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詞:【十八界】是什么意思?十八界是哪十八界?
十八界(佛教解釋)
梵文的意譯。佛教以人的認(rèn)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xiàn)象所作的分類?;蛘f,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發(fā)生認(rèn)識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為認(rèn)識對象的六境(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識(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毒闵嵴摗肪硪唬悍ǚN族義是界義如是一身或一相續(xù)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呂澄 《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第三講:《放光》譯出后,事數(shù)比較完備了,如用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等來說明。
性質(zhì)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yàn)檫@根境識三種作用變化,而互成因果,展轉(zhuǎn)無窮。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shí)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了然本來是空。
詳述
內(nèi)六根界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意界
外六塵界一色界二聲界三香界四味界五觸界六法界
六識界一眼識界二耳識界三鼻識界四舌識界五身識界六意識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開色為十。離名作八。合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內(nèi)六根界此具如前明。內(nèi)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jì)也
外六塵界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于根。能識別于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jì)有神使知謬取也
一眼識界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shí)。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二耳識界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shí)。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三鼻識界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shí)。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四舌識界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shí)。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五身識界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shí)。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六意識界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xù)生。意識生時(shí)。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后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xù)生。是則前意識生后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