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詞:【貪欲】-什么是貪欲
貪欲(佛教解釋)
貪欲 ,漢語詞匯。
拼音:tān y
解析(1)無休止地求取(2)貪得無厭的欲望(3)過分的要求
佛教中言:貪嗔癡慢疑為五鈍使,阻礙著人們的心靈變純潔。
佛經(jīng)里面闡述,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的。我們是眼睛想看,耳朵想聽,鼻子想聞,舌頭想嘗味道,身體想去接觸,意識里念著許多東西引起的貪欲心,而引起無窮無盡的貪欲,這是貪欲的基本來源。
我們可以理解成,是為了身體的享受產(chǎn)生的不大正常的追求,應(yīng)該要加以駕馭,否則雖然對人生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傷害。
詞目
貪欲
拼音
tān y
出處與詳解
1、無休止地求取。
①《南史垣閎傳》: 孝武 末年貪欲,刺史二千石罷任還都,必限使獻(xiàn)奉。
②清 陳確 《告捍沙廟土地文》:拔保狀之說,尤為不經(jīng),此皆愚民貪欲,托於神以飽其腹者。
2、貪得無厭的欲望。
①漢 張衡 《東京賦》:進(jìn)明德而崇業(yè),滌饕餮之貪欲。
②宋 陸游 《對食》詩:人苦不知足,貪欲浩無窮。
③明 李開先 《寶劍記》第四一出:豈知一性圓明,徒逞六根貪欲。
④瞿秋白 《歐文的新社會》:那時(shí)沒有絲毫惡濁的貪欲,愛情和理智將要扶持人類的運(yùn)命。
⑤《國語晉語八》: 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
3、指過分的要求。
三國 魏 曹操《轉(zhuǎn)邴原為五官長史令》: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欲相屈,以匡勵之。
見 貪欲 。
解析
貪心和欲望的縮寫,指貪圖享受的欲望。貪欲是一個(gè)中性詞,但略含貶義。
貪欲,是與生俱來的、人所共有的一種自然生理心態(tài)和思維。
貪欲是一種意念和意向,人們時(shí)常為求之不得而苦惱而奔波,從某種意義上說,貪欲是生活的動力和追求。
貪欲還是一個(gè)適可而止的東西,是一個(gè)經(jīng)常被限制被壓抑的念頭,這樣才會對人生有利,否則,任其貪欲泛濫、膨脹,容易使人利令智昏,誤入岐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