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是非,修行人應(yīng)該怎么做?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是非,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人生而不同,正如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不同的世界觀,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閱歷、學(xué)識素養(yǎng)、心胸格局等千差萬別,認知水平不同,自然看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
比如司機,看到行人在馬路中間徘徊不前,會怪他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行人,會覺得車主為什么不主動禮讓?如果你擅長某項工作,會嫌棄新人笨手笨腳;而新人呢,期待同事多些體諒與幫助。在兒時,孩子希望父母尊重理解自己;當你為人父母,卻總嫌孩子叛逆,不懂父母的苦心……
盡管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認知,但我們習(xí)慣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外界,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錯誤的。矛盾和誤解,也就從中產(chǎn)生了,因為一切從“我”字出發(fā)嘛。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帶彎鉤的“刺”,當外界說我們不好、傷害我,詆毀我、與我們觀點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外界這些信息統(tǒng)統(tǒng)“鉤”進來分析,變成執(zhí)著、煩惱,被外境所遷,進而在語言和行為上做出回應(yīng)。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小事變成了大事,小問題也變成了大問題。
如果別人詆毀、謾罵我們,我們沒有聽到,再見到他時,自然會與之交流,熱情打招呼。若聽到了,難免不把是非“鉤”進心里,會想不開,生悶氣或憤憤不平,失去了從容淡定。只是“聽到”與“未聽到”嗎?其本質(zhì)還是執(zhí)著與不執(zhí)著。
內(nèi)心執(zhí)著了別人的話語,把它們變成了包袱背在了身上,煩惱和傷害也隨之而來了。不執(zhí)著他人的話語,任他評論,我心巋然不動,恰似“青山原不動,浮云任去來”之理,才是智慧之人。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有云:“是非由或自論,凡事之非,莫可于執(zhí),著之抗言之斗,自度非業(yè)加盛,終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p>
大意是說,我們面臨是非的時候切不可執(zhí)著它。是非出現(xiàn)以后,讓別人自己去理論,他高興怎么說,就怎么說。不然的話,一糾纏在是非里,就會造成爭辯,互相之間言語爭斗。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到最后,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誰是誰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態(tài)愈演愈烈,相互間的感情也就愈來愈壞,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復(fù)雜,乃至于引起禍患。所以面對是非,不能掛懷。
當然,這里說的面對是非不可執(zhí)著,是指外界對自己的評判,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是非,我們不去論長短、掛于心。若是修行人違背國家法律、倫理道德,違背戒律、修行,我們還不糾正、改正,打著“不執(zhí)著”旗幟胡作非為,那就是假修行、真小人了。所以,需要一分為二看待問題。
言歸正題,面對是非,不想被是非牽著鼻子走,不凡先看輕它,再放下它、不執(zhí)著它,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勉勵自己,使心胸豁達,處事深遠。日復(fù)一日,自然受用無窮,何樂而不為呢?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