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人生:紅塵的真面目是什么?如何看破紅塵?
家道中落、工作受挫、情場失意,生活總是起起伏伏,小說如此編,電視如此演,而自己的生活竟也這般純屬巧合!
想到這里,小明捂著飽經(jīng)滄桑的心來到法師跟前:大師!我已看破紅塵!請您動手吧!
只聽大師緩緩問到:紅塵滾滾,你真的看破了嗎?
紅塵滾滾,緣淺緣深,生活中不少人因為種種緣起緣滅的無常示現(xiàn)而飽受煩惱,在歷經(jīng)一番無果的抗爭后,便選擇在朋友圈看破紅塵,開啟佛系生活。然而紅塵究竟為何物?看破紅塵是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還是通達解脫的大道?本期講堂,我們來聊聊紅塵的真面目。問世間,紅塵為何物?
紅塵的真面目是什么?
一時的飛塵
紅塵,這一當紅佛系用語其實并非出自佛教,而是起源于詩詞歌賦。
東漢年間,當班固站在長安的高閣之上,看到城內(nèi)三條廣路、十二通門、近千里弄間,人流往來,車馬不息,卷起西北特有的黃土,染上落日的余暉,一時煙云無二
于是,他在描寫長安的賦中又添上一筆紅塵四合,煙云相連。而紅塵也就有了第一個釋義,那是落日時分,染著夕陽色彩的飛揚塵土。
一時的人世
而與之相比,我們其實更熟悉的是南朝以后對紅塵的另一種解釋,那是記憶的旋律,是人世的繁華: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因此古人所說的看破紅塵,往往指厭倦了人世繁華,轉(zhuǎn)向宗教或山林,以尋求身心的安寧與解脫。
然而,佛教所說的看破紅塵其實與它并不是同一個概念,與如今許多人為了躲避現(xiàn)實的戲說更是截然不同,那佛教是如何看待紅塵,又是如何看破紅塵的呢?
塵本不紅
嚴格來說,佛法并無紅塵或看破紅塵一說,相對的,佛法只講六塵,什么是六塵呢?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huán)境。
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nèi)境。我們的六根就像那一粒粒紅塵,本來清凈卻因外境而染著,因染著而造業(yè)。我們無法改變外境,但卻可以改變自身,而改變的過程,便是看破的過程。
如何看破紅塵?
看破紅塵,并不意為著要歸隱山林、消極避世、或是安心做一條咸魚,而是要我們透過這個繁華世間,透過種種煩惱,觀照到清凈的本質(zhì),從而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為人處世。
無相禪師曾在行腳途中感到口渴,便向路遇踩水車的青年討水喝,有了下述對話:
禪師,待我看破紅塵,我要尋一處隱居,參禪打坐,遠離塵囂。
何時看破?
等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
你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浸水中,或脫離水面會如何呢?
全浸于水,會被急流沖走;完全離水又車不上水。
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五欲的潮流沖走;純?nèi)怀鍪?,自命清高,也只能空轉(zhuǎn)不前。
所以禪宗才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隱來隱去,都在外境的六塵中,若心有所執(zhí),身有所系,何處不紅塵?又如何能看破?
如果安定身心、心無掛礙,處處皆凈土,又哪里有紅塵可看破?世間本就無紅塵,自然無法看破,我們看不破的,是自己動蕩飄搖的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