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雋永故事:舍身飼虎
舍身飼虎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佛陀曾向弟子開示累世修菩薩行的事跡,在眾人的恭敬虔誠中,佛陀以手輕觸大地,顯現(xiàn)六種震動之瑞相,一座七寶佛塔從地涌出。弟子阿難開啟塔門,見一七寶函,其內(nèi)雪白舍利無數(shù)。佛陀觀見,隨即贊頌曰:
「菩薩殊勝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無倦?!狗鹜咏虒?dǎo)比丘們,應(yīng)該頂禮此舍利!因為舍利是無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繼而宣說這則「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的精進(jìn)。
久遠(yuǎn)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訶薩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產(chǎn)七子,看似多日未進(jìn)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說,「七只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后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苟痈胶偷?「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zé)o法活命,我有什么能力幫助它們呢?」
小太子摩訶薩埵不發(fā)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為救老虎,何不能舍棄呢?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業(yè)、于生死輪回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yīng)舍對身體的執(zhí)著,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鄲?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眾生無量法樂?!剐⊥踝由鸫笥滦?悲愿力又增強(qiáng)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于是摩訶薩埵太子來到虎穴,脫去衣裳,掛于竹枝,然后躺臥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干竹枝刺頸出血,舍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fēng)激水,涌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眾華,繽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贊嘆。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
國王皇后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稟報,小太子外出歷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后得報王子舍身之事。國王皇后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后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諭令左右收拾薩埵太子遺骨舍利,啟建寶塔供養(yǎng)。菩薩舍身飼虎的圣地,就在尼泊爾一帶,至今仍為佛教徒所朝圣供養(yǎng)。此亦為許多佛教石窟壁畫之題材。
宣說這悲壯慈忍的因緣之后,佛陀對弟子說,「眼前寶函所盛,正是摩訶薩埵的舍利。我在當(dāng)時,雖然也有煩惱貪瞋癡,但依然能在下三道中,隨緣救渡,何況今日煩惱盡滅,號稱天人師,具一切智。往昔的摩訶薩埵,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往昔國王就是今凈飯父王。昔后妃,今摩耶夫人;昔長子、次子,分別為今彌勒、文殊二菩薩。往昔母虎,為今姨母。七虎子,為今之大目犍連、舍利弗、及五比丘!」此時無量人天眾生,心涌悲喜,同發(fā)向道成佛之心。
佛陀曾于《悲華經(jīng)》中說,「慈心即是助菩提法,于諸眾生心無礙故。悲心即是助菩提法,拔出眾生諸苦故。喜心即是助菩提法,愛樂法故。舍心即是助菩提法,斷憎愛故。」慈悲喜舍,一旦從心底涌現(xiàn),便能點(diǎn)亮愛與生命之光,照徹幽暗娑婆。諸位,修行不是口說,而是用心去做。利益眾生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