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達照法師:永嘉大師的天臺禪法 一

漢傳人物 2024-05-24 12:45

永嘉大師的天臺禪法(一)

達 照

內容提要:本文從現(xiàn)實佛教出發(fā),站在天臺禪法的角度展開對永嘉大師及其思想的探討。首先指出《永嘉集》是以天臺教法的止觀法門為主,以早期傳入中國的禪數之學為輔組織而成的禪法著作,特重實踐性的修證,其中涉及天臺圓教一心三觀和別教次第三觀的修習,并且強調了修行證位次第的重要性,顯示了天臺宗一貫所重視的主要思想,代表了永嘉大師的主要天臺禪法。其次闡釋了《證道歌》是以直指見性的南宗頓悟為主,以相即相具的天臺圓教為輔而展開高歌的巨著,特重心地上的領悟,一反永嘉大師以往《永嘉集》的口吻,但這正好印證了大師從六祖處受法之后的見地,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天臺圓教之思想,諸如天臺特色的即、具等觀念,以及對天臺宗典《法華經》之諳熟,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永嘉禪。本文再次強調了禪為佛心,教為佛語的主張,認為此二者合則雙美,離則雙傷。

關鍵詞:永嘉禪法止觀圓頓教南宗頓悟臺禪融合

作者達照法師,中國佛學院碩士,現(xiàn)為浙江普陀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永嘉禪學會會長。

一、引 言

佛法是特重實踐的一門智慧之學,所以被稱為實踐智慧學[①]。實踐的內容包括了教、理、行、果和信、解、行、證,教理行果是從智慧的角度來說的,信解行證則是就實踐的方面而言的。只有把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夠完美地體現(xiàn)出佛教的精神面貌,也才符合佛法在世間的功能作用,亦顯示了佛法不共世間學問和其它宗教的獨特之處。就拿佛教三要素的佛法僧三寶來看:以佛寶為根本,其下就是法寶(理論)和僧寶(實踐者)二者不可分離;以僧寶為本位,其上則是法寶(理論)和佛寶(實踐者)二者不可缺少;從法寶的自身而言,則佛寶、僧寶都必須圍繞這個法寶(理論)而展開實證的功夫。所以三寶的承前(佛)啟后(僧)之功能,端在法寶的殊勝微妙為樞紐。中國大乘八宗里面,性相臺賢特重教下的理論,禪凈律密則重宗門的實踐,不過,每一宗也都有各自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只是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古有明訓: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昧卻主人公。[②]時下的中國佛教,正在面臨一場自省、接納、整合、轉型的大***!師道不接,人才凋零,世間百態(tài),慧命如懸。開口便亂道和昧卻主人公的陰云無形中籠罩著這片美麗的大地,令人感到納悶,甚至是窒息!例舉筆者身邊的兩件事,足以引起有心佛子之深思!!其一為學教者罔然無歸:某一佛教高等學府之講師,讀到一篇關于天臺禪法方面的文章,文章中用禪宗的語言文字和證悟情形來解讀天臺思想,教為佛語,禪為佛心,相互印證,互為表里。此師便打長途電話轉告文章作者,厲聲喝道:某人撰寫此文,以禪宗思想解釋天臺教理,必是走火入魔,背祖棄宗,應速速悔改才是。其二為實修者殆而謗法:某一著名佛學院之講師,雖也曾學習教理,發(fā)表過教理概論方面的文章,但因其偏好南傳佛教,而揚言中國大乘佛法都是帶有深刻的民族情結而偏離根本佛法的思想理論。此二子,一為學教未通而又沒有宗門實踐功夫,所以是狂慧無歸;一為稍重行持而復不能領悟教下精神內涵,因此就懵懂謗法。殊不知,教之與觀,理論之與實踐,合則雙美,離則雙傷,誠可謂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于是乎,筆者曾不揣陋劣著《天臺禪修方法及其沿革》一文,刊于《中國禪學》第二卷[③],文中例舉了天臺禪法在流傳過程中,歷代祖師的禪法思想與修法情況,以此來說明天臺思想(教下)和禪宗方法(宗門)原本就是可以相互印證而使用的。不但天臺學子應該秉此正見,而且一切佛子,特別是禪宗行者也應具此智慧眼光,方不被修證過程中的種種風光變幻所迷惑。唐朝永嘉大師為此做了個絕好的榜樣,也為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天臺思想和禪法證悟之融合,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修學經驗,而成為千古楷模,萬世明燈!

二、永嘉大師及其著作

永嘉大師法諱玄覺(665~713)[④],又稱元覺,溫州(浙江省)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號永嘉玄覺。八歲出家后,遍探三藏教典,精研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行禪觀。與天臺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師道交篤厚。初住溫州龍興寺,后自構禪庵,獨居研學。曾閱《維摩經》,發(fā)明心地,遂與東陽玄策共游方學道。后在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座下得以印證,成為六祖門下五大持法者之一,千余年來,慧燈高懸,普照無盡。

永嘉大師的著作主要有《永嘉證道歌》和《永嘉禪宗集》,尤其是《證道歌》的影響更為至巨,可謂千古之絕唱,百代之慈航!無論在教理思想,還是禪法直指上,甚至是語言文字上,都具備極高的造詣,自然天成,獨步古今!

《永嘉禪宗集》一卷,又稱《禪宗永嘉集》、《永嘉禪集》、《永嘉集》、《玄覺永嘉集》。此書是永嘉大師所撰,慶州刺史魏靜(靖)所編輯。今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⑤]。本書內容即以天臺止觀遮照之旨解釋禪法,揭示禪定之用意及修行之歷程。本書共分十篇:第一慕道志儀、第二戒憍奢意、第三凈修三業(yè)、第四奢摩他頌、第五毗婆舍那頌、第六優(yōu)畢叉頌、第七三乘漸次、第八理事不二、第九勸友人書、第十發(fā)愿文。卷首附有魏靖之序文。全書按照傳統(tǒng)經典的分段法,初三門為序分,次五門為正宗分,后二門為流通分。本書為臺禪融合之理論著作,所以受到了各方的矚目。本書相關的注釋書有宋僧行靖之《永嘉集注》二卷、明僧傳燈之《永嘉禪宗集注》二卷、高麗僧己和之《永嘉集說誼》二卷等。

《永嘉證道歌》一卷,略稱《證道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⑥]。全書以一八一四字(二四七句)的長詩,敘述大師參謁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后的大悟心境,包括了見道、修道、證道等各個層面的禪修指導思想,是禪門中不可多得的寶典。本書之注釋書有許多種,如宋僧彥琪、知訥等各作《證道歌注》一卷,還有現(xiàn)代人的講解注釋也不少,如宣化上人的《證道歌淺釋》等盛行于世。另外,民國年間,太虛大師的高足大愚阿闍黎曾仿此《證道歌》而作《解脫歌》,意蘊深遠,波瀾壯闊,一時傳為佳話,實可與此《證道歌》媲美而成為姊妹篇。

在這兩本書中,永嘉大師的思想脈絡非常清晰,他主要包括了禪宗和天臺的思想,并且隨著唐宋的禪宗興起,大師的《證道歌》也更受世人之青睞,而其主體思想仍然不外乎禪宗與天臺。

所以,我們在研究永嘉大師禪法思想的時候,必須熟悉掌握這四個方面的思想,才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大師的思想見地。實際上,天臺禪法沿革到了宋朝之后,也具備了這四個方面的思想特色,只是以前人們過于執(zhí)著門戶之見,卻把祖師大德們原本已經融會貫通的禪法思想反而給局限起來,變得狹隘了。我們看到永嘉大師的思想時,分析他這四種思想的具體內容,對于天臺祖師的那種做法,也就自然不會有任何懷疑了。因為,無論是從天臺教下還是禪門宗下,都能夠毫無障礙地了解到教為佛語、禪為佛心的心語相應、內外一如。那么,教外別傳的禪宗,實際上也就是得意忘言或者言忘慮絕的最好寫照了。關于永嘉大師的禪宗思想,自然大家都比較熟悉,也已經有人對其進行了研究,這里就不贅述。此處專門就永嘉大師天臺禪法方面的思想,作一個扼要的分析,權作拋磚引玉,為使大家能夠曉了宗門教下之不一不異。

三、《永嘉集》的教觀修證

《永嘉集》向來被視為永嘉大師依據天臺止觀而作的禪修理論書,然其內在思想理路卻是包含了天臺圓教思想和早期傳入中國的禪定思想,雖然名為《永嘉禪宗集》,但是這個禪宗二字并非后來倡導明心見性的禪宗。確切地說,它的實際內容只是以天臺禪法為主導思想的禪宗。所以,其核心思想就是天臺教觀的修證。如總論的三乘漸次第七云: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⑦]就是指出整個修行的中心落在一心三觀上,這正是天臺圓教修證的根本方法。

綜觀《永嘉集》的整體結構,前后次第之排布,以及其中內容之設定,均與天臺止觀法門有著相似之處。一是與天臺止觀的修行次序相類似,二是與十乘觀法的思想內容相聯(lián)系。

第一、與天臺止觀的修行次序相類似

智顗大師從慧思大師所傳之止觀有三種,即:一是漸次止觀,持戒修定,以漸次悟入諸法實相。此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所說之實踐法門。二是不定止觀,順應眾生的不同性質和能力,其實踐之順序亦不定。此為《六妙門》一卷所說之實踐法門。三是圓頓止觀,最初入門就是以實相為對象,而行解亦圓滿頓速。此為《摩訶止觀》十卷所說之實踐法。其中,以一心三觀、一念三千、十乘觀法等為實踐理論之圓頓止觀為天臺宗最勝的根本法門。

但無論是漸次止觀還是圓頓止觀,也都有其必要的基礎訓練(即是正修的前方便),比如漸次止觀的持戒修定、圓頓止觀的二十五方便等,都是為了正式修習止觀而設的基礎課。在《永嘉集》中,我們也看到了這種對于道前基礎訓練的重視。如該《集》分為十章:慕道志儀第一、戒驕奢意第二、凈修三業(yè)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yōu)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fā)愿文第十,而在總說的部分里面,就將這十章前后次第的安排作了說明,前四者為道前基礎之訓練,五、六、七為正修止觀,后四者為必要之輔助。其順序的安排,與天臺止觀的修法順序也有一定的相通之處,說明了永嘉大師深通天臺教觀,并且將之融化在自己的修行理論當中。我們可以通過下表來對比了知:

《摩訶止觀》《永嘉集》《釋禪波羅蜜》

第一大意(五略)慕道志儀第一一、發(fā)菩提心

第二釋名戒驕奢意第二二、菩薩正行

第三體相凈修三業(yè)第三三、四宏誓愿

第四攝法奢摩他頌第四四、持戒清凈

第五偏圓毗婆舍那頌第五五、厭患欲界

第六方便優(yōu)畢叉頌第六六、系念修習

第七正觀三乘漸次第七七、通達深淺

第八果報事理不二第八八、十波羅蜜

第九起教勸友人書第九

第十旨歸發(fā)愿文第十

通過列表,我們可以看出《摩訶止觀》在理論上比較豐富,而《永嘉集》則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更為相近,都比較著重于實修方面的內容。

首先,《摩訶止觀》十廣當中的第一大意所述內容即為五略:發(fā)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實與《永嘉集》之慕道志儀、勸友人書(勸其發(fā)大心)、發(fā)愿文等的思路相當。第二釋名則純屬理論,故《永嘉集》中并無相對應之內容,可見后者著重于實修。第三體相則與事理不二接近。第四攝法、第七正觀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修習禪定的層次與方法,就與奢摩他頌、毗婆舍那頌、優(yōu)畢叉頌、三乘漸次等對應。第五偏圓、第八果報、第九起教、第十旨歸實際上并沒有很明確的與《永嘉集》相應的內容,上圖只是為了便于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而予以聯(lián)系罷了。第六方便(二十五種)就體現(xiàn)了慕道志儀、戒驕奢意、凈修三業(yè)等章之內容。從中還可以看出《永嘉集》著重在對于《摩訶止觀》之方便與正觀的繼承,并且把攝法的理論性融入于正觀的實修性當中,構成了《永嘉集》更具實踐意義之特色。

其次,根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的修行方法,按照其前后次序的指導,我們總結了上圖的八條,而此《永嘉集》也對其有所繼承或采納,其中相對應的情況,如上圖所表示,此不贅述。

由是可知,《永嘉集》與天臺圓頓、漸次兩種止觀的關系相當密切,并且有著繼承與發(fā)揚的痕跡。同時,這也正好說明了《永嘉集》是融合圓頓止觀與漸次止觀的禪修法門。

(未完待續(xù))

--------------------------------------------------------------------------------

[①] 見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第十講,110~1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②]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料簡云:說通宗不通,如日被云籠。宗通說不通,如蛇入竹筒。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宗說俱不通,如犬吠茅叢。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235頁上。

[③] 見吳言生主編《中國禪學》第二卷,231~256頁,中華書局,2003年5月第1版。

[④] 大師之生平,可以參照《釋氏通鑒》卷八、《佛祖統(tǒng)紀》卷十、《宋高僧傳》卷八、《五燈會元》卷二、《景德傳燈錄》卷五、《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十五、《佛祖綱目》卷三十,以及各種禪宗史學研究專著等。相關資料可參見溫州市佛教協(xié)會編印的《永嘉大師圓寂一二八四周年紀念集》(1996年)和《永嘉大師研究文集》(2003年)等。

[⑤]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7頁。

[⑥]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5頁。

[⑦]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頁上。

更新于:2024-05-24 12:45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