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我們信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佛教中的皈依為:皈向、依靠、救度之義。我們崇奉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收,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響馬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聰明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以前、未來、現(xiàn)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事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是以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F(xiàn)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jīng)、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注解、語錄,是指導(dǎo)我們?nèi)艉涡扌卸冶仨毿扌械囊罍省?/font>
所謂僧寶是斧正在修學佛法,并且協(xié)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墒鞘ド钠兴_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熟悉;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是以,以人世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間。
僧寶是師長教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fā)明及發(fā)明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無缺,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通俗人認干爹、拜乳母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于學生到黌舍注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注冊之后,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黌舍的學生,黌舍也接收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wù),黌舍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典禮異常重要;又像夫妻娶親,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jīng)由宣誓和監(jiān)誓等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假如不經(jīng)由皈依三寶的典禮,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然則未經(jīng)皈依三寶典禮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遲疑、遲疑,碰到緊要關(guān)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言、順手牽羊等的惡業(yè)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備于未然。假如皈依三寶后,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小心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常識的鼓勵、督促、規(guī)勸,所以,在人格的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邑進入正軌和常軌。
為什么要皈依
關(guān)于為什么要皈依,從四個方面來介紹:第一、什么叫做皈依。第二、為什么要皈依。第三、皈依的對象需要具備哪些前提。第四、若何獲得皈依,也就是若何成為一個佛學生。第五、皈依之后要做什么。
第一、什么叫做皈依?
皈是回歸,就像一個孩子迷失了偏向,回歸到自己的家園,回歸到正路上,回歸到自己父母的懷抱。 依是依靠、依附。回歸之后,我們就有了家園,這是我們的依靠,可以在那里安居樂業(yè)。我們的親人就值得我們?nèi)ヒ揽?,他們也是我們的靠山?/font>
假如我們是彌陀的孩子,而一向在外流浪流浪,就永遠沒有依靠,因為在極樂故土之外,人是陌生的人,情況也是陌生的情況,可謂背井離鄉(xiāng),人生地不熟,就只能在外面風餐露宿。所以,我們要想有一個依靠,必須要先皈回歸。
佛陀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他具有大慈悲,所以,我們要回歸到佛陀的懷抱。
以往,沒有進修佛法,所以我們的思惟是缺點的、行為是缺點的、說話是缺點的,就走上一條邪道、不歸之路?,F(xiàn)在,經(jīng)由過程皈依法,就讓我們回歸到正道之中。
僧,又叫和合眾,有親近的意思?;貧w到正路上今后,我們一小我,沒走過這條途徑,會孤單、會孤獨、會害怕,所以,就需要結(jié)伴而行,僧就是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助伴。
第二、為什么要皈依?
比如,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無依無靠的,這個時刻,他人道中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能力向別人求救的能力。所以,孩子餓的時刻、冷的時刻,他會哭??蘼暰褪呛艟取⑶缶鹊囊环N聲音。這個時刻,母親可以做為他的依靠。
等孩子慢慢成大了,要讀書。前人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在這個世間,無論學常識、技巧,照樣學道德,靠自己是無法成才的。假如沒有常識技能等,在這個世間是無法生計的。一個農(nóng)民不是生成就會種地的,一個工人也不是生成就會制造產(chǎn)品的,一個商人也不是生成就會經(jīng)商的,這些都需要進修。想進修這些,自己沒辦法,甚至父母也沒辦法,就要找?guī)熼L教師。這時,師長教師是他的依靠處。
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比如會有仇敵要謀殺我,我們自己無法保護自己的時刻就會靠親戚、靠同伙、甚至靠長官,靠政府,靠司法,其實,這也是尋找皈依處。
生病的時刻,我們無法擺脫這種病苦熬煎,就要尋找醫(yī)生。這時,醫(yī)生是依靠處,是皈依處。
有些人被鬼神附體,異??喑_@時,醫(yī)生也解決不了,一般的師長教師也解決不了,科學家也解決不了,經(jīng)由過程找神婆、神漢跳大神,也可以來解決。這種工作古今中外都有。
一般的世間男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男的會找妻子,女的會找丈夫。他(她)一小我沒辦法自力的生活、生計下去。這時,女的要嫁一個丈夫做為依靠。相對而言,女性是弱勢群體,她的這種找依靠處,找歸屬的心態(tài)會加倍強烈一些。漢子則表現(xiàn)得自力一些,但他對女性也有依附。所以,很多男性到了一定年紀也會去找妻子,甚至喪偶之后,他也會異常悲痛。
平生中,會有很多很多這樣的、那樣的問題,當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刻,就需要向別人尋求贊助,這也是一種求皈依的行為。
千百年來,人類不懈的進行各種的探索、追求,都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有很多的麻煩沒有擺脫,有很多的障礙沒有跨越,有不安然感,有匱乏。為了找到皈依處,人們做了一切又一切,有的人想依靠自己,有的人想依靠同伙,有的人想依靠地位,有的人想依靠權(quán)力,有的人想依靠邊幅,有的人想依靠健康,有人想依靠對象,有的人想依靠壽命,有的人想依靠藥物。
這都是在找一個歸宿,找一個依靠。不僅僅人這樣,一切眾生,無論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是這樣。動物會找食物,會找遮風避雨的地方,等等。不僅僅孩子這樣,一切眾生,一切時處,都是這樣。
可見,只如果一個眾生佛法中又叫有情,他有問題、有麻煩、有障礙、有苦楚,他會本能的尋找皈依處。
在這個世界上不找皈依處的,不找依靠處的,一個都沒有。
皈依,不是給師父皈依,也不是給別人皈依,而是自己去皈依,解決自己的問題。
第三、皈依的對象需要具備哪些前提?
既然要找一個靠山,找一個依附,那么誰真正值得我們?nèi)ヒ揽磕??或者換句話來講,誰能靠的住呢?
假如我們投靠了他,結(jié)果他自己靠不住了,那我們就白投靠他了。就像我肚子餓了,我想到他那里解決我的饑餓,結(jié)果到他那里,發(fā)明他也在饑餓中一樣?;蛘咚抢镉衅餍党?,但也只夠自己吃,根本不足以分給我吃一樣,這樣,我投靠他也是白投靠。所以,我們投靠的對境一定是他自己沒有這個問題的。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都是在水里面掙扎,不會泅水,我去向他求救,也許讓他給拉下去了。所以,有些人到水里救人,沒把別人救上來,反而自己被拉下去了,甚至自己把別人給拉下去了。這就說明,你要向他求救,他要真的能夠救你,有這個能力才行。
再打一個比方,假如我們兩小我都戴著手銬腳鐐,我想擺脫,這時,我求他和沒求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向他去求,至少是他不戴手銬腳鐐,才有可能救我。
皈依的對象,需要具備哪些前提呢?
在這個世間有各類各樣的學說,各類各樣的宗教,人們也有各類各樣的皈依的對象。學天主教的、學伊斯蘭教的、學猶太教的、學道教的、學儒教的,數(shù)論外道論外道的,等等。包括拜地盤神、山神、樹神、狐黃白柳等,這也是一種皈依。
這里,我們不去比較那個宗教好或者不好。也不去比較那個教主好或者不好。皈依是為懂得決我自己的問題,那就看看他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假如他能夠解決我的問題,他叫上帝也好,他叫真主也好,他叫耶穌也好,他叫太上老君也好,他叫孔子也好,他叫釋迦牟尼、叫觀世音菩薩,都好。假如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即使他叫萬能、全能,他有很多響亮的名字,充其量也只是一句空論而已。叫什么不重要,能做什么才重要。
就像我抱病了,能夠把我病治好的,就是好的醫(yī)生,不管他的名聲如何,不管他的影響如何。
這就必須要思慮:什么樣的對像是值得我們?nèi)ヰб赖模窟@就要拿出一個標準。
我這里有問題就像我有病,他要解決我的病。首先,他要會把脈,把的準,知道我的病因是什么,病情如何,這是第一步。第二步,他懂藥理,把病診斷清楚后,知道這種病靠什么藥來治。第三步,他有善巧方便,能夠讓我把這個藥服用了,能夠把我的病治好了,這樣的醫(yī)生,我值得去投靠他。
同樣,我們要解決我們生射中的煩惱,苦楚。尤其每小我都有生老病死,滅亡并不是終點,而只是中心的一站而已。就像我們住房子,當房子老壞了,要倒了,人就要搬出去了。人的身體老壞時,不是生命就此終結(jié)了,我們的神識會搬出來,到一個新的地方,會投胎轉(zhuǎn)世的。
第五、皈依之后要做什么?
皈依之后,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佛法根本不會從負面影響我們的生活,更弗成能障礙我們的生活。凡是認為佛法障礙生活的,都是想錯了,甚至在缺點的設(shè)法主意支配下做錯了。皈依對我們有百利千利萬利而無有點滴微塵許的傷害。
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個太子,舍棄了皇宮的生活,最后削發(fā)成道。成道之后,把他的佛法傳遍印度各個階層。印度四個社會階層中從最高的剎帝利或者婆羅門,到最低的首陀羅,全部皈依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后來佛法傳到中國,也是這樣,上到帝王將相,下到百姓庶民,佛法都為他們接收。為什么呢 ?因為能夠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皈依是佛法的入門,只要信任佛法僧,依止佛法僧就可以皈依。關(guān)鍵是要有一顆皈依的心:三寶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依靠,我獨一皈依三寶。
皈依之后沒有太多的要求,在這里只講六點:
第一、皈依佛,我們再也不要皈依天魔外道和其它外道的邪教。我有最好的器械,我還找其它的,這是聰明不敷。山珍海味不吃,非要吃糠咽菜,這是不是聰明不敷。
第二、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藉。皈依法寶之后,佛法已經(jīng)夠用了,再也不依修外道的典籍,把這些全部都放下,借使它們有些有價值的器械,那么在佛法里面也都包含了。就像我拿著一塊黃金,他拿著一塊白銀,黃金里面絕對包含著白銀的價值。至于銅鐵等的價值自然已包括無余了。所以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藉,不要搞外道邪法。學處死,無上甚深奧妙法,我們都已經(jīng)感到時間不敷了,怎么還能去學這些本特別的活計呢?純粹是妨費道業(yè)!
第三、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在學法初期,自己的看法和思惟還不穩(wěn)固,這時不應(yīng)該接觸這些外道教徒。假如跟他們混在一路,輕易受他們的影響,這很危險。遠離他們是為了保護自己,當自己真正看法穩(wěn)固了,應(yīng)該去度化他們,那時,就應(yīng)該去接觸他們,甚至變更成他們的外道大師的形象,去接引他們,引導(dǎo)他們修學正道。
下面講三條應(yīng)該做的:
一、皈依佛,見了佛像要恭敬,要贍養(yǎng)、要禮拜。
二、皈依法,至少四句佛經(jīng)的偈子要念,比如《金剛經(jīng)》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要念誦一下。念阿彌陀佛、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可以。念整部經(jīng)更好。
三、皈依僧,對于僧眾要恭敬,削發(fā)人不管是凡是圣,都要好好恭敬。世間有一句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法賴僧傳,所以一定要恭敬削發(fā)人,恭敬一切削發(fā)人。哪怕一小片僧衣掉在地上,也要恭恭敬敬的撿起來放在干凈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