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佛教居士:聞修:明智覺觀存念門

居士人物 2024-11-07 11:53

明智覺觀存念門(1)

聞修講解這個學期由我來為大家講解明智覺觀,我的名字叫聞修,新同學可能對我還不熟悉,我來閩東佛學苑當輔導老師已有將近一年了,98年我來福鼎跟隨傅老師學習佛法,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什么叫做修行?修行是否要關起門來修?修行要依靠哪些力量才能使你獲得成就?作為一個佛弟子要具備哪些優(yōu)良的素質(zhì)?等等,我希望大家也能明白,并且能在生活中去實踐,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如來弟子。好,今天我們來講明智覺觀存念門,明智覺觀存念門是律海十門中的最后一篇,請大家看《戒定慧基本三學》第一冊第95頁,它的小標題是刻刻自警向上三十五事及頌,就是說讓你每時每刻在生活中要警覺,警覺什么呢?三十五事,這三十五條你有沒有違反,而且要向上,看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頌就是把這三十五事編成頌,有便于記憶背誦。下面我先來為大家念一遍這三十五頌:1. 不為壽命財物擾亂否?2. 內(nèi)懷一切能作寬大否?3. 於斗爭生起及無義之事,能先見否?4. 一切作為眾務,不以好名彰顯發(fā)動否?5. 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謙謹否?6. 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后來能得成為某樣 之正念有否?7. 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擾亂或至衰殘 充量之諍訟,時時知覺否?8. 不隱藏他成就之能力否?9. 於其受用節(jié)儉最低否?10. 有大勢力能作謙小之成就否?11. 成為不識父者否?12. 成為不識母者否?13. 成為不識沙門者否?14. 成為不識賢善士夫者否?15. 成為不敬奉尊長否?16. 於佛作不恭敬否?17. 於法成為不恭敬否?18. 於僧伽成為不恭敬否?19. 於戒等學處正真受習,成為不恭敬否?20. 於戒律儀有毀犯否?21. 於諸根能作護持否?22. 不做放逸好愛女人之事否?23. 與親屬及異姓之親屬、結(jié)黨厚密、與大臣等為友、能作遠離之成就否?24. 若觀察多人於我不作厭賤否?25. 我所作為成為不法之行為否?26. 成為執(zhí)持非分不如法否?27. 成為完全拋棄正法者否?28. 成為完全拋棄慚愧者否?29. 成為善巧有智人等悉不與共、而不思方便詢問於人否?30. 應自思想成為放逸敗壞之習氣現(xiàn)行否?31. 若如來金口所說一切經(jīng)教,有不依教住否?32. 於超涅槃事業(yè),成為屬於懸遠之見者否?33. 成為顛狂作事,而且積累敗壞,身體死后,苦行惡道、邪倒墮落、地獄有情, 是我受生處否?34. 設若於彼死后,與其命運極壞之諸有情共生否?35. 而誰與誰受生彼與彼之顛倒行為,而今成為念念明白者否?這三十五事,文化好一點的同學基本上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呢,你們知道的只是文字上的意義,我們還是要來講一講,講一講修行上的意義,講一講如何將這三十五事落實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注: 2001.9.21第一講未完,根據(jù)聞修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經(jīng)偈】華嚴經(jīng)偈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shù)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明智覺觀存念門(2)

聞修講解我們很迷茫,需要有明智我先來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律海十門,律海十門即別解脫戒綱要,亦名戒海一滴,又名定慧津梁。七眾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共有七種,也叫七眾別解脫戒,也就是七眾弟子所應受的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條戒,式叉摩那尼六法(又名正學女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優(yōu)婆塞(即男居士)、優(yōu)婆夷(即女居士)五戒,這些戒總稱別解脫戒。律海十門是別解脫戒的綱要律海十門是別解脫戒的綱要,所以我們要守好別解脫戒的話,首先來學一學它的綱要。律海十門亦名戒海一滴,可見佛法的內(nèi)容是非常廣博淵深的,就像大海一樣,佛法里面有經(jīng)、律、論三藏。要精通三藏的出家人才叫三藏法師,三藏法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國的唐朝就出了一位全世界都崇敬的三藏法師玄奘法師,他所寫的論在印度的那爛陀寺中懸掛了三個月的時間,竟無人能改一個字。因此我們每位同學都要發(fā)心,發(fā)心要向玄奘法師學習做一個有學識的佛弟子。再回過來說,律海十門僅僅只是戒海中的一滴,就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樣。是到彼岸的橋梁又名定慧津梁,什么叫做津梁呢?津即是渡口,梁即橋之意,皆為渡河不可缺者,用之以比喻道諦。戒定慧基本三學是每一位佛弟子都要走的一條共同道,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都要走這一條道路,都要以戒生定,由定發(fā)慧,這里指的學戒是修定發(fā)慧的基礎,也是將來成就不可缺少的必然途徑,所以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必先守好戒律,戒律是僧人的標志,在《遺教經(jīng)》中,佛說:以戒為師??梢娊渎蓪τ谝粋€修行者來說是多么重要。大海有凈化作用律海十門的門即是戒之方便,戒律的海洋中浩瀚無涯,律海十門為學法者打開了方便之門,讓你能很快掌握戒律的綱要,更為你將來受戒、學戒、守戒作好準備。那么為什么用海來做比喻呢?大海不光廣博淵深,而且大海有凈化作用。大家都能學戒守戒,就能夠凈化我們的言行,能夠止惡修善,能成就一個清凈的僧團。進入律海共有十門律海十門共有十個門。制戒緣起十義門第一、高潔大行因相門第二、別解脫戒略相門第三、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五戒近事分別門第五、四根本修心要門第六、觀擇功德過失門第七、十二杜多勝行門第八、沙門十七莊嚴門第九、明智覺觀存念門第十。希望大家運用于生活現(xiàn)在我們開始講律海十門中最后一個門明智覺觀存念門,這一次講是根據(jù)我老師的講義再加上自己的體會來給大家講,希望大家能得到實際的利益,那就是能運用于生活。我們很迷茫,需要有明智我們從題目開始講明智覺觀存念門,明就是明白,在我們還沒有接受佛陀教育的時候,我們頭腦中都是世間上的一些觀念,有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明白,而且還經(jīng)常干出一點愚癡顛倒的事情來,心中的困惑難以擺脫,煩惱總是纏繞著我們,在這種時候你無從去想,也沒有人跟你講,你怎么能夠明白呢?一切的來龍去脈,一切的因果關系,我們都不明白,也就是很迷茫。環(huán)境影響多么重要在人的一生中,環(huán)境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而搬了三次家,目的是為孟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這是孟子后來成為著名思想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見環(huán)境影響是多么重要啊,甚至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產(chǎn)生什么樣的人。譬如一個家庭的人,一走出來就知道他們是一家人,人的氣質(zhì),衣著品味,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等都很相似,這就是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響的結(jié)果。保持修行的習慣,就是將來成就的因就像當年佛陀和弟子們一起的生活那樣拿我來說,我為什么會學習佛法,就是我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很好的學法環(huán)境。以前我總以為佛法是迷信,聽了傅老師的講法以后,才發(fā)現(xiàn)佛法是那么深奧,又是那么現(xiàn)實,佛法就像一個智慧的寶庫,你想要知道的里面都有,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更吸引我的是在老師周圍有著一群可愛的學生,學生們中間非常地和合團結(jié),互敬互愛,而且經(jīng)常在一起誦經(jīng)、禪定和討論法義,這樣的生活非常令我向往,就像我在書上讀到過當年佛陀和弟子們在一起的生活那樣,我對自己說:我要過那樣的生活。于是我就到了傅老師的身邊,就如同你們現(xiàn)在來到佛學苑讀書一樣,老師們能在思想上啟發(fā)你,生活上照顧你,行為上糾正你,同學們又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對你將來的成就是最有利的。冷漠孤獨的環(huán)境心理會很不健康如果一個人在很冷漠孤獨的環(huán)境里生活,那么他心理上將會很不健康,就會形成壞脾氣或者孤僻的性格。因此通過環(huán)境的影響就會養(yǎng)成一種習氣,即習慣勢力,而這種習慣勢力再加上本身的貪瞋癡的種子,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我們就會造業(yè),造業(yè)造得厲害就會產(chǎn)生一種力量,這就是業(yè)力。傅老師在講義中講到:這種業(yè)力有好的有壞的,好的呢稱為善業(yè),壞的稱為惡業(yè)。百依百順是你將來受苦的因比如在家里的時候非常任性,只要一哭,父母親就百依百順,特別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在家里就像小皇帝一樣,他想得到什么大人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長期以來就形成了任性的習慣,這種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就形成這樣的一個觀念:我要得到的,誰都要滿足我,我要的就要不擇手段地去得到。那么到了工作單位或者一個團體里面你再保持這種習慣,沒有人再會理你了,你就會感受到痛苦,而且你這種任性的習慣也會傷害到你周圍的人,嚴重一點的話會使你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樣你的惡業(yè)就形成了,這就是你將來受苦的因。這里的安樂,會使你對世俗不習慣了再比如說,在修行的環(huán)境里我們每天都禪定、念經(jīng)、聽法,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你有一天不念經(jīng)、不聽法的話,這一天你會從早到晚都不舒服,如果你再回到世俗上,就會很不習慣。在公園拍照,他們高興,我感到無聊記得有一次我回家探親,回去了之后呢我想召集以前的同學聊一聊,很久沒有和他們談了,也不知道他們近況如何。咱們就約好了到公園里去拍照,大家都挺高興的,可是我卻覺得挺無聊的,老師的話在腦子里跳了出來:照相都是無聊的人干的,把自己的凡夫相拍出來,有什么意義呢?的確沒有什么意義,我覺得有一點浪費時間。談男女相好,新款服裝,我實在不要聽了回來以后他們就在我家吃了飯,吃完飯我們就談開了,我本來想講一講我最近的修行體會,也讓他們了解一點佛教??墒撬麄兏信d趣的是,以前的某某男同學跟某某女同學關系還是很好,也許他們要結(jié)婚了;最近服裝店里出了一些新款的服裝,特別適合你,咱們什么時候去看一下,我傻乎乎地坐在旁邊根本就插不上嘴(眾笑),那么我剛想要跟他們談我的修行體會,他們又打斷了(眾笑),又開始談某某同學跟某某同學好,我實在聽得不要聽了啦(眾笑),唉!沒有共同語言,不習慣了。保持修行的習慣,就是將來成就的因?qū)κ浪椎囊磺卸疾桓信d趣了,因為你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修行的習慣。在你的心中充滿佛法的覺悟,聽法后的歡喜,在生理上通過修習禪定,非常的滋潤舒適,再也不貪戀世間的享受。記得在蘇州有一位同學說我以前最喜歡聊天,可是現(xiàn)在我覺得他們講的都是廢話,我更喜歡聽法、思維、討論。保持一種修行的習慣,這就是將來你在修行上成就的因。(注: 2001.9.21第一講未完,根據(jù)聞修講稿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明智覺觀存念門(3)

聞修講解消極惡的,積極善的通過消極,才能積極我們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修一個轉(zhuǎn)變,要把壞的轉(zhuǎn)成好的,把惡業(yè)轉(zhuǎn)成善業(yè)。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誠然,我們不否認佛教消極的一面,但是沒有消極哪來積極,我們是要消極掉惡的一面,要把善的一面積極起來。拿剛才的例子來說,把你任性的脾氣改掉,學會關心周圍的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停止了惡業(yè),就能轉(zhuǎn)變苦因,修持了善業(yè),就是幸福的因。這樣就能把惡業(yè)轉(zhuǎn)成善業(yè)。鴦拘摩羅的故事佛經(jīng)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印度,有一個殺人狂,名叫鴦拘摩羅,他原來十分善良,連一只小蟲都不傷害,后來因受了邪師的指導,認為殺人能升天,于是他每殺一人就把這人的小指割下來串成鬘,掛在脖子上,以為榮耀,要殺滿1000個人才算功德圓滿,當他殺了999個人的時候,那時所有的人都躲得遠遠的,他再也找不到一個可殺的人了,于是他就把邪惡的刀指向他的母親,就在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佛陀出現(xiàn)了,他異常地高興,就把刀指向了佛陀,瘋狂地喊到:太好了,我?guī)煾刚f,殺一個沙門的功德將是升天的因。于是他用盡所有的力量去追趕佛陀,可是他怎么也趕不上佛陀,而他看佛陀的樣子呢,還是那么不急不慢地走著。此時的鴦拘摩羅已經(jīng)疲憊不堪,他喘著氣喊到:你是什么人,請你停一停。佛陀停下腳步,轉(zhuǎn)身說到:我已經(jīng)停了,而你還沒有停。鴦拘摩羅很不理解,佛陀繼續(xù)說道:我已經(jīng)停止造惡業(yè)了,而你還在繼續(xù)造惡,所以我說我已經(jīng)停了,而你沒有停。鴦拘摩羅說:我?guī)煾父嬖V我,殺人是大供養(yǎng),會有大福報,將來可以升天。佛陀說:邪惡的種子,怎么會結(jié)出善良的果子,放下手中的屠刀吧,別再受邪師的迷惑。鴦拘摩羅生大慚愧,對佛陀說:像我這樣的大惡人還有救嗎?佛說:只要你有決心改過,學習善法,精進修持,一樣能夠有成就。于是這個大惡人拜佛為師,改邪歸正,不久就修成了阿羅漢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這個故事說明一切都是能夠轉(zhuǎn)變的。善能轉(zhuǎn)成惡,惡也能轉(zhuǎn)成善,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受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環(huán)境的影響。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記得我在小學的時候,我的模仿性特別強,我甚至于去模仿任何一個我喜歡的動作,說話方式,口頭禪等,因為當時我們班大都是男孩子,全班男女同學都會說粗話,結(jié)果我學得粗里粗氣的,并且這些粗話因為經(jīng)常聽的緣故在我心里的印象不斷加深,雖然我在老師家長的教育下知道這是不文明的,但這種話好像是一種新潮流,聽慣了也不覺得不文明,反而還覺得很上口,因為在社會上也經(jīng)常聽到嘛,慢慢那種不文明的羞恥感也就沖淡了。有一次我放學回家,我對著母親隨口就說了一句,被我母親嚴厲地罵了一頓,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說過。通過這一件事情說明人是會受到感染的,即使你沒有意識地去學習,也會發(fā)生影響,無意識中也會感染,就是耳濡目染啦。在無意識的感染下,也會養(yǎng)成習氣在我小時候,我有一點口吃,本來沒有口吃的同學由于經(jīng)常跟我在一起,有一次他說話竟然也口吃了(眾笑),還有的人每說一句話,他的鼻子都會吸兩下(做了一個吸的動作)(眾笑),如果經(jīng)常跟這個人在一起啊,你也會這么時不時地來兩下,還有的人一說話就眨眼睛,你跟他在一起的時間長了,你不自覺地也會做這樣的動作,這就是無意識的感染,在傅老師的講義中有。拿學習來說,我們有時候是有意識的學習,有時候不通過學習,一種思想觀念,一種心理活動,一種行為,也會形成一種習氣,這就是無意識的作用。

明智覺觀存念門(4)

聞修講解向偉大的人學習, 渺小的人也會偉大經(jīng)常向偉大的人學習,渺小的人也會偉大古代的人非常講究交友,選擇善友,可以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跟壞人交上了朋友,你也會很容易變壞的。所以佛就講過: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在佛教里對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視的。在佛法里有很多有關的修行方法,在《菩提道次第科頌》的三士前導中就非常詳細地說明善知識的重要,分別講了(1)親近善士的功德勝利,(2)根據(jù)什么來選擇善知識,(3)在善知識前應做哪些事等等。在一首佛教格言中這樣寫道:經(jīng)常向偉大的人學習,渺小的人也會偉大,春藤靠著大樹,也會一直爬到樹梢。種子都藏在第八意識里再回過來講,無意識并沒有脫離意識,心理學家稱為潛意識、下意識。我們佛學講:每一個心理活動都在心理上下一顆種子。我們佛教中講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世間的心理學上只講到第六意識,在佛法里面還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稱為能藏,無論多少種子它都能藏得下。常起瞋心,會形成易怒的性格所以佛說:起心動念無非造業(yè)。起一個瞋恨心,在心理上就下一顆瞋恨的種子,雖然有時候氣過了也就沒了,但是你心理上會留下一個痕跡,就是在心理上種下了一顆種子。如果你以后經(jīng)常起瞋恨心,就不斷地加深這一個種子,以后稍微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馬上發(fā)怒,也就形成了你易怒的性格。修行也要長期熏習來加深種子的作用我們修行也是利用這個心理呀,比如我們每天都念文殊法,剛開始念的時候,根本不懂得里面的意思,但是念的時間長了,腦子里經(jīng)常會冒出文殊法里的句子來,有時候冒出來的句子跟當時的情況很相符,竟然就能夠理解里面的含義了。這就是長期熏習的緣故,不斷加深心理的種子的作用。難就難在果縛未斷,子縛又生我覺得人心里的種子的力量是非??膳碌?。以前我非常喜歡唱歌,每一首新歌我都會唱,修行以后將近有三年的時間不再唱了,可是有一次,我心里突然冒出了一句歌詞,隨著心的轉(zhuǎn)動,還不斷能接得下去,以往的習氣又翻了上來。當時我感觸萬分,連這么一個小小的習氣都這么難改,種子的力量真可怕。修行難就難在這里,佛說:果縛未斷,子縛又生。老的煩惱還沒有斬斷,新的煩惱又不斷出生,生死何時能了?。克孕扌惺紫纫谀愕陌俗R田不再下新的煩惱的種子,然后還要拔除老的煩惱的種子,這樣才有希望。不要讓一個小小惡念留在你心里所以佛說要止惡修善,先要止住惡法。有人說:只要能止惡就可以了嘛,何必修善呢?止惡而不修善,那你就不可能很好地止惡,因為你不肯修善的心本身就是惡。所以不要讓一個小小的惡念留在你的心里,種下去很容易,要拔出來可難啊。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塊待播種的田每一個心理活動都在心理上下一顆種子,這些種子都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有善的惡的各種各樣,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塊待播種的田,下什么樣的種子得什么樣的結(jié)果,因此我們要聽從佛陀的教導要止惡修善。

明智覺觀存念門(5)

聞修講解良心用錯地方會產(chǎn)生不好的結(jié)果善惡不能憑自己的理念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香什么是臭,你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呢?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話,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觀念不一樣,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狗吃大便的樣子,可真香?。∪丝匆姶蟊憔鸵笃鸨亲觼?,那么大便是香還是臭呢?你也許會說狗怎么能跟人比呢,大便當然是臭嘍,但你也不能否認狗吃得很香啊。拿人來說,我們蘇州人愛吃臭豆腐,而且要越臭越好。有人看見臭豆腐就要捏起鼻子來,那么這臭豆腐是香得可愛還是臭得討厭?不尊重客觀,好心壞了事有人認為只要自己不做虧心事,也就問心無愧了。那么讓我們來看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故事:有一家人家,過得還蠻不錯的,可是婆媳之間就有那么一點在觀念上湊不到一塊兒。有一天媳婦在外資企業(yè)找到了一份很滿意的工作(這份工作對工作人員的服裝要求非常高)。她非常高興,那天晚上她精心為自己選好了第一天上班的衣服,在選擇絲襪時發(fā)現(xiàn)平時穿的一條舊絲襪勾了一條絲,于是就把它扔進了垃圾桶,換了雙新的,放在抽屜里,便安心地睡覺了。這時這位母親正好要去倒垃圾,看見了這條絲襪,覺得很可惜,自言自語地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就是糟蹋東西,我來幫她補一補,明天上班好穿,她細心地幫自己的媳婦補襪子,補好后,就放到每天換衣服的抽屜里,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也安心地睡覺了。第二天,媳婦起晚了,急急忙忙穿了衣服。去拿襪子,正好拿到那雙補過的襪子,她看也不看就穿上了,襪子上有一條長長的補過的疤。到了單位里,要去接待一位日本的客人,一切都進行得很好,但日本客人臨走時看見她襪子上的疤很不高興,給日本客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公司的名譽受到了損失,結(jié)果她被開除了。良心用錯地方,會產(chǎn)生不好的結(jié)果我想類似這樣的事情,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所以光憑良心辦事是不行的,這個婆婆的確是為了媳婦好,但卻使媳婦失去了工作。按照婆婆的標準來說,生活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是美德??墒乾F(xiàn)在社會良好的外表是對別人的尊重。兩種不同的觀念都有它對的一面,但用錯了地方就產(chǎn)生了很不好的結(jié)果。世間觀念的明是不圓滿的人生活在哪個時代就會受那個時代的思想、社會風氣的影響,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就會受不同的影響。很多人經(jīng)常在分別,這個人對,這個人錯,這是好事情,這是壞事情,這樣的分別是否正確呢?不一定,另一些人的觀點,你認為對,他認為錯,你認為應該,他就認為不應該,各人都抱著自己的觀點。有一次傅老師在跟人說酒的害處,正好被一個特別喜歡喝酒的人聽見了,他很不高興,就在旁邊大說特說喝酒的好處。你認為害人,害人的也可以講出種種的理由,經(jīng)常會顛倒。佛法要通過聞思修,在實踐中證實我想學佛法應該有科學求實的精神,而不應該盲目跟從。記得傅老師跟我們講過學了佛法以后要在生活中去實驗,要認真思維佛的話對不對。佛當年跟弟子們也是這樣講:疑問我,檢驗我,學習我,只有那樣,你才知道,我是否是個智慧的覺者,如你發(fā)現(xiàn)我確是個智慧的覺者,你來信仰我。物欲膨脹,會導致精神空虛物欲膨脹,會導致精神空虛雖然科技發(fā)展帶給人類很多好處,但帶給人類的危害也很大。比如現(xiàn)在的臭氧層空洞,直接危害人類,空氣污染的危害也在不斷擴大。我曾聽一位同學說:我小時候住在鄉(xiāng)村,那里的空氣是甜的,非常清新,可現(xiàn)在找不到了。超市給大家?guī)碣徫锏姆奖?,可是現(xiàn)在證明經(jīng)常進超市的人會得一種超市病。物質(zhì)生活迅速提高,人類的物欲膨脹,精神空虛??梢娛篱g上的明智是不圓滿的,世間上的學問是有漏洞的,不徹底、不究竟的,經(jīng)常會變化,會顛倒。佛的觀念才能稱為明那么怎樣才稱為明呢?就是要根據(jù)佛的標準,佛的觀念才能稱為明。老是根據(jù)自己的標準,那你跟佛學什么呢?修行要破我執(zhí),在佛法里有這樣一種供養(yǎng),叫做身口意供養(yǎng),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毫無保留全部供養(yǎng)佛了。這樣供養(yǎng),我就沒有了,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得到的話,那修行很快就上去了。在《密勒日巴傳》里,密勒日巴就是修身口意供養(yǎng)的。師父不讓他學法,他很痛苦,他想算了,反正我也不是學法的材料,我就回去吧。他走的時候又被師父抓回來,師父對他說:你的身口意都供養(yǎng)我了。就這樣,密勒日巴想確實不能把已經(jīng)供養(yǎng)了的東西再要回來,所以就聽從了師父的安排,又留了下來。雖然師父對他這樣,他從來沒有對師父生起過惡念,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了。修行慢,主要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觀念我們所以修行慢,最最主要的就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觀念,完全與佛法相契合。記得傅老師曾經(jīng)跟我們講:你們確實跟我很近,實際上你們離我很遠,覺悟相差得很遠。所以別認為進佛門幾十年了就是佛的老弟子,其實跟佛相距很遠??纯醋约旱男袨楸憩F(xiàn),起心動念,是否完全按照佛的話去做了,還是信佛后仍在罵人吵架,還增加了我慢貢高?真正的佛弟子不看你信佛時間長短,而看你通過對佛法的學習脾氣行為改變了多少。如果在你身上沒有什么改變,那你是你,佛是佛,扯不上什么關系。所以修行就是要以佛為榜樣,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思想,達到和佛一個模樣。修行人修出神通來,稱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但如果是佛的能力,就稱天眼明、天耳明。這是從佛的教導中產(chǎn)生的覺悟,是屬于佛的智慧中產(chǎn)生的明智。佛學苑的制度是光明正大的我們佛弟子要走一條光明的大道,思想心理上都應該光明正大,對人世間的一切事物我們都應該有明朗的看法。在這里我順便舉個例子,同學們對打電話規(guī)定要用普通話覺得很別扭,有的同學就在講老師就是要聽我們打電話。聽到這些議論倒使我想起了我在讀佛學苑的時候,那個佛學苑打電話是沒有人管的,隨你打的,可是在我打電話的時候老同學就警告過我說話要注意一點,樓上有老師在偷聽,我當時聽到后就很反感,現(xiàn)在成為佛學苑的制度,也就光明正大了。對外聯(lián)系太多,會不安心學習你們在學習期間,對外聯(lián)系太多,會不安心學習。因此規(guī)章制度里就定出了必須用普通話而且要控制時間,而且現(xiàn)在社會很復雜,如果管理松弛有不法分子混進了佛門,那不光佛門的聲譽敗壞,我們佛學苑對國家對社會也沒有盡到責任,你們要理解學校管理制度的出發(fā)點是必要的正確的。修行人要獲得解脫的自在佛門有一些規(guī)定比社會上更嚴格,有一些持戒道場的管理非常嚴格。聽說他們的通信都要經(jīng)過檢查,必要時要到大眾面前讀。我一開始對這一條就望而生畏,我覺得這是侵犯人權,然而這是為了防止你與異性聯(lián)系,與居士聯(lián)系,否則很容易敗壞你的修行。當時我雖然明白了心里還是不舒服,我心里還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誰愛去誰就去,我才不去呢!(眾笑)由此可見人都不愿意被管制,但是作為修行人來說要獲得解脫的自由,就必須要防止一切煩惱可以鉆空子的地方,把煩惱約束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明智覺觀存念門(6)

聞修講解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約束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約束為了真正的自由我們必須要自我約束,就像國家的法律,它的意義并非在于約束而是在于給更多的人真正的自由。一個集體里如果沒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就是烏合之眾,什么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會發(fā)生。我們佛弟子要走一條光明大道,一切都要明。信佛呢就是從暗走向明,哪怕我們過去不明,一接受佛法就能使你明心,所謂千年暗室一燈照破。一燈照破的智慧要從法來當我剛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那時心中的歡喜,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很多以前想不通的問題,佛法都給你解答了。我記得每一次老師到蘇州,我心里就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歡喜,只因為我能聽法修禪定了,可以見到我的老師了,因此我歡喜雀躍。當你在一個問題上能夠想通的時候,這種快樂真是一下子心都開了,明了,用法的力量,用法的智慧,去照破千年暗室。所以智慧要從法中來,對我們佛弟子來說聽聞佛法非常非常重要。所以這種明的覺悟是從佛的教導當中產(chǎn)生轉(zhuǎn)變的,這種智慧屬于佛的智慧,就叫明智。聽佛法能使心平靜下來佛協(xié)文教部有一個同學,經(jīng)常起煩惱、發(fā)脾氣,誰也管不了他,每次他一發(fā)脾氣就拿著錄音機聽傅老師講法的磁帶,據(jù)他說只有這樣他的心才能慢慢平靜下來。但是他一看見同學就討厭,起煩惱(眾笑),所以可以經(jīng)??匆娝弥浺魴C在聽磁帶,通過這樣長期熏習,他學法的信心也堅定了,煩惱也在慢慢轉(zhuǎn)變,覺悟提高了。所以我覺得在生死流轉(zhuǎn)中抓住了佛法就好比抓住了救生圈,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斬斷生死瀑流。沒有親身體會還是似懂非懂記得傅老師這次生病回來給大家講的法,第一點就是:佛法需要自己去體悟,就是要親自去證,很多道理雖然能全部背出來,但實際上你并沒有理解。人家說十七、八歲正是似懂非懂的時候,道理懂了沒有親身體會,你還是不懂。比如我們知道要念苦、無常,但是沒有苦無常的體驗,理解就很難深刻,總是留在表面,所以一個歷經(jīng)磨難,飽經(jīng)風霜的人對生命的理解與一個經(jīng)不起風浪的年輕人是完全不同的。佛法要投入生活中去實踐有人說佛法是2500年前的學問,現(xiàn)在來學是否有點太古老了?現(xiàn)代的文化都來不及學,學2500年前的文化對現(xiàn)在的人生活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所以要我們證實佛法的現(xiàn)實性,科學性,實用性,對我們每個人有多少利益,必須投入到生活中去實踐,才有說服力,佛說的法是非常現(xiàn)實廣泛的,是針對人的煩惱說的,如何把佛法與我們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在每個人身上能起作用,那不是僅僅通過講能夠做到的,因此我們必須去實踐。佛法要有體驗才起作用把每一個佛說的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觀察運用,反復地揣摩比較,最后得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把生活中每一個境都作為自己對生活的一種新的認識,一種修行的對象,不斷積累自己修行的經(jīng)驗,那么我們時時處處都在修行中,你才會不斷進步。不要像世俗人一樣碰到一點事情就吵吵鬧鬧起煩惱,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真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能修行,吃飯能修行,甚至連生病也能修行,生病最能體驗病苦和生命的短促,也有在病中修成阿羅漢果的。沒有去體驗,佛法變成了一種知識,無法起作用。面對煩惱的境正是修行的時候如果你與他人之間相互起了煩惱,你不要光顧著你的感受而忘了修行,你要想修行的時候來了,正好有一個機會給我去體驗體驗怨憎會苦;當與自己喜歡的人分別的時候,別光顧著傷心,要想修行的時候來了,體會一下愛別離苦又是怎樣的一種滋味;當同學對你起煩惱的時候,真是好機會啊,有助于你觀察什么是眾生的煩惱相,可以認識眾生的煩惱究竟從何而來,又怎樣消除的。所以一切的逆緣都可以成為修行的助緣,就看你會不會修行了。離開了大眾就像一只孤雁煩惱與困難是對修行人的磨練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的一位修行成就者,據(jù)說他跟隨金洲大師學菩提心的修法整整學了十二年。在他剛被迎請入藏宏揚佛法的時候,人們都非常恭敬他,無論什么所需大家都滿足他的要求,都希望他能留下來,跟大家講稀有難聞的佛法。有一天他說:我要離開,這兒不能修行。大家不解其意,是不是有哪里招待不周,趕忙都跪請尊者慈悲留下來,阿底峽尊者說:要我留下來,你們?yōu)槲胰フ乙粋€討厭我的人,你們都對我這么恭敬,我無法修行。后來終于找到一個,尊者說:現(xiàn)在我可以留下來了。(眾笑)由此可見,大家不要怕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修行,修行的過程中無論多么困難都要看成是對你的一種磨練,只要你不倒下,總有一天你會百煉成金的。離開了大眾就像一只孤雁能海上師說:初修行的人一定要在大眾當中磨練,你關起門來修誰知道你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睡大覺,誰知道。在一個團體里有大眾的加持力,你所作所為都在大眾的眼睛里,你一犯錯誤,就有糾察來提醒你,使你不得不改正。有一個回去的同學來了一封信,信上就說:離開了大眾就像一只孤雁,修行上沒了依靠沒了保障,我何時才能迷途知返。有了大眾你才會從我的小圈子里走出來有了大眾你才有了培福的機會,你才會從我的小圈子里走出來。例如在家里的時候爸爸媽媽寵著你,哥哥姐姐讓著你,養(yǎng)成了你只考慮自己的習慣。到了大眾中,就得以大眾的利益為重了,不能只考慮一個人的利益了,教你從我的小圈子里走出來,學著如何為別人考慮,如何滿足別人的需求??蠣奚约旱睦妫瑫閯e人考慮的人是幸福的。滿腦子的我不發(fā)瘋還算幸運只考慮自己的人總是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總是在盤算著別人有的東西我怎樣去得到,滿腦子的就是我!我!我!不發(fā)瘋還算是幸運的。記得有一次我們老師在開談心會的時候,有的老師就講她的經(jīng)驗,她說: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一想到自己煩惱就起來了,一計較個人的利益煩惱就起來了。想著自己失去了這個又失去了那個,心里就不是滋味。講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老太太的故事:從前有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傘的,小女兒是賣鞋子的,這個老太太呢,天下雨也要哭,天晴也要哭。有一個人看見她這么傷心就問她:老太太你為什么這么傷心?。坷咸f:天晴時我總是為我的大女兒擔心,她的傘賣不出去了,天下雨時我就擔心,我小女兒的鞋子賣不出去了,所以我一直很傷心。那個人聽了以后就說:我教你一個辦法,天晴時你就想,小女兒的鞋子能夠賣得出去了,天下雨時你就想大女兒的傘就能賣得出去了。老太太聽了覺得這個方法好,從此以后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大家聽了這個故事后,是否也覺得自己有時候也像這個老太太一樣?。慨斈阍谙胫约旱臅r候何不想一想,自己得到了多少的好處,為什么老是要想自己失去了多少而自尋煩惱呢?世間上的事總是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也不可能都是你得好處,也不可能你總是沒有好處,我們在考慮事情的時候,為什么不從積極的方面去考慮,而老是像那個老太太那樣總是從負面、消極、痛苦的方面去想呢,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7)

◎ 聞修講解世俗的觀念走不通佛門的路本次提要:■走出我的小圈子,才能辦大事■從關心身邊的同學開始修■世俗的觀念走不通佛門的路■辭親割愛是為了出家修道■依人不依法,導致佛法速滅■ 要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去看■ 沒有原則的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走出我的小圈子,才能辦大事佛弟子是求智慧的,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要盡干蠢事,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想,想自己的時候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想,這樣你的心量就會擴大,你就不會再為一些小事苦惱不已。就拿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沒當老師的時候,為自己想的比較多,因此總是很煩惱,做了老師,忙得沒有時間來考慮自己的事,滿腦子全是這個學生又怎么了,那個學生又起煩惱了,沒完沒了的,這件事還沒有處理,那件事還沒有解決。聽到很多老師在抱怨禪定修不好,想想自己也沒修好,但我還是很快樂,我不加思索脫口而出:讓眾生先成佛嘛。每天工作得很快樂,煩惱沒了,從此體會到傅老師講發(fā)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佛說煩惱從我執(zhí)產(chǎn)生,沒有了我煩惱無從安立,走出我的小圈子,將來才能辦大事。從關心身邊的同學開始修我們佛弟子辦什么大事啊,了生死的大事,度眾生的大事,宏揚佛法的大事,整天在我的小圈子的人能干得起來嗎?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就要學會從關心身邊的同學開始修,當你的心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你進步才快。 (2001.9.21第二講完)世俗的觀念走不通佛門的路世俗的觀念走不通佛門的路,我們從小生活在世俗的環(huán)境里,培養(yǎng)的都是世俗的觀念,而佛法則培養(yǎng)我們的是出世的觀念,因此用世俗的觀念想走通佛門的路那是不可能的。比如婚姻,人總要成家立業(yè),這是一個世俗的觀念,如果你不結(jié)婚,不成家,別人是想不通的,而佛法的觀念則認為,男女的愛是流轉(zhuǎn)生死的根源,一切的痛苦都由愛而產(chǎn)生,誰愛得越深就越痛苦,佛法比喻男女的愛猶如舔刀刃上的蜜,為了一點點的甜,卻反而割傷了自己的舌頭。辭親割愛是為了出家修道佛對他的弟子是非常民主的,佛弟子中有出家在家兩種,以出家眾為內(nèi)護佛法的頂梁柱,佛要求弟子辭親割愛出家修道。而現(xiàn)在有的佛弟子卻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大家想一想這是世俗的觀念呢還是佛的觀念,如果是這樣的話,佛為什么不以居士為內(nèi)護,為什么佛當初自己也要出家修道呢?依人不依法,導致佛法速滅我記得當初,父親曾經(jīng)跟我講,你信佛我也不反對,但你在家里學也可以嘛,何必一定要去讀佛學院呢?我父親是不信佛的,為什么有的佛弟子和一個不信佛的人觀念一樣呢?這是在走佛的道路呢,還是在走世俗的道路?現(xiàn)在很多人用自己思想內(nèi)各種亂七八糟的觀念來混淆佛法的觀念,使后世的人再也搞不清原來佛陀是怎樣講的,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成就難,因為修行的指導思想不是佛的指導思想而是人的想法,這樣就導致佛法速滅,佛門衰落,使真正的佛弟子痛心疾首。要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去看用世俗的觀念去理解佛法,你會想不通的。以前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濟公的故事,皇太后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圣人給她講佛法。夢醒后,皇太后便在寺院里找她夢中的圣人,老方丈除了骯臟得不能見人的濟公外,把所有寺內(nèi)的僧人都叫了出來,皇太后一一看過,都不是她夢中的圣人。她問:還有沒有沒出來的?老方丈說:只有一個不能見人,十分骯臟的瘋和尚。皇太后說:叫他出來,沒有關系。濟公被叫出來,皇太后一看,就是昨晚上夢見的圣人。再說那濟公他下面只穿了條裙子,沒穿褲子,還在皇太后面前翻跟斗,這一來可把老方丈及其他的僧人嚇得跪下來求饒,而太后卻說:你們都是凡僧,他才是圣僧,他在點化我,叫我下一輩子投一個男身。同樣一件事,你站在不同的立場,用不同的眼光看是不一樣的。用凡夫的眼光來看,這是對太后極大的不敬,要砍頭的(眾笑);而你站在恭敬、求教、修行的角度,你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fā)。所以在佛門里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用世俗的觀念很難理解,就是因為站的角度、立場不同,你沒有站在一個修行人的角度去看。沒有原則的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下面講要堅持佛教的原則,不能把原則作交易。根據(jù)佛的教導,哪些是修行人的原則呢?尤其是當今社會對物質(zhì)、錢財?shù)钠毡樽非螅鞣N各樣五花八門的誘惑,使你的心受到物質(zhì)的牽制,再也無法獲得自由,沒有了原則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8)

◎ 聞修講解黃金就是毒蛇本次提要:■化妝的修行人,容易使自己和他人都著迷■八風吹不動,卻被一個屁字打動■修行人做生意,道業(yè)全廢■黃金就是毒蛇■ 不求智慧,連正道的原則都不清楚■ 帶著個人煩惱講佛法,目的是混淆佛法■ 正邪分清,不與外道沾一點邊化妝的修行人,容易使自己和他人都著迷大家都看過文教部的演出吧,都覺得演得真好,如果沒有老師在把握原則,我們也很難不被世俗同化。在演出前,來了一個專業(yè)的化妝師,把我們本來其貌不揚的女生個個化妝得像天女一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生們工作也沒了心思,老躲在房間里化妝。五欲的力量使二、三年的修行工夫頃刻間生不起力量,佛法的覺悟被拋到了腦后,呈現(xiàn)在眼前的僅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美麗容顏,這時我曾仔細審視我的內(nèi)心,非常勉強的告訴自己要對境而修,但最終我的意志似乎被軟化了,模糊了,無法擺脫困境,只得受陷其中,老師早已發(fā)現(xiàn)了苗頭,及早的給我們作了開示,老師的一聲獅子吼,把我們從美的幻想中拉了回來,年輕人愛作白日夢,一點也不假,之后老師定出了規(guī)章制度,化妝是為了工作,工作完畢馬上擦掉,不允許保留。從此我們端正了心態(tài),不僅在舞臺上,而且在生活中,更好的把佛陀當年的風貌重現(xiàn)于人間。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佛教的原則在戒律里,戒律才能保持我們的清凈,不受染污。八風吹不動,卻被一個屁字打動在佛門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也曾一度被我們搬上了舞臺,宋朝著名大詞人蘇東坡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經(jīng)常斗機鋒。有一次蘇東坡修禪定感覺非常好,于是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為自己得到這樣的禪味而洋洋得意,他就把這首詩叫書童送給河對岸的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收到詩后,立即在詩的后面寫了兩個字:放屁!并叫書童送還給蘇東坡,蘇東坡看后大為惱火,這明明是我的真實感受,為何說我在放屁,并跟書童說:走,咱們?nèi)フ曳鹩≡u理去。蘇東坡怒氣沖沖質(zhì)問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哈哈大笑,說道:好一個八風吹不動,我一個屁字就把你吹過河來了。蘇東坡羞愧難當。沒有定力的人很容易受到八風的影響,八風是指苦、樂、稱、譏、利、衰、毀、譽。故事中的蘇東坡就是被一個譏風吹過了河。一個沒有定力的人很難堅持原則,別人給你吹吹五欲的風就能使你動搖。社會上有一定職位,一個利字,就使他們背叛國家人民的利益。修行人做生意,道業(yè)全廢在佛門的修行人中更是要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覺悟,定力,不為八風所動。有一個修行人本來發(fā)心很好,考入了武昌佛學院,畢業(yè)后當上了法師,慢慢供養(yǎng)也多了,走的地方也多了,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開始做起了布的生意,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進去了,失去了修行人的素質(zhì),道業(yè)全部荒廢。黃金就是毒蛇佛說過的黃金就是毒蛇,從這個故事來看,佛陀的話一點也不夸大,修行人要時時刻刻檢查自己有沒有偏離佛道,有沒有中魔的五花箭。勤修禪定,培養(yǎng)定力,讓自己的心在修行上生根生力。不求智慧,連正道的原則都不清楚在末法時期,邪師邪說鋪天蓋地,我們怎樣才能認清佛說的正道的原則呢?不求智慧,單靠戒律和定力也是不行的,就好比人如果沒有了眼睛就不能辨清方向,認清道路,連路都無法認清又如何走呢。連原則都不清楚,又怎能堅持原則呢?所以要多聞正法,增長智慧。帶著個人煩惱講佛法,目的是混淆佛法有人講佛法,實際上卻是帶著個人的煩惱,目的來混淆佛法,迷惑了一大批人盲目崇拜,執(zhí)迷不悟,以盲引盲,后患無窮。比如:被國家取締的邪教*輪、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迷惑性很強,連佛弟子也會上當受騙,這都是不深入經(jīng)藏,沒有智慧的緣故。正邪分清,不與外道沾一點邊傅老師的講法中給我的體會是,正邪分得很清楚,佛法和非佛法認識很清楚,佛法不與外道沾一點邊,所以早在96年97年時老師每講到*輪就批判。學*輪的人聽了老師的課后也不學了。無知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所以深入經(jīng)藏非常重要,佛法學得多,深入得多,各方面的知識多,邪魔外道就發(fā)揮不了欺騙的作用。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9)

◎ 聞修講解要堅持佛教的原則,戒定慧是根本本次提要:■要堅持佛教的原則,戒定慧是根本■要轉(zhuǎn)末法為正法■雷擊不倒的大樹,卻被白蟻啃到樹心■正法的法幢在新一代佛弟子身上■只有法才是解脫的門■ 佛法巧妙地解開眾生心理上的矛盾■ 病是由于不健康心理產(chǎn)生的■ 修行為何修得那么累要堅持佛教的原則,戒定慧是根本作為一個修行人要走修行的路,要堅持佛教的原則,就必須把戒定慧學好、修好。戒定慧是修行的根本,不學戒定慧的人容易脫離正道,失去修行的原則。要轉(zhuǎn)末法為正法很多年前,傅老師聽到這樣一句話:末法時期的眾生就要用末法時期的方法來度。這里的末法時期的方法是指什么?是不是指如今佛門的不正之風以及只要一句,樣樣不要,就是末法時期學修的方法呢?在宗大師法流里,我們同樣記住一句話:轉(zhuǎn)末法為正法。只要我們把修行的原則把握好了,就能轉(zhuǎn)末法為正法。當年宗大師就發(fā)愿令正法住世500年,他遵守佛的遺教,提倡戒律,并教授顯密圓融、完全次第的修法,當時證果證道的人無其數(shù)。只要我們大家發(fā)菩提心,正法也能夠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住世,時間都是假相,末法是人制造出來的,所以正法、像法、末法的關鍵不在時間上而在人身上,尤其在佛弟子身上。雷擊不倒的大樹,卻被白蟻啃到樹心佛陀曾經(jīng)預言,將來破壞我的法的就是穿我的衣,剃我的頭,吃我的飯,住我叢林的弟子,佛稱這些為獅子蟲。這里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科羅拉多洲的森林里啊,有一棵壞死的巨木,自然學家說它已經(jīng)屹立了四百多年,當時哥倫布在圣薩爾瓦多登陸時,它還是棵小樹,在它漫長的一生中,被雷電擊中過14次,經(jīng)受了無數(shù)次暴風雨的襲擊,都打不倒它。最后使它倒地而亡的卻是一批小小的昆蟲,這些白蟻由樹皮啃起一直吃到樹心。正法的法幢在新一代佛弟子身上佛教住世已經(jīng)有2500年的歷史了,歷經(jīng)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在中國就經(jīng)歷過三次滅佛,但是佛法都沒有被毀滅,而現(xiàn)在種種的末法現(xiàn)象全是不懂法的人搞出來的,所以振興佛教首先要振興佛弟子,佛教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佛弟子的身上,正法的法幢要新一代的佛弟子來樹立,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有這樣的遠大志向。只有法才是解脫的門我們不免要問,用末法時期的方法到底能不能度眾生,能不能使眾生了脫生死到彼岸,這是關鍵。傅老師在能海上師身邊的時候,曾給能海上師提過:現(xiàn)在末法時期的眾生很難度,不如顯顯神通。能海上師說:神通不能度眾生,要以法度眾生。煩惱斷盡,方證菩提,只有法才是解脫的門。在佛經(jīng)里有一個這樣的偈子:佛是大醫(yī)王,法是無上藥,僧是看護者,我是重病人。要治愈我們的煩惱病,就要靠無上的法藥,我們通過學法,懂得斷煩惱的種種善巧方便,來去除心理上的一切貪嗔癡等煩惱的障礙,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脫。佛法巧妙地解開眾生心理上的矛盾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臨很多的境,在心理上起很多的波,如果心理上不能通過,就會引起矛盾,矛盾如果不解開,長期積累,就會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病態(tài),由這種病態(tài)心理又會引生很多新的矛盾,使病態(tài)加重,而心理上的病又會引發(fā)生理上的很多疾病。佛法就能非常巧妙又非常徹底地解開這些心理上的矛盾。病是由于不健康心理產(chǎn)生的拿我親身體會來說,你們看我現(xiàn)在身體非常好,連文教部的老同學都很奇怪,現(xiàn)在聞修怎么不生病了,以前是一年里要生半年的病,在文教部里是被照顧的對象,現(xiàn)在工作這么忙,怎么反而一點病也沒有了?回顧一下過去,我的病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產(chǎn)生的。修行為何修得那么累所以佛稱貪嗔癡煩惱為三毒,不論對己對人都是很有危害的。過去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以為非常的優(yōu)越,但活得很累,不是工作累,而是心累,總是在想,我的利益有沒有受到損害,我有沒有吃虧,我在什么地方可以占人家的便宜,當別人不能滿足我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人怎么這樣自私,怎么不考慮到我的感受,老是圍著自己打小算盤,又長期的脫離大眾,只看到大眾的缺點,感受不到大眾的溫暖與幫助,所以貪嗔癡煩惱泛濫,自己也很痛苦,不知道修行為何修得那么累。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0)

◎ 聞修講解要融入大眾才能認識自己本次提要:■融入大眾,才認識了自己■修行路上的痛苦,何嘗不是對人生的體會■要站起來,必須頭朝上,腳朝下。要鍛煉,有時要腳朝上,頭朝下,上下不要介意,才能夠平易近人■對待煩惱,要反其道而行■要磨出對教育眾生的耐心來■ 法是眾生的智慧藏■ 要把佛法智慧貢獻給所有眾生融入大眾,才認識了自己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融入大眾,深深體會到大眾的力量不可思議,我漸漸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覺得天地大了很多。之后老師又給了我一個機會來到佛學苑當老師,這完全改變了以前的我,我?guī)缀鮼聿患翱紤]自己。就拿給那些起煩惱的學生做思想工作來說,就可以占用你所有的空余時間,還要上課及做一些雜務,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連起煩惱的時間都被擠掉了,再看看這些起煩惱的學生,就好像我的一面鏡子,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我的過去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到這時我才真正的認識了自己,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老師的智慧與善巧方便。修行路上的痛苦,何嘗不是對人生的體會雖然在修行的路上有過痛苦,但我覺得這何嘗不是一種對人生的體會,一種修行的過程,我在斷煩惱的歷程中沒有一點的牽強,是那么的自然變化,離不開老師多年來不停地講解佛法的道理,提高了我的覺悟,在斷煩惱時,就是不斷積累的覺悟在起作用,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一個人的轉(zhuǎn)變要靠他思想覺悟。有一位班主任老師就說:人啊,當想到我的時候,他的痛苦就開始了,只有經(jīng)常想到別人,他才會感到幸福。要站起來,必須頭朝上,腳朝下。 要鍛煉,有時要腳朝上,頭朝下,上下不要介意,才能夠平易近人所以佛叫我們心量要放大,佛教導我們要從小我中解放出來,要一個大我,什么是大我呢,就是去關心所有的眾生,這一次傅老師從外地回來,非常地疲勞,我立即為老師端來了一盆水,老師微笑著說:一個人如果要站起來,必須頭朝上,腳朝下,對不對?我看著老師,不知老師下一句要說什么,使勁的點了點頭,說:是的。老師繼續(xù)說:但是如果要鍛煉,有時要顛倒過來,腳朝上,頭朝下,對不對?我想了想說:是的。老師又說: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上下不要太介意,這樣能夠平易近人,氣量才能大,俗話說:若要好,大做小。老師的話總是讓人回味無窮,讓我想上好幾天,然后使我在佛法上能夠理解得更深一層,也更讓我明白老師對我們的某些安排真是用心良苦。對待煩惱,要反其道而行老師的話讓我認識到:在平時生活里針對自己的煩惱,必須要反其道而行之,平時要多做這方面的鍛煉,才能避免大煩惱的發(fā)生,譬如人一直高高在上容易產(chǎn)生傲慢,但是由于這個人確有能力,在領導崗位上如何才能發(fā)揮其領導能力,而避免其產(chǎn)生傲慢的煩惱呢?就必須用顛倒的方法來磨練他,就是老師所謂的腳朝上,頭朝下。在他管事的時候,他必須要像一個領導,就像老師說的頭朝上,腳朝下。所以老師平時對我們的種種安排,都是鍛煉,都是對我們修行水平的考驗啊。要磨出對教育眾生的耐心來當我想到這里的時候,我還突然想到能海上師的一句話:真正修行成就的人,最后還是要回到老婆婆那里去為她們講法。以前我一直想不通,跟那些老婆婆真是講不清楚,尤其老婆婆比老公公還要羅嗦難纏。記得有一次在九華山的時候,老師每天的講法時間非常長,手頭的編輯工作也很多,一天下來很累了,就碰到這樣一位老太太,一直跟傅老師聊家常,而且非常羅嗦,老師一直很耐心地聽著,有時候還陪著聊上幾句,盡管他已經(jīng)很累了,而在一旁的我可不耐煩了,幾次打斷那位老太太的話,提醒她注意時間,以免影響老師的休息,她只當沒聽見,繼續(xù)聊,我在一旁很不耐煩?,F(xiàn)在想起來我明白了,修行越高,佛法越通達,不免也會使人產(chǎn)生傲慢的情緒,就像有些同學,一談佛法就是空與有的辨證關系,緣起性空的道理,讓他講一講基礎佛法給初進門的同學聽聽,沒興趣了,覺得他們水平太差,沒耐心了,實際上這不叫做修行。為什么說真正大修行的人還要到老婆婆那里去?就是要磨掉自己的傲慢,磨出對教育眾生的耐心來,而且佛法在生活中,說不定真理還出在老婆婆的身上。所以老師經(jīng)常講對待煩惱要反其道而行之,跟煩惱對著干,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勇氣。法是眾生的智慧藏大家剛才聽我講了那么多,是不是對于佛法,對于修行比原來明白了很多,這種明就叫做明智。通過學習佛法,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長了自己的智慧,所以佛是偉大的教育家,法是眾生的智慧藏,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度眾生出離苦海。要把佛法智慧貢獻給所有眾生在現(xiàn)實的佛門中大家也都很忙,忙些什么呢,我們最通常見到的是修廟、造佛像、開光、升座、超度,我覺得這些不是度眾生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現(xiàn)在的眾生需要的是佛法的智慧,必須要通過講經(jīng)說法,平時生活中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去除他們的煩惱,增長他們的智慧。以外表的金碧輝煌,或是熱鬧來吸引人,對人的影響也始終是表面的,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打動人,改變?nèi)?,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要好好的學習佛法,將來把佛法的智慧貢獻給所有的眾生。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1)

◎ 聞修講解不講佛法,不講道風,能培養(yǎng)出修行人的素質(zhì)嗎本次提要:■佛說四諦使五比丘證了阿羅漢果■要在修法上得歡喜才是真正的佛教■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不講佛法,不講道風,能培養(yǎng)修行人的素質(zhì)嗎■佛法在眾生中發(fā)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 修明智,要根據(jù)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 修行的原則不能變■ 堅持每天修定、念經(jīng)、聽法,心里就會非常歡喜佛說四諦使五比丘證了阿羅漢果今天繼續(xù)講明智覺觀存念門。上次講到要以法度眾生,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使他們證了阿羅漢果,了脫了生死。從此世間上就有了三寶,佛寶釋迦佛,法寶四諦法,僧寶五比丘,三寶就這樣建立了,從此以后佛教開始興旺起來。從這里可以看出佛教是靠法的弘揚,佛成道后可沒有發(fā)五張請?zhí)埶麄兊窖┥蕉蠢飬⒂^,一參觀就成了阿羅漢,也沒有在菩提樹下用極其珍貴的金銀寶貝搞了一個金碧輝煌的金剛寶座,自己坐在上面,五比丘來了,一頂禮就成了阿羅漢,拿現(xiàn)在佛門的世俗現(xiàn)象與釋迦佛當年的修行比一比,不難看出之間的差距來。要在修法上得歡喜才是真正的佛教能海上師當年在五臺山清涼橋,一個破廟,連個燭臺都沒有,里面住了將近100位出家眾,天天講法,生活艱苦,人人都精神抖擻,法喜充滿,不愿離開上師,我想這樣才是佛教真正的莊嚴。法尊法師當年求法的時候,生活苦得難以想象,很多人都受不了半途而退,他卻不覺得什么苦,天天高興,因每天能聽到法而沖淡了對苦的感受。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他修的是名利的道,確切的說是地獄道。我們每天在老師身邊聽法、念經(jīng)、禪定不覺得怎樣,外面回來的同學就體會到這里的殊勝,佛門里種種的不好現(xiàn)象,真正的佛弟子內(nèi)心都是很不好受的,這時才體會到傅老師為何要不辭勞苦地培養(yǎng)佛教下一代,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不講佛法,不講道風,能培養(yǎng)修行人的素質(zhì)嗎有的佛學院用優(yōu)越條件來吸引求學者,這樣能培養(yǎng)修行人的素質(zhì)嗎?能符合修行的要求嗎?佛弟子一開口就是你們那里的條件怎么樣?而不問你們那里的道風學風怎樣?佛法怎么樣?給年輕一代樹立享受思想,這跟社會上又有什么不同呢?這些能度眾生嗎?傅老師講過:這些不能代替佛法,說得再好也不是佛的明智。法的光輝越來越低,拿面鏡子反照過去,仍然是世間的光,不是佛法的光。佛法在眾生中發(fā)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多識教授稱這種現(xiàn)象為墓碑的莊嚴。墓碑再莊嚴,哪怕你能吸引很多的子孫去獻花、燒香、磕頭,也不能使死人活過來。佛像成了古代的藝術品,經(jīng)書看不懂,再也沒人去看,成了古代學問,寺院裝修得富麗堂皇,成了游樂場所,和尚變成了供人觀賞的對象,佛法在眾生中發(fā)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修明智,要根據(jù)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我們修明智,要根據(jù)佛法的原則修,要根據(jù)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比如少欲知足吧,出家三衣一缽,非常簡單,要使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然而在修道上要精進努力斷煩惱,每天非禪即誦,非誦即禪,這樣才叫依教奉行,而不是找出各種理由來相反做。修行的原則不能變比如有些人說:現(xiàn)在不比從前了,像從前那樣要求他們,就沒有人修行了,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戒也要改一改,方便妄語也可以說,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仔細想想錯誤百出,即使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樣高,但是修行人的原則、素質(zhì)不能變,做不到佛陀的要求應該深感慚愧了,至少也應該向這方面去努力吧。堅持每天修定、念經(jīng)、聽法,心里就會非常歡喜記得我們隨老師學法以來,老師要求我們每天晚上七點鐘睡覺,清晨兩點鐘起床,一開始真不習慣,晚上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幾個月下來大家都習慣了,每天修定、唸經(jīng)、講法,非常歡喜,生活上雖比家里艱苦,但為了學法也能堅持下來,我們還不是做到了嗎?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2)

◎ 聞修講解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雜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本次提要:■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笨鳥先飛,做個優(yōu)秀的佛弟子■有出家九年還不知三皈戒、三皈愿■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眾■要發(fā)無上心、要深入經(jīng)藏、要統(tǒng)理大眾■ 在圓滿上再增加,只能走樣變質(zhì)■ 要沒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雜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我覺得關鍵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不想去做,是自己的貪瞋癡在作怪,各位同學在這里學法,不是也做到了嗎?所以大家不要覺得現(xiàn)在末法時期修行是不可能的,漸漸小小行,每天都做到,一年就做到很多了,五年,十年下來,你不成就才怪呢!笨鳥先飛,做個優(yōu)秀的佛弟子我們這里就要根據(jù)佛法的原則,依教奉行,我想正法時期的修行人一天能做到的,我們就算花個十天二十天也就能做到了,笨鳥先飛嘛,我們只有更加精進,才能做一個優(yōu)秀的佛弟子,依教奉行,為佛教爭光。有出家九年還不知三皈戒、三皈愿佛弟子首先要遵守三皈依,這是佛教一個根本的原則,據(jù)我所知,來報到的新同學有出家九年了,還在學戒道場學習過,問她什么叫三皈,她只能回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再問她什么叫三皈依戒,什么叫三皈依愿,不知道,一問三不知,其實每天早晚功課都在念,但沒有人講,念了九年了還是不懂。所以只有學法才能使人明智,只有學習才能讓人懂啊。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眾受了三皈依,有三件事要做到,一、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天道:比如玉皇大帝、呂洞賓不能信,道教、基督教等都是信天道的,這些都不能信,魔道:比如巫婆神漢,鬼附身等,不能信,外道:比如氣功,或者類似的東西,不能信,否則你就犯了三皈依戒的第一條,二、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一切外道的書籍都不能看,三、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不能跟學外道的人在一起,以免受他們的影響,不能共住三天,否則就算犯戒,這三件事你能不能做到要想好,能做到了才受三皈依。要發(fā)無上心、要深入經(jīng)藏、要統(tǒng)理大眾還有應該做的三件事,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這個無上心就是菩提心,自己做到還要引導眾生發(fā)成佛的心,走成佛的路。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自己要經(jīng)常聽聞佛法,還要引導眾生廣學多聞,把經(jīng)書里的話都能理解,能夠深入經(jīng)藏。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有了雄心壯志,有了智慧后才能領導大眾,沒有障礙,這就是我們受了三皈依后應該做到的,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就應該遵照佛陀的教導,佛陀的原則去做,這才叫依教奉行。在圓滿上再增加,只能走樣變質(zhì)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沒有漏洞的,究竟的,徹底的,佛在世的時候度了無數(shù)的眾生。就像周利槃陀這樣愚笨的人,佛陀都把他度化,而周利槃陀的特點就是聽佛的話,依教奉行,學習純粹的佛教,他可沒有因為笨,認為還要依靠外道的知見。腳踏兩條船是沒有成就的,現(xiàn)在不少佛弟子偏偏把世間上的那一套搬進了佛門,認為學佛法就要學儒教,學道教,學好了做人才能學佛教,在圓滿上再增加一些東西,那就只能使它走樣變質(zhì)。要沒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在女眾部剛開學的時候,有個道士來看一位同學,他跟辦公室的老師大談道教,說什么中國佛教要有道教思想,外道有這樣的想法還不足為奇,有的佛弟子居然也有這種思想,經(jīng)書不學,學《太上老君感應篇》,那才叫奇怪。讓人痛心的是,竟然有許許多多的佛弟子都認同這樣就是佛教。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雜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傅老師說:世間上的光能比得上佛法的光嗎?月亮能跟太陽比嗎?月亮光是借用太陽的光發(fā)亮的,在一個月夜里,月光朗照,仍然叫黑夜,不能算白天,除非一個沒有見過太陽的人,才對月光說天亮了,除非是一個不懂佛法的人,才會說那些混雜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的就是佛法。我們佛弟子千萬不能接受道教的影響,不能接受有神論的影響,因為宗教帶有迷信,也不能接受封建社會的儒教影響。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3)

◎ 聞修講解信佛的人最容易受騙,因為心地善良沒有智慧本次提要:■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一種教育事業(yè)■佛弟子應該是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很少有一本好書,這因為佛弟子大都不懂佛法■佛法學好,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都有了■ 先有受騙的人,才會有騙子佛教不是宗教傅老師曾經(jīng)跟一位宗教局領導說:我不信宗教的,但我承認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佛典選讀》中有一篇佛教不是宗教,還舉出了許多事例。佛教是一種教育事業(yè)佛教是一種教育事業(yè),能海上師在清涼橋的時候,生活十分艱苦,僧眾們連米飯也吃不上,整天吃窩窩頭,油麥面,也沒什么菜,只有上海居士來了,才做一次豆腐招待,每天上師在吃完飯以后都要在寺院里走一圈,散散步,有一次他看到一個新出家的弟子在做木工,因為寺院內(nèi)連燭臺都沒有,他想做幾個燭臺,能海上師對他說:你出家了,應該要放下了。而且能海上師的寺院里沒有放功德箱,人家要供養(yǎng),就自己把錢丟在佛菩薩面前。佛弟子應該是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據(jù)說能海上師每天天沒亮就開始講經(jīng)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熱鬧,有那么多宗教形式,寺院本來就是一所學校,是四眾弟子學習佛法的地方,佛弟子應該是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是大論師、大學者,知識豐富,非常有智慧,這樣才能去教育眾生。很少有一本好書,這因為佛弟子大都不懂佛法現(xiàn)在的眾生也很苦惱啊,想了解佛教沒有渠道,經(jīng)書看不懂,人寫的書要么玄而又玄,要不就亂七八糟,很少能編出一本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科學性強,說服力強,不違背佛教的修行原則,切實可行的一本書來,這都是因為佛弟子大都不懂法。佛法學好,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都有了儒教、道教都是祖國的文化,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不能到佛門里來講,以免混淆佛法,很多的教派也有它好的一面,但這些佛法里面都有,老師打過一個比方,有三只貓,大貓,中貓,小貓,如果要為貓開三個洞,大洞、中洞、小洞,這個人真是太笨了,只要開一個大洞,三只貓不都可以進出了嗎?你把佛法學好了以后,人天乘的法,出離乘的法、菩薩乘的法,都有了,沒有必要再借用儒教、道教的知識來作補充了,學儒教的,只能成為孔夫子的弟子,而不是佛弟子,佛的一生是和外道斗爭的一生,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有96種外道,在佛陀智慧的開導下,他們放棄種種錯誤的修行,都皈依了佛門,從此改邪歸正,所以作為佛弟子要保持佛法的純凈,不能讓外道的思想來混淆佛法,這樣在度眾生的事業(yè)上,佛法才能發(fā)揮大作用。先有受騙的人,才會有騙子再講一個心地善良,沒有智慧的人,容易上當受騙。有份晚報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先有騙子呢,還是先有受騙的人?應該先有受騙的人,你甘心情愿受騙上當,所以騙子越來越多,你成就了他欺騙的行為。要不受騙上當,你必須見多識廣,所以佛教不應該講愚,而應該有智慧。佛弟子在佛門里要辨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就要廣大深入地學習佛法,我們今后學習了慧行刻意,就能辨得清正邪,分得清是非了。老師說:心地善良,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上當受騙的基礎。我講一個親自遇到的一件事,在泉州時我和一個同學到郵局去辦事,當時人很多,有個外地高個子男的,拿著一張顏色發(fā)黃的紙,在跟我那個同學講什么,我正辦完事,腦子里馬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小心上當了。我立即走過去,想叫我的同學趕快回去,她不肯,還給我講明了事情的原由,那個外地男的是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在打地基的時候,看到了這一張遺書和一尊純金的佛像,我當時也信以為真,那張遺書真的太像從地里挖出來的,后來另外一個男的也來了,要我們買下佛像,我說沒錢,他們頭也不回的走了,當時我還不太明白,后來到了廈門,看到一個同學的母親也拿了張一模一樣的遺書,也是在郵局辦事的時候,有人用同樣的手法,勸她買佛像,因為她是信佛的,又起了貪心,想900元買一尊金佛像也值得,她買下后,到黃金店去鑒定了一下,根本不是金的,她被騙了900元,到傅老師這兒來訴苦,后來才明白,遺書是偽造的,佛像也是偽造的,這些人是專門騙信佛的人,當時他們?yōu)槭裁凑业轿覀?,因為我們都穿了菜姑?是閩南在家修行者穿的一種特殊的衣服),這件事情就可以很好的說明:一個心地善良,沒有智慧的人,容易上當受騙,信佛的人好騙,因為比較善良,大都沒有智慧,就給人這種印象,作為佛弟子真的感覺很沒有面子。

更新于:8個月前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制