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韓煥忠博士:印順法師的大學綱目論

入門知識 2023-08-03 10:42

韓煥忠博士:印順法師的大學綱目論

(蘇州大學哲學系,江蘇蘇州215123)

摘要:印順法師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對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系統(tǒng)看法。與傳統(tǒng)儒家將三綱領視為由內(nèi)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順法師將三綱領視為由外而內(nèi)的落實,與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續(xù)善根”一樣,其意義與佛教的正見相似,但遠不如佛教的正見更為究竟、徹底和殊勝;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見的方式來得真實;他對大學的誠意慎獨非常欣賞,比之于佛法的戒學修行,但認為佛法的理論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養(yǎng)氣”就是定的一種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開顯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順法師看來,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為出發(fā)點,但利他的方式則有區(qū)別。印順法師的大學綱目是從佛教立場理解和審視儒家經(jīng)典的范例。

關鍵詞:印順法師;《大學》;三綱領;八條目

印順法師(1906--2005)是當代著名的佛教義學高僧之一,他雖然自稱“只是專心佛法,對儒學并無深切的研究”,但“由于弘法的因緣,每與學佛的同道,或留心中國文化的朋友,談到佛法與儒學的同異”。他認為,“佛法與儒學,在其文化背景、學理來源,及其要求實現(xiàn)的終極目的,顯然是不同的。但在立身處世的基本觀念,及修學的歷程上,可以說是大致相近的。如現(xiàn)在要說到的‘修身之道’——為人以修身為本,以修身為關要,就是儒佛非常一致的問題”。他撰寫《修身之道》的主旨,是探討儒佛修身之道一致性問題的,但有意無意間也留下了他對《大學》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系統(tǒng)看法。

一、三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儒家的三綱領,印順法師以之為大學的宗要。

與傳統(tǒng)儒家將三綱領視為由內(nèi)(明明德)向外(親民、止于至善)的推展不同,印順法師將三綱領視為由外(明明德于天下、親民)而內(nèi)(知止于至善)的落實。他說:“這三要,可以作多種解說,但應特別注意那三個‘在’字。在,指出大學的宗要所在,更一層層地推究到下手處。在明明德,就是下文的明明德于天下;大學是政治學,這是大學的最高理想所在。但怎樣才能明明德于天下?這就在乎親民了。親民,就是‘安人,、‘安百姓’;‘親親而仁民’;‘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怎樣才能親民呢?這就不能不歸到自己,在乎知道止于至善了?!庇№樂◣熣J為,“明明德于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就必須“親民”;而要“親民”,就必須讓自己的內(nèi)心能自覺地“止于至善”。很顯然,在印順法師的理解中,“明明德”并非出發(fā)點,而是最高目標;“止于至善”也不是最高理想,而是下手處。傳統(tǒng)的儒家,如程、朱,就以顯發(fā)己心之明德解釋“明明德”,以推己及人解釋“親民”,此二者都達到極致為“止于至善”。在印順法師看來,這種解釋雖有道理,但對文中的“在”字注意不夠,很難與下文呼應。

印順法師認為大學的三綱領與大乘的“三心”非常相近。他說:“大乘與大學相近,也有三綱領,稱為三金剛句。如《大般若經(jīng)》說:‘一切智(大菩提的別名)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圣龍樹的《寶鬘論》也說:‘不動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遍際大悲心;不著二邊慧。,這三者,就是菩提愿、大悲心、無我(空)慧。以此三心而修,一切都是大乘法,如離了這三者,那所學所行的,不是小乘,就是世間法了。”在印順法師看來,發(fā)愿成佛,廣度眾生,此與欲明明德于天下相近;成佛要從大悲心行中來,要自心清凈,也要利益眾生,促進人民進步,和平安樂,人格健全,身心凈化,此與親民相近;無我慧體達性空,徹明真理,是佛法特有的至善,為一切出世法的根源?!毖韵轮猓鸾痰娜呐c儒家的三綱領雖然極為相似,但三心囊括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更為究竟徹底,因而也更為殊勝。

二、致知

大學三綱領的實踐,以“止于至善”為下手處。印順法師認為,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續(xù)善根”一樣,其意義與佛教的正見相似,但遠不如佛教的正見更為究竟、徹底和殊勝。

印順法師依據(jù)《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認為《大學》所說的“至善”就是仁、義、禮、智或良知。他說:“這個應止的至善,分別來說,是仁、義、禮、智等;總相地說,是良知。所以止于至善,就是致知。心住于善,使善心擴充而到達窮極,就是致知功夫。致知的本義,應該是住心于道德意識的自覺,而引使擴充?!薄爸辽啤币舱?,即“最高級別的善”或“最為重要的善”之謂也。儒家最重視的是人倫,故儒家所謂“至善”,自然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由于此準則是以血緣家族關系為基礎的,故而在情感上具有某些自然的向度,可以“不學而能”、“不思而知”,故而常被稱為“良知”、“良能”。印順法師以“住心于道德意識的自覺”解釋致知,是非常符合孟子學說的。

為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致知”即是“致良知”的基本含義,印順法師還舉出佛教“續(xù)善根”的例證來。他說:“把致知作致良知解,是儒者的一般見地?!婪鸱ㄕf,善心是可能在一期間喪失而不現(xiàn)起的,稱為‘斷善根’。這只是一期的不起,如受到苦難的逼切,或善友的激發(fā),又會倏的善心現(xiàn)前,稱為‘續(xù)善根’。斷善根的是絕少數(shù);在一般人,善心都是或多或少現(xiàn)起的。所以致良知,不是得到什么高深的悟境,不在乎良知——善心的生起,而是怎樣使良知念念相續(xù),輾轉(zhuǎn)增長,如源泉的渾渾而來,流成長江大河;像星星的火,使它旺盛不息?!?,顯然,印順法師理解的致知或致良知,并不是從無生有,只是使不自覺變而為自覺,并長久地保持此自覺狀況而已。

儒家重視良知,正如佛教之重視正見,但儒佛二家終究有內(nèi)外淺深的差別。在印順法師看來,儒家所謂的良知,如仁義禮智信等,無非都是些世間善法,而佛教的正見,則包括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正確認識。就佛教的共世間正見而言,有些已經(jīng)為儒家所難知,而出世的正見,即在共世間正見的基礎上更為深廣悟入“緣起”真實地體會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證得了“一切法空性”,并且“從空有無礙中,這樣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開顯了圓滿的中道正見”。則是儒者的致良知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儒者的致良知,無論功夫如何,總不過是有漏現(xiàn)量心、有漏五分別(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善心的等流相續(xù);而佛法中勝義菩提心的顯發(fā),卻是脫落塵習,無漏現(xiàn)量的覺性現(xiàn)前”。

印順法師闡釋修身之道儒佛一致的主要目的,是引儒以人佛?!叭逭叩闹铝贾?,如局在現(xiàn)在、此地、人類,那只是人乘善法。如由此而推及一切眾生,盡未來際,而知有究竟的圣果可得,那就通人菩提心,由人乘而人佛乘了”!而這正是自太虛大師以來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要義所在。

三、格物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庇衷疲骸爸轮诟裎?。……物格而后知至?!币簿褪钦f,儒家以格物為致知的手段,其具體的操作進程就是止、定、靜、安、慮、得。印順法師認為,相比之下,佛教修得正見的基本方式,即止觀,要更為真實。

歷史上對儒家的致知有許多種解釋。如孟子就將人的惡行歸結為“耳目之官不思”所導致的“物交物則蔽之”,將性善的良知歸屬于“心之官”的“思則得之”。印順法師認為:“這種心物、善惡二分法,實在籠統(tǒng)之極!但為物所轉(zhuǎn),蔽于物而習于惡;能思擇才能致良知,到底不失為修持的方法?!苯o予了某種程度的肯定。宋儒以格為格拒之格,以物為物欲,從而將格物解釋成“格物欲”,從而形成了禁欲主義的主張。印順法師認為這是誤解佛法所致:“大概宋儒在佛法的熏習中,習聞佛法的‘離欲’說,又不曾深究‘離欲’的真正意義,這才會有‘格物欲,的解說,而宣傳‘人欲凈盡,天理流行’的新儒學。

”王陽明以正訓格,以意之所在為物,將格物解釋為格意之不正而歸于正。印順法師對此頗為認同:“在根境觸對而生識時,能思擇(佛法名‘明相應觸’),不起貪、嗔等而引發(fā)惡業(yè),就能不為物所引,不為物所蔽,能得其正,止于善,這就是格物。于事物而能正(格物),不起染心,善念現(xiàn)前;能保存良知,而漸漸地長養(yǎng)成就。儒學在平常日用間用力,觸景生情能中節(jié),待人接物能守正,隨時格物,常止于仁、敬、孝、慈、信,愛親敬兄,親親長長,不失仁、義、禮、智。修道之道,就從這樣的格物、知止入門。平常踏實,這便是人人能學,人人應該學的大學!”這從側面證實了陽明之學具有較多的佛學淵源和特色,因而比較容易獲得佛教界的肯定和認可。

按照印順法師的理解,所謂格物,實則為儒家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說:“儒者止于至善良知,怎樣的思慮觀察呢?簡單說,是譬類推度的思察。我們知道,儒者以‘修身為本’,從‘反求諸己’(身)做起,所以是從切近的自己,充類至盡的推而大之。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虼?,他指出:“格有比類的意思,也就是推度的意思。譬類的推度,是格;以己度人(家國天下),就是格物。這樣的格物,能使良知成就而不失,所以說‘物格而后知至’?!边@一解釋既避免了程朱理學禁欲主義的思想內(nèi)涵,也避免了陸王心學純?nèi)巫孕牧贾淖匀恢髁x傾向,同時也兼有程朱道德實踐的嚴毅和陸王倫常日用的親切,具備思想和道德的雙重價值。

印順法師雖然承認儒家的格物致知與佛教的止觀修行具有相似之處,但他對佛教修得正見的優(yōu)越性具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他說:“佛教的修得正見,不只是儒者那樣的格物,而是要從無限時空,一切眾生中,如實正觀死生的歷程,心識的性相,染凈的樞紐等,得到如是的正見,也就是真正的良知的體認?!狈鸾痰男薜谜娋褪谴_立正信。作為一代高僧,他有理由認定儒家的良知既不如佛教的正見究竟、徹底和殊勝,儒家致此良知的格物手段也不如佛教修得正見的方式來得真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誠意

《大學》云:“知致而后意誠?!庇№樂◣煂Υ髮W的誠意慎獨功夫非常欣賞,比之于佛法中由于正見正信所引起的戒學修行,但同時也認為,佛教的相關論述更為豐富和充分,佛法的理論和方法也更有效率。

什么是誠意呢?印順法師指出:“意是意欲——意向的愿欲,誠是真誠無妄。由于格物而致良知,引發(fā)出真誠的意欲,止惡行善,在平常實踐中表達出來?!庇№樂◣熣J為,與佛法依正見而起的戒學修行一樣:“精進的止惡行善,時時警策自己(約不自欺說,名不放逸),使為善止惡的意欲,大有不得不止、不能不行的情況。所以經(jīng)上說:見小罪而生大怖畏,見微善而生大歡喜。修學到心行如此,才可說誠意,或說精進不放逸了?!痹诘赖乱庾R的真實性和道德行為的自覺性上,儒家的誠意與佛教的精進修行確實具有非常大的一致性。

除了絕不自欺外,《大學》還特別提出慎獨功夫。印順法師對此極為贊嘆:“不但不可彰明地作惡,連閑居獨處,也還是放逸不得。絲毫不可不善,做到表里如一才得。能這樣的慎獨,就能誠意了。這種功夫,或稱為居敬(時時警策不放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功夫)存誠,非常有意義!儒者應該有功夫做得很好的!”但他同時也指出,儒家相關的論述還嫌簡略,慎獨的理由也缺乏力量,對大多數(shù)人并不具備普遍意義,相比之下,佛法的理論和方法會更有效。他說:“依佛法說,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善一惡,當下就留下業(yè)力的熏習,可以說是錄下了錄心帶(通俗地說,有俱生神,一一地記錄在簿子上)。善惡一定有報,無可躲避,無可掩飾。什么都可欺,還能欺自己嗎(其實,無意識的錯誤,都有某些不良影響)?所以,佛弟子止惡的誠意,不是怕人知道,而是自己知道了就感到憂悔,所以不敢覆藏(隱瞞),立刻要懺悔。這樣的隨犯隨懺,時時保持清凈,精進行善,心地自然就純凈起來。這有心理學的根據(jù),在宗教信仰中強而有力,而且是多數(shù)人可以因此而止惡行善的?!?/p>

五、正心

《大學》云:“欲誠其意者,先正其心?!庇衷疲骸耙庹\而后心正?!庇№樂◣熣J為,正心就是定,孟子的“養(yǎng)氣”就是定的一種境界。

為什么說儒家的正心就是佛教所說的定呢?印順法師分別從字義和內(nèi)容兩方面對此進行了解釋。“先就字義來說:梵語‘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也譯為‘正定’。正就是等;正定就是平等持心,不浮不沉,不昏不散……。又,梵語‘質(zhì)多’,意譯為‘心’,可泛稱一切心理現(xiàn)象,重在心理的統(tǒng)一性。……說‘正心’就是平等持心的定,決非附會的解說?!痹倬蛢?nèi)容而言,《大學》以“有所忿憶”、“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心就“不得其正”,而佛教以離五蓋,即離開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種蓋覆心性的煩惱,方能得定,可以看出,《大學》所說的“忿憶”、“恐懼”、“好樂”、“憂患”,不外是佛教五蓋煩惱的具體表現(xiàn);《大學》將正心描述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印順法師認為這就是“心依意根,心緣內(nèi)境而不向外,不在眼、耳等五根上轉(zhuǎn),這叫‘心不在焉’。那時,心于內(nèi)住,明徹寧靜,就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定相現(xiàn)前”。我們說,儒家的正心和佛教的定心都是克服了各種不良情緒、擺脫了各種干擾和影響的安定、平和、專注而又穩(wěn)定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印順法師將《大學》的正心解釋為佛教的定,就是看到了儒佛二家之間的這種一致性。

孟子善養(yǎng)浩然之氣,故得不動心,可作為儒家正心的范例,印順法師認為這是定的一種境界。孟子以養(yǎng)氣而得不動心,但到底如何養(yǎng)法,后世不可得而知。印順法師從佛教豐富的禪定經(jīng)驗出發(fā),將孟子的養(yǎng)氣理解成一種類似于安那般那(即數(shù)息)的禪定。孟子曾謂其所養(yǎng)浩然之氣乃“配義與道”、“集義所生”。印順法師于此又看到了儒佛二家的一致之處:“佛法說‘心,是‘積集滋長’(集起)的意思。所以孟子的‘集義,,可說為滋長于心而生的義。由此固有仁義的知,引發(fā)與道義相契應的氣,所以能至大至剛,沒有絲毫的怯餒,而表現(xiàn)出最高的勇氣。”他評價說:“孟子不像深修禪定的人,對于調(diào)心調(diào)息有種種巧妙的方便,而只是一任自然,系在一處而已。這也許平庸一點,但卻毫無流弊?!薄昂翢o流弊”四字,可以說是佛教界對儒家修養(yǎng)方法和境界的高度嘉許。

當然了,印順法師作為一代高僧,不可能在終極的意義上稱揚儒家的正心養(yǎng)氣。在他看來,孟子的境界無論多么高妙,都不過是一種世間法,這自然是不能與涵蓋世出世間的佛法禪定相比的。

六、修身

《大學》云:“心正而后身修?!庇衷疲骸鞍滋熳右灾劣谑耍皇墙砸孕奚頌楸?。”儒家對于修身的重視于此可見一斑。印順法師認為,儒佛二家都是修身為本的,儒家的修身與佛教的慧學一致:“如從致知、誠意到正心,與佛學的(依正見)成正信、修正戒、得正定一樣,現(xiàn)在依正心而進到修身,也等于佛法的依正定而修慧?!?/p>

印順法師理解的儒家修身,就是破除積習所成的私見和僻執(zhí)的蒙蔽,如實地了知和恰好地處理一切。他認為,《大學》與《中庸》所說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所說的修身意義相同,也就是孔子在《論語》中向顏回開示的“克己復禮”。他指出:“修身的內(nèi)在是仁,表現(xiàn)于外行是禮。仁與禮,是儒者的大本。在古代儒者的見地中,仁是人與人(仁就是二人)間的同情;禮是人與人間的合適行為?!币簿褪钦f,儒家的修身就是使人們的內(nèi)在情感獲得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從而形成內(nèi)外一致、表里如一的統(tǒng)一人格。印順法師將“沒有偏私固蔽”視為“依仁復禮”的要旨,故而認為孔子的“四毋”(即《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顯出了依仁復禮,一位完美修身者的心境”。換言之,在印順法師看來,孔子是儒家修身的典型。

不過,印順法師畢竟是一位佛教的高僧,他雖然能夠突破派性的限制,贊揚孔子修身所達到的境地,但在對儒佛二家修身之道加以比較時,他還是更推崇佛教。他認為,無論是儒家,還是佛教,唯有知、覺,即“無私蔽的大智慧”,才能成就修身。他一則說:“一般儒者偏重仁德的存養(yǎng),忽視了甚深法性的悟人,結果就老是停滯于世間善行的階段。唯有大乘法,依深智而起大悲,悲智雙融的大覺,才完美地開顯了究竟的修身正道。”再則云:“就是世間的善心善事,也不離我見的控制,不是完善的。這唯有正觀緣起的大慧,通達無我,才能超越自我中心;才能無私無蔽,徹見一切真相,成就修身的自利功德?!边@是印順法師對佛教具有真誠信仰并且具備深切體會的表現(xiàn)。

印順法師說:“儒者的禮法,重在差等,重在情感的中和;而佛的律行,重在平等,重在事理的恰當。儒者重仁,是以情統(tǒng)理的;佛法重智,是以智化情的。世間學與出世法,不能說沒有實質(zhì)的差異。但從人以修身為本;修身的要內(nèi)心無私無我,外行有良好的私德、公德,依此才能達到人類的和樂,儒佛的確是有著相同的見地。”這表明,在印順法師心目中,儒佛雖然不能無重視差等與平等、以情統(tǒng)理和以智化情的區(qū)別,但他所最為看重的,還是儒佛二家修身之道的一致性。

七、齊治平

在印順法師看來,“儒者經(jīng)過致知、誠意、正心的學程,完成自立自達;學佛者經(jīng)過信、戒、定的學程,而達成慧證的己利。這兩者的深度雖不相同,而修成無私無我的明智,作為利人利世的根本,確是一樣的。”但這只是兩家都以利他作為出發(fā)點來說的,至于利他的方式,兩家則有著不小的區(qū)別。

在印順法師的論述中,儒佛兩家利他的方式有很大差異,但也有一致之處。儒家利他的方式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特點是“學而優(yōu)則仕”,政治至上,由親而疏、由近及遠地建功立業(yè),使家、國家和天下都獲得好處。佛教并不以政治為至上:“依佛法來說,如發(fā)心利他,真能透過悲智去做一切,一切都是可以利人的。利人的事,什么工作都有意義,不像儒者那樣,偏以政治為大人之學,而以農(nóng)工商為小人之事?!敝袊鸾桃晕褰涫茋郎恚运臄z六度持世,倡導萬善同歸,其利濟眾生的方式非常廣泛,而且往往是直接面對需要幫助和攝化的眾生,與儒家需要通過行政環(huán)節(jié)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佛教不過問政治,或在弘揚佛法時排斥政治的手段,而是予政治以相當?shù)闹匾?,如東晉時道安法師就曾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話,歷代高僧都以“外護之責寄在王臣”期待著統(tǒng)治者們對佛教予以保護和支持。佛教雖然更為重視弘法因緣的是否具足,而不是強調(diào)相互之間血緣的遠近親疏,但也主張要孝順父母、忠于職守等。

儒佛二家凡修身有成而能利他的,都可以稱為“圣人”。儒家圣人有許多種類型,如孟子曾謂伊尹為圣之任者,伯夷為圣之清者,柳下惠為圣之和者,孔子為圣之時者。印順法師認為對佛教的圣人也可以作此區(qū)分:“儒者與佛教的圣人,本質(zhì)上雖有不同,但約圣者的風格來說,也有近似處。如小乘是圣之清者;菩薩是圣之和者、任者;大地菩薩到佛位,‘隨機利見’,‘適化無方’,那當然是圣之時者了。又信愿增上的近于和,智增上的近于清,悲增上的近于任。由于根機性習不同,修學而成圣時,風格也不能一致。當然,圣之時者是最理想的!”不過,印順法師并不是一個儒佛調(diào)和論者,他只是探討儒佛二家之間的一致,并不放棄儒佛二家的區(qū)別:“儒者囿于人格的盡善,而佛法有進一步解開生死死生的死結而達到以無漏慧為本質(zhì)的圣境。所以扼要地說,儒者是世間的,佛法是出世間的(小乘),是出世而又人世,世出世間無礙的(大乘)?!币苑鸱ㄈ芙狻⑾寮业拇髮W,將其引導到佛法的立場上來,這是他一貫的立場和原則。

印順法師通過闡釋《大學》綱目的形式探討儒佛修身之道的一致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佛教立場理解和審視儒家經(jīng)典的范例。他的用意,也許是要為儒學與佛教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容納建立基礎,以便使兩家能夠在歐風美雨的飄搖中同舟共濟,共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纛下站穩(wěn)腳跟。作為一代高僧,他在解釋《大學》時,自覺不自覺地將這一儒家經(jīng)典置人佛教的話語體系之中,并對之進行佛學化的解讀,從而使這一解讀過程具有了強烈的思想創(chuàng)造的意味,并形成儒佛二家的視界融合。他以佛教的思想解釋了《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同時也用三綱領和八條目對佛教的相關思想進行了組織和解說。

參考文獻:

[1]印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更新于:2023-08-03 10:42

評論

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翘臀小穴在线观看| 欧美 日韩 国产 自拍|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免 | 呦交小u女国产精品99| 又爽又粗又大又长的爆草| 美女大鸡操很多水在线看 | 国产精品高潮久久久久a| 人妻在线系列一区二区三| 小美女淫荡的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第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清纯唯美第一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语自产免费精品视频在| 大鸡巴日小美女明星的BB| 精品精品视频国产| 91成人精品国语自产拍| 人人摸人 人干人人草操| 操国产骚逼逼逼逼逼逼逼| 黑丝美女被操哭边操边尿| 小骚货舔小骚逼视频| 免费骚逼潮吹av|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裸体午夜一级视频| 波多野结衣高潮尿喷|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强奷很舒服好爽好爽| 人人超级碰青青精品| 巨屌抽插舔阴视频| 大鸡巴操逼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网伊人中文| 美女被大屌操大骚逼|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少妇无套带白浆嗯呢啊污| 国产情侣色综合久久有码 | 欧美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 96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臀浪|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精品 |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无码| 黑人妖大鸡吧操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