)事業(yè)進行總結(jié),詳梵典之難易,詮譯人之得失,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五種不合胡本佛經(jīng)執(zhí)式,然而于意無礙的變通譯法)、“三不易”(三種不易傳譯的情況)的譯經(jīng)理論(載《出三藏記集》卷八),對后世的佛典傳譯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隋東都上林園翻經(jīng)館沙門彥琮,久參譯事,妙體梵文,前后譯經(jīng)二十三部一百許卷,并將《舍利瑞應圖經(jīng)》、《國家祥瑞錄》,從漢文譯成梵文,使傳天竺。他對道安的譯經(jīng)理論十分推崇,曾撰《辯正論》評論“五失本”、“三不易”之說,又根據(jù)自己的譯經(jīng)實踐,對翻譯的體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部重要的有關(guān)翻譯理論的專著已不傳于世,但由于《唐高僧傳》在《彥琮傳》中長段轉(zhuǎn)錄了該書的主要論點,才使它避免湮沒。于中可知,彥琮在論中曾從十方面對道安的理論進行補充:

“安(道安)之所述,大啟玄門,其間曲細,猶或未盡。

更憑正文,助光遺跡,精開要例,則有十條字聲。一句韻,

二問答,三名義,四經(jīng)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

業(yè),九異本,十各疏其相”。(卷二,第438頁下)

他主張直譯,譯文樸質(zhì)信達,以求符合原旨:

意者寧貴仆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儻見淳質(zhì),請勿嫌

怪”。(同上,第439頁上)

特別是論述譯師應具德才的“八備”之說,實為翻譯理論中的卓見高識:

“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悼久時,其備一也;將踐覺

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筌曉三藏,義貫兩

乘,不苦暗滯,其備三也;旁涉壇史,工綴典詞,不過魯

拙,其備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zhí),其備五

也;沈于道術(shù),澹于名利,不欲高街,其備六也;要識梵

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其備七也;薄閱《蒼》《雅》,粗諳

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八者備矣,方是得人”。(第439

頁上)

又如,北周長安崇華寺沙門慧善,幼年出家,善法勝的《阿毗曇心論》。他曾寫過一部書,名《散花論》。此書亦已不存,光從書名也難揣度究竟講的是甚么?聿賴《唐高僧傳》卷八本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善一慧善一以《大智度論》每引小乘相證成義,故依文次

第,散釋精理,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花繽紛而散亂,

故著斯文名《散花論》也”。(第486頁下)

讀了此文,方悟《散花論》原是順依《大智度論》的次第,有選擇地闡釋其中的一些重要論點的書。

再如,被后人推為禪宗東土始祖的菩提達摩,在世時并無多大聲望,所以他的事跡流傳到唐初也不多?!独m(xù)高僧傳》本傳只是說,他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初達宋(劉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北瑰),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第551頁下)弟子見于本傳的僅有道育、慧可(又名“僧可”),見于他書的也不過僧副、曇林、尼總持三人而已。然而,達摩的禪法經(jīng)幾代的傳授,漸流天下,六租慧能以后,更演成一大宗派。隨著禪宗勢力的興盛,有關(guān)達摩的言論和事跡被大量地編述出來,與他的原始面貌相距甚遠。而據(jù)《唐高僧傳》的記載,達摩之學是”二入四行”的禪法。“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敖褰涛蜃冢钚藕徽嫘?,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栘,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卷十六,第551頁下)理入”,屬于教理的思考,“行人”屬于禪法的修持,包括“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傳中均有解說。道宣撰書之時,禪宗尚未真正形成宗派,傳法定宗之爭也未露端倪,而且所錄出自與達摩有接觸的曇林二作“琳二的《略辦大乘人道四行》,這就顯得可信而接近于事實。

與傳記本文敘載之詳瞻相襯映的是,《唐高僧傳》各篇之論,撮示一種指歸,溯沿佛學源流,評議人物史事,內(nèi)容也相當豐富。如“明律篇論”中,作者認為律藏初通東夏時,薩婆多部的《十誦律》弘持最廣。曇無德部的《四分律》雖漸翻在姚秦,但創(chuàng)敷于北魏,自此之后,逐漸轉(zhuǎn)盛,“今則混一唐統(tǒng),普行《四分》之宗”。(卷二十二,第602頁下)這中間是怎樣發(fā)展過來的呢?作者寫道:

“自初開律,釋師號法聰,元魏孝文北臺揚緒,口以傳

授,時所榮之。沙門道覆,即紹聰(法聰)緒,纜疏六卷,但

是長科,至于義舉,未聞于世?!耗R初,慧光宅世,

宗匠跋陀(佛陀扇多),師表弘理,再造文疏,廣分街術(shù),學

聲學望,連布若云峰。行光德光,榮曜齊日月。每一披閱,

坐列千僧,竟鼓清言,人分異辯,勒成卷帙,通號命

家?!性?道云)、暉(道暉)、愿(法愿)三宗律師,躡踵

傳燈,各題聲教。云(道云)則命初作疏九卷,被時流誼,門

人備高東夏。暉(道暉)次出疏,略云(道云)二軸(即七卷),

要約誠美,蹊徑少乖。得在略文,失于開授?!陉柗?/p>

愿,眄視兩家(指道云、道暉),更開甍穴,裝作抄疏,不減

于前。禪禮核于律文,是非格于事相,存乎專附,頓滯幽

通,化行并塞,故其然也。其余律匠,理(洪理)、洪(道

洪)、隱(曇隱)、樂(道樂)、遵(洪遵)、深、廷等,或陶冶

鄭魏,或開強燕趙,或?qū)н_周秦,或揚塵齊魯,莫不同師云

(道云)之術(shù),齊駑當時。雖出鈔記,略可言矣。而遵(洪遵)

開業(yè)關(guān)中,盛宗帝里,經(jīng)律雙授,其功可高。……智首律師

講授,宗系誠廣,探索彌深”。(卷二十二,第620頁下第621頁

上)

道宣即是智首的弟子,他繼承智首的遺范,廣事弘揚,創(chuàng)立了依奉《四分律》的南山律宗。

類似這樣有關(guān)佛學的某一領域漸進嬗度的歷史蹤跡,以及相關(guān)情況的論述,也見之于其他各篇之論,文多不載。這些綜貫一種內(nèi)容的“論”,不僅筆鋒馳騁,論創(chuàng)縱橫,而且文詞錦繡,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

《唐高僧傳》的不足之處有:

l、有的人物歸類不甚恰當。如唐代的道綽是在玄中寺看到記載北瑰曇鸞事跡的碑文,受到觸動,從而專修凈土法門的。他與曇鸞雖無直接的師資傳授關(guān)系,但卻是曇鸞思想的紹續(xù)者。所以,后人推曇鸞為凈土宗初祖,道綽為二租。而善導是在西河遇道綽以后,守遵崇凈土,稱名念佛的,他是道綽的弟子,凈土宗三祖。然而,此書將此同一類型的三人,分別歸人三科。曇鸞在義解篇,道綽在習禪篇,善導在遺身篇。并且是在卷二十七《會通傳》中敘述善導的事跡,在卷目上未注其為“附見”,又有遺漏之失。另外,將華嚴宗初祖法順和二祖智儼編在感通篇,著力渲染法順令蟲栘徙,使水斷流等神異之跡,亦墮失當。

2、對有的人物和著作考辨未周。如卷一《菩提流支傳》中附見“覺定”,覺定是“佛陀扇多”的意譯,也是北天竺僧,從北魏正光元年(520),至東魏元象二年(539),于洛陽白馬寺和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陀羅尼經(jīng)》等十部。而卷十六,又有《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雖然文中只字未提他的全名及譯經(jīng)事,但傳中提到他度慧光出家,又令弟子道房度僧稠,考之史料,此人即是佛陀扇多,顯然,道宣誤認為有佛陀與佛陀扇多二人了。又,道宣謂曇鸞撰《安樂集》兩卷,道綽著《凈土宗論》兩卷。而傳世的是道綽撰的《安樂集》,曇鸞撰的著作中并無《安樂集》,倒有《略論安樂凈土義》,頓似《凈土論》的略稱。故很有可能是道宣把書名搞錯了。

3、《《唐高僧傳》只有附于各卷之首的卷目,沒有總目,檢索不便。有時又過分講究詞藻,而影響敘述的信實性。

摘自《內(nèi)明》第218期

更新于:2023-08-21 11:01

評論

国奴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被下药强奷到舒服的视频| 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在线| 大鸡巴操淫逼视频| 国产操小骚逼视频| 为什么搜索不到裸体| 美国大鸡巴操逼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大黑屌狂操骚逼视频| 国产大码丝袜老熟女av| 一区亚洲免费二区| 亚洲精品自拍偷拍| 欧美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五月激情综合去干网| 国产欧美洲中文字幕床上| 亚洲精品自拍偷拍第一页| 免费的黄片很很操|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大黑屌后入骚妇屁股| 波多野吉衣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播放|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中文字幕在线看国产一区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日韩一级视频| 日国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男人天堂av在线免费看| 骚片视频在线观看| 92婷婷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碰碰现在自| 夜夜38亚洲综合网| 欧美大鸡巴捅骚逼吃| 国产亂倫近親相姦|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女生小穴色色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的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成人黄色精品久久app| 美国毛片亚洲社区成人看| 成年女人永久看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