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4-15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四卷A面
所以說,記住這個話,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yīng)當(dāng)勵力?!?/p>
真正講聞這個道理,你真正想修學(xué)佛法的人的話,那么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要從這個地方努力,這是我們開始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很多其他的地方比較次要的也是這樣。因為當(dāng)年我老師告訴我,我現(xiàn)在深深體會到就是這樣,那時候我學(xué)打坐也好,學(xué)什么也好,學(xué)學(xué)盤腿,這些東西,他老是呵斥我,你忙這個干什么?實際上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后來我才知道,你一定要怎么用心的心法你知道了,然后你兩個腿一盤,很快就上去了,否則的話你把那個惡習(xí)慣養(yǎng)成功了,叫你改是千辛萬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不是不注意,而是要注意的,可是你要本末把握的清楚。
【凡講聞時,下至應(yīng)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p>
所以不管是講也好,聽也好,對于這個所講所聽的教授,這個前面的加行,什么叫第一加行呢?這個加行有好幾個層次,最重要的是根本,你一定要把握的住這本末在什么地方?是的我們現(xiàn)在說這個地方,教室要好,要涼,要通風(fēng),要什么,這些東西萬一沒有,沒有關(guān)系。就是這個講的人,的確是個善知識,聽的人的的確確是你如法如理的,然后呢你至誠恭敬的去聽,就這個樣。所以我這個老師他就告訴我,那時候我們在印度的時候,那時候真苦!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刮大風(fēng),里面刮小風(fēng),就這樣一個狀態(tài)。中午吃飯的話,吃過了以后,弄完了以后,下午上課就在這個地方,我去的時候,已經(jīng)改善了一些。到那時候,有的人在那個地方,覺得這地方皺一皺眼,老師跑上去大吼一聲,你在那干什么?你還在想著飯粒子啊!就這樣,他們當(dāng)然也不大注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的精神貫注在這里,這個地方說第一加行就是說,你能夠圓滿當(dāng)然好,不圓滿的話最重要的。那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那地方很冷,(達隆撒拉)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可能比阿里山還要高,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到那個冬天,我那年在那地方,九月里面九月底,那個后面,那個后山上都是雪。九月底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一段時候了,冬天實在冷。他就跟我們說,我們那時候在剛開始學(xué)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在西藏,真正冷的地方,到了這個冬天,那個山上有的出去燒開水燒不開的,實在太冷了,不管你怎么大的火,就是燒不開。然后他說我一直到三十幾歲沒穿過襪子。不是我們現(xiàn)在這樣,這個房子里面這么暖,老師講,講完了以后,馬上準備下去跑出去大家要論辯,這個就是一方面最佳的學(xué)習(xí),一方面最佳的考試,所以剛開始實在受不了。到后來那個腳上的厚皮這么厚,既沒有鞋子也沒有襪子穿,出去就出去了,那個石頭上面,剛踩上去,說冷,冷的感覺都沒有,都麻木掉了。但是他慢慢、慢慢的,所以才能夠?qū)W習(xí)出這樣好的東西來。當(dāng)然我并不是說希望我們諸位做到它,可是至少曉得古人的榜樣,所謂這古人并不一定說幾百年以前的,就是他正法時候,像法時候,他們學(xué)法的精神根本差別何在,我們一定要具足。說,你寧愿不來聽,說這我就不行,我就不想去聽,那好,那乃至于現(xiàn)在這地方,所以我前頭,我的的確確,希望你們,強迫你們來,有個原因的,大家多多少少曉得,這一個完整的教授是什么,等到下面第一個共下士講完了,你們要不要來聽沒關(guān)系,你們可以不要來聽,但是來聽的人,不準許打瞌睡,這個我今天先說明。當(dāng)然特別的理由,你晚上很晚回來,有特別的公事,那個絕對原諒。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怕你在這前面一個人打瞌睡,我也很認認真真的跟你講,講完了以后,我下面還要跟你說,這個原因,我要這里說清楚。就是我們心里面,一定要跟這個相應(yīng),這個才是對得起自己,不要說對不起人家,不要說,這個千真萬確的是一個事實。
【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于余處應(yīng)當(dāng)了知。教授先導(dǎo)已宣說訖?!?/p>
那個不必要說得太多了,那么最重要的地方,最概略的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如果你要詳細知道的,其它地方。所以在我們正式講那個教授之前,前面應(yīng)該有的幾樣?xùn)|西,在這個地方先說明。說有這樣的完整的一個教授,這個教授從什么樣的情況來的,第一個造者這么樣的殊勝,這樣的殊勝的成就者,他一生造的法當(dāng)中造這樣圓滿的法,這樣的圓滿法應(yīng)該怎么樣去講,怎么樣去聽,才能夠跟他圓滿的情況相應(yīng)。到那個時候啊,現(xiàn)在下面來了,所以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下面通常佛陀就開口說話。我們現(xiàn)在呢,就也認真的學(xué)習(xí)這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的。
所以說,第四
【如何正以教授】
那個是正確的相應(yīng)的來說佛法的精要,把這個精要引導(dǎo)學(xué)徒、而這個時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個分成兩部分。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p>
修學(xué)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那里?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開頭說過了,聽聞佛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這樣,所以一百加一百等于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識,這個就在第一個大綱,這個第一個大子目當(dāng)中,然后呢親近以后,如何修習(xí)在后面一個。
【初中分二】
這個親近善知識那個分二,
【令發(fā)定解故稍開宣說】
第一個。第二個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使得我們真正如何進去。所以先簡單的說明一下,讓我們產(chǎn)生一個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下面告訴我們簡單的,也扼要的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則,這兩個非常重要。實際上呢?每一個部分在我的感覺當(dāng)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每一部分確實把我們現(xiàn)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的指出來,你能夠改善多少,就能夠跟法相應(yīng)多少。
【今初,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shù)取趣,應(yīng)親善知識?!?/p>
這一個祖師的語錄上面這么告訴我們,說這個決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師語錄還是論,我不知道。住性這個性是什么?平常我們分一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著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邪定聚。那么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jīng)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dǎo)的話,他就進入佛法?,F(xiàn)在那個住性的話就是決定性的眾生,通常這種人,我們說屬于因位的行者,習(xí)種性、道種性、圣種性什么等等,我們看不同的開合說明。平常我們說信、住、行、相、地什么等等,就是這個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數(shù)取趣,數(shù)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們。換句話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xué)佛法的人,他決定應(yīng)該親近善知識,這是最重要的。這個是論上面的,我想這應(yīng)該是論。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
那個下面祖師的語錄,祖師語錄怎么說呀?說︰
【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
那個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dāng)中的頂嚴,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積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完整佛法事業(yè)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個弟子,其中一個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為敦巴三子,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nèi)齻€人傳下來的。那么他這么說呀,他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這個佛陀的教誡的精要積聚起來,這個里邊的頭,換句話說,這是綱要里邊的綱要,什么呀?一句話--不離善知識。在我們來說,我們平常比較宗仰的華嚴,華嚴一樣的,你要學(xué)一切智智,要學(xué)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你們把那個華嚴入法界品去看,好像從六十七卷開始看,處處地方強調(diào)這東西,一直到最后一直強調(diào),所以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祖師,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說到這里我也順便想起來了,我們現(xiàn)在動不動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不起別人,那表示我們最多也只是一個不定聚,弄的不好的話,我們就是邪定聚當(dāng)中,所以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的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下面說。
【能令學(xué)者相續(xù)之中,下至發(fā)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p>
能夠使我們學(xué)的人,身心當(dāng)中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那怕最起碼一點點,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凈除罪障,消除過失,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而這個是什么?這個就是一切善樂的根本。這我現(xiàn)在千真萬確的體會到,我記得我剛開始頭上那個出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臺北同凈蘭若,我跟仁法師住在隔壁,中間有個小小的庫房,經(jīng)常我們幾天不講一句話的,這個是千真萬確。雖然每天有一個聊天的時間,總是到那時候你非出來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來,到時候非出來不可。他那個生活也是很刻板,我現(xiàn)在非常歡喜,那聽他講完了大家進去,盡管如此,關(guān)在屋里面更是鴉雀無聲,沒有幾個人嘛!但是你心里面覺得他就在隔壁,這樣你隨時隨地這個心里就感受到。那個時候,就不知不覺的內(nèi)心上面有兩樣?xùn)|西,當(dāng)你不安的時候,他是個靠山,當(dāng)你亂的時候,他會跑到你,像兩個眼睛瞪大了,你自然就收攝起來了。何況看見他,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為日常生活當(dāng)中一舉一動,現(xiàn)在你心目當(dāng)中會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那時我剛開始,以后每一個地方層層上去,我始終是這種感覺,這是的的確確的,所以這個善知識實在太重要,實在太重要。
【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p>
所以在這個地方,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xué)問!不是沒有老師,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xué)問。這個規(guī)則、這個道理絕端的重要,絕端的重要。一直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大家總覺得,到處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是凡夫!沒錯。但是這黑的當(dāng)中卻有像太陽那么光明的善知識在,看你有沒有這個眼睛了,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有沒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師這個道理很重要。
【菩薩藏經(jīng)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這個是總的,所有的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是佛。
【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p>
所有的這種東西、大乘的,這樣波羅密多六度,地忍等持,這不一一細解釋,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
【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于尊重,尊重為因。】
從這地方出生,從這個地方增長,一切地方一切時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這上頭。
【博朵瓦亦云】
那么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于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觀現(xiàn)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jīng)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要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么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么難,這么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xí)慣的,單單看人家都不行,現(xiàn)在這個出世間的,你根本不習(xí)慣。我們無間以來,一直在惡道當(dāng)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xiàn)象來看,沒有人教你都不行。那么現(xiàn)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dāng)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xí)氣是非常重,對于這善法是不相應(yīng)。而要去的地方卻是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那么個陌生,怎么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么可能做的到呢?這是我們真正的內(nèi)心上面不斷的反覆思惟觀察。當(dāng)你這個腦筋里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xiàn)在的現(xiàn)行當(dāng)中,現(xiàn)在的現(xiàn)行是什么?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蠻好嘛,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嘛!就是提不起來,就這狀態(tài),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前面的是一個大要告訴我們了,那么現(xiàn)在我們說,既然親近善知識這么重要,那么下面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么的條件。
【能依學(xué)者之相】
然后我們要跟他學(xué)的人,需要什么條件。
【彼應(yīng)如何依師】
有了這個條件,然后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么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依止勝利,未依過患?!?/p>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么?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么?
【攝彼等義。】
還有呢?總結(jié)起來,簡單的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dāng)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攝彼等義。今初,就是善知識的行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dǎo),次能導(dǎo)入大乘佛道?!?/p>
這個整個的圣教,佛的經(jīng),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dāng)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然說不同的方法,這不同的方法,為什么有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么引導(dǎo)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xiàn)在這個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么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的引導(dǎo),而最后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dāng)中去的。但是他就不棄舍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再上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xiàn)在他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也最善巧的方便,從最得力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biāo),卻是這個,引入佛道。所以總這個里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么?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后把他帶到佛地,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么他下面就引了。
【如經(jīng)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jīng)論
【知識調(diào)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yīng)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diào)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xùn)|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是說學(xué)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xué)的人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
【此復(fù)說為自未調(diào)伏,而調(diào)伏他,無有是處?!?/p>
這里再說一下,自己沒有調(diào)伏,而能夠調(diào)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這個也可以說在這地方選善知識的標(biāo)準,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善知識,應(yīng)該怎么樣。我們選別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的一樣。自己沒有調(diào)伏沒有用。
【故其尊重能調(diào)伏他者】
必定要
【先調(diào)伏自類相續(xù)?!?/p>
你自己先要身心上面調(diào)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xué)的佛法,就要調(diào)伏自己。調(diào)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么我們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xué)戒學(xué)戒,清楚明白了!現(xiàn)在這里不是說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怎么穿,這個法器怎么打,當(dāng)然這個也要,因為你要這個形相,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里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里外配合。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里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乃至于到后來,反而形成障礙。我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么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nèi)涵的話,那個音調(diào)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yīng)的,它有一種音調(diào)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diào)柔,有一種音調(diào)自然會激發(fā)你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后,它自然應(yīng)用這個體的時候,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是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體,站在這個上面學(xué),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后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不定是越學(xué)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并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樣樣?xùn)|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yīng)該了解的一點。
【若爾須一何等調(diào)伏?!?/p>
那么在這種狀態(tài)當(dāng)中要怎么樣調(diào)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么樣自己先用過功調(diào)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
【謂若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xù)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p>
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么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后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于你隨便念一卷經(jīng),多少最后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做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diào)伏自己嗎?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diào)伏自己,你怎么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某人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他得定是蠻好,可是出了定,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嗔癡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后你看見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學(xué)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另外一點你說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里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相做得很好,他也不一定。這個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蠻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嗔癡照舊,這個都是叫做隨宜修行。對于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dǎo)我們種善根那絕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的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大、正這么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biāo)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的很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說一下。所以像前面說的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xù)當(dāng)中有假證德名,為什么叫一個假證德名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的那個公案也是一樣,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倒反之它什么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筑事務(wù)所正在規(guī)劃,每一個地方弄的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的清楚,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四卷B面
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很了不起,他對世間有這么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么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dāng)時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dāng)中也是一樣,看看這個法師,他能夠打坐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的清楚這個里邊的差別何在?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diào)相續(xù)法?!?/p>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他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剛才說,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樣子全無,但是他坐在這個辦公室里面這個藍圖就規(guī)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里。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xué),是故論說調(diào)伏等三。】
把它綱領(lǐng)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xué)─戒定慧,調(diào)伏等三,那么把這個東西開開來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么,現(xiàn)在這個地方,開為十項?,F(xiàn)在我們看看這個十項是什么。
【其中調(diào)伏者,謂尸羅學(xué)?!?/p>
調(diào)伏就是戒。
【別解脫云】
戒經(jīng)上面說:
【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我們這個心像個馬一樣,所以叫心猿意馬。為什么叫他馬?這個馬,猴子一樣,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的,又快又利,這是我們的心相,等它跑累了在那睡覺,就這個味道。雖然你經(jīng)常的去努力要想制止它,不行。那要怎么辦?這個我們騎馬的人,馬上面有一個所謂馬勒,這個非常的利,還有這個馬須上面有一個剌,這上面利得不得了,這樣才能夠調(diào)伏這個,這匹悷馬,那么現(xiàn)在這個東西是什么?是別解脫,所以這個戒有這么大的好處!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diào)所化銜。\】
那么分辨教也是,這個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就是阿含。它說沒有調(diào)伏,實際上這個通于大小乘的由基本開始,沒有調(diào)伏的人要去調(diào)伏他,就是戒。所以這個戒就是調(diào)伏那些剛強眾生的這個銜,我們騎馬的時候,馬的嘴巴里面有個東西拉著,那里一拉就控制那個馬的。
【如調(diào)馬師,以上利銜調(diào)悷馬?!?/p>
就是調(diào)馬的人,以最利的這種銜,調(diào)那匹悷馬剛強的很。
【根如悷馬隨邪境轉(zhuǎn),若其逐趣非應(yīng)行時,應(yīng)制伏之?!?/p>
我們這個五根就像一匹悷馬一樣,他一天到晚跟那個邪境轉(zhuǎn)的。當(dāng)這個根要心猿意馬隨著不應(yīng)該做的境界走的時候,就要去調(diào)伏他、應(yīng)制伏他,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精神。這個不是在外頭,這個叫內(nèi)學(xué)。假定我們偏偏執(zhí)著在形相上面,我這個地方,怎么形相,這個外學(xué)!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當(dāng)你心里面趣向于這個五欲境界,跟著境轉(zhuǎn)的時候,要把他拉回來。第一步的功夫,這是戒。
【學(xué)習(xí)尸羅,調(diào)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yīng)作品?!?/p>
那個才是我們學(xué)戒的目的,學(xué)戒的目的干什么?調(diào)伏這個心馬,以種種的方法,非常努力的制伏他,制伏了他以后,使他心里面趣向于應(yīng)該做的地方。所以說不應(yīng)該做的,止、不要做,應(yīng)該做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標(biāo),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亂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他,叫你轉(zhuǎn)化他。這個就是戒。所以第一個就是先要用這個東西調(diào)伏。關(guān)于這個內(nèi)容,現(xiàn)在單單在這地方,我們還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說清楚它,因為到后面,在我們學(xué)的次第過程當(dāng)中,自然而然會關(guān)于戒的內(nèi)容說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xué)的必然內(nèi)容,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那個真正戒的精要在那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們開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戒的精要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識一件事情,未得正見談持戒,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見之前,應(yīng)該做的事情就是應(yīng)該具足信心。信賴這個善知識聽他的講,那么這個條件要靠什么呢?要曉得自己在病,自己在無明大病當(dāng)中,那個時候你了解了自己的無明大病,心里上面才曉得我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才肯依人家,否則總覺得自己對,總看見別人不順眼,這是一個必然的情形。這個佛經(jīng)上面有過這么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每年固定到了某個季節(jié)他就下毒雨,譬如我們這里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么這個毒雨,就是空氣當(dāng)中含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下了這個雨以后,那個水里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后,這個人就會顛倒。過了幾天以后,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凈的水又來了,慢慢的就又恢復(fù)過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也不曉得是什么原因,誰也都不知道。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后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那么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jīng)過了長時觀察以后,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guān)系,所以他事先經(jīng)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后,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飲這個水。結(jié)果別人飲了這個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他保持的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了!結(jié)果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怎么會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什么好說的,勸別人去,結(jié)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二個人,到處去勸人,結(jié)果不但人人勸不醒,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家伙瘋了,最后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guān)起來打了一頓,關(guān)在監(jiān)牢里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后,找這個人怎么找不到了,發(fā)現(xiàn)他在監(jiān)牢里邊,這個人好端端的,怎么跑到監(jiān)牢里邊去了?他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是個笑話。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么?說明了當(dāng)我們眾人都在無明顛倒當(dāng)中,這個有正確認識的人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不對的,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現(xiàn)在眼前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我們不必說佛法。譬如說:就我們中國來說,我們中國人兩個朋友,大家難得見了面碰在一起,大家吃一個館子,吃完館子,一定是我請你,你請我。外國人可不是啊!大家見了面了,那我們就一起去吃飯,吃過了,多少錢?參佰塊錢!兩個人,每一個人壹佰伍拾塊,要我們看起來,這是什么話?你就看不上眼他,反過來他也看不懂你,覺得大家吃過了,各分各的,你們怎么拉拉扯扯的,干什么啊?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想我們應(yīng)該了解吧!為什么要說這個事情呢?就是在我們正式開始學(xué),一下要想把正見把握住,這個很難,那你既然沒有把握住正見,你覺得不能學(xué),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是為什么第一個先要認識說:我自己有了病,然后你就肯信賴依靠他,這個才是我們學(xué)進去必然的條件。所以前面一再說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等到你樣樣弄清楚,要想再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做的通。第一個,我們不可能有今天就長不大,你絕對不可能說:媽媽的奶是什么,我弄清楚了再吃;長大了,飯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弄清楚了再去吃,那有這個可能嗎?這個細講起來,這是我們必定應(yīng)該的,這個也是世間的正見,隨順著,這是這一點上面,換句話說我順便一談。我們要了解這個戒,這個行相,那么有了戒以后,第二個,講定。因為你在粗猛的現(xiàn)行上面不讓他亂走,那個是粗猛的現(xiàn)象,慢慢的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的話盡管你關(guān)在屋子里面,你心里面還是胡思亂想,那時候你能定嗎?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強硬在那坐的話,這是為什么人家學(xué)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學(xué)不成,那也就算了,反正浪費一點時間,打打瞌睡胡思亂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的硬把他制抑下來,因為那個心里面非常的猛,那時候就要出毛病了。所以現(xiàn)在人家說,動不動走火入魔,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話,一定很容易,這個我們要清楚,進一步那個時候去學(xué)定。
【寂靜者,如是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fā)起內(nèi)寂靜住,所有定學(xué)。】
那個就是定學(xué)。由于我們前面曉得,這個是該做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xí)慣不想做,現(xiàn)在去做;這個是不該做的惡行,以前盡管一向歡喜,現(xiàn)在不要做,妙行應(yīng)該進,惡行應(yīng)該止。那么要想這樣做的話,是什么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jīng)調(diào)息的那個心,一方面心里已經(jīng)習(xí)慣了,怎么樣去調(diào)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所以進一步就用這個來調(diào)伏細的,這個時候得到這個心相叫做定。這個戒定有這樣必然的層次,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假定說我們這這個戒就是說表面做一做的話,那個定跟戒變的毫無關(guān)系,要曉得這個,那么那個時候,內(nèi)心就發(fā)起寂靜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靜的狀態(tài),這個定。那么有了這個定以后呢,把這個寧靜的心再去深細的觀察,才了解世間的真實的狀態(tài),這個就叫做慧,所以
【近寂靜者】
為什么叫近寂靜呢?他不是寂靜,完全寂靜相,但是要相當(dāng)寂靜的去觀察,才能夠把世間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這個才是智慧。所以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學(xué),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么這個奢摩他是什么呢?心堪能。我們現(xiàn)在是沒有力量的,胡思亂想,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他聽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樣,一動都轉(zhuǎn)不動,這樣。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后,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zhuǎn),你要怎么辦就怎么辦,所以叫心堪能。
【觀擇真義發(fā)起慧學(xué)?!?/p>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觀察那個真義,心散亂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學(xué)。
【如是唯具調(diào)伏相續(xù),三學(xué)證德,猶非完足。】
這個就是戒定慧三樣?xùn)|西,但真正教人,這三個夠嗎?還不夠,下面還要幾樣?xùn)|西。
【尚須成就圣教功德?!?/p>
還要成就圣教的功德,這個圣教功德叫什么?
【言教富者,謂于三藏等,成就多聞?!?/p>
還要對這個經(jīng)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的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的了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可是佛的經(jīng)驗,完完整整的。再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有豐富的認識。所以,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fā)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于后圣教,能成何益,當(dāng)時能有何種義利?!?/p>
那么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大乘佛法當(dāng)中的師長是什么樣呢?他呀!那一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fā)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他能夠?qū)Ω鞣矫娴膯栴}都了解都解決,對于認識,質(zhì)正量圓,這么圓滿的認識,然后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么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引導(dǎo)我們?nèi)A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里。那么更進一步呢叫達實性!說不但是了解的透徹,還要通達實性。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xué)】
前面已經(jīng)說了戒定慧了,這個慧跟這個地方達實性的慧,差別在那里呢?因為真正的慧,我們說起來有三個次第:聞、思、修。、而聞思修當(dāng)中又開成六個,聞、聞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這個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jīng)真正的通達法無我,那個大乘的達實性的地上菩薩,見道以后,這樣。
【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xiàn)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p>
真正從這個地方的要達實性,是要通達實性的,這是地上菩薩,如果說萬一沒有的話呢?教理證成也可以,那個是加行位上,乃至于資糧位上也可以,聞思相應(yīng)的。平常呢,這個天臺所謂大開圓解,就這個,可以了!這個都是加行位上的,那個時候有這個老師。下面德增,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
第四是特別講教,第五就是證。剛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教富跟那個達實性兩樣?xùn)|西,一個是教,一個證,這兩樣功德,那么戒定慧呢統(tǒng)攝的,這么說啊!
【若較學(xué)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果他的這個成就跟你一樣,或者比之于差,這個不行。當(dāng)然對我們來說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稍微有一點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學(xué)佛法的人,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成佛,等覺還要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既然稱善知識,他這個圓滿的德相,換句話說,總是比你還要來的高明的,不過單單高明夠不夠?還不夠,譬如像我們一點名堂都沒有,他像三腳貓懂幾下,這個也不行。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很清楚的,他至少的條件是什么呢?就是三學(xué)當(dāng)中有這個次第,還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點都沒有的話,他有了三學(xué),當(dāng)然比你高了。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dāng)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yīng)親近勝自者?!?/p>
親友集上面告訴我們這么說:這是菩薩造的論,諸位啊!如果你依靠差的人的話,你就退失。后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學(xué)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最好的是善知識,最壞的就是惡知識。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話,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能進步,如果是依超勝于你的,你就獲得進步,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親近超過自己的。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p>
所以這些道理當(dāng)中,他又把善知識的相,又說一下,應(yīng)該什么啊?以戒定慧為主!而他也超過于你,依著這個次第,這樣來的這種人是最超勝的,最精彩的。那么另外一個祖師,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樸窮瓦就是剛才說的敦巴尊者的三子之一,傳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么說啊?他說我看見那個前輩,那些祖師菩薩的傳記的時候,心里好羨慕、好仰望啊!我也是有這個經(jīng)驗,所以我也鼓勵諸位,剛開始多看前人的傳記,多看因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啟發(fā)向上的好樂之心,不必在理論上面了解的很多。前面沒有基礎(chǔ),你先了解這個理論,不一定好,這個次第井然。你有了這樣的心,然后那個理論一認識,馬上派上用場。你沒有這個基礎(chǔ),認得了理論的話,往往會害你,到那時候,你的眼睛是高不可攀,看看樣樣?xùn)|西都不在眼下,這個是如天成魔,你就會辛苦無比!這個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里面不知如何是好,完了以后呢,這種心情就是把我們引導(dǎo)向下墮落的因素,當(dāng)你真正的了解業(yè)這個行相以后的話,你一觀察就這么清楚。到那時候,你自己會害怕,到時會害怕。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看那個善知識他們怎么作。
【又如塔乙云:】
又另外一個善知識,
【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biāo)?!?/p>
惹珍就是敦巴尊者當(dāng)年造這個廟,阿底峽尊者圓寂了以后,敦巴尊者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里造一個廟叫惹珍寺。譬如說我們前面說的,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乃至于后代的,像西藏的什么白教、黃教,主要的這個淵源都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以我們現(xiàn)在來說的話,我們那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識說我們把那些前面的前輩作為我們的目標(biāo)。所以說,
【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p>
我們要這樣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層次很分明。我們現(xiàn)在看佛跟菩薩,一看總覺得遠的不得了,這個佛動不動就把生命腦髓就舍出去,我們太遠了??纯醋鎺煱?就對我們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對我們呢有這樣的一個接引的功效,就像法華里邊說的化城喻品,那么這些祖師們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化城,我們更從這個上面找到這個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況。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yīng)獲得之德,諸所余者是攝他德?!?/p>
上面這個是善知識自己應(yīng)該的,那么下面那些就是幫助別人的!這個真正的善知識,除了自調(diào)以外,他還要幫助別人,下面在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說那個幫助別人之前,有那么一段話,為什么要這樣說?看一看。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p>
這佛啊,不是拿水來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雖然有神力神通,沒辦法幫你除掉苦,也絕對不是以自證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么?把那個法的真實的內(nèi)涵告訴你、開示給你,教你這樣認真去做,得到解脫。為什么這個地方要插這段話呢?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善知識的形相,認得了以后,你從善知識那里得到,不是說善知識,你只要靠著他,然后他就把你一口氣一吹,然后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個佛,不是的。把這個佛法的道理告訴你,你還是要很認真努力精進去學(xué),那時候得到解脫。這是為什么我要鼓勵諸位,看那個善知識的傳記,否則的話,我們大家總覺得,現(xiàn)在我是凡夫,然后我在這里磕了一個頭,磕到那一天的話說不定開悟了!好!沒有這件事情,絕對沒這件事情!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聽聞,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原則的話,也是這樣的,愈聽愈遠,是愈講愈遠!這個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訴我們。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總結(jié)一句話,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決無任何方便能夠凈化你的罪。在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問題,既然佛告訴我們說:沒辦法凈除我們罪的話,應(yīng)該說來說去講法,那么然后呢講完法我們要念法,為什么我們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嗎?大家想想看,現(xiàn)在我們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那樣的話,那么要念法,這個念佛不是沒有用了嗎?念佛有用的,關(guān)鍵在那里呢?這個考考你們,下個禮拜,你們每一個人給我一點答案,然后呢我在這里看了這個答案再給你們評分,等一下我就說明這件事情。
【其中四法】
那么下面就是說:開始幫助別人的這個方法,先說第一個,
【善巧說者,謂于如何引導(dǎo)次第而得善巧?!?/p>
下面說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后要懂得怎么善巧的表達,是說引導(dǎo)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p>
能夠把這個道理,很巧妙的能夠灌輸?shù)铰牭娜说男哪慨?dāng)中去,這個很重要。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凈,不顧利養(yǎng)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p>
什么叫悲愍呢?是你說法的時候,當(dāng)這利他說法,那個時候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yīng)的這個心情要清凈,不是不凈說法。現(xiàn)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免,說實在的,我們真的說法的人,為了利養(yǎng)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個倒不太多,倒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習(xí)氣相應(yīng)的。我們習(xí)氣當(dāng)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yè)當(dāng)中,語四業(yè)當(dāng)中,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閑話,那就是你坐在這里沒什么事情就在說,嘴巴癢得很!正好有這一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我們最難避免也就是這個狀態(tài),倒不一定是真正的說為了貪名聞利養(yǎng),但是這個跟煩惱相應(yīng)的,這個不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五卷A面
跟煩惱相應(yīng)的,這個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說法悲愍,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里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的動機固然是,后來相應(yīng)的那個心里狀態(tài)始終是清凈的。什么才是清凈呢?不顧利養(yǎng)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有什么?有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yīng)該說特別的標(biāo)準,這個標(biāo)準我們到后面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了解它。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p>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xiàn)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里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哉!人家當(dāng)然一定會稱贊他,說你說的好,盡管人家說,但是他心里面清楚明白,他心里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么?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是有悲心。這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里面一定是把持著佛法的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我們所好的。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yīng)、利相應(yīng)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贊嘆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里面很歡喜綺語,就天花亂墜的說了一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后就閉上嘴巴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yīng)。聽的人也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
【具精勤者,謂于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shù)數(shù)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p>
這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jīng)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里最簡單的就是燒飯,發(fā)好心的去燒飯,跑到廚房里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咸的,他要煮的爛一點、他不要煮的太爛,你不曉得怎么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fā)心,做了兩天心里面就說,受不過。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diào)伏別人,為我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么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真正修學(xué)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候要把那大悲心具起的,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dāng)中勇、悍、剛、決。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后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xiàn)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很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jīng)望風(fēng)披靡的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shù)數(shù)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這已經(jīng)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后一個,這就十項,這十項已經(jīng)圓滿具足了。
【博朵瓦云:三學(xué),及通達實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么這里邊三學(xué)及達實性、悲愍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附注。他就舉了一個:
【我阿阇黎向尊滾,既無多聞復(fù)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p>
博朵瓦有一個老師,他依止的老師響尊滾,他這個人實際上并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yīng)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他有前面說的三學(xué)、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到好處。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xiàn)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應(yīng)酬話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的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yīng)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了好了,坐在那里你坐五分鐘,他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jīng)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我覺得現(xiàn)在還是有這種人,但是跟著他就有好處。
【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
【全無善說,雖說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余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p>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愿,就說施主來,然后給他祝愿,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這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后,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么!這么樣的一個人,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那一個,能夠親近他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形相。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如是若于諸所學(xué)處,不樂修行,唯贊學(xué)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p>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于這些前面所說的,并沒有認真的修行,乃至于心里面也并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贊美這個學(xué)處,說這樣有什么好,有什么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尤其是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于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這個佛陀真?zhèn)ゴ?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對于三寶的贊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么樣去學(xué)習(xí),這個是兩件事情。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么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臨終的時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jié)果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jīng):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里面就覺得好像很失望,說:什么?講的就是這個?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他是怎么成就的去做。所以說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每個人都曉得尊重恭敬贊嘆有道的人,說這個人了不起,卻有一件事情對我們更重要的,你自己去做的話,那么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是!讓我們贊嘆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biāo),做為我們心目當(dāng)中祈求的一個目標(biāo)。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么?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是我們重要的事情。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后,下面加了兩個字,真可惜!真可惜!這個悲,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就。你別看這么簡單的幾句話,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的天花亂墜,但是于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贊嘆不已;他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yīng)該怎么辦?見賢思齊也,看見他精彩,想我怎么樣才能夠跟他學(xué),他為什么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nèi)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我可不要這樣!我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yīng)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后講給別人聽的話,實在非??上?。產(chǎn)生什么毛病呢?唯贊學(xué)處所有美譽,這個佛法好!到處勸人,到處說什么,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贊美這個功德,你這樣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有多少大的成就,干什么啊?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的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yǎng),什么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么?為了這個,錯了;這種情況是不堪任為善知識,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
【宛如有人贊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p>
就好像有人說這栴檀香是多好!他為什么要這樣去做?他是為了賣狗皮膏藥,自己求活命。那么有的人真的要求妙栴檀的就來問,你有嗎?沒有。在這種情況之下都是空話,這毫無真實意義。這個栴檀不一定也不僅僅是我們現(xiàn)在點的檀香,佛法里面通常講的栴檀是牛頭栴檀,這個香可以摧毀一切毒,它一點點東西你碰上的話,什么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是不在話下。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次,漢朝,那時候有一個西域的使者來進貢。進貢的時候,這個里邊有那個名是牛頭栴檀,那牛頭栴檀列出來的份量多少?四銖,金字旁一個朱字,四銖。我們說斤、兩;兩下面是錢,錢下面是什么?分,分下面是銖。那個小的簡直一錢已經(jīng)少的一點點了,錢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銖。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一分是十銖,換句話說只有一兩的千分之四,一兩已經(jīng)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個時候朝廷的規(guī)矩,進貢再名貴的東西,它一定有最低的限度,所以不上兩的東西根本就太開玩笑了,但是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官不知道是什么名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我們的外交部,那時候也就是禮部,朝覲那個皇帝之前,先要經(jīng)過禮部的大臣,然后各式各樣有關(guān)的。一看這個,四銖。這個不行,不夠那個規(guī)定,就沒有讓他進貢。那個使臣非常聰明,沒辦法進貢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四銖當(dāng)中拿出來好少好少象征性的一點點,就把那個牛頭栴檀一點,那個芬芳幾十里路都是那香味,那種香味,此香只應(yīng)天上有。早朝的時候大家聞到,說從來沒有聞到過這么個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聞到了,大家就問了:這很吉祥的香味!這香那來的呢?大家不知道。那個時候,那個使臣也在朝廷上面,樣子表情很特別的樣子,所以旁邊那個禮部的大臣想這大概有關(guān)系,就問問他。他們當(dāng)時不便說,退了以后就問他:怎么,你曉得嗎?是。這是什么東西?就是我送來進貢的。送來進貢的你怎么不來貢呢?按照天朝上國的規(guī)定說不上兩是不行,我現(xiàn)在只有四銖我沒辦法。這個事情好像有例外。那么就報告,結(jié)果接受下來了。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么一個公案,說要真正求的這個妙栴檀,有這么一件事情。我們現(xiàn)在這個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有非常殊勝的種種的功效,但是要真實的東西,不是我們嘴巴上面講,或是自己羨慕而贊嘆,乃至于為了自求活命,不管是名聞利養(yǎng),空話戲論。下面引經(jīng)證:
【三摩地王經(jīng)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贊美尸羅,然不求尸羅?!?/p>
就是說末法的時候,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那個苾芻出家人,苾芻本來他一心一意要求得解脫,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義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時候,沒有律儀,乃至律儀都沒有。律儀是什么?上次我曾經(jīng)簡單的提過,大家了解不了解,什么是律儀?平常我們說是戒,這律儀有幾個名詞叫律儀非律儀,然后非律儀非非律儀,這個我暫時還不說。下一個禮拜開始,再不然再下面我們這里會有復(fù)講或者有溫習(xí),晚上還有課,那個時候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們的,尤其是前面那個老同學(xué),我希望你們可以好好的溫習(xí)一下,如果不太了解,不妨翻翻字典,這地方只是簡單的說戒,平常說是戒。末法的時候苾芻都是沒有戒,只是求多聞。這個戒跟多聞在這個地方我們感受當(dāng)中好像是兩件事情,是的,你不了解,是兩件事情,你真正了解的話是一件事情。你要想真正的,戒學(xué)的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現(xiàn)在你了解了以后多聞,聞了以后,你不去做,沒有用。所以前面已經(jīng)一再的說這個戒、這個律儀,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了,說:你戒臘幾年了?我十年,你十五年。這個是形相,真正有它特別的內(nèi)涵,這個才是真正的尸羅,律儀。所以我在黑板上寫這幾樣?xùn)|西,你們看一看。這個古人解釋戒體叫做無作戒體。為什么叫無作戒體?為什么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xué)的三學(xué),為什么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就是我們的關(guān)鍵所在。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尸羅,整個的來說就是佛法,因為佛法一定是從這地方進去的。如果這個都談不到的話,下面根本就不談,這個有的話,下面跟著自然會來,這個原因。所以經(jīng)上面懸記是這個樣。所以唯贊美尸羅,然不求尸羅,這種狀態(tài)。那么有的人會這么想,經(jīng)上面佛都懸記,所以我們就不管了,現(xiàn)在有很多人有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務(wù)必要改過。修學(xué)佛法的人,跟世間不同在甚么地方?世間的一般人整個的撥無因果,否定這個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癡的人。另外一種世間的人他講命運,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換句話說樣樣命定死的,實際上這也是錯誤的。所以有一本好書─了凡四訓(xùn),我想大家大部份同學(xué)都了解。他前半生聽了算命先生的話,就是算的死死,結(jié)果遇見了云谷法會禪師以后,了解了佛法以后,把佛法來解釋,整個命運改了,說明什么?說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質(zhì),什么?講業(yè)感緣起,拿我們世俗通常的話因果報應(yīng);既然有因果報應(yīng)的話,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報。因那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墒峭瑯拥慕裆彩且?所以你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因為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別業(yè)也好,共業(yè)也好,而感得現(xiàn)在這個時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個凡夫的話,你注定就這個樣子。既然你已經(jīng)在修學(xué)佛法的話,請問,你讓命運擺布,還是你創(chuàng)造命運?佛法的特質(zhì)告訴我們業(yè)感緣起,這個業(yè)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袁先生是個凡夫,他懂得這么簡單的道理,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我們現(xiàn)在修學(xué)佛法的人,還說為人天師表,居然也說這個命。不過命是這樣,我們就這么守在那里,讓那個命來擺布,這是佛法嗎?這是佛法嗎?不管這個算命的人誰算的,一個普通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樣,對不對?所以大家現(xiàn)在聽了,現(xiàn)在末法了算了算了,這話完全錯了。那么難道不是末法嗎?不;我們要了解是末法,這點是絕對沒問題,佛講的這個話:現(xiàn)在末法了,趕快努力!你就應(yīng)該這樣。這個才是佛法的真正的真義!所以我了解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你只要努力,你就向上了。所以經(jīng)里面說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話,一樣;反過來,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這完全靠你自己,盡管眼前的果報的形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jīng)種下來了,當(dāng)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zhuǎn)變它;但是現(xiàn)在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然后由起心動念而身、口、行為,就在這里。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現(xiàn)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yīng)的,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順便說一下。不要說:末法啦,佛已經(jīng)說這樣了。不是,不是;這個概念后面還要繼續(xù)的講。那么戒是如此,根本是如此,更深一層的定慧解脫三種也是這個樣,亦如是說,這不對。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其次又說,就像有一類人稱揚贊嘆,說這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種種的好處,還這樣的香!那么那個時候就有別人問:你說這東西這么好,你有嗎?他說:對不起,我稱贊那個香只是為了自己求活命,不是我真的有這香。這個人還不錯。這個人還很老實,要我們真的那樣子老實的話,那還不錯,很可惜,乃至于我們連他這一點老實都沒有。下面說: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尸羅?!?/p>
等到末世,是什么現(xiàn)象呢?就是這種現(xiàn)象,末世就是這種現(xiàn)象;那些人不認真去修學(xué)。瑜伽就是相應(yīng)。什么叫相應(yīng)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么樣跟這個道理相應(yīng);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現(xiàn)在這種形相,都在煩惱雜染當(dāng)中,如何去轉(zhuǎn)染成凈,然后你照著去做,跟這個道理相應(yīng)了,這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應(yīng)該精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所以說不勤瑜伽,不勤,但是贊那個戒,你稱贊說這個好,到處去講,到處去說,到處去弘,這種狀態(tài),那個是非??上?實際上沒有真的內(nèi)涵。所余三種,那么戒以外的三樣定慧解脫也是這個樣。所以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p>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五卷B面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xiàn)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然后剃一個頭,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后,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我跑著去也可以闖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找了以后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zhuǎn)成圣人,這個才是屬于尊重,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軌范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阇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后你的其他的阿阇黎,阿阇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么?究竟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xué)習(xí),將來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yīng)當(dāng)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p>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作為你的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就應(yīng)該了解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你成就的,他應(yīng)該有些什么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于現(xiàn)在介紹給你們這幾本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nèi)容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里邊實際上很多內(nèi)容我們并不懂。我現(xiàn)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guī)煾鷱膸?找的老師,跟老師的這種情況,教我們真是從內(nèi)心會對他產(chǎn)生那個絕深的贊嘆恭仰,至少啟發(fā)我們現(xiàn)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nèi)容以后慢慢的我們在研學(xué)過程當(dāng)中,或者你自己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
【諸欲為作學(xué)人依者,亦應(yīng)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xué)的人依靠的,也應(yīng)該知道怎么樣去攝受這個學(xué)生,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出了家,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yè)很歡喜,帶幾個徒弟,這樣的話這個事業(yè)有人繼承,說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么事業(yè)?佛法事業(yè)。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yīng)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qū)α?那個時候就是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的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yè)是成功了,佛法損壞了,那就害了。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tài)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我也實在佩服的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后,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么破壞你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這樣做!然后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自己警惕!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那么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么行籌?籌,那個作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平常大家有什么問題的時候同意不同意?弄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印度結(jié)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那個籌就是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xiàn)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jié)夏的時候,他又要說,現(xiàn)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授第一籌,你們結(jié)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jié)夏,不是說我現(xiàn)在結(jié)了夏了,然后受人家供養(yǎng)了,那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jié)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用功,因為你用功有了功德,所以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yǎng)你,所以我那次去看了好歡喜我們那個地方不大,那個廟堂里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一根籌,先上去,不知道幾根?我都忘記掉了。數(shù)的,釋迦世尊第一根,那一個,那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么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否?然后我們就數(shù)數(shù)人數(shù),那個數(shù)數(shù)人數(shù),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么等等,然后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所以真正布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凈,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凈了,可以,要不然的話,現(xiàn)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里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人跑的去行籌的話,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的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他都是應(yīng)用的佛經(jīng)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你們或者已經(jīng)有過經(jīng)驗,可能有人沒有經(jīng)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把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你說。佛法也是一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么說,他就怎么弄,那就亂了,這么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特別給大家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非常壞!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nèi)心當(dāng)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也好,希望修持也好,這地方重要!重要啊!那么學(xué)─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么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因為時代不同,法運關(guān)系,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人,很難很難。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p>
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老師,那你怎么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jīng)上面。
【妙臂請問經(jīng)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p>
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句話說你自己要怎么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于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人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凈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diào)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p>
這個里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里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
【諸能完其如是德,于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yīng)依如是咒師伴?!?/p>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末世的現(xiàn)象是什么?末世的現(xiàn)象,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爭論都沒有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xué)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xué)好了就幫助別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后不去修行,然后覺得我的是這個樣,你怎么那樣?大家互起爭論,然后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那么那個時候怎么辦呢?半德,只要這個里邊一半,乃至于四分之一或者甚至于八分之一,應(yīng)該依這一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xué)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jīng)是密教的經(jīng)典,實際上它是印證,不管你是修學(xué)三乘佛法當(dāng)中那一個都要。下面的解釋
【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引那個經(jīng)上面告訴我們,這里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后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么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一共十樣?xùn)|西,八分之一怎么說呢?這個要了解,十樣?xùn)|西當(dāng)中有它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那一層這個基礎(chǔ)一定在里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么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基礎(chǔ)。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絕對沒有!所以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那么這個次第當(dāng)中那一個是根本?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什么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后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jié)個緣,它有殊勝好處,我們贊嘆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的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nèi)涵,才是我們要學(xué)的,這是甘蔗皮,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里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們現(xiàn)在就是這個毛病,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后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nèi)容再來說它。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diào)伏,就是至少他能調(diào)伏自己。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xiàn)在修學(xué)佛法要調(diào)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的煩惱,他怎么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事情你就煩惱的要命,你怎么教別人?是,我可以現(xiàn)在這個地方弄得很多錢、弄得很高的地位,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的聽你,這個是出家法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你事業(yè)弄得很輝煌,人家看見那個事業(yè)很輝煌,這個在布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贊嘆,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nèi)容來說的話,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我們還是去贊嘆,可是對自己的要求,必定要從這個基礎(chǔ)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八分之一。
那么他為什么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么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里邊你們要了解,并不是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么一點點,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的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把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要百分之百圓滿,那么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shù)來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么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是戒,然后百分之三是多聞,百分之幾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shù)還是死死的,如果我們認真的學(xué)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yīng)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么?你真的能夠調(diào)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時候你才懂得,要調(diào)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時候你去幫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那么目前呢?對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人這倒是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jīng)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jīng)驗,你說你又何必找老師?關(guān)于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的說一下。假定說我們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么?你聽聞了以后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聽聞得到訣竅,什么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沒有用。所以它講的佛法真實的內(nèi)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指出形相,當(dāng)他講的時候,你心里感覺我現(xiàn)在了解了,原來這個貪的形相這樣,用什么方法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后去鑒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鑒別。我現(xiàn)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本不曉得俄文是什么樣子,他寫的好壞你怎么曉得?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么?畫的是什么東西?如果是你學(xué)過,不要說你是個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xué)生,就是你是小學(xué)生,你學(xué)過了,然后你跑著去看,你就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點,經(jīng)驗一點。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nèi)容沒有概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tǒng)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jīng)驗的話,你就能夠判別的出來,所以這個困難并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在。就像我們現(xiàn)在太多人,大經(jīng)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于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的怎么辦啊?好了好了,現(xiàn)在我們講完了,跑到這個地方去拜佛,現(xiàn)在我們跑到這地方是念佛,剛才這個沒有用了!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干什么用的?關(guān)鍵就在這里。然后大家說這個高明,的確高明!那么你怎么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么用呢?很多地方都是關(guān)鍵的問題!反過來,你說那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不可以,一直這樣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分之一的這個形相為何?這地方只把那個原則提出來,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后你們務(wù)必要真正的注意、深入,那時候了解它的特質(zhì)是什么?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fù)同此?!?/p>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dāng)中,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dāng)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xué)的,跟他學(xué)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形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yīng)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p>
最后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xiàn)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便看無關(guān)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敦巴三子傳下來的那幾個人,最后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的要學(xué)這個傳承的話,老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我們現(xiàn)在了解了,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么樣?學(xué)的人要什么樣?
而這個里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diào)一點,先要自己學(xué)的人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了碰到的話,你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就像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已,誰在他身邊誰就倒楣。所以我們真正學(xué)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xué)者自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松的這種狀態(tài)當(dāng)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候?qū)@個佛法無比的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了以后,常常失望,為什么?就是那把寶刀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后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她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biāo)準本來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xiàn)在你這么高的標(biāo)準跑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么現(xiàn)在我們看看,我們學(xué)的人應(yīng)該怎么辦呢?所以
【第二能依學(xué)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xué)者的相,換句話說學(xué)的人要具足什么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zhuǎn)聽者?!?/p>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里邊說真正具足條件修學(xué)的人應(yīng)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才能夠產(chǎn)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說具三法】
具上面三樣條件的人則
【堪為聞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