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煌:二○○二年大圓滿禪修營講詞 四
二○○二年大圓滿禪修營講詞(四)
鄭振煌 主講 / 陳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講于花蓮力行禪寺
“萬法唯心造,三界唯識現(xiàn)”,并不是說我們的心去造萬物,而是說三界萬法對我們有情生命的個體所呈現(xiàn)的完全是依照我們的見分而決定的。如果沒有見過麥克風的人,不會說這是麥克風,天生的盲人也無法分辨顏色,因為沒有見分的關(guān)系。見分不存在,相分也就不會生起。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要打破見分,打破我們的分別心。我們才有辦法離開煩惱、痛苦。所以說自性生萬法,并不是佛性生萬法。佛性是畢竟空性,也就是全然的自由度。代表有什么因緣就呈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跟一般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二生三”的演變不一樣。那是Create,是produce。而佛法所說的是“生無自性”也就是說只要有因緣,就會呈現(xiàn)果報。這是兩種不同的意含。
問:如何避免墮落三惡道?
答:你去聽聞法益,去修戒、定、慧就可以避免,如果沒有修行,還是照樣會犯錯。懺悔法門就是提醒自己做錯了。當然這是比較消極的,積極的就是不要犯錯。所以什么叫戒呢?戒有兩種意涵,一個是止持,一個是作持。一般來講,止持就是“壞的事情不要作”。再進一步,我們要提升到作持,這樣才能夠越來越往上。
各位,我們來這里修行看到很多的樹。如果我們有修行,將來一定是往生善道。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發(fā)愿往生的話,死后也有很大的機會往生極樂世界。譬如說這一棵樹,它本來就傾向這一邊,就算是臺風來了,一定也是倒向這一邊。哪一邊倒的越多就表示越用力、越得力。已經(jīng)倒到這里了,你要臺風來把它扳倒到另一邊就很難。換言之,我們的修行就是養(yǎng)成這種習氣,也許你修行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沒有什么進步,其實是很大的保障、很大的進步,因為你已經(jīng)傾向佛法了,等到有一天你往生了,一定也是倒向這一邊,倒向西邊。如果你有修行、行善,死后也絕對會往善道的。那就是說,我們往生的去處,隨眾業(yè)、隨習氣。如果你的習氣是養(yǎng)成喜歡聽聞佛法,你就會往善趣。所以你懺悔覺得自己不好,就會往善道,如果你連一點羞愧之心、懺悔之心都沒有,自然就會往不善的地方去了。
問:被蚊子叮很癢,怎么辦?
答:很癢很好啊,這就是提醒你眾生來了,我與眾生分享。這是一個你與眾生結(jié)緣的很好途徑。以前我在學校念書,有一個學妹,非常發(fā)心,她特別把自己養(yǎng)得胖胖的,專門和蚊子結(jié)緣。也就是故意讓蚊子來叮,然后觀察蚊子怎么叮咬?有什么覺受?以此觀無常、無我,生起菩提心。修行一定要經(jīng)過這種階段,要與眾生結(jié)善緣,也就是說要聚集福德資糧。如果沒有福德資糧,想要修行是辦不到的。我們說“資糧位”就是要修智慧、福德。讀書人都偏重智慧,覺得我來聽課就好,聽聞佛法就好,有時候忘了要廣結(jié)善緣,多修福德資糧。我們要知道,沒有修福德就不能好好修行。如果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動不動就怕癢,怎么能修禪定呢?怎么修戒?怎么修觀?修行是點點滴滴的。
問:如何解脫蚊子咬的痛苦?
答:被蚊子咬會癢是被五蘊的受蘊所困住。為什么要“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幫助我們度一切苦厄。如果覺得受蘊是真的,那你的苦厄就度不了?《心經(jīng)》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的受蘊沒有辦法空,五蘊沒有辦法空的話,你的苦厄超越不了,也就沒有辦法解脫。這是很淺顯的。
再談修出離
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講出離。其實我們來這里,就是在修出離道。我們在臺北、在高雄、在日常生活里紛紛擾擾??墒莵磉@里就會發(fā)現(xiàn),大自然這么美好,心情就放松了。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環(huán)境,來到這里就覺得非常好,這就是在修出離道,也就是出離心的生起。出離就是要出離惡的緣,如果能夠出離惡緣,即使我們過去有惡因,都不會現(xiàn)行,不會產(chǎn)生惡的苦報。這樣我們就解脫了輪回、避開了輪回。
當然,最根本的是不種惡因,連種子也不種下去。我們遠離塵囂,來到道場,跟隨著師父禪修,這就是出離惡緣。來到這里以后,我們就廣結(jié)善緣,讓我們過去的善因生起。同時,現(xiàn)在就開始種下善因。戒、定、慧的戒就是遠離惡緣。我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戒是一切修行的開始,戒為無上菩提本。你一開始修行,就要守戒,因為戒就是讓過去惡的種子不萌芽生長?!氨娚品钚小本褪菑V結(jié)善緣,種下善因?!白詢羝湟狻?就開始培植清凈因。我們透過戒、定、慧的修行,就可以進入如來境界,也就是平等的境界,能所雙泯的境界。
為什么要進入如來的境界?因為未進入如來境界之前都是二元的思考。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煩惱都是二元的思考方式。貪是因為有我,還有一個被貪的對象。如果我們能夠能所雙亡,我及貪的對象能夠體證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是一如的,這樣子我們就不會貪了。在禪修境界中忘我的時候,就遠離了一切煩惱,因為我們已經(jīng)遠離了二元的對待心。
為什么會嗔呢?那是因為意識到有自己的存在,當然就有一個我和你不同,我看人、事、物不順眼,當然我這個“能”和那個不順眼的人、事、物,那個“所”就立刻生起了。也就是說只要見分一起,就會有相分產(chǎn)生。佛教旨在建立正知見,修行就是要了解空性見,了解不二見,了解如來見,就是要讓我們遠離貪、嗔、癡、慢、疑等分別心。
我們?yōu)槭裁磿V,就是因為不了解我和境,我和其他的一切都是平等的,統(tǒng)統(tǒng)是色、受、想、行、識或是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所構(gòu)成的。我們?yōu)槭裁磿?是因為意識到我自己的存在,意識到我自己比人家行,看不起別人。為什么會疑?因為懷疑別人的好意,懷疑別人的動機,懷疑人家的身、口、意,我們的心不平衡,有一個我存在,所以我就生起一種見──我見。原始佛教說我見一產(chǎn)生,立刻有我癡、我愛、我慢產(chǎn)生。請注意我見就是見分,我見一出來就立刻成我癡、我愛、我慢,人就沒有智慧,整個煩惱就出來了。為什么我們要修得空性見?這是為了讓我們了解色、受、想、行、識是空性,地、水、火、風、空、識是空性,我們生命存在體本身就是空性。世間的一切都是空性,都是緣起是無自性。這樣子就能達到平等不二、能所雙泯,我們就進入了如來空性。
什么叫做如來境界?就是從如那邊來,又去如那邊?!叭纭本褪蔷壠?就是空性生起一切或是佛性生起一切。在畢竟空性之中,只要因緣和合就會有一個現(xiàn)象產(chǎn)生。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解脫林,修的就是出離道的法門。出離道的法門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我們一開始就要學維摩詰居士“雖處城市,不染世法”,那是很難的。我們說我在菜市場里也可以如如不動,我在煩囂的世間里也可以如如不動,那是大根基者,或是大愚癡者沒有任何感覺的人可以如如不動,一般人很容易受到干擾。我們首先要修出離道,出離煩惱的緣。緊接著讓煩惱的因不要生起,而培植善因緣。
這樣子我們在這里十天,至少在這個時候我們感到非常清凈,有加持的力量存在?;厝ブ?又受到環(huán)境的干擾,煩惱又起來了。我們會質(zhì)問,我們?nèi)ザU修可以維持一個禮拜到一個月的清凈,可是過后煩惱又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沒有把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清除干凈,還沒有完全清凈,也就是說那個惡的種子、煩惱的種子仍然存在。那個煩惱的緣會挑起煩惱的因,使得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煩惱的果報。
我們說,都是你罵我,都是你害我,都是你對我不好,所以才讓我生氣。請記住,外面的東西只是一個緣罷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我們的心如果能透過戒、定、慧的修行,“定”是如如不動,“慧”是觀到一切萬法皆空、皆緣起無自性,我們就可以放下、不執(zhí)著,我們就可以斷情離執(zhí),就可以進入如來境界,也就是能所雙泯,也就不會貪了。為什么我們會貪某一個現(xiàn)象的存在?那是因為有我的存在,因為我要擁有它、喜歡它,我可以從這個對象得到滿足感,所以我們就貪了。為什么會嗔呢?因為有我的存在,所以才會覺得受到威脅,才會感到委屈,所以我們就嗔起來了。佛法的修行,就是從出離道開始,慢慢的熏習培養(yǎng)善的因、清凈的因。就像一棵樹,以前是倒向煩惱這邊,現(xiàn)在要慢慢把它拉回來,拉到快樂清凈這一邊,等到我們拉回來了,我們就成功了,我們就會有很好的去處。
出離道是顯教的修行方法?!毒闵嵴摗氛f思業(yè)產(chǎn)生思已業(yè),所以思業(yè)非常重要,思業(yè)就是我們的意業(yè)。因為意識很細微,所以有時候我們粗心大意就不會有正念,去覺察到我們每個惡念的產(chǎn)生。我們往往都要爆發(fā)出來以后,做了一個行為或講了一句話以后,才猛然發(fā)覺自己做錯了。那都已經(jīng)是思已業(yè),都已經(jīng)造語業(yè)或身業(yè)了。我們到底要怎樣透過身業(yè)或語業(yè),來了解思業(yè)或意業(yè)呢?戒、定、慧的修行,就是首先規(guī)范思已業(yè),慢慢的在思業(yè)也就是意業(yè)上去用功。
鏡子呈現(xiàn)影像的譬喻
我們用鏡子來譬喻,我們的心也就是意,就好像鏡子本身,會反映外界的形象。鏡子所呈現(xiàn)的形象,是離不開鏡子的。我們在鏡子前面扮鬼臉、扮笑臉,有形象、影子產(chǎn)生,而這個影子本身離不開鏡子。換言之,我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在語言、行為上面的影子,離不開意的鏡子。所以我們慢慢先規(guī)范身業(yè)和語業(yè),也就是說我們先到鏡子前面去看看,扮鬼臉、扮笑臉所作不同的表情,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鏡子呈現(xiàn)不同的形象并不是真的。我們眾生最麻煩的地方,就在于我們認為鏡子里呈現(xiàn)的影像是真的,這就是著相。有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個人跑到鏡子前面,看到有一個人睜大眼睛在瞪他,他就罵他,鏡中人也破口大罵,他就一拳向鏡子打過去。這就是把鏡子里的影像執(zhí)著為真。我們?nèi)タ磻蚩措娪?被情節(jié)所左右,那是因為我們把電影看成是真的。其實影子不是真的,也就是說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這些相,所呈現(xiàn)出來的語和身業(yè)并不是真的。雖然我們已經(jīng)講了一句話,做了一個行為,那只不過是個影子罷了。
它的原動力是什么?是因為有那個鏡子,把外面的形像顯現(xiàn)出來,我們眾生卻把外面的顯像當成是真的,執(zhí)著為真,所以聽到別人一句話就生氣,看到別人的行為就生氣,貪、嗔、癡、慢、疑就來了,我們的煩惱就來了,我們不了解一個人的行為語言其實是假的。是因為后面有一個思業(yè),有一個心在里頭。也就是說我們在鏡子前面,我們先觀察鏡子,我們要知道鏡子所呈現(xiàn)的影像絕對是假的。影像的呈現(xiàn)是因緣所生,最重要的因是鏡子。我們在鏡子前面扮鬼臉、笑臉是一個緣,影像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執(zhí)著相。
換言之,我們不要執(zhí)著別人的行為,我們不要執(zhí)著別人的語言,我們要知道他講這句話意義是什么?我們要了解他行為的動機是什么?影像不是真的,難道鏡子就是真的嗎?鏡子也不是真的。如果鏡子前面沒有東西,就不會有形像呈現(xiàn),所以鏡子本身也是空性。《心經(jīng)》說“照見五蘊皆空”。鏡子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存在。換言之,會有身、語二業(yè)的呈現(xiàn)是因為有意業(yè)、思業(yè)。當我們進一步觀察意業(yè)真假時,我們就發(fā)現(xiàn)意業(yè)本身也沒有辦法表現(xiàn)身業(yè)、語業(yè)。意就是識蘊,色蘊就是人在鏡子前扮鬼臉、笑臉的東西。受、想、行就是所產(chǎn)生出來的影像,如此我們就照見五蘊皆空。既然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就可以放下。透過聞、思、修去修行。顯教的修行,無非是利用出離道的修行方式,出離惡的緣,熏習善的因。讓過去的惡因不會現(xiàn)行為苦果報,而種下善的因,培植善的因,將來有善的緣,就可以生起樂的果報。這就是顯教的一般修行方法。從四圣諦、十二因緣,從六度萬行如此觀照。觀照影子是虛妄的,觀照鏡子本身也不能夠產(chǎn)生影像,一定是種種因緣和合,才產(chǎn)生影像。換言之,我們會貪、嗔、癡、慢、疑,外面的人事物只不過是個緣,只不過是一個人跑到鏡子前面扮鬼臉、扮笑臉而已。
體、相、用的修行
每一樣事物皆有體、相、用三分。有些法門是從體上用功的,有些法門是從相上用功的,有些法門是從用上用功的。我們碰到一個境界、碰到一個煩惱、碰到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體、相、用三個角度來分析。我們知道體是空性,相是緣起有,用是從相而產(chǎn)生的功能性。從相上去修是最容易修持的法門。為什么從相上去修會比較好修呢?因為相外顯,讓我們比較容易覺察到,比較容易體會。因為相是色、聲、香、味、觸,這些我們都可以用五官覺知,就比較容易了。其實說起來也不很容易,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見分已經(jīng)很強烈了,我們的見分無始以來已經(jīng)熏染了。熏染什么?自我為中心?!拔摇笔亲畲蟮?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是以我為出發(fā)點。而我見一產(chǎn)生,相分就立刻出現(xiàn)了。相分一產(chǎn)生,當然就有所不同,就會覺得那個相好、相不好,貪、嗔、癡、慢、疑就會出現(xiàn)。
體、相、用三分,有的人偏向用“相”去修行,有些人是偏向“用”去修行。以“用”修行比以相修行來得難一點,但是比以“體”修行來得容易。因為體是空性,是不存在的??招允遣豢勺矫⒉豢伤甲h的,是遠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根本沒辦法覺察??招灾荒荏w會而已。因此,從體上去修行是很難的。在“用”上修行,根基要比在“相”上修行來得高一點才有辦法,為什么?因為用的產(chǎn)生是先有相,才會有用。我們呈現(xiàn)老師相就會發(fā)揮老師的作用,我們呈現(xiàn)學生相,就會發(fā)生學生的作用。我們呈現(xiàn)恭敬相就會有恭敬的加持,我們呈現(xiàn)傲慢相,就會有傲慢的負加持。我們把老師當作上師、當作佛,就會有佛的加持;我們把老師當作比狗還不如,當然就得不到加持。用是先有相才會有用的,我們眾生用的方法是相表現(xiàn)出來了,才發(fā)現(xiàn)糟糕了,例如蚊子來了,我們就“啪”一聲打下去,才覺得后悔。下一次蚊子來了又打下去,為什么?因為太晚了,相都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就產(chǎn)生了用,所以“用”的修行會比較難。
那么“用”上的修行是什么法門呢?我們講過啦,是轉(zhuǎn)化道的修行方法,我們從早上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介紹了出離道的修行法門,現(xiàn)在又介紹轉(zhuǎn)化道的修行法門。出離道的法門是說我們覺察到這些煩惱的緣是不好的,所以要出離,我們覺察到煩惱的因是不好的,所以我們產(chǎn)生了出離心。我們要遠離煩惱的因,也就是我見、無明?!坝谩鄙系男扌?是密法的修行,密法的修行比顯教的修行難一點。
我們常聽上師說,沒有顯教的基礎,千萬不要修密,因為用上的修行更需要正念分明。也就是說,你的心靈力量能夠很專注了,能夠把專注的心用來觀想,用來轉(zhuǎn)化。這時候“用”上的修行,轉(zhuǎn)化大法才有可能。你如果心還是亂糟糟的,出離道的修行沒有功夫,搖頭丸照吃,抽煙、喝酒照來,惡業(yè)照做,覺得只要心不動就好了,那是很難的,都是自打嘴巴。為什么?因為相上的出離道沒有基礎的話,你想要修用上的轉(zhuǎn)化道是非常的難。
轉(zhuǎn)化道的修行
什么叫轉(zhuǎn)化道?轉(zhuǎn)化道就是不出離。出離道的修行是說:我們知道這是煩惱的因緣,我們就遠離它。像我們來山上就是出離道的修行。而轉(zhuǎn)化道的修行是說,我不出離,而是利用我們的煩惱因,把它轉(zhuǎn)化為解脫、菩提的因。換言之,在出離道的修行說:貪、嗔、癡是不好的,是三毒,所以我們要遠離。可是密宗的修行,卻利用我們本具的貪、嗔,因為貪、嗔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當我們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拚了老命都要得到;當我們在嗔的時候,以前不敢和老師、父母頂嘴,現(xiàn)在什么人我們都敢跟他吵。為什么?因為嗔的力量非常大。那怎么辦呢?也就是說利用貪、嗔、癡,把它轉(zhuǎn)化過來。我們看密教里面,有護法神或是本尊,有所謂的忿怒尊、歡喜尊,也可說是喜樂尊和寂靜尊。
忿怒尊大家都看過,大威德金剛、閻魔天等等,那種憤怒的形像;還有一些是歡樂尊,就是雙身像;還有一種就是寂靜尊,像佛或是如來這種非常寧靜的尊像。諸位!密法的修行,并不是說找人灌頂,或是一天到晚持咒而已。持咒當然是密法的修行,但要看你有沒有抓到要領(lǐng),你要轉(zhuǎn)化,將貪、嗔、癡轉(zhuǎn)化成清凈佛本尊。因為忿怒尊源自我們的本覺佛性,歡喜尊源自我們的本覺佛性,寂靜尊也是源自我們的本覺佛性,一切山河大地、曼達拉都是我們本覺佛性的呈現(xiàn)。
當我們貪念生起時,你要怎么轉(zhuǎn)化它?你想吃好的、穿好的時候,當我們有好吃的、漂亮的衣服可以穿就非常高興。也就是說,當貪念生起時,去觀想歡喜尊、護法本尊菩薩出現(xiàn)。有些佛、菩薩像是以很歡喜的形象出現(xiàn),像自在觀音、歡喜觀音,或雙身佛像。你把它觀成歡喜尊,是報身,是本覺的顯現(xiàn),是法身清凈的果德。報身佛非常廣大,貪念一起,我們非常希望有一座報身佛歡喜尊,貪得到滿足就歡喜。
當我們要發(fā)脾氣要嗔的時候,就觀想忿怒尊。忿怒尊也是我們心性的顯現(xiàn),把忿怒尊觀想和我們的本覺無二,和我們的心性不二,是我們心的投射的顯現(xiàn),這樣子把它觀想成碩大無比。如此一來,我們就忘掉了我們所要嗔的對象。
當我們在癡,無明、糊里糊涂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我們就觀想寂靜尊,像如來一般安詳?shù)那榫?。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寂靜尊不離本性。所以,密法的修行就是在“用”上面去用功。當我們有貪、嗔、癡、慢、疑產(chǎn)生種種情緒、煩惱起來,不要出離,而要轉(zhuǎn)化,轉(zhuǎn)化成清凈的對象,心就解脫了。想要轉(zhuǎn)化,一定要有很強的力量。換言之,一定要有前面的出離道功夫,你如果沒有前面出離道的功夫,你要怎么觀想?當你已經(jīng)要發(fā)脾氣,煩惱已生起的時候,你要怎么觀想忿怒尊的形象?當你在貪、在執(zhí)著的時候,你要怎么觀想出歡喜尊的佛菩薩出來?不可能的。沒有出離道戒、定、慧的功夫,轉(zhuǎn)化的力量是不夠的。轉(zhuǎn)化的力量不夠,修轉(zhuǎn)化道就不可能。
等一下從密教所使用的法器,所觀想的曼達拉,還有它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等來介紹轉(zhuǎn)化道的修行。了解轉(zhuǎn)化道的修行,才有可能了解大圓滿。大圓滿是什么樣的修行法門?是自解脫。你看自在解脫多好,前面出離道是說我要出離,轉(zhuǎn)化道用盡力量,要把貪嗔癡轉(zhuǎn)化為清凈的力量。自解脫就不一樣,它是在本身,在體上面去用功。我們現(xiàn)在休息一下。
問題解答
問:為什么觀想忿怒尊可以去嗔?
答:這是心里面呈現(xiàn)忿怒尊,我們身業(yè)、語業(yè)都是來自意業(yè),所以在源頭上把它轉(zhuǎn)化成忿怒尊。心里頭一呈現(xiàn)忿怒尊,我們就忘了我們要嗔的對象,因為心已經(jīng)不在那個對象上,心已經(jīng)專注在忿怒尊上。我們要了解一切現(xiàn)象都是源自本覺,這樣子就能所雙亡,轉(zhuǎn)化成功。只要一觀想成功,就轉(zhuǎn)化了,利用那種功能,這是轉(zhuǎn)化道的修行。
問:如何觀忿怒尊?
答:觀忿怒尊的時候,你已經(jīng)不生氣了。當你覺察到你好像要生氣了,就立刻觀想。因為生氣就是憤怒的樣子,你觀想那個忿怒尊佛像一出來,你就知道忿怒尊不離我們的自性,這樣就轉(zhuǎn)化成功。如果你用功,觀想就容易了;如果你不用功,自然就不容易。你觀唐卡像,眼睛閉起來,在心里描繪他的大小、他的形狀、他的所持物,整個都不可以遺漏,萬一遺漏了,你就眼睛睜開再看,然后再觀想、再看,看看能不能成功,這就是一種訓練。
問:體、相、用三個方法是否可以同時運用?
答:可以同時運用,但是比較難,因為我們一心不能兩用。緣起是從相上開始用功,從緣起進入空性,是從相進入體。轉(zhuǎn)化道是從用上用功,速度非???。體、相、用其實是不分的,一而三、三而一的。入手處是指該從哪里用功。
問:請再說明什么是用?
答:因為我們還沒談到那個問題,所以你沒有聽到。用就是相的功能,比如說有一個木頭,你可以把它做成椅子、桌子、雕成佛像,有相就有用處。
問:如何脫離輪回消業(yè)障?
答:就是說過去有因,如果現(xiàn)在可以完全出離緣,因就沒有辦法現(xiàn)前。如果過去造的因很重,只要有一個輕微的緣,它馬上就現(xiàn)行。但是修行者會馬上超越相,超越用的干擾,因為他已經(jīng)體證到體性。也就是說,修行者即使免不了牢獄之災,免不了被迫害,或是有重病,或是身體上很難過,但是他的心不動,他的心能夠包容,心能夠以空性去對待,思惟這是我過去所造業(yè)因,現(xiàn)在是在消業(yè)障,這樣子他就超越了。我們凡夫碰到牢獄之災就憤怒,就想要報復,心理不平衡。修行者碰到牢獄之災,會觀察緣起,因此他就超越了。換言之,輪回在那時候就已經(jīng)停止了,沒有繼續(xù)下去。所以修行最后就是要修心的轉(zhuǎn)化,心轉(zhuǎn)化成功,修行就成功了。
問:如何超越相?
答:相的存在,只是暫時的存在,而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是有,卻是幻有,是緣起而有,生無自性,滅也就無自性,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變化無常,這樣子認知,心就超越了。佛法就是一直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的真相、世間的真相,讓我們一直體會因緣果報,讓我們體會業(yè)感緣起,讓我們可以自作自受,自己承擔,不要老是怪別人。因為是自己做的,就要自己挑起責任,我們就知道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這樣子就超越了。
問:什么是法、報、化三身?
答:剛剛有一位師兄問法、報、化三身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如果證得法身,就可以千百億化身,即使有牢獄之災,也是為了讓眾生警惕,而出現(xiàn)的相罷了。證得法身之后,化身就可以隨心所欲了。顯教的修行是先修法身,證得了法身就可以有報身、化身的呈現(xiàn)。密教的修行則是法、報、化三身同時修。
這就是訓練我們的清凈或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修行一定要懂唯識學的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兩種:一種是染的依他起性,一種是清凈的依他起性。凡夫都是染的依他起性,有煩惱的因緣,因此產(chǎn)生煩惱的果報。修行者廣結(jié)善緣,現(xiàn)在培植的因緣、清凈的因緣,將來會得到清凈、善的果報。也就是說,要有善的智慧,要明了,要了解,如果不了解,自然就是染的因緣、染的依他起性,得到的也就是染的果報;如果是清凈的依他起性,得到的就是清凈的果報。我們將依他起性里染的依他起性給去掉,就證得圓成實性。換言之,就是在依他起性中減掉遍計所執(zhí)性,就變成圓成實性。
有些人會說,為什么修行一定要皈依或守戒呢?為什么一定要依照規(guī)矩,打坐、念佛呢?這不是執(zhí)著嗎?不是的。執(zhí)著的定義是遍計所執(zhí)性,那是種染污的執(zhí)著,會造成染污煩惱的結(jié)果。依他起性有清凈、有染污,清凈的依他起性就是擇善固執(zhí)。為什么要擇善固執(zhí)?為什么一定要依照佛陀的話、依照師父的話去修、去做呢?那是因為我們要生起善的因緣,以便將來有善的、清凈的果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